倘若異姓可以封王,漢朝,誰可能被封王?

2020-12-17 騰訊網

漢初,劉邦通過白馬之盟,確立了非劉不王的制度。而非皇族不封王的制度幾乎被後世完全採用。那麼,加入異姓可以封王,整個劉氏漢家天下有多少可以封王呢?

1.漢初異姓八王和曹操

這就個人是漢朝已經封的九個異姓王,如果說算可以封異姓王的,這九個人一定要算裡面。八個異姓王實際上屬於當年劉邦戰勝項羽的盟友和最得力幹將,這些人的功勞和實力,使得劉邦在當時必須封王,後來大部分都被劉邦除掉了。曹操作為漢朝末年的軍閥,把漢獻帝掌握到自己的地盤,可以說漢獻帝只是他的木偶,他自己給自己封的魏王。不過客觀的說,漢獻帝能夠得以善終,還是曹操比較仁義。

2.周勃、陳平

這二位對於漢朝平定諸呂,重新確立劉氏天下是有功勞的,以兩個人為首的功臣派也確實成為左右朝政的一股力量。兩個人在劉邦爭奪天下的過程中,並沒有發揮特別大的作用。只不過一些大臣被殺的加上去世的,兩位屬於剩下的比較厲害的,參照唐朝神龍政變後五位功臣被封王的情況,作為擁立漢文帝的重臣,兩個人完全可以被封王。

3.霍光

霍光作為漢武帝的託孤大臣,先後輔佐漢昭帝、昌邑王、漢宣帝三位皇帝,可以說為漢朝平穩過度到後漢武帝時代發揮了很大的作用。霍光在昌邑王和漢宣帝時期,成為漢朝的實際掌權人,左右國家大政方針。他的權力要接近後來的曹操,成為一代權臣。而且霍光完全掌握著皇帝的廢立,昌邑王當了27天就被霍光給廢掉了,說他作為許多的荒唐事,個人感覺更多的是藉口。而後來即位的漢宣帝劉詢根本不敢觸動霍光,霍光一時權傾朝野。霍光這樣的實力,如果當時可以封王的話,完全可以封王。

4.王莽

王莽一直被作為一個反面教材,主要原因就是他屬於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第一位篡位當皇帝的人。他建立的新朝也長時間不被承認。其實,拋開歷史情節,王莽在當時是很有能力的,當時他是一步步被推上皇帝的地位的。王莽在漢朝的時候,最大做過代理皇帝,正式的爵位是安漢公。假如漢朝允許封王的話,王莽完全可以成為王。

5.梁冀、董卓

跋扈將軍名聲在外,和自己的妹妹梁太后一起,把持朝政,掌握皇帝廢立大權。別人頂多是廢立皇帝,這個梁大將軍涉嫌殺害漢質帝,敢殺死皇帝足見其真的很跋扈,他總共立了三個皇帝,毒死了一個。如果能夠封王,梁大將軍一定會給自己封王。董大將軍和他的前輩梁冀差不多,董卓應外親何進之邀,去清除十常侍。來到洛陽的董大將軍,就不在滿足做一個地方諸侯了,開始成為一個權臣。他在洛陽作威作福,根本不把小皇帝放在眼裡,為了權力自己的權威,廢掉少帝劉辮,改立劉協為帝。如果說漢朝允許封王,董大將軍肯定會給自己封一個王。

6.諸葛亮

諸葛亮作為蜀漢的丞相,從三顧茅廬開始,輔佐劉備、劉禪父子,在劉備死後把兒子託付給諸葛亮,並讓兒子尊其為相父,足見諸葛亮對蜀漢的重要性。而諸葛亮也兌現了白帝城對劉備的承諾,為蜀漢殫精竭慮,直到最終病死。可以說,在劉備死後,諸葛亮完全掌握蜀漢政權,如果要封王,完全可以封。

以上就筆者盤點的漢朝包括西東漢和蜀漢可以封王的人,集中在權臣、政治家和軍事家,當然一些純粹的文臣比如蕭何沒有列入,個人感覺功勞還不足以封王。以上純屬個人觀點,歡迎關注評論。

