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收錄於百家號精品欄目#百家故事#中,本主題將聚集全平臺的優質故事內容,讀百家故事,品百味人生。
這是我的家鄉,陝西省寶雞市,位於關中平原最西端,城市夾在秦嶺和渭北高原之間,關中平原是一個「扇形」,越往東越開闊,而到了寶雞和甘肅天水的交界處,完全被山阻隔,因此寶雞的地形是「三面環山」,像一個小盆地,也可以稱為「山城」。
寶雞西鄰甘肅,北依寧夏,往南翻過秦嶺就是四川盆地,這裡是四省交界之地,渭河平原的西門戶,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古代有一個響亮的名字「陳倉」。
沒錯,就是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地方,秦嶺北麓是陳倉,南麓就是漢中,也是個小盆地,是四川的門戶。兩千多年前,劉邦曾在漢中養精蓄銳,諸葛亮也曾把漢中作為戰略基地以圖中原,不過最後,劉邦成功定鼎中原,而諸葛亮則飲恨五丈原,完成了他對劉備「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承諾。
漢代之前寶雞是周秦王朝的發祥地,周文王時期的都城西岐就在今天的寶雞岐山縣。秦國早期的都城雍即為現在的鳳翔縣,曾作為秦國國都三百多年。震驚中國考古界的「秦公一號大墓」就是上世紀六十年代在鳳翔縣南指揮村被發現,出土了我國年代最早的「黃腸題湊」。歷史再往前看,寶雞的姜水流域是人文始祖炎帝曾活動過的地方,所以寶雞是炎帝故裡。
這是我家所在的村子,在渭河北邊的高原上,是黃土高原的延伸帶,海拔一千米。我在這裡出生,唱著「我家住在黃土高坡,大風從坡上刮過......」長大,我們村一千多口人全部姓張,而且很早以前就是一個家族,現在還是論資排輩的。據說始祖是明朝洪武年間從山西洪洞縣遷移過來的,當年的大移民從山西洪洞遷出的人口非常多,散居在全國各地,還有一部分定居在港澳臺及世界各地。
很多年沒有在家鄉長時間待了,今年因為特殊情況是二十多年來在家裡住的時間最長的一次,正好可以好好感受一下家鄉的味道,尋找兒時的快樂。
對於家鄉,每個人的內心都有深刻的記憶,可能是家門前的一棵樹,也可能是院子裡的一個角落,或者是媽媽做的一頓飯。
而我印象中的家鄉,最熟悉的是小時候村裡的「一年四季」,過年時的鞭炮聲;春天,村子裡到處瀰漫著的槐花香味;夏天,金燦燦的麥浪和大人小孩齊上陣,搶收小麥的場景,夜晚,聽蟋蟀和青蛙的叫聲,它們能一直叫到天亮;秋天,牆角下、田野裡蛐蛐的叫聲;冬天是最有情趣的,好像小時候雪特別的多,經常一覺醒來外面就是白茫茫的一片,踩著雪去學校,小學就在我們村裡,走路幾分鐘就到,課間活動時小夥伴們就在操場上滑雪,學校對面是池塘,水面結冰的時候還可以在上面溜冰。
這些畫面已經過了很多年,但依然常常在鬧海中閃現,而且越來越清晰......
