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陳家溝:百名拳師全國開館,全球200站點免費培訓

2020-12-26 騰訊網

「也許真比起來,他們還沒咱們根兒硬呢!」12月19日晚,「共享太極·共享健康」太極拳傳承發展大會開幕式前,陳家溝在四處安排了眾多統一服裝的安保力量。在家門口見到這麼多「專業人員」,一名身著厚棉睡衣的大娘,扭頭和其他村民這樣調侃。

這句調侃背後,是這座村子長達400年的太極拳傳承歷史。

12月17日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會議宣布將太極拳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自此太極拳成為我國第41個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名錄的項目,也是我國傳統武術類第一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天,在這個新的歷史節點下,全國七大社區太極拳代表性傳承人、上千名太極拳愛好者,回到了太極拳發源地——河南省焦作市溫縣陳家溝。

「四大金剛」之外 人人都能露兩手

17世紀中葉,陳家溝陳氏第九世陳王廷,依據祖傳拳術,吸取民間各優秀拳種精華,結合導引、吐納術、中醫經絡學,創編了一種剛柔並濟的新拳種,按陰陽轉換之意取名太極拳。及至陳氏十四世陳長興廣開傳拳之門,太極拳逐步演變出諸多太極拳流派,後人便把陳王廷創立的太極拳稱為陳氏太極拳,因此陳家溝也被視為太極拳發源地。

陳氏太極拳創始人陳王廷雕像

關於陳家溝,歷來也有俗語稱,「喝喝陳溝水,都會翹翹腿」。而400多年過去,現今陳氏太極拳輩分最高的「高手」,是四位陳氏第十一代十九世傳人:陳小旺、陳正雷、王西安、朱天才,他們也被稱為「四大金剛」。

在陳家溝,孩子們不論將來是否走上太極拳傳承之路,孩童時候都會玩著摔跤、翻跟頭、站樁,或者比誰打的拳好。「打套拳再出門」,是孩子們出門玩之前,很有可能會從各自父母那裡聽到的一句話。

家裡有傳承的孩子,小時候接受的太極拳教學,會更嚴格些。如今是陳家溝太極拳學校總教練的陳自強,是陳氏太極拳第二十世嫡宗傳人,父親陳小星是學校校長,伯父正是「四大金剛」之一陳小旺。從8歲起,每天放學之後他必須要練拳。

陳自強還記得,小時候村中有戶人家有全村唯一的一臺電視機,他常跑去看,父親便總是把他「抓回來」。後來父親專門從日本買來一臺電視機,陳自強每次站樁半個小時,就可以看一會兒電視。

而在陳家溝陳氏二十世、陳氏太極拳第十二代傳人陳志偉的記憶中,自己小時候因為拳練得不好,還挨了不少打。

在這樣的傳承氛圍下,如今在陳家溝,遊客見到的任何一名貌似普通的村民,不論是清潔阿姨,或是衛生室醫生,又或是農民,都有可能是一名「太極拳高手」,甚至他們可能不僅會拳法,還會耍刀、劍、棍等各類太極拳器械。

從對抗性到修身養性

具有這樣太極拳歷史積澱的陳家溝,也吸引著更多的人走進這裡,學練太極拳。

粗略估計,辦校40年來,陳家溝太極拳學校所教學員達四五萬人。而根據新華社報導數據,在這個只有3000多人的村莊中,如今有太極拳學校3所、拳館40多家和拳師800多名。同時,也有更多的拳師走出去,到全國各地開拳館。僅就陳自強的了解,陳家溝有100多名拳師在全國開設拳館。

到陳家溝學太極拳的人,年齡從幾歲到七八十歲不等。來者各有其因,有人是喜歡,有人是養生,有人是治病,有人是決心走專業路,有人則是為了學習防身術。有人能一待好幾個月,有人受工作牽制,只能待上一天或者幾天。

根據不同目的和需求,陳家溝的太極拳學校和拳館教課內容和時長也不同。在陳家溝太極拳學校,專業學員要接受力量訓練、對抗訓練、拳法套路、器械等課程,而非專業學員只需要練拳法套路、器械兩種課程,不必強求力量、對抗這兩種高強度體能訓練。