相關焦點

  • 非劉不封王,劉邦在建漢之初封的異姓王,遭遇了什麼結局
    但是受到漢朝遊說,他叛楚歸漢,項羽被打敗之後,被封為淮南王。看到同為三大名將的韓信,彭越都被除掉,英布心中很是害怕,於是暗中集結軍隊,隨時偵查周圍的異動。英布手下一個叫賁赫的人逃到長安告發英布造反。英布殺死賁赫的全家,起兵造反。
  • 異姓封王,大明王朝的史無前例,最後還能得以善終,這是為何?
    在漢朝建立之後,劉邦對有功之臣實行了異姓封王,同時也分封了九位同姓諸侯王,但其隨後就一個一個的消滅了這些異姓諸侯王,就像韓信和英布等,過程肯定不會一帆風順,會對剛剛建成的漢朝漢朝帶來一些動蕩,也會造成社會的不穩定,所以朱元璋這位明朝的開國皇帝在吸取了漢朝的教訓之後,就關閉了異姓封王的渠道,改為了追封
  • 清朝初期封了多少異姓王?
    沒有哪個朝廷願意給異姓封王,即使他的功勞再大。但在戰亂年代,為了拉攏異姓軍閥,朝廷有時還需要放點血,封異姓王。
  • 若劉備一統天下,關、張會封異姓王嗎?
    挺有意思的問題,雖然三國當中統一天下機率最小的就是蜀國,但是畢竟為假設性問題,倘若劉備統一天下肯定不會封異姓王,為何這麼說呢?一同探討一下。魔咒一個好漢三人幫,何況建國立業此種大舉,故此,每一位開國皇帝身旁少不了一幫功勳卓著的創業「夥伴」。
  • 農村俗語:「異姓封王,早晚要黃」是啥意思?
    我記得《雍正王朝》這部電影中雍正皇帝有這麼一句對年羹堯講的臺詞:按理,你受封個王爺也不為過,但是自古異姓封王都沒有什麼好下場,因此,還是不封了吧!但我不懂這句臺詞的意思,於是,便向老農探尋,老農說:這句臺詞說得有道理,因為農村有句俗語就叫做「異姓封王,早晚要黃」嘛!「什麼?『異姓封王,早晚要黃』?異姓封王為什麼會『黃』呢?」
  • 同樣都是劉邦的老鄉,為何盧綰可以封王,而周勃樊噲卻不行?
    即要想在漢朝被封為異姓諸侯王,除了必要的軍功履歷之外,還得有相當強的自身實力。 說得直白些,如果把漢朝比作一家公司,那麼韓王信,趙王張耳,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燕王臧荼,長沙王吳芮六人,就是公司的原始股東,因為他們是帶著原始資本進入的,所以給個高官也是正常的。
  • 為什麼古代臣子的最高待遇是封侯,而不能封王呢?
    除非你立下大功,一般情況作為異姓臣子,是很難封王的。秦始皇一統天下,建立秦朝後,「皇帝」成為專制王朝最高統治者的尊號,以此類推,王爵就成了第二等,接下來仍是公侯伯子男之類。但是,秦朝自上至下實行郡縣制,不再有封國一說,而且秦朝只延續十幾年就分崩瓦解了,到了漢朝才又穩定下來。
  • 劉邦封了異姓為王,卻不封功臣為王,原因是什麼?劉邦:非劉不王
    ,想將異姓王分封改為同姓王,以短暫鞏固西漢根基。 這也是劉邦所有異姓王封王的大致理由,可以看出,除了韓信與盧綰之外,其他的異姓王都是以一股獨立的勢力存在,或者根本就是項羽所封的王,這些異姓王原本就有很大的獨立性,劉邦無法完全控制這些異性王。
  • 最容易獲封異姓王的朝代,細說唐朝先後冊封的三十七位異姓王
    王爵作為皇權社會中,地位僅次於皇帝(君王)的爵位,非皇族想要獲封難度堪比登天。在古代的數百位異姓王中,去除掉多達一半以上的追封者,其餘異姓王大多誕生於王朝初期和末期,初期主要以開國元勳為主,末期則更多是朝廷病急亂投醫。然而,開國功臣風險太大,權臣能力要求較高,並非一般人所能達到。而唐朝略有不同,唐朝前期異姓王其實並不多,僅有兩位。
  • 你如果不知道漢初的八大異姓王,又怎麼敢說了解漢朝的歷史呢?
    在統一天下之後,劉邦兌現承諾,先後將韓信、臧荼、韓王信、彭越、張耳、英布、吳芮、盧綰八人封為了漢初的異姓王,形成了漢初的異姓王集團。漢初的異姓王集團擁有的封地面積遠超漢室直接控制的地區,極大地威脅到了中央朝廷的統治,這也是使得漢朝數代君王頭疼不已的諸侯王問題的由來。
  • 王公貴族,中國古代王和公誰大?只有皇室宗親才能封王嗎?
