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嶺下的古陳倉,黃土高原上吼民謠,渭水泱泱|百家故事

2020-12-14 行者佬張

本篇文章收錄於百家號精品欄目#百家故事#中,本主題將聚集全平臺的優質故事內容,讀百家故事,品百味人生。

這是我的家鄉,陝西省寶雞市,位於關中平原最西端,城市夾在秦嶺和渭北高原之間,關中平原是一個「扇形」,越往東越開闊,而到了寶雞和甘肅天水的交界處,完全被山阻隔,因此寶雞的地形是「三面環山」,像一個小盆地,也可以稱為「山城」。

寶雞西鄰甘肅,北依寧夏,往南翻過秦嶺就是四川盆地,這裡是四省交界之地,渭河平原的西門戶,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古代有一個響亮的名字「陳倉」。

沒錯,就是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地方,秦嶺北麓是陳倉,南麓就是漢中,也是個小盆地,是四川的門戶。兩千多年前,劉邦曾在漢中養精蓄銳,諸葛亮也曾把漢中作為戰略基地以圖中原,不過最後,劉邦成功定鼎中原,而諸葛亮則飲恨五丈原,完成了他對劉備「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承諾。

漢代之前寶雞是周秦王朝的發祥地,周文王時期的都城西岐就在今天的寶雞岐山縣。秦國早期的都城即為現在的鳳翔縣,曾作為秦國國都三百多年。震驚中國考古界的「秦公一號大墓」就是上世紀六十年代在鳳翔縣南指揮村被發現,出土了我國年代最早的「黃腸題湊」。歷史再往前看,寶雞的姜水流域是人文始祖炎帝曾活動過的地方,所以寶雞是炎帝故裡

這是我家所在的村子,在渭河北邊的高原上,是黃土高原的延伸帶,海拔一千米。我在這裡出生,唱著「我家住在黃土高坡,大風從坡上刮過......」長大,我們村一千多口人全部姓張,而且很早以前就是一個家族,現在還是論資排輩的。據說始祖是明朝洪武年間從山西洪洞縣遷移過來的,當年的大移民從山西洪洞遷出的人口非常多,散居在全國各地,還有一部分定居在港澳臺及世界各地。

很多年沒有在家鄉長時間待了,今年因為特殊情況是二十多年來在家裡住的時間最長的一次,正好可以好好感受一下家鄉的味道,尋找兒時的快樂。

對於家鄉,每個人的內心都有深刻的記憶,可能是家門前的一棵樹,也可能是院子裡的一個角落,或者是媽媽做的一頓飯。

而我印象中的家鄉,最熟悉的是小時候村裡的「一年四季」,過年時的鞭炮聲;春天,村子裡到處瀰漫著的槐花香味;夏天,金燦燦的麥浪和大人小孩齊上陣,搶收小麥的場景,夜晚,聽蟋蟀和青蛙的叫聲,它們能一直叫到天亮;秋天,牆角下、田野裡蛐蛐的叫聲;冬天是最有情趣的,好像小時候雪特別的多,經常一覺醒來外面就是白茫茫的一片,踩著雪去學校,小學就在我們村裡,走路幾分鐘就到,課間活動時小夥伴們就在操場上滑雪,學校對面是池塘,水面結冰的時候還可以在上面溜冰。

這些畫面已經過了很多年,但依然常常在鬧海中閃現,而且越來越清晰......

