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家鵬
騰訊的企業文化中,有著四種動物形象:長頸鹿、海燕、犀牛鳥與鸚鵡螺。
在騰訊內部,它們被稱為「四大神獸」,印在每一個員工工牌背面。每一種神獸,都代表了騰訊倡導的一種價值觀。
其中,犀牛鳥是一組形象,分別是一頭俯首的犀牛和其背上的鳥。這組在大自然通過相互協助而共同生存的動物,被這家科技巨頭視作「合作」的象徵。
騰訊自然是那頭碩大的犀牛,可它背上的鳥是誰?
應該是青年科學家。
2013年,騰訊與中國計算機協會合作發起了面向青年學者的「犀牛鳥」基金。在接下來的六年時間,以「犀牛鳥」為名的計劃先後出爐。這些計劃構成了騰訊產學結合的龐大體系,它被稱為:「犀牛鳥產學合作協同育人」計劃。
按照騰訊官方說法,這個計劃的目標指向是:科研合作、人才培養、學術交流。但對於這家科技巨頭來說,這不僅僅是一系列履行社會責任的孵化項目。
在「犀牛鳥」背後,是一家科技公司從「供養科學家」到「培養科學家」的持久嘗試。
2019年12月10日,騰訊對外發布了最新一年度的「犀牛鳥精英人才計劃」申請啟動公告。
在這份公告中,人工智慧領域前沿技術方向,被騰訊重點關注。課題申請中列出的12個方向,69項研究課題,多數與之相關。
該計劃面向的人群是全球高校中大學三年級至博士階段的學生。與此同時,申請者還必須滿足以下三個條件的其中之一:
以第一作者(或導師為第一作者,自己為第二作者)身份在頂級刊物或會議上(CCF A類、B類或同等)發表論文;作為骨幹參與實驗室或導師的省級或國家級大型科研項目,或在知名開源項目中有突出貢獻;獲得國家級或世界級學術相關獎項、學生競賽獎項,或CCF、電子學會、ACM、IEEE等學術組織的學生獎項。
換句話說,這是一項網羅精英學生的計劃。
申請成功的學生,將在接下來的一年,獲得進入騰訊三個月以上的科研培養機會。培養期間,騰訊不僅將提供科研補貼,還會開放內部的資料庫。甚至,騰訊承諾,為每一位學員配備至少兩名導師,一名來自外部,一名來自騰訊內部。
培養期間,騰訊給出了豐厚的資源。除了安排的導師,受邀學員還可以獲得騰訊全球「犀牛鳥」專家的指導,參與行業和學術會議,進入一個名為「十分精英圈」的線上社交平臺。這個平臺是騰訊為此專門開發的,其中包括實時更新的網際網路行業真實研發內容、科研合作訴求以及相關資源。即使在科研項目結束後,學員依舊可以訪問。
三到十二個月的培養結束後,這些學員將在導師指導下刊發學術論文,優秀者將有機會領取到騰訊提供的獎學,甚至參評騰訊主辦的年度科研獎項。未來,騰訊承諾,就業時推薦優先面試。對這些精英學生,騰訊不吝提供從入學到就業的資源保障。
這個計劃始自2017年。過去兩年,該項目獲得了良好的反響,全球100餘所高校及研究機構,超過400名學生提出了申請。在騰訊的培養下,許多學員完成了應用於產業場景的科研成果,多篇論文出現在了NeurIPS、CVPR、AAAI等頂尖國際學術會議上。
這個計劃有著騰訊式的低調風格。目前,在輿論層面,還沒有媒體對它進行過深入報導。我們也無從得知,該項目所產生的科研成果,是否被騰訊納入了自身產品的改進。
從騰訊披露的資料看來,起碼這些科研活動,與騰訊內部的科研團隊,有著深入的交流。以今年為例,騰訊為該項目配備的企業導師超過70名,全部是騰訊專家研究員與高級研究員級別的內部員工。
這份導師名單,也顯示了騰訊在人工智慧領域的人才儲備。
除了面向在校學生的計劃,騰訊內部以「犀牛鳥」為名的項目還有:「犀牛鳥」基金、「犀牛鳥」訪問學者和「犀牛鳥」專項研究計劃。
這是一個涵蓋從學生到青年學者的科研合作體系。其中,最早啟動的是「犀牛鳥」基金。
2013年,騰訊和中國計算機學會(CCF)聯合發起了「犀牛鳥」基金,這是當時騰訊高校合作的一部分,其目的是:助力青年學者開展網際網路前沿技術研究。
負責這一項目的是騰訊副總裁王巨宏。王巨宏是內蒙人,早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留學歸來後進入到騰訊負責研發。升至副總裁後,她開始負責騰訊與高校及科研機構產學全面合作。
