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個轟炸資管圈的重磅!慈善基金會千億級「長錢」來了可投資管...

2021-01-14 東方財富網

慈善基金會投資「菜鳥」困局有解了!千億級「長錢」要來了!

日前,民政部發布《慈善組織保值增值投資活動管理暫行辦法》(簡稱《暫行辦法》),慈善基金會可委託金融機構投資資產管理產品以及直接進行股權投資。

這類資金規模在千億級別以上!一組2016年的數據顯示,規模前十大地區的基金會淨資產合計約1185.12億元。這還只是前十大地區,要是全國的統計一下,數字更為可觀。

中證君辛苦盡調發現,此前基金會風險偏好低,主動投資積極性不強,主要投純債型固收產品。而《暫行辦法》對促進基金會進行投資管理,對金融機構介入並幫助基金會打破投資困局有顯著意義,「長錢」可期。

打開基金會投資空間

中國證券報記者發現,《暫行辦法》與2017底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稿相比改動較大。總的來看,《暫行辦法》幾乎每一條都與徵求意見稿存在區別。其中較為重要的區別在於:

徵求意見稿

「為規範慈善組織保值增值的投資活動」

「慈善組織為實現財產保值、增值進行投資」

較多條款針對慈善組織直接購買的理財產品風險水平進行限定

《暫行辦法》

「為規範慈善組織的投資活動」

「充分、高效運用慈善財產」

未繼續採用

此外,針對徵求意見稿中關於委託機構應具備的條件、慈善組織對風控、合規等方面的職責也未在《暫行辦法》中延用。

業內人士表示,此前徵求意見稿中多處「保值」「增值」字眼在《暫行辦法》中被刪減,條款也更簡化清晰,對基金會而言投資空間更大。在當前市場背景下,相關政策對金融機構介入並幫助基金會打破投資困局亦有顯著意義。

一家基金會相關人士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以前基金會的投資並沒有文件進行具體指導,因此在程序、投資選擇等方面都缺乏依據。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需要承擔的責任很大,一旦虧損就很難解釋,風險偏好比較低,很多錢都是存銀行。雖然收益低,但至少比較安全。」他進一步指出,無論是參照成熟市場運作情況,還是從實際需要來看,基金會資產有必要進行保值增值。《暫行辦法》出臺之後,會推動各基金會進行投資。他還表示,期待相關部門能進一步推出投資指引。

值得注意的是,《暫行辦法》可能對私募基金參與慈善基金會的資產管理業務帶來一定影響。一位與基金會合作的機構人士介紹,之前投資於該私募的基金會近日撤回全部資金,主要原因是《暫行辦法》中規定的合作機構範圍不包括私募基金。「《暫行辦法》中說直接購買金融機構發行的資產管理產品,或委託給受金融監管部門監管的機構進行投資,但列舉中均未寫明私募基金。」

《暫行辦法》第四條顯示——本辦法所稱投資活動,主要情形如直接購買銀行、信託、證券、基金、期貨、保險資產管理機構、金融資產投資公司等金融機構發行的資產管理產品。「一般來說,私募基金不屬於持牌機構。」機構人士表示。

資管機構厲兵秣馬

據第三方機構統計,基金會內部要求較多,多數資金存在「吃」銀行存款不投資的現象,此前2010年至2016年平均投資收益率僅2.45%。

「投資收益低還稍微好點,即使組合整體收益為正,但其中某單只產品虧損,亦會被監管部門要求審計當時的投資流程等細節情況,還是有一定壓力的。」一位基金會人士說。

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基金會對收益要求其實並不高,比銀行理財4.5%的收益率高即可,普遍預期為6%。」

另有基金會人士告訴記者,他們在投資方面已經進行了一些嘗試,基金、債券、信託、股權、銀行、資管計劃、QDII。目前他們的目標就是年化收益率5%-6%。

「我們目前就在盡調一些公募基金公司,做好增值。單純依靠原來的模式還是力不從心的,所以很需要外部幫助和專業指導。」一家基金會人士表示。

不少資產管理機構已經「嗅」到了這一市場,並積極行動起來與各地高校基金會、社會慈善組織開始溝通。一位資產管理機構人士表示,在與基金會合作時發現,基金會的風格普遍偏保守,投資產品也集中於純債型固定收益類別。另一位資產管理機構人士亦表示,基金會風險承受能力較低,產品也更關注固收類,淨值波動小的產品。挑選管理人時也強調風控、合規等要求。

