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只有「消滅」農民,國家才能真正的富強!

2021-01-14 萬國通看世界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而種植糧食以供應國民的勞動者們都是辛勞的農民。我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在國家安全上農民同戰士基本屬於同一性質。然而曾有人卻在一期訪談節目中表示:農民出大力,流大汗,是一種愚蠢和懶惰,只有消滅農民,國家才能真正的富強。

說出這番言論的人叫王福重,是著名的北大經濟學教授,曾任北航國際貿易系主任,而這一席話讓他處在了輿論的風口浪尖,甚至被謾罵不配擁有那一身頭銜:吃著農民種的糧食卻說著忘恩負義的話!然而實際上我們不能以同樣極端的看法去看這樣一句極端的評價,都知道我國一直注重三農問題,它關係到國家經濟的發展以及社會的穩定,而在三農問題中「如何在解放剩餘勞動力的同時,加快農業機械化以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以應對入世的挑戰」是一直以來的難點重點。

王教授的言論中無疑是迎合了這個話題,只是表達非常極端。因為即使到了今天仍有一些農村地區的農戶在出大力流大汗地幹活,可他們的收成卻始終達不到期望目標,因此不作反思持續這種狀態繼續勞作的種地方式顯然是有問題的。但這也不能怪他們,讓一個種了一輩子田的人突然轉型去搞學習探索顯然是不現實的事。因此王教授的言辭中其實一直是在批評這種現狀,但他的話中也確實可以看出有個人情感,他可能比較反感農民的素質低下,還稱他們不做改變的勞作是愚蠢懶惰的行為,這是無法苟同的否定,因為太絕對了,不過或許王教授所說的消滅農民其實只是想表達消滅這種現狀而已,只是這被他人過分解讀了。

如今時代變了,農民也需要改變,解放雙手,去學習去探索如何事半功倍,這是政府與農民努力的方向。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想要發展就得先解決掉溫飽問題,而農民群體在我國也是一個龐大的基數,未來如何實現全面化新型農民的過度不只是老一輩農民的責任,還是當代年輕一輩的義務,我們需要更多的像袁隆平先生一樣的人物,用智慧與科技讓祖國後顧無憂的走向真正得繁榮與富強。

