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還記得,軍校畢業我被分配回南疆,因為畢業季正值酷暑,冬季物資採取郵寄,只隨身帶了些夏季衣物。當接我上山的班長看到我簡單的行李後,反覆叮囑我「上山必須穿上保暖內衣」。
我當時非常驚訝,等到疾馳的車漸漸向上攀爬時,我終於明白,喀喇崑崙山脈的腹地是沒有夏天的。
高山上的缺氧讓一切細小的工作都變得特別困難,就拿每日巡庫來說,由於高原氣溫低,巡庫用的柴油車總是打不著火,我們得在營區裡來來回回推上好幾圈,直到車啟動了才能停下。
至今想來,高原上大口喘氣、推著車奔跑的畫面依然讓人忍俊不禁。而這只是繁忙一天的「開胃菜」!到了庫區,就得靠雙腳把每條洞庫兩邊的門全部打開透氣,然後才進入洞庫開始一天的業務工作。
我是7月中旬上的山,那是一年中山下最熱的時候,也是山上太陽最好的時候。我們得利用這段時間把庫存的帳篷全部搬出去曬一遍、把軍需被裝倒一遍庫、把米麵等給養重新堆一次垛、把一些器材進行擦拭保養……
那時候機械化作業程度還不高,許多活都是靠人肩挑背扛,所以幹這些大活的季節一到,全體官兵一起上,利用一年中難得的好天氣搶進度。
那年8月中旬,由於上山的公路被洪水衝斷,重要物資的運輸被耽擱了,被延誤的時間就得靠戰士們拼命搶入庫。精疲力竭的時候,意外發生了,有一件物資被顛落,看護物資的小戰士,在物資掉落的那一霎那,拼了命用身體和手去託去抱,並下意識的伸腳去墊。那半噸重的東西生生地砸在他腳背上……
那一刻,他絲毫沒有去想自己已經骨折的腳,還在擔心自己傷了就會少一人,他那一組就得不了第一。多麼質樸、多麼可敬的戰士啊!
清澈的愛,只為祖國
一、 沒有夏天的喀喇崑崙山脈
習慣
高山上的官兵長年在沒有綠意和生機的營區裡工作生活,空虛和乏味在所難免。單調的時光總是最難熬的。這時新兵們就容易意志消沉,不明白自己這麼做的意義在哪?
每逢「八一」建軍節,全體戍邊的戰士們都會到全國海拔最高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康西瓦烈士陵園掃墓,去瞻仰陵園裡長眠著一百多位解放邊疆、保家衛國的英雄先烈,接受一次特殊的精神洗禮。
站在烈士陵園紀念碑下,抬眼四望,萬物空寂,英烈們只有遠方的雪山和身下的戈壁為伴,聽著老兵們講英烈們的事跡。有些老兵還會帶上酒,整瓶整瓶地給先烈們倒,邊倒邊哭,那種一輩子可能只有一次的撕心裂肺放聲大哭,年輕的戰士不懂,只是怔怔的發呆。
直到有一天他知道,第二年他無法再來時,也會毫無保留地大哭,對著一排排墓碑傷心地低語:「剛來想走,現在想留,馬上我就要復員了,不能再來看你們了,也不能再陪你們守衛邊疆了。」
「謝謝你們——這幾年我沒有慫過,以後也不會給你們丟臉。也請你們放心,我帶的新兵會替我繼續陪你們,把這裡的山、這裡的雪、這裡的一切一直守下去。」
話一說完,眼淚就決堤了。這不僅是時空交錯的軍人之間的情誼,也是衛國戍邊的精神傳承。恰如一等功烈士陳祥榕的戰鬥口號:清澈的愛,只為祖國!
往昔戍國土,當下護國門
一、 沒有夏天的喀喇崑崙山脈
習慣
如今,新藏公路全線鋪上了柏油路,山上老部隊也完成了機械化轉型,官兵們的工作、生活條件更是大為改善。而我自己順應軍隊改革,19年底離開部隊轉業到了深圳海關。以前在部隊是保護國土,現在換上海關制服是守衛國門。
雖然身份在變,職責在變,但喀喇崑崙鍛造的意志沒變,賦予的精神從來沒變。
來到深圳海關第一年,就遇上新冠肺炎疫情,隨著疫情迅速在全球蔓延,海關一下子成為「外防輸入」的主戰場,身邊的同事們穿上特殊的戰衣「防護服」對入境人員測體溫、做流調,對入境飛機船舶逐一登臨、抽樣檢測,全然不顧個人的感染風險,毫無保留地拿出保家衛國的決心毅力,全力配合國家打贏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
同時,在「六穩」「六保」的國家政策指導下,深圳海關上下同心,按照國家統一部署,關停大部分旅檢口岸,又如部隊協同作戰一樣,集中大量人力支援通關任務較重的深圳灣海關和機場海關,並協調開通蓮塘口岸貨運通道,緩解西部和中部貨運通關壓力,以實際行動應對疫情冷鏈傳播的難題,努力實現「打勝仗、零感染」的戰鬥目標。
回首往昔,很榮幸自己在離開部隊後成為海關一員,在祖國的國境線上以另一種方式參與到保家衛國的行動中。
如今,每當自己身處國門抗疫一線,總想起遙遠的喀喇崑崙山脈,想起康西瓦烈士陵園,想起那裡的山、那裡的雪,還有她們賦予我的「艱苦奮鬥、衛國戍邊」精神。
為著這份彌足珍貴的記憶,為著這份融入血液的精神,我多想再說一次:謝謝你們,喀喇崑崙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