中國證券報記者梳理了部分基金會披露的年報發現,不少知名基金會早已開始與投資機構合作。以高校基金會為例,清華大學教育基金會2017年度工作報告顯示,清華大學教育基金會2017年委託匯添富基金、國投瑞銀資管、嘉實資本、上海合晟資產、千合資本、北京涵德投資等機構進行管理。浙江大學教育基金會2017年年度工作報告顯示,浙江大學教育基金會2017年就委託鵬華基金、南方基金、中信證券、財通證券等機構進行投資。

資金量非常可觀

慈善基金會的資金量非常可觀。

從2017年報可以看到,中華慈善總會去年的捐贈收入接近30億元,中國初級衛生保健基金會去年的捐贈收入也超過5億元。

基金會的資金具有「長錢」屬性。在長期投資方面,以高校基金會為例,截至2017年末,清華大學教育基金會長期投資合計42.71億元;北京大學教育基金會2017年度報告也顯示,截至2017年末,北京大學教育基金會合計在長期股權投資、長期債權投資、其他長期投資等方面投資約7.87億元。

以久負盛名的耶魯基金為例,與傳統機構大量配置股票債券等高流動性資產不同,耶魯基金大膽捨棄不必要的流動性,長期重倉非典型的另類資產,包含房地產、自然資源、私募股權、困境債。獲取明顯的超額收益,被稱為「耶魯模式」。

「長錢」的投資優勢十分明顯。以社保基金為例,《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社保基金年度報告(2017年度)》顯示,2017年全國社保基金投資收益率達9.68%,權益投資收益額為1846.14億元,自2000年8月成立以來,累計投資收益額突破1萬億元,年均投資收益率達到8.44%。

(文章來源:中國證券報)

