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前還有權臣作亂篡位,為何到了宋朝,權臣卻消聲滅跡了呢?

2020-12-14 平楠說史

漢朝時選拔官員的制度被稱為舉孝廉。該種制度是指,人們想要做官並不需要通過科舉考試,而是需要通過鄉老、當朝大儒、朝中官員、世家門閥的舉薦,進入官場。這種制度的應用,出現了一個弊端:必須是和鄉老、朝中官員、世家大族關係很近的人,才能進入官場做官。隨之就出現了一種情況:被舉薦的官員會結成黨羽,依附於舉薦自己的官員或是依附於舉薦自己的世家門閥。隨之舉薦的官員和世家門閥的勢力,變得越來越大,直到威脅皇權統治(篡位權臣出現)。

曹丕篡位後又向門閥世家做出了進一步的妥協:他採用了陳群制定的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由鄉老,世家門閥評定士子品級的高低,任命士子官位的高低,取決於品級的高低。這種制度的應用,又造成了一種情況出現:世家門閥子弟,可以世代在朝中做高官,把持朝政。寒門學子(品級低)永遠做不了高官,隨之朝政便開始由世家門閥把持。這就相當於朝中高官,長期被世家門閥壟斷,時間一長皇帝便會被世家門閥架空。權臣造反一呼百應,是因為朝中官員多是權臣的親人和門生。即使是皇帝都要看這些權臣的臉色(篡位權臣背後都有門閥世家存在)。

為了避免皇權衰落,到了大隋朝,楊堅想了一個辦法:改變舉孝廉制度,利用科舉來取士。科舉不但讓寒門子弟有了出頭之日,隨著時間的推移該種取士制度還能打破朝中官員被門閥世家壟斷的格局。科舉取士制度始創於楊堅,推廣於楊廣,發揚光大卻是在李世民和武則天執政時期。也許人們會有一個疑問,既然唐朝都採用了科舉取士制度,那為何唐朝還會出現尾大不掉的權臣呢?

因為李唐以武立國,門閥世家雖然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制約。但那些跟隨李世民父子打天下的功勳武將,又促成了新興世家門閥的崛起。這些功勳武將,被李世民父子封到各地做節度使。隨之就又出現了一個局面,各地節度使擁兵自重。可以說唐朝的科舉制度,制約了老的門閥世家,但卻沒有制約新興的各地節度使。造成這種局面出現的主要原因,還是因為李唐是以武立國,地方軍政沒有分開。到了北宋時期,情況就有所不同了。趙匡胤本就是武將出身,被手下武將擁護篡位的他,意識到不能再任由武將勢力做大了。

有了唐朝地方節度使作亂的前車之鑑,趙匡胤想到了一個辦法。在繼續沿用科舉取士制度,制衡門閥世家做大的同時,趙匡胤決定以文官來壓制武將。隨之宋朝對外戰爭出現了一個局面:武將領軍出徵,指揮權卻在朝中文官手上,同時北宋皇帝還會派出宦官前去監督領軍的武將。人們經常能看到史書的描寫:即使是宋朝三品武官,見到七品文官都要表現得畢恭畢敬。北宋名將狄青,就是因為官拜樞密使之職(多次擊敗西夏,官封一品),才會被北宋文官集團聯手打壓,逼迫致死。因為北宋文官已經習慣了由自己掌權,他們不習慣高官由武將來做。

在利用文官制衡武將的同時,宋朝皇帝還在謹防外戚幹政。因此宋朝皇帝就喊出了一個口號:與士大夫共治天下。宋朝皇帝在利用文官壓制武將的同時,也在利用文官制衡外戚,保證皇權在趙家延續。這些制度的應用,確實讓宋朝沒有出現篡位的權臣,但也形成了新的弊端:將不知兵,兵不知將,宋軍戰力羸弱。宋朝皇帝有意拔高文臣的地位,因此宋朝才會出現許多名垂青史的文臣。但隨著文臣的勢力做大,皇權也受到了文官集團的一定限制。