陳家溝練習太極拳的年輕人

而在陳家溝國際太極院,為了適應現在的社會需求、更好地推動陳氏太極拳的普及化和國際化,陳氏太極拳第十二代傳人陳炳創立和諧十三式,一般初學者三天即可學完動作。

這樣的設置,對於利用周末時間到陳家溝練拳的工作族來說,更友好些。「三天要學到呼吸吐納很難,但是可以讓他們快速掌握一種拳法。」太極院教練史鵬輝這樣介紹。

「來學的人職業和身份不一,時間不定,有空了就來學。」在陳照森的學校中,大部分學員並不是要走專業路。他們未必能有長期的訓練時間,身體條件也未必適宜專業路,但是總會有一些學員,每年都抽時間來陳家溝練拳。陳照森見過堅持時間最長的,有二三十年了。

陳照森(右)在指導練習

而在陳家溝之外,陳式太極拳第十二代傳人馬力在蘇州開了一家拳館,陳家溝人陳巍在杭州開了一家拳館,在這兩個拳館中,幾乎沒有打算走專業路的學員。他們的學員,以在職人員或中老年為主,這些人或者是傳統文化愛好者,或者是希望能緩解工作帶來的身體不適,或者是希望能夠養生健體。

這種現象,也展現著太極拳在現代社會中發生的變化。根據陳自強的介紹,太極拳創立時還是冷兵器時代,人們需要上戰場,也需要依靠拳頭自衛、防身,因此太極拳的教學和傳承注重戰鬥性和對抗性。

「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它的戰鬥性需求逐漸降低,現在已經更傾向於修身養性、鍛鍊身體了。」陳自強說。

而這種變化,或許也可以從「共享太極·共享健康」這一申遺活動主題得到佐證。

從瀕臨失傳到以拳為生

無論是在陳家溝內教拳,還是到陳家溝外教拳,這種以拳為生的方式,實際上是近些年才出現的。

「陳家溝太極拳學校是全村最早的一個太極拳學校,20世紀80年代就在政府的支持下建成了。但學校和拳館真正在全村發展起來,也就是10年的時間,尤其最近五六年更多。」陳自強回憶道。

在陳自強的記憶中,自己小時候還要幫家裡種田。家中以種田為生的狀態,到1999年才結束。而在種田之外,兼顧練拳,在陳自強這一代之前,是陳家溝多年的狀態。

「其實只有我們這一代人真正是在長大成人之後,能夠在比較年輕的時候,就以練拳、教拳為生的。像我們的父輩,基本上是到中年以後,才開始以拳為生,再往上都沒有了。」陳自強說。

1941年,陳家溝遭蝗蟲災害,兩年絕收,人們吃草根、樹皮為生,「窮習文,富習武」,肚子都吃不飽,太極拳一時式微。「文革」時期,太極拳一度被視為「四舊」,這對於傳承又是一次打擊。太極拳一度瀕臨失傳。為了挽救太極拳,村中規定,個人參與集體練拳,可以掙工分。而「四大金剛」,陳小旺、陳正雷、王西安和朱天才,正是那時村裡為保住太極拳的精髓,重點培養的4個人。

20世紀80年代,陳家溝第一所太極拳學校——陳家溝太極拳學校成立。也是在80年代,陳家溝開始頻繁有外事訪問,外國人也不斷到村中學拳,漸漸地,陳家溝人對於街上出現的不同外國人,不再驚訝,已經習以為常。

馬力在2003年左右發現國內的太極拳受眾逐漸多了起來。那時他正在蘇州一家公司上班,幾年間,他發現公園裡練太極拳的人變多了。

馬力是溫縣武陟人,小時候就知道陳家溝是太極拳村。有過武俠夢的馬力,年輕時曾在深秋農閒時,騎著摩託車,從武陟到陳家溝,只為了看一看這裡的太極拳學校是什麼樣的。

而親身感受到的社會變化,讓馬力覺得是時候接受專業訓練了,於是到陳家溝學練太極拳,2010年拜陳小星為師。2011年,39歲的馬力終於在蘇州開了一家拳館,每年招收有上百名學員。

