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天屠龍記》,是金庸先生「射鵰三部曲」的第三部,也是最為精彩的一部。
《倚天屠龍記》的主角,前前後後一共換了三次。《神鵰俠侶》末尾,楊過和郭靖等人在華山之巔祭拜歐陽鋒和洪七公,偶遇少年張君寶。當時張三丰還是一個十幾歲的少年,正跟師父覺遠一起追趕瀟湘子和尹克西,因為他倆偷走了《九陽真經》。神鵰大俠楊過,還在華山之巔傳授了張三丰四招精妙掌法。
金庸構思這個情節,很明顯就是在為張三丰成為主角做鋪墊,還引出了跟《九陰真經》平起平坐的《九陽真經》。等到真正開始創作《倚天屠龍記》時,主角又從張三丰變成了武當七俠裡面的老五張翠山,張三丰已經成了一個白髮蒼蒼的老者。以張翠山為主角,寫了大概17萬字,金庸先生筆鋒一轉,主角又換成了張無忌。沒辦法,功力強就是任性,主角換了三次都沒有寫崩。
金庸雖然把主角從張三丰一路修改成了張無忌,但完全不影響張三丰在《倚天屠龍記》中的崇高地位。在很多讀者心中,老張是當之無愧的「陸地神仙」。對於張三丰的武功描寫,金庸用了很多溢美之詞。例如張無忌眼中的「修為深不可測,驚為天人」,旁白中的「已到了從心所欲、無不如意的最高境界」等等。此等誇讚,金庸可沒有用在獨孤求敗和東方不敗身上。張三丰,也成了金庸武俠中唯一的「活著的傳說」。
《倚天屠龍記》原著中有這樣一句話:「張三丰成名垂七十年,當年跟他動過手的人已死得乾乾淨淨,世上再無一人。他的武功到底如何了得,武林中只是流傳各種各樣神奇的傳說而已。」張三丰,硬生生把自己活成了武林傳說。在倚天江湖中,有人敢挑戰張三丰嗎?有,而且是聲名赫赫的少林三大神僧!令人奇怪的是,張三丰居然沒有應戰!這是為什麼?
張三丰的百歲壽宴上,有很多沒有收到請帖的江湖人士前去賀壽。他們表面上喜氣洋洋,實際上每個人都帶了兵刃,根本沒有準備壽禮。這些人目的非常明確,他們要跟剛剛回來的張翠山夫婦打聽金毛獅王謝遜的下落。得虧張翠山是武當弟子,背後有張三丰這棵大樹,如果他只是個小門派弟子,估計剛下船就得被人撕碎了。
眾位居心叵測的江湖人士中,少林三大神僧空聞、空智、空性最為咄咄逼人,很快就撕破臉皮,不給張三丰留絲毫情面。為何少林派甘心做出頭鳥?首先,因為少林派高手如雲,達摩堂、羅漢堂一流高手近百位,有跟武當一較高下的實力。其次,少林派對當年龍門鏢局七十六口人命耿耿於懷,他們一直都認為是張翠山幹的。此外,少林四大神僧之首的空見禪師,死於謝遜之手,他們也想從張翠山口中逼問出謝遜的下落,從而報仇雪恨。
別看俞蓮舟平時不愛說話,卻最心疼自己的五弟張翠山。面對空聞、空智、空性三大神僧的咄咄逼問,他直接問出一個直擊靈魂的問題。俞蓮舟說道:「倘若那屠龍寶刀不在謝遜手中,大師還是這般急於尋訪他的下落麼?」 俞蓮舟這句話正中空聞等人的軟肋,他們名為報仇,實際上也想得到屠龍寶刀,從而號令天下,莫敢不從。
於是空聞等人惱羞成怒,空智更是一掌拍碎了身邊的桌子,對張三丰怒吼道:「久聞張真人武功源出少林。武林中言道,張真人功夫青出於藍,我們仰慕已久,卻不知此說是否言過其實。今日我們便在天下英雄之前,鬥膽請張真人不吝賜教!」
大家注意空智的言辭,他口中說的是「我們」,而不是「我」。說明他還是沒有膽量跟老張單挑,想讓老張一挑三,同時打空聞、空性、空智三個。在場眾人也是紛紛佩服少林三大神僧的勇氣,也想見識一下張三丰的武功到底有多強,可惜,張三丰只是笑了笑,沒有出手應戰。為何張三丰沒出手,他是怕了少林三大神僧嗎?
空智把桌子拍爛了,在武林群雄面前出言不遜,點明了要挑戰張三丰。張三丰是怎麼應對的呢?《倚天屠龍記》原著是這麼寫的:「眾人的目光一齊集在張三丰臉上,瞧他是否允諾,只見他微微一笑,不置可否。」張三丰只是笑了笑,根本沒有說話。
從覺遠的少林派輩分來講,少林四大神僧比張三丰矮了兩輩,渡難、渡厄、渡劫比張三丰矮了一輩。也就是說,少林三大神僧,見了張三丰應該恭恭敬敬叫一聲「師叔祖」。空聞、空智、空性三人挑戰張三丰,就好像武敦儒、武修文兩兄弟,大武小武非要挑戰師爺一燈大師一樣,有意思嗎?難道一燈還得跟大武小武這倆孫子輩的人認認真真較量一番?
張三丰要是真在自己的百歲壽宴上,把自己三個孫子輩的人揍得一把鼻涕一把淚,是不是有失宗師風範?再說了,武當二代弟子宋遠橋、俞蓮舟、張松溪等人都在場,哪裡需要老張出手?僅僅一個俞蓮舟,空聞和空智聯手,都不一定能妥妥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