站在我們村口就能看到秦嶺,小時候看秦嶺很清楚,甚至能看到山上的人,經常是我們已經快穿短袖了,秦嶺上的白雪還依稀可見。那時的夏天,彩虹出現的次數很多,而如今,可能是氣候變化太大,秦嶺總是朦朦朧朧的,彩虹也很少見到了。
小時候我家在村子中間,是那種土坯房子,後來建了新房就搬到了村南邊,出門就能看到南山。老屋也被鄰居拆了蓋了新房,不過老屋的樣子還是一直留在我的記憶中:
院子裡有幾棵高大的樹,兩棵槐樹、一棵椿樹、一棵皂角樹,還有幾棵桐樹。槐樹在後院,春天開的槐花清香撲鼻;椿樹長得筆直、高大,樹幹上會不斷地流出膠狀的汁液;皂角樹不高,但是樹冠很大,一大半都伸到圍牆外面去了,皂角樹春天也開花,小小的,黃顏色,風一吹就掉下來了,然後結皂角,綠色皂角裡面有一顆一顆的豌豆大小的東西,綠色的皮剝掉,裡面有兩瓣透明的果實可以吃,像橡皮糖一樣,很有嚼勁兒,不過沒有甜味兒。等到秋天皂角幹了以後變成紫黑色,可以用來洗衣服,村裡的老人還會用皂角洗頭髮,據說用皂角洗過的頭髮又黑又亮,我也曾試過,沒有堅持下來。院子裡的樹夏天的時候最茂盛,遮住了大半個院子,會吸引很多鳥飛過來,在樹上叫,聲音很好聽,就像唱歌一樣,樹上也會有蟬,聲音最響亮。秋天一到,樹葉落了,所有的樹又都乾枯了。
這條路是通往市區的公路,我上小學的時候就已經修通了,不過沒有這麼寬。以前村裡人都坐班車去市裡,現在私家車普及了,班車數量減少了。最近幾年政府拓寬了公路,安裝了路燈。從我們村到市區大概不到十裡路,下坡,坐車十幾分鐘就到了。以前我們去市裡都是步行的,不坐車一是為了省錢,二是步行也可以鍛鍊身體。
這是另一個村子,步行去市裡逛街都要從這裡走,現在路面已經是混凝土的,我小時候都是土路,我們去市區來回都步行,下去一個小時,上來需要一個半小時左右。路邊的皂角樹還是幾十年前的那一棵。
這個村子叫大坡口村,因為村子的位置在塬邊,上下坡的路口,所以叫「坡口」。村口有兩棵大樹,一棵皂角樹,一棵槐樹,小時候每次走到這裡都要坐在樹下休息一會兒,喝口水。一位大叔在門前砍柴,見我給樹拍照,熱情地介紹:「這兩棵樹很老了,清代就已經有了。」我跟他說我小的時候經常從這裡路過。
村子旁邊還有一些果園,這些花不知道是杏花還是桃花,開得很漂亮,以前塬邊的坡地有很多果園,石榴、山楂、桃、葡萄,種類很多,大部分是秋天成熟的水果,果樹開花結果的時候這裡是最迷人的,花香令人沉醉,果實讓人垂涎欲滴。
田間地頭扔著幾塊「石頭」,這是人為加工過的,都是以前的農具,中間那個圓形的是碾小麥的,兩邊有孔,插入木棍,再用拖拉機或者牲口拉著碾麥,關中平原的主要農作物就是小麥。右邊這個是磨麥子的叫碾盤,左邊那個應該是用來餵牲口的,開口大而深,盛水或者食物。這些古老的工具早都用不上了,成了寄託情懷的物件,也有人收藏,不知道以後會不會升值?
崖邊廢棄很久的窯洞,很早以前裡面住人的,我上小學的時候還有少量的窯洞有人居住,上世紀九十年代就基本都搬出來住磚房了。這裡的土質也不太適合挖窯洞,土的黏性沒有陝北的高,窯洞容易塌方。
走到這裡就能看到市區全景了,秦嶺也更加清晰,渭河從市中心穿過,這就是八百裡秦川的開端,在這裡最窄,越往東渭河平原就越寬闊,經過鹹陽、銅川、西安、渭南,在潼關結束,渭河在那裡匯入黃河。文王夢熊,渭水泱泱。渭河,養育了世世代代的關中人,自古就是我國重要的糧倉之一,也被譽為「天府之國」。
鐵路,也是寶雞的標誌,寶雞人聽慣了聽到火車的汽笛聲,隴海鐵路、寶成鐵路、寶中鐵路在此交匯,寶雞是我國東西南北交通樞紐之一。中國歷史上第一條電氣化鐵路寶成鐵路(寶雞至成都)的建成,結束了「蜀道難,難於上青天」的歷史,雖然現在因為高鐵的發達,寶雞的鐵路有些落寞,但還是為我的家鄉感到驕傲。
這是一條水利工程,叫引渭渠,毛主席時代為了農業灌溉而建,那個年代父母那一代人年輕時都參與過興修水利。這條渠至今還發揮著作用,和渭河一樣,貫穿整個關中平原,保證了糧食年年豐收。
渭河是家鄉的母親河,也是這片土地的靈魂,大秦嶺中源源不斷的泉水補給著渭河,讓她成為黃河的最大支流。秦嶺和渭河成就了關中平原,滋潤了八百裡秦川,養育了三秦兒女。渭河,讓家鄉更美麗,夕陽下的渭河,最迷人。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我:行者老張
【作者簡介】:行者老張,旅遊愛好者,非常時期,響應號召不出門,宅在家裡看世界。歡迎關注、點讚、評論,不吝賜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