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之前都有過權臣篡位,而從宋朝開始後就再也沒有出現過呢?

2020-12-23 銀村的家常事

為什麼?宋以前和宋以後所謂的權臣他不一樣啊!

第一點根基

擱過去想要當官,那可不容易,不是說你讀書讀得好,認字認得多,這就能做官,那得讓人舉薦才成,沒人舉薦想入官場,您別說門了,連個窗戶都打不開。

最簡單的,大傢伙經常聽到的舉孝廉,這是漢朝的一種由下而上給朝廷舉薦人才的路數,他也是當時想要入仕的唯一正途。

咋舉呢?他是拿人口為基數,二十萬人裡頭每年一個,四十萬人裡頭每年倆,不滿二十萬呢,這就的兩年一個,不滿十萬人口,三年才能舉一個。

弄這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打破過去那種世官制。世官制是啥意思呢?其實聽這名您也能知道是嘛意思,他就是貴族世代為官的意思,當然他不是說你老李家是宰相,你家世世代代為宰相,他不是這個意思,他指的是,你這家族的子孫就可以世代為官,但這麼做的結果,只要是這世家沒讓人家給拔了跟腳,他總有成員出任朝廷的重要官職。

這就相當於把朝廷的官給壟斷了,這一個弄不好,時間一長這不就架空皇帝了嗎?權臣造反,一呼百應,回頭一瞅全是人家的家裡人,要不就是親家,所以跟腳就有,他還指不定霸著多少重要的官職,就算是不造反,平時你皇帝也得看人家臉色行事。

所以就要打破這一慣例,給寒門學子弄一上升的通道,這就有了舉孝廉。但他這舉孝廉還是沒有脫離世家大族的控制,畢竟能說上話,擱世界放一喇叭,說俺舉薦他了。你誰呀你?你說舉薦就舉薦?你咋就有那資格,這資格最終還是霸佔到了世家的手裡頭了。這一旦出現權臣的話,世家就是他們的根基,還是亂。只不過這個時候世家要考慮自己的利益,沒有觸犯的話,他就不跟著起鬨了,有觸犯的話,指不定還是一樣。

那麼為了徹底解決這個問題,後來就出現了科舉,科舉這事是出現在隋朝,唐朝將他發揚光大。他就乾脆用考試來解決這問題,讓更多的寒門學子能夠出現在朝堂上,為了老百姓喊話。那麼寒門學子這一多,這世家的聲音就小了,彼此就有了一種制衡的作用。而且寒門學子也沒有那麼的跟腳,管起來也好管。

說道這裡估計有小夥伴要說了:「科舉是出現在唐朝,可唐朝依然出現了尾大不掉的權臣,這又咋解釋呢?」

這就是另外一個原因

那麼朝堂不是世家說了算的時候,皇帝又發現一個問題,他引起割據,讓地方不聽朝堂調配,很多情況下是由於武官手裡頭的兵太多,兵權過重,沒有人能夠壓服照成的。

所以到了宋朝的時候,就開始極力的壓制武官手裡頭的權力,將文官往上捧,用文官壓制武官。照成的結果就是三品的武官瞅見七品的文官,這都得點頭哈腰的,直不起腰杆子。那麼所謂的權臣打那出來的呢?這只能是文官,武官不會出現啦!皇帝防著的就是尾大不掉的武官。

而這文官往往都是打考試考出來的,他這根基中世家的影響多少會有,但絕對會被削弱。再加上沒有兵權,手裡您別說棒子了,連跟燒火棍都沒有,篡位?這不找死嗎?畢竟有兵權的武官,七品官都能吼上一吼,從系統上文官就可以轄制武官,所以從根本上就打斷了權臣和武官之間的勾搭,就算是有勾結,一道旨意下去,就能把這勾結給打斷了。

