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括,戰國時期著名的官二代,父親是趙國名將馬服君趙奢,家境優越的趙括飽讀詩書,受到家庭的影響酷愛兵書,談論起軍事來也是頭頭是道。可惜的是,這樣一位在外人看來可謂是軍事天才的少年,卻只懂理論而不能將其應用於實踐。秦軍發動對趙國進攻時,趙王力排眾議將趙括派往前線,他卻只會按照書上的方式來調兵遣將,不懂得變通,最後導致趙軍40萬人被秦軍所俘,失去了與秦軍抗衡的根基,不久後於公元前222年被秦人滅國了。
趙括的這個例子被後人總結成為了一個成語,那就是「紙上談兵」。「紙上談兵」往往被人用來形容那些空談甚強,卻無法將理論真正用於實踐上的人。學習歷史的目的就是為了避免歷史重演,可中華幾千年的歷史告訴我們,歷史不過是「換湯不換藥」的重複罷了,無數人不吸取前人的經驗教訓而重蹈覆轍。直到現代,仍然有不少紙上談兵之人,王福重就是其中一位。
有句老話說得好,叫做「小丑在殿堂」,王福重正是殿堂之上的小丑。筆者先簡要的介紹一下他,他是我國著名的經濟學家,說他著名並不是誇讚,是因駭人的無稽言論才為人廣知的。
2001年,王福重成為了北大的博士,論學歷已經是當代教育體系最高的了,他也出版了不少有關經濟理論的書籍,後來進入大學教書被評為了教授。可惜的是,就是這麼一位本該受到人們敬仰的學術研究者,卻不深入民情,脫離現實而紙上談兵,發表相關不好的言論,無下限去貶低中國數億勤勤懇懇的農民。
王福重認為「農民只會出蠻力,他們既愚蠢又懶惰,對國家的進步和發展毫無作用」,只會拖後腿。這樣的觀點不禁讓人感到憤慨,如果是從一位文盲口中說出的這些話也就算了,可王福重是經濟學博士,大學教授,發表這樣的言論是有著極壞的社會影響的。
早在一百年前,偉人毛主席就說過,農民是工人階級最大的夥伴。在封建時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都是農民,可以說現代中國人的祖先往上三代數也都幾乎是農民出身。
農民只會幹苦力嗎,對國家發展毫無作用?答案是否定的。1940年,英國人用大炮轟開了大清王朝的國門,宣告數百年閉關鎖國的結束,中國至此經受了長達百年的屈辱。中華兒女能夠在1949年建立起新中國,讓中華兒女能夠重新站起來,是無數農民用鮮血換來的,他們不顧個人利益,付出了巨大的犧牲才將哪些洋人趕出了中國。建國之後,他們大多重歸於農田,繼續勤奮的進行生產,以另一種方式來為國家做貢獻。
直到如今,中國依然是一個農業大國,這是短時間內不可改變也無法否認的事實。中國要想實現偉大復興,必須依靠農民的支持,像王福重這樣的人,不過是脫離現實的跳梁小丑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