相關焦點

  • 資管圈重磅:又一萬億級「大蛋糕」非交易過戶要來了
    來源:中國基金報原標題:資管圈重磅:又一萬億級「大蛋糕」要來了!近日,多家上市公司發布關於控股股東所持部分股份非交易過戶的提示性公告,委託券商資管或基金專戶設立單一資產管理計劃,開展股票、基金等金融產品投資。據業內人士透露,受資管新規影響,這項業務一直處於暫停狀態,目前業內仍在等待基金業協會出臺正式的備案指引。
  • 重磅來了!資管新規過渡期或延長,對股市債市有何影響?
    這確實是根據實際情況來的,比如老產品中有投向久期為十幾年的PPP項目、產業基金,還有一些問題資產,另外還有很重要的一塊就是銀行的永續債。」一位銀行資管人士坦言。永續債是銀行補充其他一級資本的重要渠道(銀行的資本可分為核心一級資本、其他一級資本和二級資本三類),監管也曾經多次喊話支持商業銀行多渠道補充資本,加快推進銀行發行永續債補充資本。
  • 大資管時代來了!資管科技六大核心能力重塑行業形態
    在以「科技聯結,生態增長」為主題的金融行業數位化論壇上,京東數字科技集團(以下簡稱京東數科)聯合清華大學金融科技研究院、畢馬威中國重磅發布了《中國資管科技發展報告2020》(以下簡稱報告)。 未來資管機構呈現兩極發展趨勢,需具備六大核心業務能力 大資管時代競合格局下,各類型資管機構需對自身進行差異化定位,開展錯位競爭,尋找新增長點;需根據自身資源稟賦,找準戰略定位,向航母級和精品型方向多元發展;提升核心競爭力,充分利用科技賦能與加快數位化轉型;優化組織結構和人才體系,推動金融資本與實體經濟協同發展,助力經濟產業數位化
  • 寄語大資管|建信理財謝國旺:推動資管行業高質量發展
    來源:新浪財經刊首語:  年歲更迭,雲帆共濟,新浪財經重磅推出「寄語大資管」新年特別策劃。來自銀行、保險、信託、AMC四大行業的30位資深人士攜手新浪財經,分享「大資管」時代新思考,把脈後疫情時代的投資之路,共同寄語2021!
  • MELOHILL梅洛希爾攜重磅產品進軍亞太資管市場
    來源:中國財經時報網當傳統資管行業始終在十位、個位數甚至負數的年化收益徘徊時,MELOHILL梅洛希爾通過顛覆常規的多維度量化投資策略與風控模型,推出環球數字資管計劃亞太版,將年化收益提升至36%-450%區間,向業界投下一枚重磅炸彈。
  • 資管界新增一員「大將」,AIC資管業務規則塵埃落定
    考慮到任務重、難度大,銀保監會為此特別創設了一類新的金融牌照——金融資產投資公司(AIC)來專門從事銀行債權轉股權及配套支持業務,標誌性事件為2018年6月29日發布的《金融資產投資公司管理辦法(試行)》(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令2018年第4號,下稱:「AIC管理辦法」)。
  • 重磅來了:資管新規過渡期或延長 對股市債市有何影響?
    21世紀經濟報導12月10日披露,監管此前與部分銀行以窗口指導形式溝通過部分難消化老資產的解決期限問題,如果超過2021年底資管新規過渡期尚未處置完,可採取一行一策的措施,最晚放寬到2025年。業內人士指出,目前資管產品中,相對於證券和保險資管產品,銀行理財整改難度相對更大。
  • 極鑫社資管聯盟是正規平臺嗎?極鑫社資管聯盟帶單合法嗎?極鑫社資管聯盟投資股票是騙局嗎?
    極鑫社資管聯盟是正規平臺嗎?極鑫社資管聯盟帶單合法嗎?極鑫社資管聯盟投資股票是騙局嗎?極鑫社資管聯盟是黑平臺嗎?
  • 央行重磅發布:資管新規過渡期延長1年!什麼原因?解讀來了
    影響100萬億大資管。7月的最後一天晚間,央行發布《優化資管新規過渡期安排 引導資管業務平穩轉型》的通知,稱考慮到今年以來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金融帶來的衝擊,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規範轉型面臨較大壓力,按既有安排資管新規過渡期將於2020年底結束。為平穩推動資管新規實施和資管業務規範轉型,資管新規過渡期延長至2021年底。
  • 寄語大資管丨浦發銀行曹江濤:銀行理財,未來已來
    來源:新浪財經刊首語:  年歲更迭,雲帆共濟,新浪財經重磅推出「寄語大資管」新年特別策劃。來自銀行、保險、信託、AMC四大行業的30位資深人士攜手新浪財經,分享「大資管」時代新思考,把脈後疫情時代的投資之路,共同寄語2021!
  • 重磅!資管新規過渡期或延長!銀行理財老產品最晚2025年消化完
    ,監管此前與部分銀行以窗口指導形式溝通過部分難消化老資產的解決期限問題,如果超過2021年底資管新規過渡期尚未處置完,可採取一行一策的措施,最晚放寬到2025年。這確實是根據實際情況來的,比如老產品中有投向久期為十幾年的PPP項目、產業基金,還有一些問題資產,另外還有很重要的一塊就是銀行的永續債。」一位銀行資管人士坦言。