縱觀北宋一朝,唯一特例的文官只有範仲淹一人。知兵的範仲淹,雖然也是文官集團的一員,但他並不反對由武將來掌權,狄青就是範仲淹大力提拔的名將。編者覺得利用文官,內侍制約武將、外戚,也應該有一定的限度。如果沒有限度,宋朝就會迎來新的問題。

果然到了宋徽宗執政時期,童貫、蔡京、高俅等人開始掌權。宋徽宗親近的文官、內侍讓北宋陷入了動蕩。靖康恥發生後,宋高宗趙構的想法又發生了一定程度的轉變,趙構既想利用能徵善戰的武將,讓自己偏安一隅,又對武將們極度不信任(嶽飛北伐失敗的原因)。科舉取士制度,讓宋朝沒有篡位的權臣出現。利用文官制衡武將,也讓宋朝沒有出現節度使割據藩鎮的局面。但這些制度,卻讓宋軍戰力變得不堪一擊。

相關焦點

  • 宋朝之前都有過權臣篡位,而從宋朝開始後就再也沒有出現過呢?
    咋舉呢?他是拿人口為基數,二十萬人裡頭每年一個,四十萬人裡頭每年倆,不滿二十萬呢,這就的兩年一個,不滿十萬人口,三年才能舉一個。弄這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打破過去那種世官制。世官制是啥意思呢?你咋就有那資格,這資格最終還是霸佔到了世家的手裡頭了。這一旦出現權臣的話,世家就是他們的根基,還是亂。只不過這個時候世家要考慮自己的利益,沒有觸犯的話,他就不跟著起鬨了,有觸犯的話,指不定還是一樣。那麼為了徹底解決這個問題,後來就出現了科舉,科舉這事是出現在隋朝,唐朝將他發揚光大。他就乾脆用考試來解決這問題,讓更多的寒門學子能夠出現在朝堂上,為了老百姓喊話。
  • 為何春秋戰國時期常年打仗也沒有出現權臣篡位的事?
    沒有權臣篡位?不知題主讀的哪本書?曲沃代翼、三家分晉、田齊代姜齊,這是比較著名的。至於弒君的就更多了。春秋要是不亂,孔子也不會用「禮崩樂壞」來形容了。不過,我想題主問的應該是為何像「三家分晉」、「田齊」這樣改朝換代的「篡位」吧。我姑且順著這個方向回答下。
  • 春秋戰國時期,常年打仗為何很少沒有出現權臣篡位之事?
    但是,不少朝代也會出現一些權臣。這些大臣有時候權傾朝野,有時候將君主玩弄於股掌之中,還有一些完成了篡權,建立了新王朝。漢朝的權臣有霍光、王莽等。霍光掌握了皇帝廢立大權,但是並沒有篡權。王莽做為漢朝權臣,最終完成了篡權,建立新朝。權臣篡權的例子並不少,比如東漢之曹氏、曹魏之司馬氏、北周之楊氏等。那麼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經常打仗,有沒有出現權臣篡位時間呢?
  • 歷史上沒有篡位,且能善終的十大權臣,他們之中有誰能廣受讚譽?
    霍光在權臣史上的地位是比較高的,在以後的朝代中,指責某些官員要當權臣時,經常提出的比喻就有他,嚴重一點的叫做「操、莽之輩」,另一種說法就是「伊、霍之流」,好在霍光沒有篡位,被認定成為霍光之流,也許還能活命。
  • 曹魏和西晉都是權臣篡位得國,為何這個時代篡位成功率這麼大?
    在秦漢經過戰爭建立大一統王朝的浪潮過去後,曹魏和西晉的建立則都是得國不正的篡權,兩次嘗試都大獲成功,皇帝的控制權似乎一下子下降到了可笑的地步,在曹丕和司馬炎探囊取物一般的篡位後面,有什麼重要的因素存在呢?曹操和司馬懿建立的對君權的壓制,為什麼受到的抵抗微乎其微呢?