2013年6月,25歲的陳巍到杭州將近一年半後,終於也開了一家拳館。剛到杭州時,人生地不熟,陳巍也不確定究竟能不能開起一個拳館,也只能試一試了。在打兩份工之外,每晚7點到9點,他都雷打不動到西湖邊兒上的公園練拳。

3個月後,一個銀行白領報了名,又兩個半月後,一個同在公園鍛鍊的老闆報了名,然後陸陸續續,陳巍有了十幾個學生。陳巍從頭到尾沒要過錢,但是學員們都自發地每月發紅包,慢慢地,陳巍有了開拳館的底氣。

而在新冠疫情暴發之前,陳自強每年要出國教拳8個月時間,走訪幾十個國家,教授學生過萬人,其中一些外國學生在國外也開起了拳館。而在全球超過100個國家,都有陳家溝太極拳學校的學生。到今天,太極拳在全球擁有近4億愛好者,遍布150多個國家和地區。

培育太極新青年 要習武也要補「文」

太極拳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那一晚,陳自強也在現場。那幾天,他一直在忙著協調各類相關事宜。結果公布那一晚,多年來堅持9點半就睡覺的他,一直忙到凌晨才睡下。

12月18日,公布次日,河南省政府新聞辦召開太極拳傳承發展新聞發布會,提及將對太極拳相關歷史文獻和珍貴史料進行挖掘、收集、整理,建立太極拳資料庫,對代表性傳承人給予經費補助,支持開展太極拳保護傳承活動、多渠道推動傳承教學、積極發展太極拳旅遊業等。

發布會還提及到,從12月起開展為期一個月的太極拳傳承公益培訓月活動,組織七大社區30多人開展網上公開課、線上互動等培訓、推廣活動,同時組織各社區、流派代表性傳承人在全球200多個站點開展免費培訓月活動。

發布會上,陳家溝太極拳「四大金剛」之一朱天才說,太極拳傳承人將會集中精力做好兩件事:一是繼續發掘新青年、培養新青年,不斷為太極拳的發展輸入新鮮血液;二是矢志不渝地把太極拳推廣到世界各地,讓世界人民了解太極拳,讓「共享太極·共享健康」風靡全球。

中國太極拳博物館前,遊客操練起來

把陳家溝歷史裝在心裡的陳自強,深知今天太極拳的發展來之不易。而傳承,是壓在他身上重重的責任。

不吸菸、不喝酒,幾乎不參與應酬;每天凌晨四五點起床,在學生出早功之前,一個人要先練拳一個多小時,把各種太極拳套路和器械全都練上一遍;出國需要轉機時,就在候機廳練拳……這是陳自強多年來的習慣。他相信的是,言傳身教,唯有先把自己做好,才能夠更好地傳承太極拳。

而隨著社會的發展,現在太極拳需要變得更系統化、理論化、規劃化,拳師也更需要掌握文史知識,因此每天中午拳課結束後,陳自強都會抽出半個小時,給拳師講解太極拳理念。

如今大兒子求學在外,也是陳自強規劃的。兒子從小就習武,現在讓兒子出去讀書,把「文」補上,畢業之後,讓孩子回來一同傳承太極拳,也許能給太極拳帶來一些更好的變化。

12月18日5點20分,陳自強照常起床,練了一個多小時的拳,然後開始了一天的工作。日子很快恢復了原樣,好像沒有什麼變化,但申遺成功後,一切規劃都已在推進,可預見的未來,正在路上。