相關焦點

  • 還記得那個揚言要「消滅農民國家才能富裕」的王教授嗎?後來怎樣
    我國也是以農業發展為主的國家,隨著農業機械化的發展,農民的數量在逐漸減少,但是農民的減少並沒有影響我國的糧食儲備。農民是偉大的,當農民並不低賤,他們用辛勤的勞作為我們提供了生活必備的糧食。如果沒有了農民,想必我們都會活活餓死吧。
  • 北大教授:農民沒有什麼貢獻可言!應該儘早消滅?
    即便是現代社會,在農村依然有幾億人口生活在那裡,而且為整個國家提供穩定的糧食供應。所以說,農民對於這個國家的貢獻,是不弱於其它人的。但就是有一些看似高素質的人,卻說出一些十分低級的話。比如說,一位名叫王福重的北大教授,他認為農民根本沒有啥貢獻,此言一出自然引發了激烈的討論。
  • 說農民沒有貢獻、懶惰和愚昧的王教授,農民有話對你說!
    說一大堆評論農民懶惰、愚蠢的話語,這個王福重主要目的是為了鋪墊表達他的另一層意思:中國要想真正的富強起來,那就必須是農民消滅農民,中國必須儘快完成城鎮化。而我的總結是:王福重的意思是中國農民拖了中國發展、富強的後腿,因為農民除了出力氣,根本就沒有腦子。
  • 王福重:只有農民徹底放棄土地,國家才能更強大
    古人將社會階層分為四等,士農工商,農民是僅次於世族子弟的良民,封建社會被推翻之後,農民更是成為社會的中堅力量,直到新中國成立,農民群體第一次以領導者群體的身份登上歷史舞臺。 然而,儘管國家每年都在頒布一系列文件,旨在提升三農水平,但是仍有很多人對農民群體不屑一顧,而這其中,還有一位經濟學博士後,王福重。
  • 王福重:只有農民徹底放棄土地,國家才能更強大?
    古人將社會階層分為四等,士農工商,農民是僅次於世族子弟的良民,封建社會被推翻之後,農民更是成為社會的中堅力量,直到新中國成立,農民群體第一次以領導者群體的身份登上歷史舞臺。 然而,儘管國家每年都在頒布一系列文件,旨在提升三農水平,但是仍有很多人對農民群體不屑一顧,而這其中,還有一位經濟學博士後,王福重。
  • 農民出身的專家王福重:只有農民徹底放棄土地,國家才能更強大
    而農民,無論哪個國家,農民永遠是國家的基礎。這群致力於農業發展的人是整個社會的根基,他們撐起了整個社會的發展。「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農民以自己的辛勤勞作從地裡收穫糧食,這一神聖的職業解決了所有百姓吃飯的問題。農民的處境決定了社會各個職業的溫飽問題,人民能吃飽喝足,社會才能有其他方向的發展。人民食不果腹,社會便會動蕩飄搖。
  • 經濟學家王福重:農民辛苦勞作,是一種真正的懶惰
    我不知道王經濟學家是從哪個國家回來的,或許他說的是美國歐洲,確實在那些地方,由於農民佔比僅僅在2%-3%,這些少部分的農民生產出了大量的糧食。但是就算在這樣的國家也不能說「農民跟我們吃到的糧食關係不大」這樣的混帳話吧?如果沒有這少量的農民,歐洲人美國人吃什麼?
  • 經濟學專家王福重:農民只會種地賣苦力,對國家沒用!
    近日,著名經濟學家王福重在一檔財經節目中評價農民「只會種地買苦力,對國家沒用」,引發網絡熱議。王福重說,農民跟我們吃到的糧食關係不大,甚至幾乎是沒有什麼貢獻,因為農民只會出大力、流大汗,這種愚蠢的行為對國家沒有任何用處。節目最後,王福重還得出了一個結論:只有消滅了農民,中國才會富強!
  • 北大博士王福重談農民:「一身蠻力,對國家沒用」,他為何說這話
    自古以來,中國便是一個龐大的農業國家,有著5000多年的農耕歷史,並因此形成了獨特的農耕文化。截至2019底,我國農村人口接近9億,約佔我國總人口的64%,毫不誇張地說,絕大多數中國人往祖上數三輩,都是農民出生,而中國能有今天,農民們作出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我們感恩祖輩,也珍惜今天。
  • 北大教授科研新成果:農民燒柴做飯每年害了10萬人,王福重第二?
    北京大學是我們夢寐以求中的學府,教學和科研都是世界一流,尤其是大學的教授們所展現出的學術和人格魅力更是讓眾生傾倒。但北大在前行的路上,也是飽受爭議。曾經的北大經濟學博士後,經濟學教授王福重,你還記得嗎?他最令人難以接受的一句話是:農民出大力流大汗在我看來,是一種懶惰和愚昧。
  • 林龍安:只有國家富強安定,人民才能安居樂業企業才能發展
