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時選拔官員的制度被稱為舉孝廉。該種制度是指,人們想要做官並不需要通過科舉考試,而是需要通過鄉老、當朝大儒、朝中官員、世家門閥的舉薦,進入官場。這種制度的應用,出現了一個弊端:必須是和鄉老、朝中官員、世家大族關係很近的人,才能進入官場做官。隨之就出現了一種情況:被舉薦的官員會結成黨羽,依附於舉薦自己的官員或是依附於舉薦自己的世家門閥。隨之舉薦的官員和世家門閥的勢力,變得越來越大,直到威脅皇權統治(篡位權臣出現)。
曹丕篡位後又向門閥世家做出了進一步的妥協:他採用了陳群制定的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由鄉老,世家門閥評定士子品級的高低,任命士子官位的高低,取決於品級的高低。這種制度的應用,又造成了一種情況出現:世家門閥子弟,可以世代在朝中做高官,把持朝政。寒門學子(品級低)永遠做不了高官,隨之朝政便開始由世家門閥把持。這就相當於朝中高官,長期被世家門閥壟斷,時間一長皇帝便會被世家門閥架空。權臣造反一呼百應,是因為朝中官員多是權臣的親人和門生。即使是皇帝都要看這些權臣的臉色(篡位權臣背後都有門閥世家存在)。
為了避免皇權衰落,到了大隋朝,楊堅想了一個辦法:改變舉孝廉制度,利用科舉來取士。科舉不但讓寒門子弟有了出頭之日,隨著時間的推移該種取士制度還能打破朝中官員被門閥世家壟斷的格局。科舉取士制度始創於楊堅,推廣於楊廣,發揚光大卻是在李世民和武則天執政時期。也許人們會有一個疑問,既然唐朝都採用了科舉取士制度,那為何唐朝還會出現尾大不掉的權臣呢?
因為李唐以武立國,門閥世家雖然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制約。但那些跟隨李世民父子打天下的功勳武將,又促成了新興世家門閥的崛起。這些功勳武將,被李世民父子封到各地做節度使。隨之就又出現了一個局面,各地節度使擁兵自重。可以說唐朝的科舉制度,制約了老的門閥世家,但卻沒有制約新興的各地節度使。造成這種局面出現的主要原因,還是因為李唐是以武立國,地方軍政沒有分開。到了北宋時期,情況就有所不同了。趙匡胤本就是武將出身,被手下武將擁護篡位的他,意識到不能再任由武將勢力做大了。
有了唐朝地方節度使作亂的前車之鑑,趙匡胤想到了一個辦法。在繼續沿用科舉取士制度,制衡門閥世家做大的同時,趙匡胤決定以文官來壓制武將。隨之宋朝對外戰爭出現了一個局面:武將領軍出徵,指揮權卻在朝中文官手上,同時北宋皇帝還會派出宦官前去監督領軍的武將。人們經常能看到史書的描寫:即使是宋朝三品武官,見到七品文官都要表現得畢恭畢敬。北宋名將狄青,就是因為官拜樞密使之職(多次擊敗西夏,官封一品),才會被北宋文官集團聯手打壓,逼迫致死。因為北宋文官已經習慣了由自己掌權,他們不習慣高官由武將來做。
在利用文官制衡武將的同時,宋朝皇帝還在謹防外戚幹政。因此宋朝皇帝就喊出了一個口號:與士大夫共治天下。宋朝皇帝在利用文官壓制武將的同時,也在利用文官制衡外戚,保證皇權在趙家延續。這些制度的應用,確實讓宋朝沒有出現篡位的權臣,但也形成了新的弊端:將不知兵,兵不知將,宋軍戰力羸弱。宋朝皇帝有意拔高文臣的地位,因此宋朝才會出現許多名垂青史的文臣。但隨著文臣的勢力做大,皇權也受到了文官集團的一定限制。
縱觀北宋一朝,唯一特例的文官只有範仲淹一人。知兵的範仲淹,雖然也是文官集團的一員,但他並不反對由武將來掌權,狄青就是範仲淹大力提拔的名將。編者覺得利用文官,內侍制約武將、外戚,也應該有一定的限度。如果沒有限度,宋朝就會迎來新的問題。
果然到了宋徽宗執政時期,童貫、蔡京、高俅等人開始掌權。宋徽宗親近的文官、內侍讓北宋陷入了動蕩。靖康恥發生後,宋高宗趙構的想法又發生了一定程度的轉變,趙構既想利用能徵善戰的武將,讓自己偏安一隅,又對武將們極度不信任(嶽飛北伐失敗的原因)。科舉取士制度,讓宋朝沒有篡位的權臣出現。利用文官制衡武將,也讓宋朝沒有出現節度使割據藩鎮的局面。但這些制度,卻讓宋軍戰力變得不堪一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