站在我們村口就能看到秦嶺,小時候看秦嶺很清楚,甚至能看到山上的人,經常是我們已經快穿短袖了,秦嶺上的白雪還依稀可見。那時的夏天,彩虹出現的次數很多,而如今,可能是氣候變化太大,秦嶺總是朦朦朧朧的,彩虹也很少見到了。

小時候我家在村子中間,是那種土坯房子,後來建了新房就搬到了村南邊,出門就能看到南山。老屋也被鄰居拆了蓋了新房,不過老屋的樣子還是一直留在我的記憶中:

院子裡有幾棵高大的樹,兩棵槐樹、一棵椿樹、一棵皂角樹,還有幾棵桐樹。槐樹在後院,春天開的槐花清香撲鼻;椿樹長得筆直、高大,樹幹上會不斷地流出膠狀的汁液;皂角樹不高,但是樹冠很大,一大半都伸到圍牆外面去了,皂角樹春天也開花,小小的,黃顏色,風一吹就掉下來了,然後結皂角,綠色皂角裡面有一顆一顆的豌豆大小的東西,綠色的皮剝掉,裡面有兩瓣透明的果實可以吃,像橡皮糖一樣,很有嚼勁兒,不過沒有甜味兒。等到秋天皂角幹了以後變成紫黑色,可以用來洗衣服,村裡的老人還會用皂角洗頭髮,據說用皂角洗過的頭髮又黑又亮,我也曾試過,沒有堅持下來。院子裡的樹夏天的時候最茂盛,遮住了大半個院子,會吸引很多鳥飛過來,在樹上叫,聲音很好聽,就像唱歌一樣,樹上也會有蟬,聲音最響亮。秋天一到,樹葉落了,所有的樹又都乾枯了。

這條路是通往市區的公路,我上小學的時候就已經修通了,不過沒有這麼寬。以前村裡人都坐班車去市裡,現在私家車普及了,班車數量減少了。最近幾年政府拓寬了公路,安裝了路燈。從我們村到市區大概不到十裡路,下坡,坐車十幾分鐘就到了。以前我們去市裡都是步行的,不坐車一是為了省錢,二是步行也可以鍛鍊身體。

這是另一個村子,步行去市裡逛街都要從這裡走,現在路面已經是混凝土的,我小時候都是土路,我們去市區來回都步行,下去一個小時,上來需要一個半小時左右。路邊的皂角樹還是幾十年前的那一棵。

這個村子叫大坡口村,因為村子的位置在塬邊,上下坡的路口,所以叫「坡口」。村口有兩棵大樹,一棵皂角樹,一棵槐樹,小時候每次走到這裡都要坐在樹下休息一會兒,喝口水。一位大叔在門前砍柴,見我給樹拍照,熱情地介紹:「這兩棵樹很老了,清代就已經有了。」我跟他說我小的時候經常從這裡路過。

村子旁邊還有一些果園,這些花不知道是杏花還是桃花,開得很漂亮,以前塬邊的坡地有很多果園,石榴、山楂、桃、葡萄,種類很多,大部分是秋天成熟的水果,果樹開花結果的時候這裡是最迷人的,花香令人沉醉,果實讓人垂涎欲滴。

田間地頭扔著幾塊「石頭」,這是人為加工過的,都是以前的農具,中間那個圓形的是碾小麥的,兩邊有孔,插入木棍,再用拖拉機或者牲口拉著碾麥,關中平原的主要農作物就是小麥。右邊這個是磨麥子的叫碾盤,左邊那個應該是用來餵牲口的,開口大而深,盛水或者食物。這些古老的工具早都用不上了,成了寄託情懷的物件,也有人收藏,不知道以後會不會升值?

崖邊廢棄很久的窯洞,很早以前裡面住人的,我上小學的時候還有少量的窯洞有人居住,上世紀九十年代就基本都搬出來住磚房了。這裡的土質也不太適合挖窯洞,土的黏性沒有陝北的高,窯洞容易塌方。

走到這裡就能看到市區全景了,秦嶺也更加清晰,渭河從市中心穿過,這就是八百裡秦川的開端,在這裡最窄,越往東渭河平原就越寬闊,經過鹹陽、銅川、西安、渭南,在潼關結束,渭河在那裡匯入黃河。文王夢熊,渭水泱泱。渭河,養育了世世代代的關中人,自古就是我國重要的糧倉之一,也被譽為「天府之國」。

