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3歲的薩叔是一位老師,以前他常常教導學生要獨立自強。他喜歡喝早茶,退休後每天都要到自己喜歡的茶樓,與親朋好友聊天品茶。然而6年前的一次中風,讓他無法再獨立行走,甚至無法站起來。在即將放棄康復希望的時候,他來到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康復醫學科就診。未曾想,在不輕言放棄的醫生團隊的精準治療下,薩叔竟又重新站立起來,並且可以獨立行走!
6年前的中風,他以為再也無法站起來
那是2014年的冬季,退休在家的薩叔突然感到左側手腳乏力,無法行動,言語模糊,小便失禁。家屬趕緊把他送入醫院,經過一系列影像檢查並根據臨床表現,確診為右側基底節區及放射冠區急性腦梗塞。經過搶救治療,脫離了生命危險。但是從此,他的左臂和左腿失去了活動能力,出院後既不能站也不能走,只能靠輪椅活動……
自那以後,薩叔洗臉、喝水、吃飯、上廁所都要依賴他人,從此再也不能出去喝早茶,這對於性格要強的他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打擊,他的老伴也因為照顧他而心力交瘁,多次住院。
在輾轉治療了5年多後,薩叔即使是用盡全力去嘗試移動左手左腳,卻依然只能產生輕微的肌肉收縮,並不能使關節有一絲一毫的移動,更別說從床上站起來步行了。
很多醫生、親戚、病友也告訴薩叔,中風後6個月是最佳恢復期,一旦過了頭兩年,就不要對功能活動上的改善抱有什麼希望。能保持現在的狀態,不惡化下去,就已經非常難能可貴了。
性格本來堅強的薩叔也幾乎要放棄了,他在鼠年春節給女兒發的簡訊中說道:「臥床多年,我已坦然接受了這樣的結局,只是苦了你媽媽和你,每天這樣辛苦地照顧我……」
個性化訂製康復治療方案,2月餘實現獨立步行
儘管希望渺茫,但是薩叔的家人們從未放棄過。就在今年6月,一次偶然的機會,薩叔的老伴從一位病友口中得知,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康復醫學科蘭月主任團隊在腦卒中康複方面頗有心得,治癒了很多難治的中風後遺症期患者。這個消息就如同一絲火星,點亮了薩叔及其家人原本已經黯淡下去的希望之光,慕名前來求醫。
薩叔的病情經過了近6年,已經過了最佳恢復期,進入了康復希望渺茫的後遺症期。該如何治療?有可能獲得改善嗎?蘭月主任及其團隊在仔細評估了薩叔的病情,深入了解了薩叔及其家屬的期望和生活習慣及愛好後,果斷為他制定了個性化的康複方案。
經過康復科醫生、治療師、護士團隊的集體討論,陳康主管治療師團隊對薩叔進行基於Bobath技術(神經生理療法)的核心肌群穩定及控制訓練等全方位的個體化康復治療。
神經生理療法是一種基於神經發育療法的康復技術,通過優化姿勢控制和運動策略來提高運動的效率,使患者的主動活動能力最大化。考慮到薩叔軀幹的深層穩定肌和左側屈髖肌群尚有殘存肌力,對他進行核心肌群的針對性穩定訓練和骨盆控制訓練,也許可以讓他恢復站立和步行功能。
事實證明,這個決定是正確的。經過2月餘的康復治療,薩叔的左下肢近端肌力已由1級增加到了2-級,Fugl-Meyer評分也從9分增加到了19分,改良Barthel指數從20分增加到了75分,從生活不能自理到如今能夠基本自理,從需要藉助輪椅到可以拄拐步行,再到可以在監護下獨立步行,且步行中身體的對線、邁步的軌跡也獲得了極大改善。
薩叔從輪椅上站起來,放開拐杖,獨自邁開腳步的那天,他和老伴都激動地流下了眼淚。他曾經以為自己永遠都不可能再走路了。當他把這個好消息告訴當初搶救他的醫生時,醫生也驚訝地表示,沒想到功能障礙受損這麼嚴重的患者也能獨立走路。
如今薩叔在治療師的指導下進行康復訓練時,更加賣力了,也更加自信了。他常說,用不了多久他就要自己走出去,和老伴去茶樓喝茶!
據其主管治療師陳康介紹,以往的中風患者在經過搶救後,往往不重視身體活動功能的恢復,成為了人們口中的「偏癱患者」,生活大受影響,嚴重依賴他人,難以回歸社會,給家庭和社會都造成了極大的負擔。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康復醫學科醫療團隊開展的基於Bobath技術的核心肌群穩定及控制訓練等精準康復治療,讓薩叔以左下肢近端2-級的肌力,能夠站起來,為一個家庭帶來了希望。同時,這也與薩叔本人對康復訓練的不懈堅持、家屬不離不棄的信任和支持的力量分不開。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張青梅 通訊員陳康、儲潔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