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輕言放棄,6年前中風患者重獲行走能力!

2020-12-22 大洋網

今年73歲的薩叔是一位老師,以前他常常教導學生要獨立自強。他喜歡喝早茶,退休後每天都要到自己喜歡的茶樓,與親朋好友聊天品茶。然而6年前的一次中風,讓他無法再獨立行走,甚至無法站起來。在即將放棄康復希望的時候,他來到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康復醫學科就診。未曾想,在不輕言放棄的醫生團隊的精準治療下,薩叔竟又重新站立起來,並且可以獨立行走!

6年前的中風,他以為再也無法站起來

那是2014年的冬季,退休在家的薩叔突然感到左側手腳乏力,無法行動,言語模糊,小便失禁。家屬趕緊把他送入醫院,經過一系列影像檢查並根據臨床表現,確診為右側基底節區及放射冠區急性腦梗塞。經過搶救治療,脫離了生命危險。但是從此,他的左臂和左腿失去了活動能力,出院後既不能站也不能走,只能靠輪椅活動……

自那以後,薩叔洗臉、喝水、吃飯、上廁所都要依賴他人,從此再也不能出去喝早茶,這對於性格要強的他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打擊,他的老伴也因為照顧他而心力交瘁,多次住院。

在輾轉治療了5年多後,薩叔即使是用盡全力去嘗試移動左手左腳,卻依然只能產生輕微的肌肉收縮,並不能使關節有一絲一毫的移動,更別說從床上站起來步行了。

很多醫生、親戚、病友也告訴薩叔,中風後6個月是最佳恢復期,一旦過了頭兩年,就不要對功能活動上的改善抱有什麼希望。能保持現在的狀態,不惡化下去,就已經非常難能可貴了。

性格本來堅強的薩叔也幾乎要放棄了,他在鼠年春節給女兒發的簡訊中說道:「臥床多年,我已坦然接受了這樣的結局,只是苦了你媽媽和你,每天這樣辛苦地照顧我……」

個性化訂製康復治療方案,2月餘實現獨立步行

儘管希望渺茫,但是薩叔的家人們從未放棄過。就在今年6月,一次偶然的機會,薩叔的老伴從一位病友口中得知,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康復醫學科蘭月主任團隊在腦卒中康複方面頗有心得,治癒了很多難治的中風後遺症期患者。這個消息就如同一絲火星,點亮了薩叔及其家人原本已經黯淡下去的希望之光,慕名前來求醫。

薩叔的病情經過了近6年,已經過了最佳恢復期,進入了康復希望渺茫的後遺症期。該如何治療?有可能獲得改善嗎?蘭月主任及其團隊在仔細評估了薩叔的病情,深入了解了薩叔及其家屬的期望和生活習慣及愛好後,果斷為他制定了個性化的康複方案。

經過康復科醫生、治療師、護士團隊的集體討論,陳康主管治療師團隊對薩叔進行基於Bobath技術(神經生理療法)的核心肌群穩定及控制訓練等全方位的個體化康復治療。

神經生理療法是一種基於神經發育療法的康復技術,通過優化姿勢控制和運動策略來提高運動的效率,使患者的主動活動能力最大化。考慮到薩叔軀幹的深層穩定肌和左側屈髖肌群尚有殘存肌力,對他進行核心肌群的針對性穩定訓練和骨盆控制訓練,也許可以讓他恢復站立和步行功能。

事實證明,這個決定是正確的。經過2月餘的康復治療,薩叔的左下肢近端肌力已由1級增加到了2-級,Fugl-Meyer評分也從9分增加到了19分,改良Barthel指數從20分增加到了75分,從生活不能自理到如今能夠基本自理,從需要藉助輪椅到可以拄拐步行,再到可以在監護下獨立步行,且步行中身體的對線、邁步的軌跡也獲得了極大改善。

薩叔從輪椅上站起來,放開拐杖,獨自邁開腳步的那天,他和老伴都激動地流下了眼淚。他曾經以為自己永遠都不可能再走路了。當他把這個好消息告訴當初搶救他的醫生時,醫生也驚訝地表示,沒想到功能障礙受損這麼嚴重的患者也能獨立走路。

如今薩叔在治療師的指導下進行康復訓練時,更加賣力了,也更加自信了。他常說,用不了多久他就要自己走出去,和老伴去茶樓喝茶!

