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關條約,李鴻章被日本憤青打傷眼睛,籤約時哀求,再削減點吧

2021-01-08 清梅讀史

《馬關條約》是近代中國籤訂的最嚴重、最屈辱的不平等條約之一,給中華民族帶來了沉重的災難。甲午戰爭,中國敗給了一直看不起的彈丸小國日本,割地賠款。日本通過戰爭賠款,獲得了多於全國財政收入6倍以上的白銀,並以此為基礎,走上了強大之路。代表清政府籤訂條約的李鴻章,人們從此忘記了他以前的勞苦功高,開始稱他為「賣國賊」。在日本籤定條約時,李鴻章被日本憤青打了一槍,擊中左眼下頰骨。基於這一槍,並藉助於當時風起雲湧的國際形勢以及列強對日本的虎視眈眈,李鴻章硬生生的將賠償從3萬萬兩減到2萬萬兩,這是怎麼回事呢?

馬關條約

中日甲午戰爭的起源是日本侵略朝鮮,大清作為宗主國,是參戰還是通過國際列強來協調停戰,剛開始朝廷是有爭議的。李鴻章不願開戰,因為他的北洋水軍儘管被稱為亞洲最強,但實事求是,這是十多年前的事了。最近幾年,因為慈禧60大壽、修頤和園花了國庫大量銀子,戶部尚書因和李的矛盾一再削減北洋水軍的經費,北洋水軍軍艦老化嚴重,而且嚴重缺少彈藥。相反,日本全國卻眾志誠誠,包括天皇以下,都節衣縮食,甚至一天只吃一頓飯,把省下的錢從歐美國家買來了全世界最先進的軍艦。這麼說吧,不論從航速還是發射炮彈的速度和準確性,都遠超北洋水軍了。李鴻章當然知道,所以一開始不想參戰,幻想於其他列強國家的調停。而主戰派大臣的道理是,戰爭是靠人心,大清正義之師必勝。無論李鴻章怎麼解釋船艦航速、火力等,曉陳利害,也不為所動,固執之極。電視劇《走向共和》有一個細節,海戰進行時,定遠號一個炮彈擊中敵艦吉野號,但是沒有爆炸,是個啞炮。可以看出北洋水師裝備之差,這個也是直接造成海戰失利的重要原因。

正議之師
擊中敵人,卻是沒有彈藥的空彈

光緒皇帝選擇參戰,結果大敗。大敗後沒人願意去日本議和,清政府只能派李鴻章去日本,作為議和全權代表。日本人獅子大張口,提出賠款3億兩白銀,割讓臺灣以及遼東半島。而且,不容李鴻章討價還價。這是李鴻章萬不能接受的。

沒人願去

就在這時候,事情出現了變化。李鴻章遭遇了日本憤青刺殺,擊中左眼下頰骨,但是李鴻章並未死。槍擊事件後,國際輿論風起雲湧,紛紛指責日本不遵守外交規則。日本擔心事件發酵,列強會藉機幹預中日談判,因為他們要求中國承認的很多最惠國待遇,是列強多年想得到而得不到的。最終,日本同意把賠款金額下調到2億兩白銀,希望李鴻章趕緊籤字。

李鴻章還是不願籤,希望爭取再減少五千萬賠款,不割地。日本政府堅決不同意。最後逼得李鴻章沒辦法,只得哀求:「減少五千萬兩?不行?那減三千萬兩?還不行?那減兩千萬兩吧!就當給老夫回國的路費了!」日本政府不為所動。最後,慈禧怕夜長夢多,發電報催促李鴻章趕緊籤約。李鴻章最終籤了大家所熟知的《馬關條約》。

回國後,主戰派大臣主張殺李鴻章以謝天下。電視劇《走向共和》有一個細節,給慈禧唱戲的名角,喝了毒酒,唱著唱著,打出一副對聯,楊三已死無蘇醜,李二先生是漢奸,然後倒地身亡,這也是一名愛國志士。

最後,引用梁任公在《李鴻章傳》中的幾句話吧。天下惟庸人無咎無譽。舉天下人而惡之,斯可謂非常之奸雄矣乎。舉天下人而譽之,斯可謂非常之豪傑矣乎。吾敬李鴻章之才,吾惜李鴻章之識,吾悲李鴻章之遇。一言蔽之,則以李鴻章為中國獨一無二之代表人也。