  • 權臣獨攬朝政的時候,皇帝為何不直接宰了他?成功的機率非常低
    等到三大宦官都被除掉了,宰相元載又成了權臣,他不光獨攬朝政,而且大肆貪腐,家裡的胡椒堆成山(唐朝胡椒特別值錢)。結果唐代宗沒忍住,又把這位宰相元載給宰掉了。你看看,唐代宗李豫是不是很直截了當?他跟權臣鬥法,從來不拖泥帶水,看你不爽,就找人宰了你。要是你手裡有權不好直接下手的話,那就暗殺好了。總之是有辦法收拾你的,可是為啥歷史上大部分皇帝在這一點上,都玩不轉呢?
  • 東漢大部分皇帝都是未成年繼位,為何沒有出現權臣篡位的問題
    宦官集團和外戚集團相互碾壓,讓東漢皇帝能夠坐收漁翁之利,即使是一些小皇帝繼位,也不需要擔心篡位的問題。東漢外戚集團和宦官集團的形成從西漢時期開始,外戚集團就是影響漢朝國運走向的重要力量。皇帝對於自己的兄弟姐妹並不信任,對於沒有親屬關係的大臣們也不信任,因此西漢時期的大部分皇帝,都將大權交給了外戚打理。
  • 連續誅殺三大權臣,權謀無雙的唐代宗,為何還是沒能救回唐朝
    而這個時候唐朝陸續出現了三位權臣,那就是李輔國、魚朝恩以及元載。這三位當中前兩位李輔國和魚朝恩都是宦官,而元載作為唐代宗最信任的大臣,功高蓋主之下,依舊掩飾不住他權傾朝野的野心。唐代宗有心拯救大唐王朝,對這三位權臣,使用了不同的辦法和謀略,終於將他們誅殺,其難度堪稱史上絕無僅有。
  • 歷史上謀朝篡位的國家很多,為什麼只有司馬家最被後人詬病?
    在中國歷史上,改朝換代和謀朝篡位這兩件事,似乎並不如何稀奇。甚至可以說,是非常常見的時期。比如王莽篡漢、趙匡胤陳橋兵變等等。數千年的古代中國史,似乎一直在重複著這個權力的遊戲。古代權臣謀朝篡位,這其實也並不是什麼太難理解的事情。
  • 歷史上封「九錫」的人幾乎都篡位了,是高度巧合,還是歷史必然?
    其實理論上就是皇帝賜給功勳臣子最高禮遇,也就是代表一種至高的榮譽,原本和篡權是扯不上關係的,只不過是歷史的巧合讓它與篡權的臣子聯繫在了一起,後面的權臣效仿,也就讓加九錫之禮成為了權臣篡位前的基本操作了!
  • 帝王殺手,最強屠龍者北周權臣宇文護
    自從秦始皇統一全國,中央集權制度把帝王的權力推到了至高無上的地位。為了爭奪最高權力,上演了一幕幕父子相殘、兄弟斷臂、夫妻惡鬥的刀光斧影宮廷政變,以及君臣鬥法、兵禍連接。我們習慣將皇帝叫做九五之尊,皇帝向來自比真龍天子,一惹天顏便讓人家腦袋搬家,或殺全家、或滅九族。其實皇帝本人,也隨時有掉腦袋的危險,可謂危機四伏。
  • 權臣男主文:我可以謀朝篡位九五榮登,也可以為你一笑俯首稱臣
    今天小編要推薦給大家的權臣男主文:我可以謀朝篡位九五榮登,也可以為你一笑俯首稱臣1,書名:《慕南枝》 作者:吱吱小短評: 前世太后姜憲女主為了國家放棄了自己的幸福,卻被毒死。前世男主本可以稱帝,為了女主放棄了,回到山西,遠遠地護著她。今生男主李謙卻覺得先下手為強!把太后搶了再說!
  • 千真萬確:唐朝之後不是宋朝
    二百八十九年的唐朝和三百一十九年的宋朝之間,夾著一個七十二年的:五代十國。 北方的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和北漢,南方的吳、前蜀、後蜀、南唐、吳越、閩、南漢、荊南和楚。一群割據政權各自獨霸一方,各自都做著偏安一隅或一統天下的美夢。