據其主管治療師陳康介紹,以往的中風患者在經過搶救後,往往不重視身體活動功能的恢復,成為了人們口中的「偏癱患者」,生活大受影響,嚴重依賴他人,難以回歸社會,給家庭和社會都造成了極大的負擔。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康復醫學科醫療團隊開展的基於Bobath技術的核心肌群穩定及控制訓練等精準康復治療,讓薩叔以左下肢近端2-級的肌力,能夠站起來,為一個家庭帶來了希望。同時,這也與薩叔本人對康復訓練的不懈堅持、家屬不離不棄的信任和支持的力量分不開。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張青梅 通訊員陳康、儲潔雅

相關焦點

  • 不輕言放棄!6年前中風偏癱,他又能走了
    然而6年前的一次中風,讓他無法再獨立行走,甚至無法站起來。在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康復醫學科就診時,在不輕言放棄的醫生團隊的精準治療下,薩叔和他的家人們重新燃起希望之光……6年前的中風,他以為再也無法站起來那是2014年的冬季,退休在家的薩叔突然感到左側手腳乏力,無法行動,言語模糊,小便失禁。
  • 中風偏癱後還能恢復正常行走嗎?
    腦卒中(中風)偏癱後還能恢復正常行走嗎? 腦中風,又稱腦卒中,包括腦梗死和腦出血,嚴重危害患者的生活質量,給家庭和社會帶來了沉重負擔。
  • 腦機接口可使脊髓損傷癱瘓患者重獲觸覺
    (來源:Neuralink / YouTube)「恢復」方向主要是指可以針對多動症、中風、癲癇等疾病以及殘障人士做對應的恢復訓練,採取的主要方式是神經反饋訓練。這一方向在全球的一些醫院、診所、康復中心中已經得到應用,也有不少創業公司在做這方面的可穿戴設備。
  • 偏癱患者怎麼做好康復鍛鍊之站立行走訓練
    偏癱又叫半身不遂,是中風後最常見的後遺症,近年來中風的發病率逐年增加,偏癱的患者也是越來越多。偏癱患者一般都伴有行動不便,站立跟行走不能自主。我們都知道科學的康復訓練能夠增強腿部肌肉的靈活性,增強肌肉力量,幫助偏癱患者獨立行走,自主活動。今天就給大家分享一下偏癱患者的康復訓練之站立與行走訓練。
  • 中風康復啟動越早,功能恢復越好!腦中風「黃金康復期」6個月改善率...
    腦中風後,患者往往會遺留偏癱、失語、認知功能障礙等後遺症,甚至喪失生活自理能力,嚴重影響生活質量。近日,勃林格殷格翰旗下霽達康復和由其支持的上海國際醫學中心康復醫學科共同發布《2018-2019年度康復臨床成果及質量報告》。報告證明,對於中風患者而言,在6個月的黃金康復期內進行康復治療,可以大大提高功能康復的效果。
  • 提高中風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居家康復訓練不能停!
    提高中風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居家康復訓練不能停!據統計,70%以上的腦卒中患者會殘留不同程度的運動、感覺、言語、認知等功能障礙,嚴重影響其日常活動能力和生活質量。作業治療是康復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作業治療師根據患者的功能障礙情況,有針對性地從日常生活、工作和休閒活動中選擇有意義的作業活動,對患者進行康復訓練,以恢復其獨立生活能力。
  • 中風偏癱患者的下肢如何鍛鍊
    隨著年齡的增長,許多老年人都易出現中風的情況,一旦中風之後,很大部分老年人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偏癱情況,嚴重影響日常活動,尤其一些中風後的老年人下肢可能受到影響,出現無法行走的情況。
  • 看霽達康復的康復機器人如何幫助中風患者
    霽達康復的治療團隊向我們表示,中風後會出現口眼歪斜、四肢麻木、甚至癱瘓在床等一系列的後遺症症狀,所以中風後如果不及時進行神經康復治療,甚至會喪失生活自理能力,嚴重影響生活質量,很多人甚至會覺得中風瞬間能讓人失去生活的尊嚴。此外,中風還為患者和家庭帶來長期的負擔,10%有嚴重殘疾的患者需要長期護理;30%的患者需要有人照顧他們的起居;60%的患者社交活動或戶外活動受限。
  • 中風3年,腿腳還是很不靈活應該怎麼辦?你真知道?看專家的理解
    中風3年了,腿腳還是非常的不靈活應該怎麼辦?你真的知道嗎?今天相關專家帶各位一起了解一下,只要肌力沒有完全的喪失,就可以鍛鍊恢復。所需要的,就是要相信自己,並且堅持鍛鍊,每一天都會有進步,可能進步會非常的小,一天兩天看不出來,但是日復一日的進步積攢起來,你就會發現自己的改變,未來永遠會比現在更好。
  • 4成中風患者5年內復發,若不謹記這6個原則,危險很容易重來
