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段時間因為和我先生的媽媽發生了矛盾,在和先生傾訴自己不被理解、希望不受他媽媽管控時,他卻反問我現在生活這麼好,不愁吃穿,你還有什麼不滿意的呢?這樣的回應讓我又心酸又傷心。
如果說生活僅僅只是吃飽穿暖就足夠了,那麼理想與愛情又是什麼呢?難道只要能夠吃飽飯,其他的一切侵犯就都應該被容忍嗎?
他還是不懂,其實我僅僅只是需要理解與共情。
雖然很傷心失望,但我還是去努力了解他為什麼會這麼想。漸漸地我發現,他缺乏共情能力的原因來自於他的原生家庭。
2
共情能力應該是人與生俱來的能力。我們渴望被其他人理解,被接受,被傾聽,同時我們也會回應相應的理解與傾聽。
但為什麼有些人卻沒有共情能力呢?
從對我先生的原生家庭的觀察中,我發現他的父母之間就極度缺乏理解。他的媽媽是個事業型女強人,很強勢,對他非常溺愛。而他的爸爸則是一個非常大男子主義卻又沒什麼事業的人。他父母之間的相處簡直就是典型的失敗婚姻。
在與他父母的接觸中我逐漸了解到,他爸爸曾經在他剛出生時辭職回來創業,但是創業失敗工資也發不出來導致辦公地點與家裡被洗劫一空。當時他不到一歲,在那些人進家裡搶東西時,被他媽媽抱著躲在一邊。在他媽媽的描述裡,當他爸爸錢花光時就消失不見了,留下他們兩個孤兒寡母面對氣勢洶洶的員工。後來他爸爸又陸續創業失敗,終於託關係才進入單位工作。
或許在那時他媽媽就暗自下定決心要靠自己賺錢,不再依賴男人。但是這也造成了他們最大的矛盾。他爸爸指責他媽媽一心撲在事業上,不做家務也不做飯,家裡全是他來操持。而他媽媽卻反駁說他沒有能力賺錢,如果她再不賺錢家裡就沒錢花了,小孩的學習結婚工作都要用錢。
他的媽媽雖然很愛他,但是控制欲卻非常強,經常是說一不二的性格。而他的爸爸看似很關心他,但是卻只是從自己的利益出發,自己覺得對的才會滿足他。他們兩個人從來都沒有真正地了解他的感受與需求,也並不是把他當作一個平等的人來對待。
而他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長大,導致他沒有學習到如何正確地與人相處,沒有學會互相尊重與包容,也不會發自內心地去理解與共情別人。又因為缺乏共情能力,導致他經常不明白我表達的意思,也感覺不到我的情緒。
而因為被過度溺愛,從沒有被好好傾聽過需求,於是他不會正確表達自己的情緒與需求,只會內化與冷暴力。又因為一直被他媽媽操辦一切,自理能力很差,過度依賴他媽媽,責任心弱,獨立性差。出現了問題與矛盾第一反應就是回家找媽媽。所以他也無法理解我獨立性的想法。
他的這些性格問題,都是由原生家庭帶給他的影響。雖然原生家庭對他影響非常大,但是他不會共情的鍋卻不能都由原生家庭來背。
3
每一個成年人都應該為自己的所作所為負責,即使童年不幸福,家庭不和睦。
作為一個成年人,想要了解正常的生活是什麼樣是很容易的事,尤其是在信息爆炸的現代社會。而當他們發現自己與常人不同時,卻沒有反思與改進,那就不能怪父母沒有給自己一個好的家庭環境了。
即使出生無法選擇,我們也可以選擇成為一個怎樣的人。而缺乏共情的人就是自己選擇了成為這樣的人。在很多的案例當中,有許多人即使童年時期遭受了家庭暴力,沒有被好好對待過,當他們長大成人時,卻依然選擇了成為一個溫暖的人。而一個不會共情的人,或許是為了保護自己不再受傷,或許是安於現狀,拒絕改變,或許是只愛自己,只考慮自己的感受,但這些都是自己的選擇。
4
原生家庭的影響或許很大,但當我們接觸社會面對現實,更清楚地認識自己時,選擇成為什麼樣的人就尤為重要。
在兩性關係與親密關係當中,共情與理解至關重要。缺乏共情能力,不會理解體會對方情緒而導致的關係破裂比比皆是。有可能的話,我希望每個人都能選擇成為一個溫暖的人。不管曾經經受了怎麼樣的痛苦與委屈,也要熱愛生命熱愛生活。因為只有溫暖的人才會最終獲得幸福。
願我們都能被世界溫柔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