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各種封爵中,有一項封爵皇帝最不喜歡封,封了也如臨大敵

2020-12-18 騰訊網

在古代所有的封爵中,最敏感的一個封爵,無疑就是封「王」了。

對於皇帝來說,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都不可能封大臣為「王」。劉邦當年打下江山以後,他第一件事,就是消滅異姓諸侯王。劉邦先後封了八個異姓諸侯王,他消滅了七個。消滅了異姓諸侯王后,劉邦就和大臣們殺白馬盟誓,做出一項規定:「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若無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誅之。」就是說,不是劉姓不能封王,沒有功勞不能封侯。

(劉邦劇照)

劉邦做出了這項規定以後,後世兩千年的皇帝,基本上都沿用這項規定。如果一個人與皇帝不同姓,基本上沒有封王的可能。同時,如果不是武官,而是文官,封侯的可能性也很小。因為古人所謂的「立功」,所指的主要就是戰功。一個文官,就算是宰相,如果沒有戰功,也很難封侯。所以在漢朝的時候,才有班超「投筆從戎」的故事。班超想要實現的,就是實現人生封侯。

漢朝一開始沒有封「公」的,後來封公的越來越多,隋唐之後,封公的變多,封侯的則更多,文官、武官都可以封公封侯,也不再限定只有立下「戰功」才可以封公封侯,立其它功勞也可以。

不過,封「王」則有著嚴格的限制。除了與皇帝同一個姓以外,其他大臣幾乎沒有可能封王。不過也有例外,如果大臣的功勞大得不得了的時候,也可能封王。比如清朝初年的吳三桂、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等,就被封王。還有唐朝幫助李顯復闢的張柬之等五人,也被封王,當時號稱「五王」。

不過,這些不是和皇帝同姓,而又被封為「王」的,其命運都極為悲慘。無論是吳三桂、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這些王,還是張柬之等「五王」,最終絕大多數都被嚴厲打擊,受到了懲罰。

要不受到懲罰,比較多的情況就是大臣死後被追封。畢竟被追封為王的時候,人都不在了,肯定就不會受到懲罰了。

(李顯劇照)

從以上的描述我們可以看出,漢朝之後,無論是文官,還是武官,都既可能封侯封公,還可能封王。不過,封侯封公,都很少有事,而被封王的,則會受到君王極大的猜忌,稍不注意,就會被嚴厲打擊。

說起來,無論是封侯封公,還是封王,無非就是稱號不一樣而已。如果封王多了,王所享受的待遇,甚至還可能不如那些公爵侯爵,權力也可能沒有公爵與侯爵大。為什麼古代卻對封王如臨大敵,一定要到逼不得已才封,而封了以後,又會想方設法打擊這些王。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說到這裡,咱們還得回到這些爵制的產生時期。

爵制的產生及成型,主要是在西周時期。周天子剛開始分封的時候,主要是侯爵,公爵都很少,所以那時候稱為「諸侯」。不過到了春秋時期,由於諸侯們互相兼併,公爵已經越來越多。不過,稱「公」的很多,但是稱「王」的卻幾乎沒有。

(秦始皇劇照)

為什麼沒有呢?因為在古代,「王」有特殊的含義,所表達的就是天下主宰。而「公」「侯」都沒有這樣的意義。

西周開始的時候,除了周天子是王,是天下主宰,沒有其它王,自然就沒有其它主宰。不過,楚國由於不滿周天子只給予了一個子爵的分封,因此和周天子發生了很多矛盾。再加上周天子還多次帶領軍隊徵伐他,包括周天子在內的中原人又稱呼楚國人是蠻夷。因此,楚國國君非常不服氣,自稱「楚王」。當楚國國君自稱「楚王」的時候,便意味著他們要自行一套,自己主宰自己的地盤,不再屬於周天子的臣民了。

到了戰國時候,已經不僅僅是楚王,通過兼併剩下的其它六國諸侯,也紛紛稱王。那也就意味著,這些稱王的諸侯,也都不服從周天子管理了。

因為大家都稱王了,因而自己感覺比別的諸侯國厲害的秦國和齊國,乾脆稱「帝」。不過後來也覺得鬧得不像話,又取消了。直到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後,自稱「皇帝」。