    現在人們常以「王公貴族」來形容指身份高貴的人,那麼在中國歷史上,王和公誰大呢?有人想當然,說王一定比公大,其實並不一定的,要看具體是哪個歷史時期。1、西周時期:王是指天子,也就是天下共主,只有一位,王以下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王比公大一級。
  • 劉邦分封八個異姓王,臨終之前除了七,為何放過長沙王吳芮
    我們都知道,項羽去世之前,劉邦表現出豁達大度一面,對功臣不吝封王,但漢朝建立之後,劉邦卻開始慢慢剪除異姓王。漢初,劉邦一共封了八位異姓王,臨死之前一共剪除七位,並殺白馬為盟,與大臣訂下「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的誓約,但劉邦為何偏偏放過了長沙王吳芮?
  • 同為劉邦的手下將軍,韓信等人封王賞地,為何樊噲等人只能封侯?
    其實在漢朝建立初期,劉邦這個皇帝並沒有像嬴政一樣那麼風光,對手下的封賜只不過是誰吃肉、誰喝湯的問題。而當時的劉邦位置並沒有坐穩,還不能夠自己吃肉,讓其他將軍都喝湯,所以劉邦封了韓信他們七個為異姓王,讓他們跟劉邦一起吃肉。 這些被封為王的人,大部分都是在劉邦沒做皇帝之前就已經有「王」的稱號和地位了,有些是項羽分封的王,有些是楚漢之爭中劉邦封的王。就比如,吳芮、彭越這些人嚴格來說是項羽的合作夥伴,並不是他的部下。
  • 劉邦規定異姓不得封王,他被迫封的8個異姓王,都是什麼結局
    劉邦在世時,與諸將白馬為盟,定下條約:「非劉不封王,無功不封侯」。這也相當於他為子孫定下一條祖訓,子孫需要遵守。但劉邦與諸將定下這條規則之前,他本人卻因為迫於形勢,或者拉攏諸侯的需要,封了八個「異姓王」,劉邦坐穩天下後,這八個「異姓王」命運如何?
  • 這人是劉邦唯一不敢殺的異姓王,而且封國還傳了五代,原因有三個
    歷史給我們的最好的東西就是它所激起的熱情 ——歌德 我們知道,當年劉邦為了獲得更多的支持,一口氣封了8個異姓王:張敖為趙王,英布為淮南王,臧荼為燕王,韓信封為楚王,彭越封為梁王
  • 被乾隆親封異姓王的福康安,真的是乾隆的私生子嗎?
    象徵著至高榮譽的「異姓王」,更是十分難得,唯有愛新覺羅的後代才有機會得封異姓王,其餘的功臣無論功績高低與否,能得爵位已是極高的譽賞。 但在乾隆時期,卻有一位臣子死後被破格追封為「鐵帽子王」,他並非愛新覺羅的子嗣,但乾隆待他近乎親生兒子,此人便是福康安。
  • 劉備稱帝,卻不給關羽、張飛封王,並非不器重二人,而是另有原因
    劉備還是有封王的,只是封的是他的兒子。而百官之中,諸葛亮為丞相,許靖為司徒。因為關羽已經去世,所以,沒有封賞。馬超則晉封驃騎將軍,斄鄉侯;張飛任車騎將軍,西鄉侯……關羽、張飛,是最早追隨劉備的,情同兄弟,立功無數,絕對是蜀漢的開國功臣。那為什麼劉備不封他們為王呢?其實很簡單,劉備設百官,遵循了東漢的舊制。
  • 古代各種封爵中,有一項封爵皇帝最不喜歡封,封了也如臨大敵
    在古代所有的封爵中,最敏感的一個封爵,無疑就是封「王」了。 對於皇帝來說,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都不可能封大臣為「王」。劉邦當年打下江山以後,他第一件事,就是消滅異姓諸侯王。劉邦先後封了八個異姓諸侯王,他消滅了七個。
  • 明末封爵泛濫,吳三桂先被清朝封王,後被明朝封公,反賊也被封王
    宗室封爵的原則是,皇帝諸子分封為親王,親王嫡子繼承親王爵位,其他諸子則降等封王郡王,郡王嫡子繼承郡王爵位,其他諸子再降等襲封鎮國將軍,以此類推,接下來是輔國將軍、奉國將軍、鎮國中尉、輔國中尉和奉國中尉,雖然後期朱元璋的子子孫孫不斷繁衍,宗室人數龐大,但是這個封爵的體制或者標準一直都沒有發生變化,被嚴格的遵循著。
  • 劉邦封的八大異姓王或殺或廢,唯獨他得善終傳子孫
    漢太祖劉邦統一天下後,大封功臣,異姓諸侯王前後共有八位,而封侯著多達145人(僅有6位是親屬)。當時漢承秦制,天下共有三十六郡,除去諸侯王的封地後,僅剩下十五郡,其中還包含很多列候的食邑。當領土被分封到各個諸侯王后,不同姓氏的異姓王的存在對劉邦是一個很大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