  • 東晉權臣之死:不能流芳百世,就遺臭萬年
    路過曾經舉兵叛亂的權臣王敦墓前,連聲稱讚:「可人,可人!」這是誇王敦能幹,不是說人家可愛。他還擅行廢立,擁立新皇帝後大肆罷免、誅殺與自己有過節的士族,整天想著讓皇帝禪讓於己,卻遭到其他士族阻撓,還沒等到加受九錫(當時皇帝賜給大臣的最高禮遇,也是權臣篡位的象徵),自己就病死了。
  • 此人堪稱古代權臣巔峰,40位宗室公主自願為妾,公開迎娶皇后為妻
    縱觀歷史,中國曆朝歷代都不乏權臣,這些臣子掌權而又專橫,擁有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權力和地位。《晏子春秋·諫上十》:「今有車百乘之家,此一國權臣也」就是最早有關「權臣」一詞的敘述。回溯中國幾千年歷史,權臣並不少見,如趙高之於秦朝、曹操之於漢末、楊堅之於北周、安祿山之於唐朝、多爾袞之於清朝,這些人掌控國家朝政大權,更有甚者將君主玩弄於股掌之中,謀朝篡位。在歷代權臣中,有一位權勢滔天,公然迎娶皇后,還將四十名宗室女眷納為小妾,可謂達到人臣之極致巔峰,他就是元代權臣伯牙吾臺·燕鐵木兒。
  • 趙匡胤明明是奪了孤兒寡母江山,篡位當上皇帝,為何後世名聲較好
    中國歷史上一朝的權臣通過篡位成功當上皇帝的帝王比比皆是,但大多名聲都不太好,畢竟是篡位,名聲也不可能太好,比如王莽,但並不是所有通過篡位當上皇帝的帝王名聲都不好,比如隋文帝楊堅名聲就不錯。
  • 忠臣、權臣、王者,孑與2五部歷史小說展現了社會制度的進化史
    宋朝重文輕武,外有西夏、遼等國的威脅,那麼對於穿越到宋仁宗時期的鐵心源來講改變整個時代的局面,是他的人生目標,因此改造開封,剿滅地下魔窟,強化大宋的軍事力量,他想用自己掌握的知識改變整個時代,但是封建王朝有他自身的頑固性,因此後續鐵心源被迫出走西域,選擇在西域建國。
  • 劉娥放棄稱帝的原因是什麼 宋朝劉娥是如何智鬥權臣的
    劉娥放棄稱帝的原因是什麼劉娥是宋真宗趙恆的皇后,宋朝第一位攝政的太后,功績赫赫,常與漢之呂后、武則天並稱,史書稱其「有呂武之才,無呂武之惡」。她一個這麼有才華的人,電視劇上經典的狸貓換太子就出自於她之手。那麼本期奇聞怪事,講講劉娥。
  • 「清承明制」下的權臣滿大街,為何都不敢造反?這都怪朱元璋!
    關於明清兩朝的權臣,閉上眼睛都能數出一大堆,從嚴嵩到和珅,其中還有「三楊」徐階、張居正、高拱、夏言等人,都是歷史上非常出名的權臣,但是無論他們的權力有多大,都無法逃脫皇帝的控制,皇帝叫他們死,他們分分鐘也不敢活。那麼這些權臣所籠絡的勢力,就是為了揚威嗎?
  • 權臣的柔情,宇文護將皇位送給叔叔的兒子,卻被堂弟用磚頭拍死
    北周的權臣宇文護可謂是一個牛人,在他當權期間,曾經搞死了三個皇帝,光是這一點歷史上的權臣就沒人能比得上他。漢朝的霍光雖然歷經三朝,把持了兩朝的朝政,但他沒有搞死過皇帝;王莽雖然熬死了漢平帝,廢了太子孺子嬰,但是在數量上他沒有贏過宇文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