  • 6000億重磅大消息!剛剛,公募業迎來頂級資管巨頭
    值得注意的是,在防風險和去槓桿的大背景下,近三年來,公募牌照批覆速度明顯放緩,而國君資管是三年來,也是今年7月31日,證監會對《證券投資基金管理公司管理辦法》進行修訂,並更名為《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監督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後首家核准公募基金業務資格的券商系資管公司。蓄勢待發!
  • 豐輝資管又一投資騙局,以老師「診股」圈錢!
    ▌核心要點:豐輝資管投資虧損內幕,豐輝資管交易正規嗎?豐輝資管騙局大揭秘豐輝資管案例解析,豐輝資管指導操作黑幕,豐輝資管薦股騙局連連,豐輝資管投資虧損不正規,▌引言內容:一些虛假平臺表面一本正經地聲稱擁有某個交易所或國際相關認證資質,實際上是狐假虎威。
  • 資管圈炸了!林鵬首隻私募大賣150億!最看好這類A股投資機會
    摘要 【資管圈炸了!林鵬首隻私募大賣150億!   公開資料顯示,林鵬在1998年就加入了東方證券,擔任研究所研究員,2004年擔任東方證券資產管理業務總部投資經理。隨後2010年東方紅資管獲批成立,林鵬擔任過專戶投資部證券投資投資經理、執行董事;2014年9月開始擔任東方紅睿豐基金的基金經理,隨後還管理了東方紅睿陽、東方紅睿元、東方紅穩健精選、東方紅睿逸、東方紅睿華滬港深等多隻基金。
  • 銀行資管科技建設怎麼樣了?
    詮資管研究中心本文內容來自普益標準「詮資管」系列日報,獲取更多報告,請長按下方二維碼下載普益詮財富APP。截至2020年3季度末,各類型銀行資管前臺理財業務相關系統建設主要集中在客戶關係管理(CRM)系統、企業級客戶信息整合(ECIF)系統、銷售管理系統、理財轉讓平臺以及智能投顧系統。
  • ...萬億債轉股機構對接資管新規,可設投資計劃,個人能購買,300萬起投
    在受訪的資管業人士看來,合格投資者範圍包括法人、自然人,是向資管新規看齊的一個體現。不過,值得注意的是,AIC資管業務的合格投資者,無論是自然人還是法人,門檻要求都高於資管新規。一位資管業內人士認為,向包括自然人在內的各類合格投資者發售產品,一方面,可以實現資產風險充分分散化,要不然各類資管產品都是機構互相買,風險並沒有充分釋放。另一方面,作為合格投資者的高淨值人群,也能擴大可選的理財產品範圍。他表示,以前個人合格投資者除了信託產品,基本沒有什麼可選的固收類理財產品。
  • 3萬億保險資管迎新規!債權和股權計劃的投資範圍擴大 這類產品還...
    來源:券商中國9月11日,銀保監會發布《保險資產管理產品管理暫行辦法》的3個配套規則,由此保險資管領域的落實「資管新規」的「1+3」制度已全部落地,並對3.43萬億的保險資管市場形成約束。相較現行規定,3個業務的最大變化在於,組合類產品可以面向合格自然人發售,這也是三大類保險資管產品中唯一可以面向自然人發售的產品。此前,對接資管新規後,一直面向機構的保險資管產品也被允許面向自然人,受到業內極大關注。不過,最終只有組合類產品可以發售給合格自然人,政策紅利還是弱於一些保險資管公司的預期。
  • 誰是新「資管之王」?
    而作為往日的「資管之王」,銀行理財卻漸現頹勢。截至6月末,非保本理財餘額21.4萬億元,較去年年末的23.4萬億元下降8.5%。兩者差距僅3萬億,或許在未來2-3年,公募基金將成為新「資管之王」。在權益市場的助力下,爆款基金成為資管圈的「網紅」,2020年新基金髮行募集規模已首破3萬億元大關。
  • 資管新規過渡期或延長,對股市債市有何影響?
    21世紀經濟報導12月10日披露,監管此前與部分銀行以窗口指導形式溝通過部分難消化老資產的解決期限問題,如果超過2021年底資管新規過渡期尚未處置完,可採取一行一策的措施,最晚放寬到2025年。業內人士指出,目前資管產品中,相對於證券和保險資管產品,銀行理財整改難度相對更大。具體有哪些老資產難以處理?
  • 監管吹風保險資管公司擴容在即,揚長避短中小公司應培育特色投資能力
    同期,英大保險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英大保險資管」)公告稱,擬增資3.2億,將註冊資本由2億元增加至5.2億元。業內專家分析,此舉一方面可充裕當期自身實力,另一方面,也能為政策引導下的後期業務發展做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