相關焦點

  • 李鴻章在日本談判挨了一個日本憤青一槍,這一槍到底有多貴
    等於小日本政府多少年的收入啊,以前咱們也賠款,幾百萬,頂天了上千萬吧,不傷筋不動骨,小日本張嘴就是三億兩白銀!從哪兒來?借錢,得還到什麼時候?只是個73歲的老人談了一段時間沒談攏,在李鴻章回去的路上,遇到一個日本憤青的襲擊,不要奇怪,憤青這個東西哪個國家都會有的,這個憤青覺得根本沒有談判的必要,一切通過武力就可以解決!
  • 籤完《馬關條約》,做翻譯的小姑娘,撲到李鴻章的懷裡號啕大哭
    也確實為難了李鴻章,哪裡有什麼籌碼跟日本人談啊,第一輪談判就這樣不了了之。隨後談判仍然沒有結果,再之後便是李鴻章遇刺了,這時候的日本人有點慌了。他們慌的原因,按照劇中的說法是擔心西方列強同情大清,認為日本是野蠻國家,從而給日本施壓。
  • 李鴻章和《馬關條約》,李鴻章是被冤枉的,他是功臣!
    李鴻章和《馬關條約》,李鴻章是被冤枉的,他是功臣!眾所周知,在無能的晚清時期,清政府與日本打了一場仗。不幸的是,清政府敗了,而李鴻章作為代表去洽談。而他籤訂了《馬關條約》也定下了他的罵名。這大概就是大家所知道的甲午戰爭,李鴻章去籤訂條約,只是留下了割地和戰爭賠款,實在是讓人氣憤不已。但是,事實並非如此,李鴻章是被冤枉的,他是功臣!他為清政府省去了1億的戰爭賠款。具體經過是什麼樣子呢?下面由小編帶領大家去聊一聊《馬關條約》籤訂的故事。故事是發生在晚清時期,也就是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時。那時,慈禧太后手握大權,而且洋務運動已經卓有成效。
  • 《馬關條約》談判時,伊藤博文對李鴻章說的這些話,字字寒入骨髓
    兩人先後正式會談了五次,在第三次談完後,李鴻章遇刺。傷勢恢復後,又進行了第四、第五次正式會談。最終大致達成了協議,也就是後來中國史上最為屈辱的《馬關條約》。在第四、第五次談判中,時年55歲的伊藤博文,給已是73歲的李鴻章好好上了課。他對李鴻章說的這些話,即使如今看來,也足以令國人有寒入骨髓之感。
  • 籤《馬關條約》時,日本人給李鴻章吃河豚魚,是為了害他?
    1895年4月17日,日本馬關春帆樓,清帝國代表李鴻章和日本代表伊藤博文面對而坐,春帆樓的夥計端上了一盅魚肉,放在了李鴻章面前。「這是我的家鄉山口縣的特產河豚鍋,請品嘗。」伊藤博文對李鴻章說。「大人,河豚有毒。」李鴻章周圍的隨員緊張了起來。
  • 《馬關條約》日本讓步,真的是因為李鴻章挨了一顆子彈嗎?
    就這樣,李鴻章代表清政府奔赴日本的馬關,開始了求和談判。正所謂弱國無外交,諒李鴻章再怎麼厲害,沒有強大的武力做後盾,也根本毫無迴旋的餘地。那麼,李鴻章又是憑藉什麼籌碼,砍下了約一億兩銀子的賠款,號稱世界上最昂貴的一顆子彈,又是怎麼回事呢?
  • 人文齊魯|《馬關條約》煙臺換約始末
    □許志傑1895年4月17日上午11時40分,隨著大清帝國欽差頭等全權大臣、內閣大學士李鴻章和大清帝國欽差全權大臣、李鴻章養子李經方,以及大日本帝國全權辦理大臣、內閣總理大臣伊藤博文和大日本帝國全權辦理大臣、外務大臣陸奧宗光,代表各自政府在文件上簽字
  • 馬關條約籤訂之後,李鴻章留下一段話,伊藤博文坦言:我不如他
    李鴻章的才華在當時一直是其他國家的重要領導人公認的,當初在馬關條約籤署之後,他留下了一番話,當時日本著名政治家伊藤博文聽到之後就直接坦言自己不如李鴻章。黃海大戰作為甲午戰爭的一部分失敗了,在這艱苦的一戰中,洋務派苦心經營的北洋艦隊全軍覆沒、無一生還,清朝落敗之後,日本迫使清政府籤署了《馬關條約》,將臺灣以及遼東半島割讓給日本。甲午戰爭的失敗與李鴻章在軍事上的保守行為有很大關係,正是因為這樣的政策使得清軍節節敗退日軍得以長驅直入。
  • 別拿「弱國無外交」為李鴻章開脫
    如果僅就籤訂《馬關條約》這一時間段來看,李鴻章的確是在甲午戰敗、被革職留任並「拔去三眼花翎、褫去黃馬褂」之後,因日方指名要他赴日談判,才又被「賞還翎頂,開復革留處分,並賞還黃馬褂,作為頭等全權大臣,與日本商議和約」。1895年3月20日,李鴻章率李經方等與日本全權大臣伊藤博文等在馬關春帆樓舉行會談。
  • 《馬關條約》籤訂後,李鴻章為什麼發誓今後再也不踏上日本土地?
