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茅
來源產地《中藥大辭典》
為石蒜科植物仙茅的根莖。2~4月發芽前或7~9月苗枯萎時挖取根莖,洗淨,除去鬚根和根頭,曬乾。或蒸後曬乾。
野生於平原荒草地陽處,或混生在山坡茅草及芒箕骨叢中。
分布江蘇、浙江、福建、臺灣、廣東、廣西、湖南、湖北、四川、貴州、雲南等地。主產於四川、雲南、貴州,此外,廣東、廣西等地亦產。
《雷公炮製藥性解》李中梓味辛,性溫,有毒,入肝、腎二經。主心腹冷氣不能食,腰足攣痺不能行,丈夫血損勞傷,老人失溺無子,強陽道,補精血,明眼目,堅骨髓。洗淨去皮,銅刀切如豆大,生稀布袋盛,於烏豆水中浸一宿,酒拌,蒸半日,曬乾用。勿犯鐵器。
仙茅性溫,本入腎經,而肝者腎所生也。故兼入之。
傳雲「十斤乳石,不及一斤仙茅」,
蓋表其功耳。中其毒者,令人舌脹,急煎大黃樸硝湯飲之,復以末摻舌間,即解。
《玉楸藥解》黃元御味辛,氣溫,入足少陰腎、足厥陰肝經。壯骨強筋,暖腰溫膝。
仙茅暖水榮木,復脈清風,滋筋力,益房幃,治玉麈瘻軟,皮膚風癩。
去毛,糯米浸汁,去赤汗。
歸經《雷公炮製藥性解》
歸腎、肝經
《玉楸藥解》
歸腎、肝經
仙茅 《海藥本草》)【性味歸經】辛,熱,有毒。歸腎經。
【功效】溫腎壯陽,祛寒除溼。
【應用】適用於陽萎精冷、小便不禁、心腹冷痛、腰膝冷痺等證。
本品辛熱性猛,能壯腎陽,祛寒溼。多與淫羊藿同用,也可單用浸灑服。
【 用量用法】3〜10g,煎服或浸酒服,也可入丸散。
【使用注意】
本品功效與淫羊藿相似,而藥性燥熱,有傷陰之弊,故陰虛火旺者忌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