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人不會共情?

2021-01-09 月野小小兔tu

1

前段時間因為和我先生的媽媽發生了矛盾,在和先生傾訴自己不被理解、希望不受他媽媽管控時,他卻反問我現在生活這麼好,不愁吃穿,你還有什麼不滿意的呢?這樣的回應讓我又心酸又傷心。

如果說生活僅僅只是吃飽穿暖就足夠了,那麼理想與愛情又是什麼呢?難道只要能夠吃飽飯,其他的一切侵犯就都應該被容忍嗎?

他還是不懂,其實我僅僅只是需要理解與共情。

雖然很傷心失望,但我還是去努力了解他為什麼會這麼想。漸漸地我發現,他缺乏共情能力的原因來自於他的原生家庭。

2

共情能力應該是人與生俱來的能力。我們渴望被其他人理解,被接受,被傾聽,同時我們也會回應相應的理解與傾聽。

但為什麼有些人卻沒有共情能力呢?

從對我先生的原生家庭的觀察中,我發現他的父母之間就極度缺乏理解。他的媽媽是個事業型女強人,很強勢,對他非常溺愛。而他的爸爸則是一個非常大男子主義卻又沒什麼事業的人。他父母之間的相處簡直就是典型的失敗婚姻。

在與他父母的接觸中我逐漸了解到,他爸爸曾經在他剛出生時辭職回來創業,但是創業失敗工資也發不出來導致辦公地點與家裡被洗劫一空。當時他不到一歲,在那些人進家裡搶東西時,被他媽媽抱著躲在一邊。在他媽媽的描述裡,當他爸爸錢花光時就消失不見了,留下他們兩個孤兒寡母面對氣勢洶洶的員工。後來他爸爸又陸續創業失敗,終於託關係才進入單位工作。

或許在那時他媽媽就暗自下定決心要靠自己賺錢,不再依賴男人。但是這也造成了他們最大的矛盾。他爸爸指責他媽媽一心撲在事業上,不做家務也不做飯,家裡全是他來操持。而他媽媽卻反駁說他沒有能力賺錢,如果她再不賺錢家裡就沒錢花了,小孩的學習結婚工作都要用錢。

他的媽媽雖然很愛他,但是控制欲卻非常強,經常是說一不二的性格。而他的爸爸看似很關心他,但是卻只是從自己的利益出發,自己覺得對的才會滿足他。他們兩個人從來都沒有真正地了解他的感受與需求,也並不是把他當作一個平等的人來對待。

而他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長大,導致他沒有學習到如何正確地與人相處,沒有學會互相尊重與包容,也不會發自內心地去理解與共情別人。又因為缺乏共情能力,導致他經常不明白我表達的意思,也感覺不到我的情緒。

而因為被過度溺愛,從沒有被好好傾聽過需求,於是他不會正確表達自己的情緒與需求,只會內化與冷暴力。又因為一直被他媽媽操辦一切,自理能力很差,過度依賴他媽媽,責任心弱,獨立性差。出現了問題與矛盾第一反應就是回家找媽媽。所以他也無法理解我獨立性的想法。

他的這些性格問題,都是由原生家庭帶給他的影響。雖然原生家庭對他影響非常大,但是他不會共情的鍋卻不能都由原生家庭來背。

3

每一個成年人都應該為自己的所作所為負責,即使童年不幸福,家庭不和睦。

作為一個成年人,想要了解正常的生活是什麼樣是很容易的事,尤其是在信息爆炸的現代社會。而當他們發現自己與常人不同時,卻沒有反思與改進,那就不能怪父母沒有給自己一個好的家庭環境了。

即使出生無法選擇,我們也可以選擇成為一個怎樣的人。而缺乏共情的人就是自己選擇了成為這樣的人。在很多的案例當中,有許多人即使童年時期遭受了家庭暴力,沒有被好好對待過,當他們長大成人時,卻依然選擇了成為一個溫暖的人。而一個不會共情的人,或許是為了保護自己不再受傷,或許是安於現狀,拒絕改變,或許是只愛自己,只考慮自己的感受,但這些都是自己的選擇。

4

原生家庭的影響或許很大,但當我們接觸社會面對現實,更清楚地認識自己時,選擇成為什麼樣的人就尤為重要。

在兩性關係與親密關係當中,共情與理解至關重要。缺乏共情能力,不會理解體會對方情緒而導致的關係破裂比比皆是。有可能的話,我希望每個人都能選擇成為一個溫暖的人。不管曾經經受了怎麼樣的痛苦與委屈,也要熱愛生命熱愛生活。因為只有溫暖的人才會最終獲得幸福。