來源 河南青年時報

記者 李豌/文 趙墨波/圖

編輯 楊陽

審核 田震

相關焦點

  • 陳家溝在全國已布局4000餘家拳館
    今年,陳家溝國際太極拳交流中心的精彩賽事不斷,千名高手角逐的「王廷杯」公開賽剛落幕,百支代表隊爭霸的國際太極拳交流大賽又登場;溫縣趙堡鎮陳家溝村,武校和家庭武館裡,頗具氣勢的習拳隊伍和國內國外的眾多學員拳姿行雲流水……不負「朝陽產業」美譽,溫縣陳家溝太極拳產業現已成為當地支柱性產業
  • 《中國文化報》盛讚陳家溝:一個小村的太極全球傳奇
    嘗到了甜頭的陳照森一直以此為業,跑遍全國各地教拳。在外教拳時,有學員提出想來陳家溝村看看時,都被陳照森婉言拒絕了。「那時候的陳家溝街道比較窄,房屋老舊,生活環境差,怕他們失望。」陳照森說。直到2005年,陳照森回到陳家溝,開起自己的家庭武館。十幾年間,武館教的學生過萬人,其中還有很多來自德國、法國、奧地利、瑞士等國家的「洋弟子」。
  • 今年「國慶」「中秋」雙節期間 陳家溝邀您體驗功夫之旅
    祭祖太極拳大型全球祭祖活動,來自世界各地的太極拳愛好者將在溫縣陳家溝祭奠太極拳始祖陳王廷。時間:10月3日地點:陳家溝景區太極拳祖祠收徒1.太極拳拳師收徒活動,在溫縣陳家溝,雙節期間您可以看到傳統的拜師收徒儀式,感受中華文化傳承的魅力。
  • 陳家溝老拳師現場演練真功夫,太極拳打的讓人佩服!
    陳家溝老拳師現場演練真功夫,太極拳打的讓人佩服!06:07 來源:今生遇見你是我之幸也 原標題:陳家溝老拳師現場演練真功夫
  • 在陳家溝,感受太極拳文化
    2020年10月8日,在河南焦作舉行的黃河文明與太極文化研討會暨《世界太極拳藍皮書》發布會上,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顧秀蓮表示,太極拳和太極文化作為黃河文化重要組成部分,契合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對更高精神層次的追求,「是黃河文化中重要的瑰寶,是黃河智慧的動態符號,是黃河獻給世界人民的美好禮物之一。」
  • 若問太極古今事 請君且看陳家溝
    數百年來,這裡記錄了一個又一個關於太極拳的故事……尋源曾經的謀生技能走鏢時的保命手段陳家溝原名常陽村,位於黃河北岸、河南溫縣縣城東5公裡的清風嶺上。明洪武年間,因陳家溝陳氏始祖從山西移民到此繁衍生息,加之村中有三條深溝,遂改名陳家溝。後因匪盜出沒,村裡成立了武學社,陳家溝人開始習練家傳長拳,漸漸習武成風。
  • 行走中原丨在陳家溝,感受太極拳文化
    2020年10月8日,在焦作舉行的黃河文明與太極文化研討會暨《世界太極拳藍皮書》發布會上,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顧秀蓮表示,太極拳和太極文化作為黃河文化重要組成部分,契合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對更高精神層次的追求,「是黃河文化中重要的瑰寶,是黃河智慧的動態符號,是黃河獻給世界人民的美好禮物之一。」
  • 尋找陳家溝的故事③丨陳正雷:太極拳最初是搏擊用,你說能不能打
    陳正雷告訴記者,「現在無論是在太極拳的發源地陳家溝,還是在國內的其他城市,太極拳的拳館已經如雨後春筍。」除了在國內,從陳家溝出去的拳師們也正將太極拳推向全世界。目前,僅溫縣就擁有太極拳師3500餘人,太極拳輔導員7000餘人。以他個人為例,從2009年正式退休之後,便用了11年的時間走了60多個國家,在40多個國家設了100多個教學點。
  • 隱藏的高手——探訪太極拳發源地陳家溝
