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民以食為天,而種植糧食以供應國民的勞動者們都是辛勞的農民。我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在國家安全上農民同戰士基本屬於同一性質。然而曾有人卻在一期訪談節目中表示:農民出大力,流大汗,是一種愚蠢和懶惰,只有消滅農民,國家才能真正的富強。
說出這番言論的人叫王福重,是著名的北大經濟學教授,曾任北航國際貿易系主任,而這一席話讓他處在了輿論的風口浪尖,甚至被謾罵不配擁有那一身頭銜:吃著農民種的糧食卻說著忘恩負義的話!然而實際上我們不能以同樣極端的看法去看這樣一句極端的評價,都知道我國一直注重三農問題,它關係到國家經濟的發展以及社會的穩定,而在三農問題中「如何在解放剩餘勞動力的同時,加快農業機械化以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以應對入世的挑戰」是一直以來的難點重點。
王教授的言論中無疑是迎合了這個話題,只是表達非常極端。因為即使到了今天仍有一些農村地區的農戶在出大力流大汗地幹活,可他們的收成卻始終達不到期望目標,因此不作反思持續這種狀態繼續勞作的種地方式顯然是有問題的。但這也不能怪他們,讓一個種了一輩子田的人突然轉型去搞學習探索顯然是不現實的事。因此王教授的言辭中其實一直是在批評這種現狀,但他的話中也確實可以看出有個人情感,他可能比較反感農民的素質低下,還稱他們不做改變的勞作是愚蠢懶惰的行為,這是無法苟同的否定,因為太絕對了,不過或許王教授所說的消滅農民其實只是想表達消滅這種現狀而已,只是這被他人過分解讀了。
如今時代變了,農民也需要改變,解放雙手,去學習去探索如何事半功倍,這是政府與農民努力的方向。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想要發展就得先解決掉溫飽問題,而農民群體在我國也是一個龐大的基數,未來如何實現全面化新型農民的過度不只是老一輩農民的責任,還是當代年輕一輩的義務,我們需要更多的像袁隆平先生一樣的人物,用智慧與科技讓祖國後顧無憂的走向真正得繁榮與富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