願我們都能被世界溫柔以待。

相關焦點

  • 拉姆之死:為什麼有些人會做出惡行?
    大部分正常人理解不了為什麼有些人能壞到那種程度,他們為什麼能幹出那種壞事?有些人說因為他們是壞人,這其實相當於沒有解釋,這樣的解釋也無助於人類社會採取辦法遏制這些惡行。有些科學家試圖找到惡行背後的原因,並因此提出了對未來社會的美好期許,這些努力有價值麼?
  • 相悅情感:懂得共情的女人,婚姻中從不會有背叛
    我會說是共情能力,也就是換位思考和善解人意。共情能力在婚姻中真的太重要了,我不知道姐妹們有沒有遇到過這樣的狀況,當你情緒崩潰的時候,對方卻懵懂不知,依然樂呵呵的。而當你覺得他愁眉苦臉,你想要去關心他時,他卻冷冰冰地回一句:你不懂。
  • 共情能力差的人如何去愛?
    Credit: web其實朋友的問題就是不會共情。什麼是共情呢?共情是讓人與人之間從情緒、認知、觀念等建立「連接」,達成共鳴,讓溝通更有效,達成共贏的局面。優秀的共情能力,也是生活中高情商的一種表現。比如:當你的妻子說:「你為什麼總是亂放東西?」、「你怎麼都沒有常識,這點小事都做不好?」……這種時候,你會條件反射地想反駁對方,而再也聽不進她接下來的話,或是她抱怨背後想表達的真正主題和情緒。甚至有可能,你的身體無意識地被憤怒喚醒,腎上腺素升高,心跳開始加快,呼吸開始急促。
  • 共情不單是感同身受,耶魯大學教授告訴你一個真實的共情
    有人認為,太得理不饒人了,快遞員也是人,每份職業也需要被尊重,為什麼要人下跪。也有人評論,當面道歉也不用下跪,明顯故意錄視頻引導輿論,道德綁架。然而,無論誰對誰錯,其中都有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共情。因為共情,我們能理解一個快遞員的辛苦。因為共情,我們能感受到一個成年男人在他人前面下跪的屈辱而為他抱不平。
  • 都說教育孩子要「共情」,為何會沒效果?是你共情方式沒用對!
    有些專家就指出了,我們教育孩子用"共情"的方法,有些家長也用了分享效果不錯,有些家長用了吐槽此法並無用處。實際上,並不是"共情"沒有用處,而是我們共情的方式不對。"共情",由人本主義創始人羅傑斯所闡述的概念,是指體驗別人內心世界的能力。
  • 孩子人緣差,對別人態度冷漠,可能是缺少「共情能力」
    但是有些家長發現自己的孩子人緣很差,別的小朋友都不願意和孩子一起玩耍,而且孩子無論是對陌生人還是對待家人,總是一副冷漠的態度,這是為什麼呢?其實這是孩子缺少「共情能力」的表現。一、「無情」的孩子之前在網上看到過這樣的一件事:劉先生在網上求助,稱自己養了一個「白眼狼」,希望大家幫忙出出主意,他不知道應該怎樣教育孩子。
  • 共情能力強的人沒有一個活得快樂
    所以,那些共情能力弱的人,是很自私光明地在幸福著。——太宰治《候鳥》什麼是共情?共情就是用你認為別人會用的那種視角去體驗生活的能力。其中分為認知共情和情緒共情。認知共情指即使在沒有任何情緒傳染的情況下,也能理解他人腦海中想法的能力。
  • 共情也會有害嗎?
    「為什麼?這只是場比賽呀。」「你好像沒有什麼同理心啊,卡麗。這意味著你要試著穿上我的鞋子(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可你的鞋子不合我的腳呀,巴裡。」按照劇情的設定,巴裡其實是很有同理心(empathy)的——這意味著把你自己投射到別人的內心世界裡,去感受別人所感受的。
  • 你有共情能力嗎?
    「你懂我」可能也算是共情的一種,共情能力強的人心思更加細膩,能設身處地感受別人的處境,更好地理解別人的心境,所以能更好地與人溝通交流。共情能力強這項技能好的主持人肯定具備,經常會看到一些訪談類的節目,主持人採訪嘉賓,有的對話尷尬至極,有的確是能夠觸動到嘉賓的心裡。印象最深的一次採訪是周星馳拍攝《西遊降魔》後柴靜採訪他的那段。
  • 學會「共情」才能讓你的內容被更多人傳播!
    今年中秋節,新世相憑藉《為什麼中秋不想回家?請你和父親談談》再次刷爆微信朋友圈。這次是繼《四小時逃離北上廣》之後,又一次漂亮的內容營銷戰。如果說,與航班管家合作的《四小時逃離北上廣》在內容營銷傳播方面還稍顯青澀的話,那麼與科沃斯機器人合作的《為什麼中秋不想回家》系列則足足奠定了新世相「內容營銷代理商」的地位。
  • 《小豬,別哭了》:如何和孩子共情,理解接納和包容的意義