    新華社鄭州12月17日電題:隱藏的高手——探訪太極拳發源地陳家溝新華社記者桂娟、李文哲摘下聽診器,脫去白大褂,只見陳紹傑轉身走出門診室,來到村衛生室門口的空地上,起勢、拗步、雲手、蹬腳……一招一式,似春蠶吐絲綿綿不斷
  • 這一晚,太極拳發源地陳家溝驚豔了世界!
    全球太極人聚焦陳家溝歡樂行活動現場 徐宏星 攝這令人歡欣鼓舞的一刻,讓陳家溝成了歡樂的海洋,匯聚在這裡的來自全國各個流派的拳師們歡呼雀躍,熱烈慶祝太極拳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這一刻,也讓「全球太極人聚焦陳家溝」歡樂行拉開了太極拳傳承發展大會系列活動的帷幕。
  • 話說太極拳(7)|楊露禪真的來陳家溝偷拳了???(連載)
    開館收徒,就放心地去幹吧!」  楊露禪心中萬分感激,感謝義父自幼養育教誨之恩!感謝恩師多年傳拳授藝之大德!楊露禪重返故裡,從此開館收徒,以授拳為業。  武禹襄學藝  第十五回  武河清,字禹襄,號廉泉,生於1812年,逝於 1880年,清代直隸廣平府人。
  • (大「像」中原)太極之鄉——河南陳家溝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為,該遺產項目自17世紀中葉在河南省焦作市溫縣陳家溝村形成以來,世代傳承,在陳氏太極拳的基礎上發展出以其他姓氏或姓名命名的多個流派。 在傳承太極拳數百年的陳家溝,隨處可見習練太極拳的人,村民中更是不乏身手不凡的拳師,在這個3000多人的村莊裡,有3個太極拳學校、40多個家庭拳館,每年從世界各地趕來拜師學藝的太極拳愛好者絡繹不絕。
  • 太極拳申遺成功,太極拳七大門派齊聚——陳家溝
    太極聖地陳家溝隆重舉行了「全球太極人聚焦陳家溝」歡樂行慶祝活動,太極拳六大門派齊聚「光明頂」——陳家溝。太極拳聖地——陳家溝陳家溝位於河南省焦作市溫縣城趙堡鎮,距離溫縣5公裡。300多年前,陳紹傑的先輩、陳家溝陳氏第九世陳王廷創編了太極拳,太極拳自陳王廷首創之後,在陳家溝世代相傳,到現在只有3000多人的陳家溝,如今有著太極拳學校3個、家庭拳館40多個和拳師800多名。
  • 第一次去陳家溝,陳長興說了兩句話,楊露禪轉身就走了
    楊露禪師承陳長興,十八年的時間三次到陳家溝學拳,最終離開師門後,創建了楊氏太極拳,並且將太極拳推廣到全國各地。楊露禪是一位功夫高手,但是他更是一位太極拳的推廣家,放到現在他則是一名成功的商人,當然他的產品是健身太極拳。
  • 馬雲身邊的神秘拳師——李天金
    10多年來,他先後在1998「中國溫縣國際太極拳年會交手擂臺賽」65公斤級、2000年8月「中國焦作溫縣第六屆國際太極拳年會交手擂臺賽」「中國焦作第一屆國際太極拳年會交手擂臺賽」等大型賽事中奪得冠軍;蟬聯「中國焦作第三屆國際太極拳年會交手擂臺賽」「中國焦作第四屆國際太極拳年會交手擂臺賽」兩屆80公斤級以上冠軍;2000年、2001年蟬聯兩屆「河南省太極拳、械、推手錦標賽」推手70公斤級冠軍;2001
  • 第五屆陳家溝陳式太極拳國際交流大賽盛大開幕
    本次大賽由陳家溝景區管理局、陳家溝村民委員會、陳家溝陳氏家族理事會、陳家溝太極拳學校、世界太極拳聯誼會主辦,陳家溝陳氏太極拳協會承辦,來自全國各地的300餘名太極拳愛好者相聚太極拳發源地共襄盛會。,溫縣陳家溝景區管理局副局長胡騰飛,陳家溝村委會書記、村長陳景元,陳家溝陳氏家族族長陳景安,陳家溝陳氏家族理事會秘書長陳石巖,陳家溝太極拳學校總教練、大賽組委會執行主席、陳家溝村委會副書記陳自強,本次大賽仲裁委員會主任陳恩,仲裁委員會委員張岐、馬力、尚德望,本次大賽總裁判長李小華等領導及嘉賓出席本次開幕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