鐵路,也是寶雞的標誌,寶雞人聽慣了聽到火車的汽笛聲,隴海鐵路、寶成鐵路、寶中鐵路在此交匯,寶雞是我國東西南北交通樞紐之一。中國歷史上第一條電氣化鐵路寶成鐵路(寶雞至成都)的建成,結束了「蜀道難,難於上青天」的歷史,雖然現在因為高鐵的發達,寶雞的鐵路有些落寞,但還是為我的家鄉感到驕傲。

這是一條水利工程,叫引渭渠,毛主席時代為了農業灌溉而建,那個年代父母那一代人年輕時都參與過興修水利。這條渠至今還發揮著作用,和渭河一樣,貫穿整個關中平原,保證了糧食年年豐收。

渭河是家鄉的母親河,也是這片土地的靈魂,大秦嶺中源源不斷的泉水補給著渭河,讓她成為黃河的最大支流。秦嶺和渭河成就了關中平原,滋潤了八百裡秦川,養育了三秦兒女。渭河,讓家鄉更美麗,夕陽下的渭河,最迷人。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我:行者老張

【作者簡介】:行者老張,旅遊愛好者,非常時期,響應號召不出門,宅在家裡看世界。歡迎關注、點讚、評論,不吝賜教!

相關焦點

  • 祁連、黃土高原、秦嶺地質交匯點,甘肅天井峽
    祁連、黃土高原、秦嶺地質交匯點,甘肅天井峽秦嶺周圍有許多奇特的景觀和隱藏很深的景觀。秦嶺是中國南北之間著名的分水嶺,秦嶺南北和淮河將溫帶和亞熱帶分為兩部分。在秦嶺西部殘存的礦脈中,有一個峽谷有著獨特的風景。峽谷最窄的部分呈現出地裂縫的景象。春天從峽谷最高峰的源頭湧出。
  • 『黃土高原』藏在「深閨」中的土地
    #羚羊谷(祖國版)黃河的傳說層出不窮,大大小小的故事曾在這片土地上流傳,這裡就是乾坤灣,這裡以駭人心魄的自然奇觀和深遠厚重的人文積澱祖國版的馬蹄灣成為陝北黃土高原之上獨一無二的黃河盛境>那麼陝北冬季上凍的水面映襯下的黃土雅丹群,自然稱得上是冰上魔鬼城魔幻而奧妙,只有身臨其境才能體會到冰上黃土雅丹的世間絕唱——麻黃梁這裡千溝萬壑、縱橫交錯、坡谷深切、山水奇詭、土峰林立,被當地人稱為「七山二沙一田」
  • 太陽池||黃土高原上的一顆明珠
    這裡,水色澄清如洗,四季碧波漣漪,宛然一面碧波照人的寶鑑,靜靜地置於黃土高原谷底溝壑間,使人油生高原出平湖的感覺。太陽池環周7公裡,綠樹成蔭,蘆葦蕩漾,肥魚水鳥嬉戲池中,水光山色融為一體,堪稱黃土高原上一大奇觀,被譽為「高原明珠」。其實,這裡更像是「高原出平湖,隴上第一景」。
  • 渭水泱泱 | 圖片故事
    渭河,古稱渭水,是黃河的最大支流,發源於甘肅省定西市渭源縣鳥鼠山,橫跨甘肅東部和陝西中部,至潼關縣匯入黃河。
  • 微專題:黃土高原
    答案 C黃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廣泛的黃土分布區,也是幾幹年中華農耕文明的誕生地和延續地。黃土高原的不同部位黃土顆粒大小有明顯差異,可以分成粗細不同的顆粒帶,下圖示意從戈壁到黏黃土的不同顆粒分異狀況。結合相關地理知識,完成下列各題。
  • 黃土高原,尋根中國
    「天地玄黃,宇宙洪荒」中國大地的黃,是黃土高原的黃「蒼天厚土」之厚,是黃土高原之厚這是地球上唯一一座「黃土」高原它遼闊、深厚,雄渾大氣它的誕生可謂是一場造化的奇蹟攝影/馬寶林像冥冥中有一種力量,精心創造了各種條件,又經過千萬年來的悉心打磨,一點點塑造出了一個神奇的
  • 黃土高原上的窯洞