此前,騰訊針對高校的公關,主要以建立聯合實驗室為主,施行的是一種「多給錢、少參與」的模式。
王巨宏主導後,先後幫助騰訊建立了溝通內外的研發協作社區,以及面向高校的智慧校園產品。這兩個產品,前者連接到了20萬家企業和1000萬企業員工,後者覆蓋了300多所高校。龐大的產業上下遊受眾,是騰訊外部科研金字塔的地基。
有了地基,塔尖的輪廓開始清晰。
從面向青年學者的基金開始,「犀牛鳥產學合作協同育人」計劃逐漸成型。這是一個騰訊對外開源的生態。騰訊提供資金、內部數據以及內部科研力量,再聯合學術機構和高校的合作方,向有青年學生和學者提供智力支持和金錢獎勵,最終促成外部科研與騰訊內部產品的融合。
據王巨宏披露,截至今年,該計劃已幫助全球1126位青年學者提交研究提案,發布了124項技術命題,支持了141項科研基金項目和108項創意基金項目。基金獲得者與騰訊團隊深度合作,共申請了國際國內專利232項,發布高水平學術論文784篇。
這是一份令人驚豔的數據。
「犀牛鳥」計劃的發展,還與騰訊的戰略調整,息息相關。
2016年,騰訊成立人工智慧團隊AI Lab。按照騰訊副總裁姚星的說法,這是騰訊史上「第一個原創科研單位」。它收羅了50位科學家和200名工程師,在四個方向上,承載著騰訊的野心:計算機視覺、語音識別、自然語言處理和機器學習。
就在AI Lab成立的第二年,「犀牛鳥精英人才計劃」誕生。
這是一個有別於此前「犀牛鳥」計劃的新嘗試。最早啟動的「犀牛鳥」基金,專注於網際網路,而新這個新計劃,則將注意力轉到了人工智慧領域。從過去數年,它所發布的課題來看,我們可以看到,新計劃的培養項目,基本上就是照著AI Lab的四個科研方向走的。
「犀牛鳥」的轉變,是騰訊在產學結合上,從「走出去」到「請進來」的轉變,也是騰訊從一家網際網路產品公司轉向一家科技公司的線索。
「犀牛鳥」的影響,正在騰訊內部的產品團隊中發酵。
12月16日,騰訊對外發布了「2020騰訊微信犀牛鳥專項研究計劃」。這是微信首次公開參與到「犀牛鳥」計劃中。
該計劃是一個面向全球高校或科研機構學者的合作計劃。其給出的研究課題與微信產品關聯密切,如:公眾號帳號推薦用戶冷啟動問題、小遊戲推薦與推送的多目標優化研究等等。
「犀牛鳥」專項研究計劃,是「犀牛鳥」計劃中新出爐的一項計劃。
2018年起,騰訊社交廣告最早參與這一計劃,此後,AI Lab、騰訊基礎平臺技術、騰訊廣告、微信先後參與了這項計劃。據公開信息披露,參與這一項目的合作者,將會獲得20到50萬不等的項目經費。
與此同時,「犀牛鳥」基金還啟動了「犀牛鳥」訪問學者計劃。邀請青年學者與企業研發團隊,前往騰訊內部和海外,進行深入合作。
重金和內部大力投入下,「犀牛鳥」已變成了騰訊決心做原創科研的重要陣地。
為什麼騰訊要花這麼大心思搞科研?
今年,馬化騰在接受《故事硬核》採訪時,展望了他90歲時的世界:
機器人會是下一代最震撼的變化,四處都是機器人,也許成了像手機一樣的終端。你不用拎包了,有個東西跟著你,累了就踩在上面走。
在這篇文章中,馬化騰著眼的未來是屬於機器人、量子計算和星空的。在這樣的願景下、微信、QQ這種具體的產品,遊戲這種賺錢的產品,可能都不再是他的核心目標了。因為他們不屬於更宏大圖景的一部分。
但科學是,科學家是。
未來的科學家,變成了騰訊最需要搶佔的人才資源。這或許才是「犀牛鳥」計劃,對當下和未來的騰訊重要的意義。
犀牛鳥這個形象,出現在2005年。在當年,騰訊提煉了企業的文化價值觀,犀牛鳥是「合作」的代表。今年底,騰訊剛剛對外發布了新升級的企業價值觀,其中「合作」變成了「協作」,「創新」變成了「創造」。
名詞改變後,相應的形象也要進行替換。據說,騰訊內部目前還沒有選出新的代言形象。但在騰訊接下來的故事裡,這隻身心小巧的鳥兒恐怕並不會飛走。
因為犀牛知道,自己戰無不勝,卻永遠夠不到後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