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耕文化的「布道者」——甘肅省鄉村旅遊反哺「三農」路徑探析...

2021-01-11 每日甘肅

農耕文化的「布道者」

——全省鄉村旅遊反哺「三農」路徑探析系列報導之四

中華裕固風情走廊景區

新甘肅·甘肅農民報記者 何成軍

在秦安縣五營鎮邵店村,坐落著一處距今8000年的史前遺址——大地灣。在那裡,先民們開始了原始粟作農業,農耕由此發端。自那時起,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開枝散葉、繁衍生息。種植由此成為生存的根本,文明的濫觴。

千百年來,生活在隴原大地的人們,在祖先的土地上勤勤懇懇、精耕細作,創造出燦爛的農耕文化,隱藏于田間地頭、村前屋後、阡陌之間,而鄉村旅遊仿佛一個「布道者」,為我們播下了認識、親近、傳承、發揚這些文化的種子。

1 民俗文化遊:傳統遺珠的新出路

慶城亦稱鳳城,柔遠河和環江在此匯聚,國家4A級旅遊景區周祖陵與其僅一河之隔。藥王洞村就位於柔遠河畔,在周祖陵景區與縣城之間。2015年以前,這個處於鍾靈毓秀之地的城郊村還只是一個「爛杆村」。

「5年前,這個村基礎條件薄弱,環境差,道路坑窪泥濘,也沒有路燈照明。這些文化遺產一直躺在村民的口手相傳中。」慶城縣縣長梁世剛說。

有山有水有區位,卻守著「香餑餑」餓肚子,藥王洞村該如何走出困境?

2016年,慶城縣與陝西興平黃山宮民俗文化休閒觀光有限公司達成合作,集中力量建設藥王洞養生小鎮,藉助當地文化優勢和依山傍水的地理優勢,將景區打造成集文化交流展示、特色小吃、中醫養生、民宿體驗、黃土民俗、風土演繹等於一體的隴東黃土民俗文化養生小鎮。

「這個項目依託藥王洞村獨特的自然風貌順勢而建,集地方傳統小吃、傳統生產工藝作坊、展覽館陳列展示、文化演藝活動等於一體,將隴東民俗文化一一呈現,讓民俗文化看得見、聽得到、能品嘗、可體驗、能傳承。」藥王洞養生小鎮項目負責人王永鑫說。

「土」得掉渣的民俗文化,激起了人們濃濃的鄉愁,引來了四面八方的遊客。藥王洞養生文化小鎮自2017年元旦投入運營以來,接待遊客量導突破520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5.7億元,帶動就業1000多人。

對浸淫於現代文明中的人們來說,像藥王洞這樣的民俗文化體驗,仿佛隱藏於記憶深處的美味,樸實卻充滿溫度,具有觸動最柔軟情感的力量。在甘肅,類似的景區如傳統的遺珠散布於民間。瀰漫其中的「煙火氣」,總會令徜徉其中的人們欣喜、感動、深思。

2 民族風情遊:全面提升的新動能

在每年的肅南縣鄉村旅遊文化節上,牙俊秀都會代表白銀蒙古族鄉喀爾喀蒙古特色村寨進行推介。

從小生活在這兒的牙俊秀,對本族的歷史再熟悉不過。上世紀30年代左右,這裡的牧民由蒙古國遷徙而來,到現在已有近百年的歷史,但仍完整地保留著喀爾喀蒙古部落傳統習俗。

在遼闊的牧場上生活了近百年後,白銀鄉於2011年開始全鄉禁牧,650位牧民整體搬遷至七彩丹霞東入口處的東牛毛村。2017年以來,這裡開始培育發展鄉村旅遊產業,建設獨具喀爾喀蒙古風情的特色村寨。

離白銀鄉不遠的康樂鄉,生活在這裡的人麼,建成了一個由裕固族民宿度假區、裕固水街、裕固帳篷營地三部分組成的裕固族民谷風情體驗區。

七彩丹霞、穹廬高車、特色美食、民族歌舞……白天,遊客置身其中,欣賞瑰麗景色,體驗獨特風情;夜晚,圍坐於璀璨星空下,燃起篝火、飲酒歡歌。自然、人文景觀與民族文化的巧妙融合,仿佛磁石一般,吸引來四海賓朋。