    窯洞是黃土高原上特有的民居,是黃土高原的產物,它沉積了古老的黃土地深層文化。
  • 戎狄 | 古代黃土高原上的另一種居民
    我們常說黃土高原培育了華夏文化,但就在黃土高原培育華夏兒女的時候,它還培育了戎狄的兒女。戎狄,是古代與華夏不同的族群,長期生活在黃土高原的北部地區,華夏文人稱他們為「蠻族」,因為他們不行「禮樂」,不修文字,不念詩書,卻養太多的牲口。華夏的文明人,廟堂列鼎中盛滿了牲口肉做的肉臘、肉糜,但他們從來低視養牲口的戎狄。
  • 土味情話,什麼是黃土高原?
    中國黃土高原是世界上黃土分布最廣、厚度最大的地區。年復一年堆積形成了黃土高原。廣      告↓黃土因為質地疏鬆,礦物質豐富,成為中國農業的發祥地。幾千年前,黃土高原就廣泛種植大麥、小麥、黍、稷等糧食作物。其中,黍稷(黃米和小米)的種植面積最大。
  • 大秦嶺:太白山的真面目
    大秦嶺的每一部分都富有特色,唯太白山最富特色。太白山將大秦嶺的所有特質集合在一起,集中完美呈現。大秦嶺以「中華父親山」笑傲天下群山,太白山以「大秦嶺主峰」笑傲天下群峰。太白山的「高」,不是高原上的「高」,而是盆地、平原上的「高」。中國是一個多山的國度,尤其是多高山。然而,中國比太白山高的山,盡皆集中於青藏高原。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號稱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極。在青藏高原上要稱「高」,必須是海拔5000米以上的極高山。也正是由於「極高」,青藏高原缺少了四季分明,只有冷暖兩季交替。大秦嶺走出青藏高原後,掀起的第一座高山,就是高達4920米的迭山。
  • 我國四大高原之一,地表千溝萬壑的「黃土高原」包括哪些省份?
    黃土高原從名稱上來看,我們就知道擁有非常多的「黃土」,黃土高原也因有深厚的黃土層而出名,黃土高原黃土層的平均厚度在50至80米之間,最後的地方可以達到150米以上,對於這些黃土的來源,科學家普遍傾向於「風成說」,也就是由風力作用帶來並沉積在黃土高原地區。
  • 說起黃土高原,你只想到一片黃土?帶你重新領略黃土高原特有的黃色「物產」.
    很多人對黃土高原的印象應該就來源於這首三十多年前火遍全國的《黃土高原》 。在這樣一片粗狂的黃土上,大同土林是目前華北地區唯一的土林景觀,它的形成是由於地表水流衝刷,土地表層被破壞而形成的溝壑。土林的形成與當地的土壤結構有關。
  • 地理視野| 特色建築——黃土高原的窯洞
    行走在溝壑縱橫、墚峁交織的黃土高原上,視野中經常會出現與黃土渾然一色的窯洞,這種千百年來延續下來的民居景觀,是依託黃土高原生成的特殊建築。這一期,我們繼續來欣賞我國傳統民居——黃土高原的窯洞。《新語》中還有「天下之民穴居野處,未有室屋,則與禽獸同域,於是黃帝乃伐木構材,築作宮室,上棟下宇,以避風雨」的說法,這些證明人類都曾有過穴居的歷史。而從考古發現的50萬—60萬年前的三稜大尖狀石器推斷,古人可能從那時起就開始在黃土高原挖掘洞穴。他們在天然黃土斷崖上鑿洞而居的居住形式,直接影響了今天在黃土高原隨處可見的形制相似的窯洞建築群。據了解,直至今天,中國窯洞還是世界上現存最多的古代穴居形式。
  • 【深度】大秦嶺:太白山的真面目