此後又經歷楚漢相爭。先是項羽分封了十八路諸侯為「王」。不過這些「王」們立刻就反叛。劉邦當了皇帝後,也有封「王」,而這些「王」也是心中不服而反叛,以至於劉邦對他們進行廣泛的誅殺。

由於「王」在周朝及漢初有著諸多這樣的反面意義,因此,後世的皇帝都是談「王」色變,不敢再封異姓為王了。至於同姓的王,意義則不一樣,畢竟是家天下的國家,這個天下就是這家人的。因此同姓當「王」是無所謂的。

(參考資料:《史記》《資治通鑑》等)

相關焦點

  • 明末封爵泛濫,吳三桂先被清朝封王,後被明朝封公,反賊也被封王
    宗室封爵的原則是,皇帝諸子分封為親王,親王嫡子繼承親王爵位,其他諸子則降等封王郡王,郡王嫡子繼承郡王爵位,其他諸子再降等襲封鎮國將軍,以此類推,接下來是輔國將軍、奉國將軍、鎮國中尉、輔國中尉和奉國中尉,雖然後期朱元璋的子子孫孫不斷繁衍,宗室人數龐大,但是這個封爵的體制或者標準一直都沒有發生變化,被嚴格的遵循著。
  • 漢朝人為什麼不願意當官,更愛「封爵」
    和我們喜歡大熊貓的初衷相同麼?一般來說,對某種事物的大規模喜愛背後都有深層的社會原因,漢代人把馬、猴、雀當作「吉祥三寶」是為了寄託自己的人生理想。在漢朝,有馬就能馳騁疆場,猴、雀同侯、爵諧音,上面所說的那幅畫也被稱為「封侯射爵」圖,是為了祈禱自己早日封侯封爵,實現人生目標。
  • 為什麼相對於「當官」,漢朝人更愛「封爵」
    和我們喜歡大熊貓的初衷相同麼?一般來說,對某種事物的大規模喜愛背後都有深層的社會原因,漢代人把馬、猴、雀當作「吉祥三寶」是為了寄託自己的人生理想。在漢朝,有馬就能馳騁疆場,猴、雀同侯、爵諧音,上面所說的那幅畫也被稱為「封侯射爵」圖,是為了祈禱自己早日封侯封爵,實現人生目標。
  • 王莽封爵:一抔土還是一坨翔?
    莽哥封爵,不可謂不是大手筆,手面兒之寬,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第一次就封了幾百人,三年後,也就是公元12年,王莽再次封爵,一口氣封了兩千多位,下詔說:……爵位依照周朝的制度分為五等,諸侯一共一千八百,附城也是這個數。
  • 古代封爵與古代酒器有關嗎?你想知道的酒文化!
    古代封爵制度是古代君主授予貴族和功臣爵位的制度,它是歷代君主為鞏固其統治地位,調整統治階級內部關係而實行的一種封建等級制度。爵位是表示貴族或功臣身份、地位的稱號,有不同的等級。與封爵的「爵」屬同一個字。在中國古代是一種用來盛放、斟倒和加熱酒的容器。功能上相當於現在的分酒器和溫酒壺。流行於夏商周時期。在商代和西周青銅器的考古發現中非常常見。
  • 任命勳貴、大封爵位,從晉代封爵制入手,談與門閥士族地主的聯繫
    正是由於在晉朝,世界上有了最早封建王爵制度和已經開始的親王、郡王分封的區別和禮儀,雖然晉代王朝的親王封爵並不多,但地位卻是最為顯貴的。一、分封的誕生1、各朝的演變封爵的爵稱最早是出現於史書中所記載的那個傳說中的炎黃帝時代,並翻見各諸史籍文獻,看到了堯建國為唐,舜建國為虞,禹建為夏朝,並且均各立爵公、侯、伯、子、男爵位五等。
  • 蜀漢五虎上將中,劉備為何不賜封關羽趙雲?一個不必封一個不想封
    對古代男子而言,封侯拜相乃是大多數人的夙願。其中,「侯」作為古代五爵之一,屬於高等爵位,非有大功者不可得。何為大功?一般是開國略地、開疆拓土、中興邦國等,因此只有在王朝建立初期才會有許多侯爵,承平時代則是鳳毛麟角。當然,能立大功的時候大多處於亂世,因此許多人投身行伍,為的就是在沙場上建立赫赫戰功,從而獲封侯爵。
