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省政府新聞辦召開「『十三五』成就巡禮」主題系列新聞發布會第十場,介紹我省「十三五」期間製造業轉型升級情況,並回答記者提問。
中國新聞社記者:
「十三五」時期是山東加快推進新舊動能轉換的五年。請問:山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在支持推動民營經濟發展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於海田答:謝謝您的提問。「十三五」期間,我們嚴格落實中央關於鼓勵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一系列決策部署,特別是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民營企業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和「三個沒有變」,全面落實優惠扶持政策,建立健全公共服務體系,民營經濟發展呈現「多」「強」「優」的良好態勢。
所謂「多」,是指市場主體數量持續增多。截至今年11月,全省民營市場主體發展到1154.9萬戶,年均增加100多萬戶;中小企業達到346萬戶,年均增加40萬戶。
所謂「強」,是指民營經濟地位作用持續增強。全省民營經濟市場主體數量佔全部市場主體的比重達到98%以上。2019年,全省民營經濟實現增加值36415.8億元,佔全省GDP的51.2%;民營企業進出口13297.08億元,佔全省進出口總額的65.1%;私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累計安置就業3700多萬人,成為吸納就業最重要的渠道。
所謂「優」,是指民營企業發展質量持續優化。累計培育國家製造業單項冠軍98家、專精特新「小巨人」23家,數量均居全國首位,民營高新技術企業突破1萬家。
具體來說,重點採取了以下幾項措施:
一是推進體制機制建設,健全組織領導體系。省委、省政府成立了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工作領導小組,各市也都建立了相關議事協調機構,加強對民營經濟、中小企業工作的組織領導與政策協調。全面落實支持民營企業發展各項優惠政策,重點對非公10條、實體經濟45條、擴內需補短板促發展42條、民營經濟35條等政策,加強督導評價,促進了政策落地。今年前三季度,全省累計新增減稅降費1329億元。
二是堅持創新驅動,狠抓轉型升級。實施智能化技術改造,「一縣一企一策」開展技改供需對接,加大貸款貼息、設備獎補、股權投資等普惠性政策實施力度,滾動實施萬項技改、推動萬企轉型。拓展工業網際網路應用場景,以海爾卡奧斯、浪潮雲洲等「雙跨」平臺為依託,加快建設「個十百」工業網際網路平臺體系,推動5萬家以上企業「上雲用數賦智」,持續做大做強數字經濟。
三是狠抓高成長企業培育,著力做強市場主體。引導中小企業走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創新化發展路子,認定培育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3家,省級「專精特新」企業2534家、「瞪羚」企業709家、「獨角獸」企業13家、新跨越民營企業20家,培育國家級和省級小微企業「雙創」示範基地22家和368家,為小微企業創新創業、集聚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環境條件。
四是完善為企服務體系,提高涉企服務質量。集聚社會優質服務資源,搭建省市縣三級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為企業提供「找得著、用得起、有保障」的公共服務,累計推出服務項目1.2萬多項,開展服務活動3萬多場次,培育省級及以上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範平臺241個。深入開展「送政策上門精準對接」服務民營企業活動,累計舉辦民營經濟政策巡迴宣講53場次、培訓企業負責人1.4萬人,開展民營中小企業線上公益培訓大講堂107期,推送政策信息3萬多條。加大清理拖欠民營中小企業帳款力度,成為全國首個非涉訴類帳款「清零」的省份。
五是強化銀企合作,積極化解企業融資難題。聯合有關部門用好貸款貼息、保費補貼、風險補償、應急轉貸等政策手段,搭建產業項目與基金對接合作平臺,積極緩解融資難題。今年前三季度,全省製造業、中小微企業貸款同比分別多增1524.08億元、1737.1億元。11月份,組織舉辦了首屆「2020中國產業·資本對接大會」,進一步激發了民間投資的內在動力。
下一步,我們還將加快推動《山東省民營經濟發展促進條例》的出臺實施,在政策落實落地、優化營商環境等方面持續發力,促進民營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
大眾日報記者:
傳統產業中的落後產能制約了山東工業發展。請問:山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在淘汰落後產能這方面,主要抓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突出的成效?