「民族風俗是打開民族文化殿堂的一扇窗戶。因此,肅南縣舉全縣之力,打造裕固族民俗旅遊的IP,將特有裕固族民族文化發揮到極致。」肅南縣委宣傳部部長巴玉霞說,「全國裕固族人口只有1.4萬,放在14億人裡不算什麼,但作為中華民族的一份子,『五十六分之一就佔比很大了』,打好民族特色牌,肅南能佔到的旅遊份額就不會低。」

在甘肅,居住著54個少數民族,豐富的民族風情,為旅遊增添了靚麗的底色。獨具特色的民族風情鄉村旅遊,不僅成為少數民族展現自己風採的窗口,而且為民族文化增添了新的底蘊,更好地反映了甘肅文化的多樣性,為全省旅遊產業品質提升賦予了新動能。

黃河石林美景。新甘肅·甘肅農民報通訊員 慄佐平

3 鄉村田園遊:旅遊產業的新品牌

11月下旬,宣傳片《丁真的世界》紅遍全網,帶「火」了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縣的旅遊業。

無獨有偶,張掖市甘浚鎮速展村也因電視連續劇《一個都不能少》成為我省鄉村旅遊的一個典型。

今年4月,電視連續劇《一個都不能少》在中央電視臺一套晚黃金時段熱播,展現其中的奇特地質地貌、鄉村田野風光、民俗文化風情,引發了全國人民的熱議追捧。電視劇取景的速展村,也成了遊客的「打卡地」。

近年來,速展村傾力打造了集新型社區、現代農業、田園休閒、客棧民宿、康養宜居為一體的速展特色街區,建成民俗房屋120套,特色雜果採摘園160畝,高標準智能日光溫室118座,村級旅遊專業合作社1個,讓鄉村旅遊品質更高、服務更好,為這個「世外桃源」蓄積了強大發展動能。

「鄉村旅遊的賣點在哪裡?」高臺縣文化旅遊局副局長閆志一直在思考這一問題。在閆志看來,鄉村旅遊,其本身就是在販賣文化。因此,堅持田園牧歌主色,就是鄉村旅遊得以長遠發展的前提。

「民族的,農耕的就是遊客想要的!」閆志堅信,來農村就要看農村,這才是鄉村旅遊的特色。搞不了亭堂館閣,就把鄉土氣息做足。讓村貌保持「老氣、土氣、鄉氣」的同時,依託自然景觀造微景觀,這才能實現傳統性與觀賞性的融合。

為了讓鄉村旅遊業正真成為甘肅旅遊的「新品牌」,省文旅廳大力實施人才智力支撐行動,引導大學生、返鄉農民工、專業藝術人才、青年創業團隊等積極投身鄉村旅遊發展,提升鄉村旅遊服務品質水平。

今天,行走在隴原大地,隨處可見這樣的美麗鄉村。他們以農耕文化為魂,以田園風光為韻,以村落民宅為形,以生態農業為基。農民生活其中,安守務農本分,兼做旅遊服務,享受到多元發展的紅利;遊客徜徉其間,回顧傳統、體驗特色,靜思漫步、感受溫度。鄉村旅遊煥發出的原創性、特色化和生命力,不但盤活了深厚的鄉土文化,實現了資源向資本的轉化,而且重塑了鄉村文化自信,為實現鄉村文化振興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相關焦點