    ━━━━國泰才能民安,國富才能民強中國房地產報:這次疫情對於公司發展帶了什麼樣的衝擊?有什麼改變的計劃嗎?如是否會推遲拿地以及融資計劃等?林龍安:我最大的感觸有兩點,一是國泰才能民安,國富才能民強。二是,能力越大,責任越大,企業要貢獻力量,與國家一起共克時艱,共戰疫情。這次疫情,各行業、各企業,包括我們每個人都承受著巨大的壓力。但在這場無聲的「戰役」中,禹洲義不容辭,要勇於擔當。
  • 農民背鍋?北大教授:農村燒飯產生PM2.5每年致死數十萬人
    圖為陶澍往上數三代,大家都是農民。偏偏有這麼一位頂著高帽子的院士,此人還是北京大學環境學教授,提出了農村燒飯能造成環境汙染這個論點,還專門發表了一篇論文對此進行論證。圖為空氣汙染在今年的10月份,中科院院士、北大環境學教授陶澍團隊,在國際權威雜誌《Science》雜誌的子刊(科學進步)《Science Advances》發表了一篇論文,論文得出來的結果是:中國農村燒飯、取暖產生大量的PM2.5汙染,導致每年數十萬人死亡。
  • 北大第一位博士:真正的教授,為中國贏得5個第一
    20年後,已經成為北大數學系教授的張築生,病倒在了講臺上,並於2002年2月與世長辭。作為學生,他是才華橫溢;作為老師,他是嚴謹執著。張築生的名字,將註定和北大的研究生教育,緊緊聯繫在一起。今天,在日新月異的燕園,張築生這個名字,已很少再被人提起。
  • 北大第一位博士:一生只寫三本書,卻贏5個世界第一!真正的教授
    當時的校報刊文說,這是北大歷史上第一次授予博士學位。據當年的研究生同學、現任北大數學學院教授趙春來回憶:「1982年張築生就在碩士畢業論文裡,把著名數學家Smale提出的『四大猜想』中的一個給幹掉了。答辯委員會一致同意授予張築生博士學位,但當時的校長張龍翔比較謹慎沒有通過。
  • ...人一旦掌握大權,給國家帶來的危害難以預估,來聽聽北大教授怎麼說
    北大中文系資深教授錢理群,曾經是北大學生「最受歡迎10大教師」。他被認為是當代中國批判知識分子的標誌性人物,一直以來都非常關注教育問題。2002年,他從北大退休後轉教中學,並持續關注中學和農村教育。他曾直言不諱地表示,自己之所以轉教中學,就是對中國大學教育太失望。
  • 北大博士王福重:農民就是一身蠻力,對國家沒什麼貢獻
    在一次會議中,1965年出生在河北的王福重博士就說出一番言論,他認為農民只有一身蠻力,對國家毫無用處。就是這一番言論,讓他被網友質問:那你吃什麼?做人怎麼可以忘本?從遠古的茹毛飲血的時代,再到公元前221年的封建時代最後到現代的21世紀,農業對於我們來說非常的重要,它不僅養活了我們,並且造就了我們的現代文明。
  • 北大地質學家劉瑞珣教授千古
    劉瑞珣教授為中國的地質教育和科研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他是國內較早從事巖石脆-韌性變形微觀過程研究的著 名學者之一,並成功將微裂隙擴展理論應用於工程地質、石油地質、地震地質和金屬礦床預測等領域;發表論文六十餘篇,曾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
  • 北大教授研究惹爭議,燒火做飯被扣「帽子」?求放農民一條生路!
    據了解,農民對於專家的看法與建議也褒貶不一,有的深受農民支持,而有的讓人大跌眼鏡,忍不住吐槽。這不,最近有媒體曝出北大的一位專家教授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上發表了一篇研究論文,論文內容提到,我國農村燒火做飯與取暖會產生大量PM2.5汙染,導致每年數十萬人死亡。對於這樣的觀點,經過媒體的報導之後,立即引起了網民們的熱議。
  • 北大教授李零:什麼是真正的民國範
    國家多難,英雄和大師都是倖存者。在中華民族的苦難史當中,知識分子並非神遊物外,而是身在其中。他們或者被政治拋棄,想搞政治而不得,或者寄生於政治的夾縫之中,有如褲襠裡的蝨子(阮籍的經典比喻),躲避政治還來不及。很多人的學問都是逃避政治逃出來的。民國時期的上海灘中國傳統,讀書人「以天下為己任」,熱衷政治。天下有道,可以搞政治。但天下無道怎麼辦?
  • 宋浩元:《以實幹助推民族振興、國家富強、人民幸福》
    作者:宋浩元 長沙縣泉塘中學民族振興、國家富強、人民幸福,三個短詞承載著的是中華兒女的最大希冀。而這希冀只有緊緊的依靠落實中央決策與人們的勤勞與實幹才能得以實現,所以說我們要以實幹助推民族振興、國家富強、人民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