李莎答:好的,謝謝您對我省淘汰落後產能工作的關注。「十三五」以來,省委、省政府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山東提出的「騰籠換鳥、鳳凰涅槃」、在產業轉型升級上起到領頭雁作用、在高質量發展上奮力趟出一條新路子來的指示要求,堅決打好淘汰落後產能攻堅戰。我們會同省有關部門,主要做了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是加強頂層設計,統籌協調推進。2017年以來,省委、省政府認真落實中央打好三大攻堅戰、加快調整「四個結構」、做到「四減四增」的決策部署,研究出臺了《關於加快七大高耗能行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方案》,大力推進鋼鐵、鋁業、地煉、焦化、化肥、氯鹼、輪胎等七大高耗能行業產能壓減、整合轉移,努力實現高耗能行業結構合理、布局優化、質效提升。在此基礎上,又根據7個行業的特點,分行業制定了高質量發展工作方案,明確了任務目標、實施路徑和推進措施。堅持壓舊上新、壓小上大、壓低上高、壓散上整「四壓四上」,切實推動高耗能行業大調整、大優化、大布局。
二是堅持「一業一策」,有序有力推進。煉化行業,加快地煉產能整合轉移,組織企業籤訂產能整合轉移協議,為裕龍島煉化一體化項目提供產能條件;制定淘汰落後產能工作方案,做好裝置拆除、職工安置、債務處置、金融風險防控、環境保護、安全生產以及檢查覆核等工作。焦化行業,堅決推進落後產能淘汰,對現有焦化項目實行清單管理並落實「以煤定產」措施,確保今年全省焦炭產量不超過3200萬噸。化肥行業,細化分解落實各市合成氨產能退出任務,累計停用和淘汰263臺固定床氣化爐等主要生產裝置,壓減合成氨產能98萬噸。輪胎行業,從產能、能耗、環保、質量、畝均稅收等方面,加強對斜交胎企業的現場評價,「一企一策」壓減低端產能。氯鹼行業,開展企業能耗審核,引導企業改造提升,加快淘汰能耗不達標電解槽,13家企業噸鹼能耗達到國家先進值標準。鋼鐵行業,加快行業優化布局,提前一年完成「十三五」鋼鐵行業化解過剩產能任務,妥善解決「十二五」鋼鐵產業結構調整試點歷史遺留問題;堅決打擊和取締「地條鋼」等違法違規行為,查處36家企業、675萬噸產能;推動傳輸通道城市鋼鐵企業落實產能退出計劃,並推進兩大鋼鐵產業基地項目落實產能置換方案。鋁行業,推動電解鋁產能梯度轉移;支持濱州建設「中國鋁谷」公共服務平臺,打造世界級高端鋁業基地;支持南山鋁業創建國家輕量化材料成形技術及裝備創新中心汽車輕量化分中心;指導南山鋁業、魏橋鋁電聯合建立山東省高端鋁合金材料創新中心,打造新型企業創新聯合體。
三是實施制度創新,強化政策保障。把制度創新作為激發內生動力的重要手段,為高耗能行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制度保障。強化財政支持,制定產能退出獎補政策,加快推進產能整合轉移。優化稅收政策,完善稅收分享、稅收減免等措施,降低企業成本。強化金融支持,健全債務處置和風險防控機制,發揮產業基金、專項基金作用,鼓勵企業兼併重組、技術研發和產品升級。完善土地、能耗和排放政策,加強土地集中收儲和出讓收益管理使用,統籌用地、能耗和排放指標,支持企業轉型升級和新上項目建設。落實職工安置政策,做好預防失業、促進就業、社會保障等政策託底,保障職工合法權益,確保社會穩定。
下一步,我們將認真貫徹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堅決按期完成淘汰落後產能任務目標,為促進全省新舊動能轉換做出更大貢獻。
齊魯晚報記者:
技術改造對推動產業轉型升級與高質量發展有重要意義。請問:山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在推動傳統產業技術改造方面作了哪些創新探索,取得了哪些突出成效?
王新生答:好的,謝謝您的提問。正如您剛才提到的那樣:技術改造的特點,決定了它既能夠推動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又能夠拉動新興產業的市場需求,因而是併力相向、雙輪驅動助推整個產業高質量發展、建設製造強省的「總抓手」。這幾年,我們圍繞傳統產業改造升級,重點在以下幾個方面作了探索創新:
一是在全國率先開展技術改造地方性立法。根據有關法律法規,結合山東實際,制定出臺了《山東省企業技術改造條例》。這是全國第一個技術改造地方性法規,為技術改造的實施及政策落地,提供了法規依據。
二是在全國率先推行「雲對接」技改模式。在全國率先啟動技改「雲對接」機制,設立「山東技改在線」,打造「技改典型案例微視頻庫」,常態化舉行技改要素供需對接活動44場,在線觀看22萬人次,形成了「政府指導、協會參與、平臺支撐、公益播出」的推進機制。
三是在全國率先推行「一縣一策」技改模式。加快推動縣域工業企業智能化綠色化技術改造,籌劃和組織現場會40場,覆蓋全省40個縣市區,形成「省廳指導、市縣搭臺、協會助臺、服務商路演、金融家輔導、企業家觀摩、面對面對接、一對一診斷」的推進機制和「產學研用金政服」線上對接的技改生態。
四是在全國率先推行「一業一策」技改模式。發揮行業協會和各市工信部門作用,推進全省重點行業智能化綠色化雲技改,在線推動食品、煤炭、軸承等重點行業企業技改要素供需對接,形成「省廳指導、條塊協同、協會搭臺、雲端互動」的推進機制。
五是在全國率先打造智能化技改展洽平臺。成功舉辦山東省首屆智能化技改展洽會,這是疫情後山東省舉辦的第一場展洽會,也是全國舉辦的第一場智能化技改展洽會,打造了國內首個技改專題展洽品牌。省內外近百家企業參展、300多家企業、近千人觀展。
技術改造是產業轉型發展的永恆主題。山東工業基礎雄厚、門類齊全、體系完整,但「大而不強」的問題依然突出,傳統產業改造升級任重道遠。下一步,我們將大力推廣應用新一代信息技術,抓好傳統產業的改造提升,為全省工業轉型升級與高質量發展重塑新優勢、提供新動能、做出新貢獻。
(山東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