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耕文化的「布道者」
——全省鄉村旅遊反哺「三農」路徑探析系列報導之四
中華裕固風情走廊景區
新甘肅·甘肅農民報記者 何成軍
在秦安縣五營鎮邵店村,坐落著一處距今8000年的史前遺址——大地灣。在那裡,先民們開始了原始粟作農業,農耕由此發端。自那時起,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開枝散葉、繁衍生息。種植由此成為生存的根本,文明的濫觴。
千百年來,生活在隴原大地的人們,在祖先的土地上勤勤懇懇、精耕細作,創造出燦爛的農耕文化,隱藏于田間地頭、村前屋後、阡陌之間,而鄉村旅遊仿佛一個「布道者」,為我們播下了認識、親近、傳承、發揚這些文化的種子。
1 民俗文化遊:傳統遺珠的新出路
慶城亦稱鳳城,柔遠河和環江在此匯聚,國家4A級旅遊景區周祖陵與其僅一河之隔。藥王洞村就位於柔遠河畔,在周祖陵景區與縣城之間。2015年以前,這個處於鍾靈毓秀之地的城郊村還只是一個「爛杆村」。
「5年前,這個村基礎條件薄弱,環境差,道路坑窪泥濘,也沒有路燈照明。這些文化遺產一直躺在村民的口手相傳中。」慶城縣縣長梁世剛說。
有山有水有區位,卻守著「香餑餑」餓肚子,藥王洞村該如何走出困境?
2016年,慶城縣與陝西興平黃山宮民俗文化休閒觀光有限公司達成合作,集中力量建設藥王洞養生小鎮,藉助當地文化優勢和依山傍水的地理優勢,將景區打造成集文化交流展示、特色小吃、中醫養生、民宿體驗、黃土民俗、風土演繹等於一體的隴東黃土民俗文化養生小鎮。
「這個項目依託藥王洞村獨特的自然風貌順勢而建,集地方傳統小吃、傳統生產工藝作坊、展覽館陳列展示、文化演藝活動等於一體,將隴東民俗文化一一呈現,讓民俗文化看得見、聽得到、能品嘗、可體驗、能傳承。」藥王洞養生小鎮項目負責人王永鑫說。
「土」得掉渣的民俗文化,激起了人們濃濃的鄉愁,引來了四面八方的遊客。藥王洞養生文化小鎮自2017年元旦投入運營以來,接待遊客量導突破520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5.7億元,帶動就業1000多人。
對浸淫於現代文明中的人們來說,像藥王洞這樣的民俗文化體驗,仿佛隱藏於記憶深處的美味,樸實卻充滿溫度,具有觸動最柔軟情感的力量。在甘肅,類似的景區如傳統的遺珠散布於民間。瀰漫其中的「煙火氣」,總會令徜徉其中的人們欣喜、感動、深思。
2 民族風情遊:全面提升的新動能
在每年的肅南縣鄉村旅遊文化節上,牙俊秀都會代表白銀蒙古族鄉喀爾喀蒙古特色村寨進行推介。
從小生活在這兒的牙俊秀,對本族的歷史再熟悉不過。上世紀30年代左右,這裡的牧民由蒙古國遷徙而來,到現在已有近百年的歷史,但仍完整地保留著喀爾喀蒙古部落傳統習俗。
在遼闊的牧場上生活了近百年後,白銀鄉於2011年開始全鄉禁牧,650位牧民整體搬遷至七彩丹霞東入口處的東牛毛村。2017年以來,這裡開始培育發展鄉村旅遊產業,建設獨具喀爾喀蒙古風情的特色村寨。
離白銀鄉不遠的康樂鄉,生活在這裡的人麼,建成了一個由裕固族民宿度假區、裕固水街、裕固帳篷營地三部分組成的裕固族民谷風情體驗區。
七彩丹霞、穹廬高車、特色美食、民族歌舞……白天,遊客置身其中,欣賞瑰麗景色,體驗獨特風情;夜晚,圍坐於璀璨星空下,燃起篝火、飲酒歡歌。自然、人文景觀與民族文化的巧妙融合,仿佛磁石一般,吸引來四海賓朋。
「民族風俗是打開民族文化殿堂的一扇窗戶。因此,肅南縣舉全縣之力,打造裕固族民俗旅遊的IP,將特有裕固族民族文化發揮到極致。」肅南縣委宣傳部部長巴玉霞說,「全國裕固族人口只有1.4萬,放在14億人裡不算什麼,但作為中華民族的一份子,『五十六分之一就佔比很大了』,打好民族特色牌,肅南能佔到的旅遊份額就不會低。」
在甘肅,居住著54個少數民族,豐富的民族風情,為旅遊增添了靚麗的底色。獨具特色的民族風情鄉村旅遊,不僅成為少數民族展現自己風採的窗口,而且為民族文化增添了新的底蘊,更好地反映了甘肅文化的多樣性,為全省旅遊產業品質提升賦予了新動能。
黃河石林美景。新甘肅·甘肅農民報通訊員 慄佐平
3 鄉村田園遊:旅遊產業的新品牌
11月下旬,宣傳片《丁真的世界》紅遍全網,帶「火」了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縣的旅遊業。
無獨有偶,張掖市甘浚鎮速展村也因電視連續劇《一個都不能少》成為我省鄉村旅遊的一個典型。
今年4月,電視連續劇《一個都不能少》在中央電視臺一套晚黃金時段熱播,展現其中的奇特地質地貌、鄉村田野風光、民俗文化風情,引發了全國人民的熱議追捧。電視劇取景的速展村,也成了遊客的「打卡地」。
近年來,速展村傾力打造了集新型社區、現代農業、田園休閒、客棧民宿、康養宜居為一體的速展特色街區,建成民俗房屋120套,特色雜果採摘園160畝,高標準智能日光溫室118座,村級旅遊專業合作社1個,讓鄉村旅遊品質更高、服務更好,為這個「世外桃源」蓄積了強大發展動能。
「鄉村旅遊的賣點在哪裡?」高臺縣文化旅遊局副局長閆志一直在思考這一問題。在閆志看來,鄉村旅遊,其本身就是在販賣文化。因此,堅持田園牧歌主色,就是鄉村旅遊得以長遠發展的前提。
「民族的,農耕的就是遊客想要的!」閆志堅信,來農村就要看農村,這才是鄉村旅遊的特色。搞不了亭堂館閣,就把鄉土氣息做足。讓村貌保持「老氣、土氣、鄉氣」的同時,依託自然景觀造微景觀,這才能實現傳統性與觀賞性的融合。
為了讓鄉村旅遊業正真成為甘肅旅遊的「新品牌」,省文旅廳大力實施人才智力支撐行動,引導大學生、返鄉農民工、專業藝術人才、青年創業團隊等積極投身鄉村旅遊發展,提升鄉村旅遊服務品質水平。
今天,行走在隴原大地,隨處可見這樣的美麗鄉村。他們以農耕文化為魂,以田園風光為韻,以村落民宅為形,以生態農業為基。農民生活其中,安守務農本分,兼做旅遊服務,享受到多元發展的紅利;遊客徜徉其間,回顧傳統、體驗特色,靜思漫步、感受溫度。鄉村旅遊煥發出的原創性、特色化和生命力,不但盤活了深厚的鄉土文化,實現了資源向資本的轉化,而且重塑了鄉村文化自信,為實現鄉村文化振興打下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