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曾經描繪了一個美好的烏託邦——世外桃源,打魚人沿著溪水,看見一片桃林,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水盡有山,山中別有洞天,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有美池,有竹林,有桑樹,有阡陌交通,雞犬相聞,有怡然自得「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男女老少,一片祥和美好,安居樂業的景象。
文章的妙處不僅在於幻想了這樣一個和樂美好的桃源世界,還在於漁人誤入桃源歸來之後,雖然處處留下標記,但是帶著人卻再也找不到當時的入口。桃源終究只能存在於理想當中,傳說當中;與現實世界終究只能是迢遙相隔。換句話說,倘若真讓現實中的人和事侵入,桃源也將不復存在。理想國終究只能立在現實世界的彼岸。
桃樹是一種令人喜歡的植物, 花好看,果實甜美多汁,在人心中喚起的總是美好的感覺,作為人們心目中美好境界的寄寓非常之合適,人也都愛把對完美生活的想像與桃林聯繫在一起。
神話傳說中西王母的瑤池裡有蟠桃園,西王母生日的時候要開蟠桃宴,把桃子當作做待客的上品。神仙不死,當然不必介意是否多增個幾千年的壽命,爭著要赴蟠桃宴,除了是身份的象徵,可能也還因為蟠桃美味。
唐寅潦倒姑蘇的時候,種一片桃林,就可以自稱桃花仙人。他在那首著名的《桃花庵歌》裡面吟詠道:
桃花塢裡桃花庵,桃花庵裡桃花仙。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摘桃花換酒錢。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還來花下眠。半醒半醉日復日,花落花開年復年。
在這首詩中,唐伯虎以桃花仙人自喻,賞花飲酒,不慕富貴,不憂貧賤,不求榮名,享受自在安閒之樂,表現了一種憤世嫉俗的意氣。
桃花仙人擁有一片桃林,坐在桃樹下,眠於桃樹下,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半醉半醒,花落花開。對酒當歌,莫逆於心,這就是詩人心中的完美生活吧?
至少,比起應酬俗務,謀求富貴,卑躬屈膝,患得患失的那種生活,桃花樹下詩酒風流,「但願長醉不復醒」的自由自在,在詩人心中更值得追求。所以他自甘貧賤,就像另一首絕句所言:「閒來寫就青山賣,不使人間造孽錢」。
所以唐寅的心志是「但願老死花酒間,不願鞠躬車馬前。」而且,「別人笑我忒風癲,我笑他人看不穿。」,不同的價值觀之下,行為總是對立的,你批判我,我也批判你,看看是誰更能活出生命的價值來。
金庸小說《射鵰英雄傳》中,也描繪了一個美麗的地方,茫茫東海碧波之上,一個種滿了桃樹的小島,桃花島。
島主東邪黃藥師是才學卓絕之士,也是隨心所欲,離經叛道之人,當然,在審美上也很高明。他所創的武學譬如玉簫演奏的《碧海潮生曲》,「落英繽紛掌」,厲害中透著優雅。桃花島是與世隔絕的地方,黃藥師的一生行跡但求自在,也不介意世人評說,這是強者之道。
真正的強者,才有選擇生活方式的權利,才能奢談取捨,才有望將自己的理想國變為現實。
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擁有自己的桃花源,桃花島,桃花庵,哪怕是在幻想中,即使是幻想,也是有力量的人才能想像得圓全。
內心孱弱之人,只配隨波逐流地苟活。
end
謝謝來讀,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