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關條約》是近代中國籤訂的最嚴重、最屈辱的不平等條約之一,給中華民族帶來了沉重的災難。甲午戰爭,中國敗給了一直看不起的彈丸小國日本,割地賠款。日本通過戰爭賠款,獲得了多於全國財政收入6倍以上的白銀,並以此為基礎,走上了強大之路。代表清政府籤訂條約的李鴻章,人們從此忘記了他以前的勞苦功高,開始稱他為「賣國賊」。在日本籤定條約時,李鴻章被日本憤青打了一槍,擊中左眼下頰骨。基於這一槍,並藉助於當時風起雲湧的國際形勢以及列強對日本的虎視眈眈,李鴻章硬生生的將賠償從3萬萬兩減到2萬萬兩,這是怎麼回事呢?
中日甲午戰爭的起源是日本侵略朝鮮,大清作為宗主國,是參戰還是通過國際列強來協調停戰,剛開始朝廷是有爭議的。李鴻章不願開戰,因為他的北洋水軍儘管被稱為亞洲最強,但實事求是,這是十多年前的事了。最近幾年,因為慈禧60大壽、修頤和園花了國庫大量銀子,戶部尚書因和李的矛盾一再削減北洋水軍的經費,北洋水軍軍艦老化嚴重,而且嚴重缺少彈藥。相反,日本全國卻眾志誠誠,包括天皇以下,都節衣縮食,甚至一天只吃一頓飯,把省下的錢從歐美國家買來了全世界最先進的軍艦。這麼說吧,不論從航速還是發射炮彈的速度和準確性,都遠超北洋水軍了。李鴻章當然知道,所以一開始不想參戰,幻想於其他列強國家的調停。而主戰派大臣的道理是,戰爭是靠人心,大清正義之師必勝。無論李鴻章怎麼解釋船艦航速、火力等,曉陳利害,也不為所動,固執之極。電視劇《走向共和》有一個細節,海戰進行時,定遠號一個炮彈擊中敵艦吉野號,但是沒有爆炸,是個啞炮。可以看出北洋水師裝備之差,這個也是直接造成海戰失利的重要原因。
光緒皇帝選擇參戰,結果大敗。大敗後沒人願意去日本議和,清政府只能派李鴻章去日本,作為議和全權代表。日本人獅子大張口,提出賠款3億兩白銀,割讓臺灣以及遼東半島。而且,不容李鴻章討價還價。這是李鴻章萬不能接受的。
就在這時候,事情出現了變化。李鴻章遭遇了日本憤青刺殺,擊中左眼下頰骨,但是李鴻章並未死。槍擊事件後,國際輿論風起雲湧,紛紛指責日本不遵守外交規則。日本擔心事件發酵,列強會藉機幹預中日談判,因為他們要求中國承認的很多最惠國待遇,是列強多年想得到而得不到的。最終,日本同意把賠款金額下調到2億兩白銀,希望李鴻章趕緊籤字。
李鴻章還是不願籤,希望爭取再減少五千萬賠款,不割地。日本政府堅決不同意。最後逼得李鴻章沒辦法,只得哀求:「減少五千萬兩?不行?那減三千萬兩?還不行?那減兩千萬兩吧!就當給老夫回國的路費了!」日本政府不為所動。最後,慈禧怕夜長夢多,發電報催促李鴻章趕緊籤約。李鴻章最終籤了大家所熟知的《馬關條約》。
回國後,主戰派大臣主張殺李鴻章以謝天下。電視劇《走向共和》有一個細節,給慈禧唱戲的名角,喝了毒酒,唱著唱著,打出一副對聯,楊三已死無蘇醜,李二先生是漢奸,然後倒地身亡,這也是一名愛國志士。
最後,引用梁任公在《李鴻章傳》中的幾句話吧。天下惟庸人無咎無譽。舉天下人而惡之,斯可謂非常之奸雄矣乎。舉天下人而譽之,斯可謂非常之豪傑矣乎。吾敬李鴻章之才,吾惜李鴻章之識,吾悲李鴻章之遇。一言蔽之,則以李鴻章為中國獨一無二之代表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