    大秦嶺的每一部分都富有特色,唯太白山最富特色。太白山將大秦嶺的所有特質集合在一起,集中完美呈現。大秦嶺以「中華父親山」笑傲天下群山,太白山以「大秦嶺主峰」笑傲天下群峰。太白山的「高」,不是高原上的「高」,而是盆地、平原上的「高」。中國是一個多山的國度,尤其是多高山。然而,中國比太白山高的山,盡皆集中於青藏高原。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號稱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極。在青藏高原上要稱「高」,必須是海拔5000米以上的極高山。也正是由於「極高」,青藏高原缺少了四季分明,只有冷暖兩季交替。大秦嶺走出青藏高原後,掀起的第一座高山,就是高達4920米的迭山。
  • 黃土高原|中原之上的屋脊LessPlateau
    隨著千萬年的風吹,湖底的泥土愈來愈厚,在水面浪湧的感應力和重力作用下,泥沙顆粒排布也越來越緊密,這就為以後黃土的堅硬打下了基礎。地理位置:黃土高原位於中國北方地區與西北地區的交界處,東西長約1000千米,南北長約700千米。
  • 為什麼黃河清了,黃土高原綠了?答案沒有出乎意料
    來自於黃土高原。上世紀80年代有一首歌叫《黃土高坡》。歌詞中寫道:我家住在黃土高坡,大風從坡上刮過。這是當時的生存條件,晴天一颳風塵土飛揚,雨天一下雨,特別是下暴雨後,泥水滿山流,這種水流衝到黃河。聯合國專家考察後,認為這是一個不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是世界性難題。經過六、七十年的治理,這個地區發生了變化。2019年,這個地區植被覆蓋率達到了63.6%!
  • 李仁攝影《黃土高原起歌聲》
    中國企業家攝影學會創作團帶著厚厚的黃土高原文化的烙印,擷取了山西晉西北攝影的收成,興高彩烈賺得了滿滿珍貴影像。城牆上的箭樓,演變為廟宇;裸露的黃土城牆,成了居民窯洞的最美居所。滄海桑田,變化萬千。只有一個沒有變,3月26日的樺林堡裡的祭祀、鬧紅火。即使是在明朝的兵營時代,這一天,當兵的也要在樺林堡中熱鬧一番。
  • 黃土高原到底是什麼氣候類型
    最近幾天不斷接到教師和同學們的諮詢,各教師群中也都在討論一個問題:黃土高原到底是什麼氣候類型?其實這個問法本身就有問題,因為黃土高原跨的氣候類型種類不是單一的,各種氣候類型之間的分界線也不是清晰具體的線。要比較完美的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名且幾個問題。
  • 繪在黃土高原上的彩帶
    (來源:莊浪文化旅遊網) 看著層層疊疊、高低錯落的梯田,如同一條條綠絲帶,纏繞在連綿起伏的群山中,曾到訪甘肅省平涼市莊浪縣的以色列農業專家道夫·斯通驚呼:「這是繪在黃土高原上的彩帶,一幅迷人的風景畫,真是人間奇蹟!」如果說奇蹟有顏色,那像莊浪一樣,一定是綠色的。
  • 沒有黃土高原,中國還是中國嗎?
    我第一次認識黃土高原是在我的山村。小時候,走上一個叫「煙口」的山峁,就看到波浪般起伏的山梁間隔著溝壑,一直延續到極目遠眺之處。這是黃土高原的腹地。作為世界上最大的黃土堆積區,黃土高原包括了陝西、甘肅、寧夏、山西和河南等多個省,面積達到30萬平方公裡,和義大利大小相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