    一旦中風發作非死即殘,再加上復發更是雪上加霜。患者第1次出現中風發作的5年內復發風險高達40%以上。中風屬於急性發作慢性病,是多種危險因素累積的結果,如動脈硬化、三高、吸菸喝酒以及房顫。只要積極治療能使得臨床症狀消失,但病理基礎根本沒有治癒,給大腦血管帶來的傷害是不可逆轉的,所以一次中風治癒後隨時可能會復發,使得損傷、致殘率和死亡率更高。第1次中風後半年內是復發高危期,因此一定做好預防工作。怎樣能儘量避免中風復發?
  • 中風到來前高血壓患者會有哪些症狀表現?
    一、身體過於乏力很多高血壓患者經常會出現身體乏力的現象,但在中風到來之前,這種症狀會明顯加重。患者會表現出不斷打哈欠,以及腿腳沒有任何力氣的現象。比如患者在行走時,雙腿會變得非常的沉重,有一種提不起腳的感覺。這種現象不會因患者適當睡覺休息而改變,只會越發嚴重。二、一側肢體麻木這是高血壓患者在中風前一個非常明顯的症狀表現,患者整個的一側肢體,會出現明顯的麻木感。比如一側下肢突然無力,一側上肢突然發麻。另外,患者的一側面部會發生口角歪斜、眼皮下耷、單眼視力模糊等現象。
  • 太和徐遠紅:發揮神經康復優勢 讓偏癱運動障礙患者重獲新生
    他參與國家級科研項目2項,主持省市級項目4項,獲省級獎勵2項,市級獎勵4項,發表科研論文30餘篇,參與編寫多部高等醫學院校康復治療學教材。他是香港理工大學康復訪問學者、中國康復醫學會等組織學會委員,太和醫院康復院區神經康復2病區主任、主任醫師、碩士生導師徐遠紅。
  • 6萬毫升灌洗液,重度肺泡蛋白沉積症患者重獲新生
    6萬毫升灌洗液,重度肺泡蛋白沉積症患者重獲新生 2020-11-23 14: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偏癱、生活不能自理……20%的中風患者竟是年輕人!
    「我們不怕死,只怕沒有尊嚴的活著。」四肢麻木、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言語不清、喪失生活自理能力......這,就是中風後遺症。而存活的中風患者中80%左右留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而隨著老齡化的增長,55歲之後的中風發病率明顯增加,年齡每增長10歲,中風發病率將增加1倍。我國的中風發病人數始終在呈增長趨勢。不得不承認,可怕的中風,隨時可能發生在每個人及其家人的身邊。
  • 生命,不輕言放棄
    3、生命,不輕言放棄,漫長的人生中,遭受挫折不但是可以使人生積累經驗,而且是挫折可使人生得到不斷的升華。所以我們更應該正視挫折珍愛生命。沒有品嘗過挫折的人,體會不到成功的喜悅;沒有去經歷過挫折的人生,不是完美的人生。早上安康,我的朋友!
  • 不完全截癱患者經康復訓練,成功恢復行走能力!
    以「脊髓損傷伴不完全截癱(ASIA  C級)」為主要診斷,收治我院脊柱科。經過詳細檢查排除手術禁忌症後,患者於3月19日成功施行「胸椎後路椎板切除減壓椎管內佔位摘除、椎弓根螺釘內固定術」治療。為了患者術後更好的恢復下肢行走功能,脊柱科與康復科協作會診,制定康復訓練計劃。
  • 早晚溫差大,卒中患者增多 記住「中風120」可自查
    記者12月14日從湖南省腦科醫院獲悉,該院卒中中心每天都會接診急性腦卒中患者。幸運的是,在醫護人員爭分奪秒全力搶救下,患者在最短時間內得到救治,大部分獲益良好。 日前,李娭毑突然出現右邊身體無力,無法站立行走、言語不清等症狀,趴在自家陽臺沙發上。家屬發現後,趕緊將她送往湖南省腦科醫院急診科,卒中急診醫護人員立即啟動綠色通道為患者行 CT 檢查。
  • 中風康復治療不等於鍛鍊,這些事項要注意
    中風後,千萬不要以為身體部分功能喪失就沒辦法治了。在德國,絕大部分的卒中倖存者在出院後會接受康復治療。通過康復治療,患者完全能夠再次投入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中風康復治療不等於鍛鍊,需要在專業護理人員的指導下進行,循序漸進,不能操之過急,錯誤的鍛鍊方法可能加重病情。
  • 日本中風患者過半康復而中國80%術後都不能自理,原因在這裡
    在日本,65歲以上的中風患者群體中,有一半以上的概率恢復行走,接近一半的概率恢復日常生活;在小於65歲的患者群體中,行走和恢復以往生活的人數均大於60%。 在中國的中風患者中,70%-80%的人將因為中風後遺症偏癱、語言和吞咽功能的喪失而失去自理能力。
  • 煙臺海港醫院金頂中醫康復團隊:讓中風患者站起來 恢復正常生活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劉妍明 煙臺報導  從在重症監護病房勉強維持生命體徵,到能夠自由下地行走,恢復正常生活,這巨大的轉變僅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同時這對於腦梗患者楊先生而言,可謂是生命的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