  • 古代最受詛咒的封號,受封之人都是千古大將,卻沒一個人有好下場
    假如想看看大臣在宮廷的地位以及皇帝對他們的態度,而又不了解複雜的官職,封號就能說明一切。例如李世民的秦王、曹操的魏王,都屬於封爵類型,但古代也有最惡的封爵類型,封爵中的人,個個都是千年大將,但誰也不會有好下場,這就是春秋戰國時期的「武安君」,就讓我們來看看吧!據經學家鄭玄解釋:「天子、諸侯、卿、大夫有地,皆曰君。」
  • 太監也能拜侯封王?看了唐朝中後期太監的爵位你就會明白了
    「當年萬裡覓封侯」,封侯拜相曾是古代多少人一生追尋的目標,「公侯伯子男」五大爵位一般是非軍功不賞,非傑出貢獻者不賞。大唐是中國歷史上的強盛王朝,李世民更是一代人傑,可是中後期卻是子孫不肖,中唐以後的公爵簡直是爛大街了。
  • 中國古代爵位最高等級是王爵,而王爵中又以這四個封號最為最貴
    中國古代從周朝開始,對於立下軍功的功臣武將,都會獎勵以封爵,有周朝的公、侯、伯、子、男等貴族爵位,也有秦漢時的軍功二十等爵。魏晉之後,重新恢復了五等封爵,並重新設置了王爵,以王爵為爵位中最高一等。後世雖多有更改,但王爵始終是作為了爵位中的最高等級。
  • 在清朝被封為「貝勒」的都是些什麼人?貝勒爺的地位又是怎樣的?
    公則分為人八分公與不入八分公,具體爵稱是人八分鎮國公(亦稱奉恩鎮國公),人八分輔國公(又稱奉恩輔國公)、不人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乾隆十三年(1748),朝廷正式頒布「欽定爵表」,宗室封爵演變為十四等:一、親王;二、世子;三、郡王;四、長子;五、貝勒;六、貝子;七、不入八分鎮國公;八、不入八分輔國公;九、鎮國公;十、輔國公;十一、鎮國將軍;十二、輔國將軍;十三、奉國將軍;十四、奉恩將軍。
  • 古代封王山西,為什麼最容易當皇帝
    在所有分封的王侯當中,「晉王」最後成為皇帝的比率遠遠高於其他王,歷史上司馬昭、司馬炎、司馬睿、楊廣、李淵、李治、趙光義都曾經被封為晉王,最後登上九五之尊的寶座。其餘的封王中,封在陝西稱帝的有兩個人,一個是漢王劉邦,另一個是秦王李世民,其餘的諸侯類似燕王朱棣等等,最多也就出過一個皇帝。晉,就是山西,為什麼山西封王,最容易當皇帝呢?
  • 清朝平定太平天國後封了一個侯爵四個伯爵 分別是誰
    對於清廷來說,接下來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封賞功臣。毫無疑問,曾國藩是攻滅太平天國的最大功臣——雖然他並沒有親自帶兵殺進天京。不過,他創建了湘軍——憑這一點就已經足夠了。3年前的1861年,鹹豐皇帝病逝於承德避暑山莊前,曾經許諾,將攻滅太平天國的功臣封為王:「曩聞粵寇之據金陵也,文宗顯皇帝顧命,頗引為憾事,謂有能克復金陵者可封郡王。」
  • 封王以秦王趙王魏王等命名,清朝封王卻以恭親王、禮親王等命名?
    簡單來說,是因為清朝對封爵進行了自己的創新。爵位是指等級社會中的一個等級代稱,而其從誕生伊始,就常常是與土地結合在一起的,所謂封爵賞地,一般獲封爵位的人,往往能夠同時獲得土地,也就是分封制。雖然秦朝實行郡縣制,廢除了分封制,但在其內部,仍然有二十等爵位制。秦朝驟然覆滅後,漢朝實行了一段時間的郡國並行制,最後在漢武帝時期摸索出了大一統王朝下的分封制形態,即諸侯只能拿封地的錢糧(朝廷代發),但不能管理封地的居民,更不能擁有軍隊。