    樹洞充滿了接納和包容的意義樹洞被人們認為是可以傾訴而不會洩密的對象,雖然是物,但卻能夠給人無需擔憂不吐不快的安全感,幫助人們釋放情緒。而在共情中,積極的傾聽也是一樣的道理,不作判傾聽孩子的訴說,是和孩子達成共情的第一步。只有孩子願意和家長袒露心聲,共情才有更進一步的可能。
  • 共情能力強的人會格外在意別人的情緒波動嗎?
    有些人特別擅長於捕捉別人的情緒,可以通過別人的微表情、微動作去感受到別人情緒的變化,不管是長輩還是晚輩,不管是同事還是領導,只要他們情緒有所起伏,自己都能捕捉到,並且還會不停地暗示自己:我感受到他們的情緒就是像我心裡想的那樣。
  • 共情的力量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傑斯對共情有一個經典的心理學定義:就是能夠深入走進當事人的內心世界,能夠主動用當事人的眼光、態度來看待這個世界,但同時又能清醒地意識到自己還是自己。對於共情,我的認知可能比較膚淺,共情是情商的判斷,共情是溝通的技巧,共情是人脈關係的維繫,共情是情緒管理與控制的能力,共情是內心的感受和理解他人的能力。共情不是同情,它讓我們擺脫以自我為中心,讓我們看到自己和他人的區別,甚至讓我們設身處地站在他人的角度,理解他人的想法和感受。
  • 共情能力很強,人緣很好的三大星座
    共情能力,指的是一種能設身處地體驗他人處境,從而達到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有些人共情能力很弱,總是很難懂得別人的感受,所以總是沒辦法及時察覺別人的情緒變化。但是有的人共情能力很強,總是能及時體會別人的感覺,所以人緣總是很好。
  • 為什麼我對別人的情緒格外敏感?| 共情能力太強的傷害
    這是為什麼呢?」想對這位粉絲說,其實我周圍也有朋友,甚至包括我自己,有著和她一樣的困擾。對於這些人而言,生活中仿佛不僅需要承擔自己的情緒,還需要額外肩負一份別人的情緒,有時想要視而不見,卻關不上自己異常敏銳的「雷達」。今天,就想和大家聊聊這個話題——為什麼他人的情緒對我們的影響如此之深。1.
  • 讓男人為你動心的有效方法:共情
    掌握情感弱點,是動心的第一步每一個人都會有情緒的起伏,正所謂「人無完人」,有的人表面上看起來雷厲風行,其實內心也會有脆弱的一面。其實,在茫茫人海中,我們都想要去依靠一個與自己相似背景的人。擁有「共情」能力的人,不會在你難過委屈的時候,幸災樂禍;也不會在你開心驕傲的時候潑你冷水,更不會在你需要的時候揚長而去。
  • 共情能力是可以訓練的
    惻隱之心「惻隱之心」出自《孟子》,最著名的就是那句「惻隱之心,人皆有之」。孟子從哲學觀上劃分是一個人本主義者,對人懷有無比的信心,不僅相信「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孟子還認為,就如同人天生有四肢一樣,人也天生有仁、義、禮、智這四種開端,所以他還相信「人皆可以為堯舜」。中國人與人交往中注重人情事理、將心比心和推己及人,從而培養出善於設身處地考慮他人感受,同時儘可能以和為貴的民族基因。心理學中與惻隱之心相似的一個術語是共情(empathy)也有人譯作:同理心和神入。
  • 共情也會有害嗎?| 情緒效應
    但近年來,研究者們發現,錯誤的共情可能會對你和他人都有害處,它會導致人們變得冷漠,阻礙你去幫助那些真正需要幫助的人。更嚴重的是,人們容易共情的傾向甚至可能被利用,被操縱,讓人們變得好鬥,殘忍。所以,為了拋開共情的缺陷,我們應該用何種方式去感受呢?「共情」這個詞來源於德文詞彙「Einfühlung」,創造於18世紀,可以被直譯為「情感移入」。
  • 孩子「共情能力」較差,往往是由於家長沒有好好培養,該學習一下
    在卡爾·羅傑斯之前,就已經有不少的人在研究共情了,但是他們對共情並不理解。直到卡爾·羅傑斯在晚年時候寫的一篇文章中,在真正對共情有了一個很好的闡述:共情指的是理解另一個人的經歷,仿佛就像你自己一般,但你很清楚這個人不是你。
  • 真正成熟的人格,懂得共情
    ,但是能夠理解對方為什麼做這件事情。 有的人終其一生都擁有極為幼稚的人格,而那些人格成熟的人,無不是在一個個事件的磨練中體會到生活的艱難,同樣當自己從困境中脫身之後,曾經的感覺會長久停留在自己的記憶中,成為他們懂得共情的基礎。 當我們學會共情之後,便能夠更好理解對方行為處事的邏輯基礎,從對方的心理入手,我們將能輕鬆了解如何同一個人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