    《中日馬關條約》被迫籤訂以後,痛苦與屈辱深深地刺傷了李鴻章,他發誓今後再也不踏上日本土地。(與八國聯軍談判時憔悴的李鴻章(前排中)。1901年9月7日,李鴻章與列強籤署不平等條約《辛丑條約》)甲午戰爭失敗,所有的責任都推到了李鴻章一人頭上,因為是他創建的北洋海軍與日本艦隊作戰失利,是他的北洋陸軍棄守平壤一敗再敗,致使日軍深入東北三省及山東境內。
  • 李鴻章真的是賣國賊嗎?1895年籤條約他對日本人吼道:你們入侵吧
    今天給大家說說李鴻章的故事:他是官二代,少年學霸,立志報國李鴻章1823年出生在安徽合肥,家中兄弟排行老二,民間又稱他「李二先生」。由於他的父親在京做官,是官僚子弟,家境富裕,從小接受良好的教育。並且他從小比較聰慧,在1840年,17歲時他就考上了秀才。
  • 李鴻章赴日談判,左臉挨日本刺客一槍,大喜道:這一槍可少賠一億
    一片驚慌的眾人還沒回神,那個身影已經逃竄,再看轎子裡的李鴻章,滿臉是血....李鴻章昏厥過去,隨行的西醫緊急施救,老中堂醒來之後,沒有憤怒和慌亂,反倒很鎮靜,他看著被血染紅的衣服,一聲長嘆: 此血可以報國矣。
  • 125年前籤訂《馬關條約》,中國千年大夢初醒
    1895年4月17日(清光緒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日本明治二十八年)在日本山口縣赤間關市(今山口縣下關市),日本當地時間上午11時40分,中日兩國全權代表在春帆樓二樓籤署了《日清媾和條約》,即《馬關條約》。清廷代表為欽差頭等全權大臣李鴻章和欽差全權大臣李經方(李鴻章養子);日本政府代表為首相伊藤博文和外務大臣陸奧宗光。
  • 李鴻章籤馬關條約時說了狠話,讓日本人集體沉默,如今都實現
    原標題:李鴻章籤馬關條約時說了狠話,讓日本人集體沉默,如今都實現 晚清時期有著四大名臣,分別是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還有左宗棠,在那個慈禧統治的年代,清王朝早就開始變得腐朽不堪。
  • 李鴻章與伊藤博文:為何差距如此大?
    當李鴻章與袁世凱這樣在清政府裡「優秀」的官員與世界發達國家官員對比時,且不論西洋,即便是東洋,也不在一個級別。李鴻章之於伊藤博文,二人分別是中日兩國「總理」級官員。甲午戰爭前,兩人尚可平起平坐,可到了馬關條約時,後者在前者面前只配說「是」。
  • 甲午戰爭賠償,清朝與日本籤訂馬關條約,喪權辱國的深層原因
    清政府在北洋海軍戰敗以後,求和心切,即派李鴻章為頭等全權大臣前往日本議和。日本提出的議和條件包含日本國內各界人士的要求。陸軍堅持要割讓遼東半島;海軍要求將臺灣作為日本在南亞作戰的軍事基地。進步黨主張日本應控制山東、江蘇、福建和廣東,自由黨人則力主制佔滿洲。財政當局要求巨額賠款。最後提出的方案把重點放在明鮮自主、賠款、割讓領土和取得通商通航特權這幾個方面。
  • 日本籤約時其實很心虛,再打躺贏
    正因為軍事上的一敗塗地,李鴻章最後去日本談判,日方幾乎沒有給清朝任何討價還價的餘地,只有「允」或者「不允」而已。日方以不同意條約就再開戰端攻打北京為要挾,讓清政府低頭,最後籤下了《馬關條約》。日本當時在軍事上確實有壓倒性的優勢,但若是清朝皇帝光緒堅決不同意馬關條約,他們真有能力全面侵華嗎?
  • 中日談判時,李鴻章說錯一句話,讓日本人鑽了空子,清朝因此衰亡
    文|武品文史一句話可以興邦也可以引來禍端,李鴻章就是這樣,雖然他說過許多興邦之言,但他在和日本使者談判時說錯的一句話,不僅讓他辛苦籌建的海軍覆滅,也把大清帝國拖向了滅亡的深淵,那麼這是一段怎樣的話?到底錯在哪裡?
  • 馬關條約籤訂後 德俄法三國為何幫助中國要回遼東半島
    1895年4月17日上午11時40分,日本馬關。
  • 《馬關條約》籤署前,李鴻章和伊藤博文的對話,讓日本人暗自慶幸
    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因為清政府指揮無能加上海軍實力得不到補充,清軍連連失利,而後李鴻章下令全軍退守威海衛,最終被日軍圍殲。消息傳到日本,日本舉國歡呼,明治天皇和他的內閣開始商議如何向中國索要賠償。光緒二十一年二月十八日,李鴻章被授命為和談大臣前往讓日本進行談判,這位七十多歲的老人面對日本地首相伊藤博文據理力爭,聲稱日本對中國的索賠是不理智的,中日兩國一衣帶水,這樣做只會激起中國人的反抗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