  • 為什麼古代臣子的最高待遇是封侯,而不能封王呢?
    再到戰國年間,連諸侯們都被扔一邊了,卿大夫階層開始掌權,以前那些老規矩早就不講了,所以各國的國君基本都稱王了。但這裡有一個前提,這一時期,無論是王,還是王以下的爵位,主要還是同姓才能得到的殊榮,因為周朝是分封制,周王將自家子弟分封到各地,並賜給封地,是為諸侯。諸侯又將自己的封地繼續向下分給自己的子弟,就這樣以此類推。
  • 被英國女王授勳封爵的無上榮耀,A妹說拒絕就拒絕了
    原標題:被英國女王授勳封爵的無上榮耀,A妹說拒絕就拒絕了新年新氣象,A妹愛莉安娜·格蘭德(Ariana Grande)眼下就趕上一樁大喜事,要被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授勳封爵了,Damehood女爵!全稱「大英帝國爵級司令勳章」,根據被授予者的性別,女性稱為damehood(DBE),男性稱為knighthood(KBE),獲封就意味著獲得了「騎士爵位」,可以稱為「爵士」。但英國榮譽評審委員會規定,被授予者的總人數不能超過845人,主要還都是政經界的重要人物,明星名人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 秦國以戰功封爵,為何白起僅封君,未封侯?
    首先:我們來了解先秦時期的三種爵位體系,要不然這個問題解釋不清楚!第一種是西周時期的「五等爵」,即公侯伯子男。第二種是秦孝公時期,商鞅變法所建立的「二十等軍功爵」,這裡面有關內侯和徹侯。第三種是變相執行的「封君制度」,一等為侯,二等為君。比如穰侯魏冉、武安君白起。(五等爵)其次:什麼是封君制?為什麼是「變相執行」?為什麼侯又高於君?
  • 鹹豐遺詔攻下金陵城便封王,曾國藩攻下卻被封爵,這是什麼原因?
    而且太平軍的暴亂也讓鹹豐皇帝當年感覺到非常的頭痛,雖然他們都是一些基層的百姓使用的武器比較落後。不過因為人數之多,而且有很多的官員以及軍隊的加入,他們的戰鬥力也不算太差。鹹豐活著的時候一直沒有將這場叛亂給鎮壓下去,而且他在生前留過一道命令,就是誰如果可以鎮壓太平軍起義的話就可以被封王。可是等到後來曾國藩真正搞定了這個農民叛亂之後,卻沒有得到封王的待遇,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 三家歸晉後,劉禪封公、曹奐封王、孫皓封侯,為何待遇差別這麼大
    為了顯示自己的德行和胸懷,曹丕降封劉協為山陽公,許他在其封地內「行漢正朔,以天子之禮郊祭,上書不稱臣」,還封劉協的四個兒子為列侯。有道是「一派青山景色幽,前人田地後人收。後人收得休歡喜,還有收人在後頭。」和後世的亡國之君相比,曹丕對劉協是真的非常優待了,只不過他沒有想到,自己從漢室手中接過來的江山,最後被別人學著他的樣子奪走了。
  • 清初投降封爵的明朝官將,為什麼被涇渭分明的區別對待?
    清朝對投降過來的漢人開始給的籌碼相當高的,一共封了5位王爵,4位公爵,9位侯爵,伯爵以下忽略不計。然而這些人的後代卻被涇渭分明的分成了兩個團體,有的自己可以善終,爵位可以世襲,甚至一直襲到了清朝滅亡;有的則被奪爵,自己身死族滅。其中固然有諸如造反之類的自尋死路,但是如果詳細分析一下他們投降的時間和最初獲封的爵位的話,還是可以從中看出一些端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