  • ...布道者」——甘肅省鄉村旅遊反哺「三農」路徑探析系列報導之四
    農耕文化的「布道者」——全省鄉村旅遊反哺「三農」路徑探析系列報導之四中華裕固風情走廊景區新甘肅·甘肅農民報記者 何成軍在秦安縣五營鎮邵店村,坐落著一處距今8000年的史前遺址——大地灣。在那裡,先民們開始了原始粟作農業,農耕由此發端。自那時起,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開枝散葉、繁衍生息。
  • 清江苗寨:「傳統農耕文化+研學旅遊」助力鄉村振興
    丹寨縣清江村以美麗鄉村建設推進鄉村振興,依託苗族風情、精品產業和特色文化的輻射帶動功能,努力打造集觀光、旅遊、研學等於一體的現代鄉村農文旅綜合體,打造「傳統農耕文化+研學旅遊」基地,小小苗寨散發出經濟發展的蓬勃生機。
  • 理論研究|王躍文:傳承發展農耕文明 文化助推鄉村振興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三農」工作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鄉村振興的總要求,文化作為一種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可以以其先導性、戰略性,為鄉村振興戰略提供精神激勵、智慧支持和道德滋養。
  • 長豐縣雙墩鎮海寶村:弘揚農耕文化 帶動鄉村旅遊
    近幾年,海寶村不斷深挖歷史文化底蘊,秉持「多點成線」的發展思路,將海寶農場、洗馬河、耕讀園、希月山莊、世外桃源連點成線,打造了一道以「農耕 體育 旅遊」為主題的靚麗研學風景線。尤其是,根據洗馬河盛唐文化及農耕文化對海寶廢棄小學舊址進行改造,建成了獨具特色的「耕讀園」。
  • 長豐縣雙墩鎮:傳承弘揚農耕文化,繪就特色發展路徑
    孩子們在海寶村體驗農耕文化。(雙墩鎮供圖) 近日,位於安徽省長豐縣海寶村的海寶耕讀園落成並對外開放,成為當地一處傳承弘揚農耕文化的對外窗口。 海寶耕讀園的建設基礎是由廢棄的海寶小學,利用整合扶貧旅遊資金改造而來,是一座集現代化館舍建築、古建築與創新山水園林三位一體的綜合性館舍,在形式上分為三部分,中心部分是農耕講堂、黨建室、村情室、研學手工作坊、農產品展示室(雙墩鎮消費扶貧地方館);南部為農耕學堂,農耕農具展室;北部為休息區,有二十四節氣和休閒長廊。
  • 江西安源:弘揚農耕文化 助推鄉村振興
    央廣網安源7月17日消息 (記者王一凡 通訊員鄔斌 黃鋒)農耕文化是我們的根,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底色,國家先後實行傳統文化傳承發展戰略、鄉村振興戰略,這些都為農耕文化傳承和鄉村文化振興提供了重要契機。
  • 貫徹「文化微治理」模式,激發農耕文化的強大生命力
    12月2日,導讀人湖南省政協委員、湖南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兼培養辦主任廖蕾,以「發揚中華優秀農耕文化,助力鄉村社會治理」為交流主題,在全國政協書院「新時代鄉村振興」湖南讀書群與湖南省政協委員們繼續重點學習《習近平關於「三農」工作論述摘編》中的第七章「傳承發展提升農耕文化」,圍繞如何進一步傳承和弘揚農耕文化、如何用中華優秀農耕文化推動鄉村社會治理創新發展等方面開展深入討論。
  • 【青旅遊】讓我們去稻田裡了解農耕文化和二十四節氣
    追溯中國農耕文化起源有一句"男耕女織"之說,它不僅是指早期的勞動分子,也是農耕文化形成的基礎。農耕歷程恰如一部厚重磅礴的歌訣從遠古吟詠而來。早在先秦時期中國民間流傳的《擊壤歌》有雲:"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就描述了鄉村閭裡人們擊打土壤,歌頌太平盛世的情景。唐代詩人李紳寫的"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反映了廣大農民的艱辛不易。
  • 農民豐收節:弘揚農耕文化的重要一環
    在第一個一百年目標即將實現之際,來觀察兩年前設立的這一節日,我們會發現它不只是一個凝重的文化符號,它是弘揚農耕文化的重要一環。在國家層面專門為農民設立這個節日,禮讚勤勞的中國農民,弘揚優秀的農耕文化,體現的是新時代鄉村振興戰略與傳統農耕文明的交融。  「蓑笠朝朝出,溝塍處處通。人間辛苦是三農。要得一犁水足、望年豐。」
  • 籤約日本MOKUMOKU,融創東南以鄉村國際探索鄉村振興新模式
    農耕文化是中國傳統文明的基礎和重要組成部分,它貫穿於中國文化始終,且影響深遠。芒種時節,在莫幹山麓下,在溪谷間,在稻田裡,一場中國村落文化的當代化實踐正拉開序幕,當世界的微風吹入溪谷,亙古久遠的中國農耕文化,在今天煥發新的意義。
  • 農耕文化發展新標杆之萬榮模式
    萬榮作為二十四節氣及后土文化的發源地、黃河文化重要傳播地區,擁有深厚的傳統文化積澱,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農耕文化、后土文化以及非遺文化。當地政府依託優質的傳統文化資源,採用多種手段大力宣傳和發揚傳統文化,構建了適合當地實際的傳統文化發展新模式——萬榮模式。農耕文化打造農耕主題旅遊路線,帶動文化推廣促進農民增收。
  • 弘揚優秀農耕文化 推進鄉風文明建設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優先發展農業農村,繼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對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作出全面部署,提出到2035年建成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戰略目標。文化為鄉村振興培根鑄魂。「十四五」期間,農業農村部將按照全會精神要求,從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傳承弘揚優秀農耕文化和提升鄉村公共文化服務效能等方面做好鄉村文化建設工作,推動鄉村文化振興。農業農村部農村社會事業促進司司長李偉國接受記者採訪時說,要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開展移風易俗行動,倡導誠信道德規範,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培育鄉村文明新風尚。
  • 臨澧縣王化村:弘揚農耕文化 建設美麗鄉村
    臨澧太浮鎮王化村農耕文化現場。 紅網時刻7月7日訊(臨澧站記者 鄒明鑫)近日,臨澧縣太浮鎮王化村首屆農耕文化體驗活動開幕,吸引了不少群眾和遊客參與進來,感受美麗鄉村的傳統農事氛圍,體驗農耕文化。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心地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平涼市崆峒區前10個月鄉村旅遊綜合收入1.99億元
    崆峒區前10個月鄉村旅遊綜合收入1.99億元  每日甘肅網11月6日訊 據平涼日報崆峒報導(記者趙曉燕)記者近日獲悉,今年前10個月,崆峒區鄉村旅遊共接待遊客110.15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1.99億元,鄉村旅遊呈現出蓬勃發展的良好態勢
  • 充分認識「鄉村旅遊重點村」助力鄉村振興的意義
    這是我國首次將鄉村旅遊發展和鄉村旅遊重點村建設列入法律條文,以法律形式確立鄉村旅遊開發和鄉村旅遊重點村建設在鄉村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以來我國關於農業、農村、農民工作的基本國策,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三農」工作中的具體體現。
  • 鄉村旅遊為何發展的快速?
    鄉村旅遊是以旅遊度假為宗旨,依託農村區域的優美景觀、自然環境、建築和文化等資源,在傳統農村休閒遊和農業體驗遊的基礎上,拓展開發會務度假、休閒娛樂等項目的新興旅遊方式。
  • 首屆三峽「泥倉子」農耕文化旅遊節舉行
    中新網·湖北首屆三峽「泥倉子」農耕文化旅遊節舉行 發布時間:2020年09月24日 09:02 來源:中新網湖北今日熱點:剛剛,武漢北鬥應用摘取中國導航定位領域最高獎同濟醫院「尖刀連」被中宣部授予」為主題的2020年農民豐收節暨首屆三峽「泥倉子」農耕文化旅遊節23日在枝江市仙女鎮開幕。
  • 走,到戰旗村逛農耕文化博物館
    農耕文化,是人們在長期農業生產中形成的一種風俗文化,它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化之一,也是對人類影響最大的文化之一。天府農耕文化博物館在哪裡?這座博物館在郫都區唐昌鎮戰旗村,緊鄰鄉村十八坊。基本情況天府農耕文化博物館佔地面積約8畝,總建築面積約4000平米,展陳面積約3000平米,共分為三層,依次按照歷史時代將三個部分貫穿起來:第一部分介紹的是農耕文化的源頭,以及漢代農耕的文化的發展;第二部分空間設計提取川西林盤建築元素,以典型巴蜀農耕生產生活為主,呈現出「天下糧倉」「海納百川」的天府文化氣質;第三部分主要以影像形式回顧了新中國成立以來巴蜀地區農業取得的巨大成就
  • 傳承弘揚農耕文化雕塑
    播種人物雕塑 農耕勞動雕塑 農耕文化擺件時至今日,農耕文化中的許多理念,在人們的生活和農業產生仍具有現實意義。保護、傳承和利用好傳統的農耕文化、人文精神與和諧理念,不僅在維繫生物多樣性、改善和保護生態環境、保障食品安全、促進資源持續利用、傳承民族文化、保護獨特景觀、推動鄉村旅遊方面具有重要價值,而且對保持和傳承民族特色、傳統特色、豐富文化生活與促進社會和諧等方面發揮著十分重要的基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