所以宋以後的權臣,也就是弄個權而已,篡位沒那根基和土壤。

相關焦點

  • 唐朝前還有權臣作亂篡位,為何到了宋朝,權臣卻消聲滅跡了呢?
    權臣造反一呼百應,是因為朝中官員多是權臣的親人和門生。即使是皇帝都要看這些權臣的臉色(篡位權臣背後都有門閥世家存在)。為了避免皇權衰落,到了大隋朝,楊堅想了一個辦法:改變舉孝廉制度,利用科舉來取士。科舉不但讓寒門子弟有了出頭之日,隨著時間的推移該種取士制度還能打破朝中官員被門閥世家壟斷的格局。
  • 為什麼篡位逆臣興於三國,絕跡宋朝?
    自三國以後,魏晉南北朝直到北宋,逆臣篡位的朝代層出不窮。為什麼謀朝篡位興於三國,絕跡宋朝?是世家,立足於政府人事制度的權力傳承。自秦漢以來,在中國發家基本上都如司馬遷所言,「以末致財,用本守之。」而後出現袁紹這樣四世三公的模式,往往就是老袁家首先大量舉薦人才,那些人發家以後受恩於此,自然也很樂意推薦他的子侄進入政府,甚至繼續依附在袁家。而且世家處理政府事務上深諳官場規矩,對於風評的掌握能力也比其他寒門出身的人更強。這樣流轉幾代人,就形成一個根深蒂固的關係網,外人難以輕易進入。到了東漢末年,甚至出現「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的狀況,依然繼續營運。
  • 宋朝之前的人們從不吃午餐,「一日三餐」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
    」不僅僅是夏商時期,實際上,從原始社會開始,由於人們無法得到可靠並且充足的食物來源,人們的飲食是毫無規律的,有就食、沒有就不食。隨著社會從混沌到有序的文明發展,人們才逐漸開始規律性飲食。而當時的人們,每天僅早晚兩膳,一日兩餐才是相當普遍的情形。為什麼說一日三餐是從宋朝開始的?
  • 東漢大部分皇帝都是未成年繼位,為何沒有出現權臣篡位的問題
    從漢和帝時期開始,外戚集團和宦官集團便逐漸掌握了東漢的實際控制權。不管是宦官集團當政,還是外戚集團的當政,都需要打著皇帝的名義發號施令。宦官集團和外戚集團相互碾壓,讓東漢皇帝能夠坐收漁翁之利,即使是一些小皇帝繼位,也不需要擔心篡位的問題。
  • 宋朝的這些大人物都有過「搶女婿」的行為,原因讓人豎起大拇指
    不過,在我國宋朝,還真發生過豪門嶽父準備收草根女婿的事跡,不過,這類女婿大多沒有答應,以至於差點上演「搶女婿」的事件。而草根女婿們之所以不願意當他們的女婿,原因很簡單,這些嶽父的人品實在太差,那麼,這些事件裡的嶽父都是什麼人物呢?
  • 歷史上沒有篡位,且能善終的十大權臣,他們之中有誰能廣受讚譽?
    中國歷史上下五千年,出過不少權臣,幾乎歷朝歷代都出現過,權臣是相對於皇權而言的,通常指掌握國家軍政大權、威脅統治者的大臣,但對於老百姓來說,誰來統治都一樣,所以,緊張權臣的,只有皇權,以及和權臣政見相左的政敵。
  • 不殺士大夫,宋朝皇帝的誓碑——中國文官制度由宋朝開始
    在此之後,至少在這塊深藏於密室的誓碑上,有一行字,「士人不可殺」。大宋王朝,第一併非沒有殺過士人的紀錄;第二,士人確實也殺得較他朝為少,因此,這誓碑意義非凡。中國之文化精神,其輝煌燦爛,其博大精深,其傳統悠久,其生命力蓬勃,是有超越歷史而萬劫不滅的能量。
  • 春秋戰國時期,常年打仗為何很少沒有出現權臣篡位之事?
    但是,不少朝代也會出現一些權臣。這些大臣有時候權傾朝野,有時候將君主玩弄於股掌之中,還有一些完成了篡權,建立了新王朝。漢朝的權臣有霍光、王莽等。霍光掌握了皇帝廢立大權,但是並沒有篡權。王莽做為漢朝權臣,最終完成了篡權,建立新朝。權臣篡權的例子並不少,比如東漢之曹氏、曹魏之司馬氏、北周之楊氏等。那麼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經常打仗,有沒有出現權臣篡位時間呢?
  • 宋朝也有少年皇帝,為什麼宋朝時期沒有顧命大臣
    而兩宋綿延傳承了三百多年,也曾出現過幾個未成年的少年皇帝,例如宋仁宗繼位時只有十二歲,宋哲宗繼位時只有九歲,宋恭帝即位時只有四歲,理論上來說,十歲左右的孩子是無法處理朝政的,那宋朝為什麼不給這些少年皇帝安排顧命大臣呢?不擔心他們因年幼從而處理不好朝政嗎?
  • 宋朝最具有爭議的歷史事件
    而該事件講的是趙匡胤的皇位被趙匡義奪位,主要就是因為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一夜之間突然離世,而正史當中卻沒有他患病的記錄,野史中的記載的又說法不一,所以他的死因成了歷史上的一樁離奇的懸案。但根據後事對該事件的議論卻有兩種說法,第一種就是趙光義謀害太祖篡位。
  • 為什麼宋朝成為唯一沒有出現宦官亂政的王朝
    從秦朝的趙高開始,幾乎每個朝代都出現了宦官亂政的情況。且不說漢族王朝中的秦、漢、唐、明,就連少數民族建立的遼和蒙元也出現了宦官專權的情況。但是宋朝成了唯一的例外,這個朝代由始至終都沒有出現權傾朝野的大太監。那麼到底是為什麼出現了這個情況呢?  一、唐朝的前車之鑑,宋朝歷代皇帝一直牢牢謹記  從盛唐時期的高力士開始,唐朝就開始出現了宦官幹政的情況。
  • 為何春秋戰國時期常年打仗也沒有出現權臣篡位的事?
    沒有權臣篡位?不知題主讀的哪本書?曲沃代翼、三家分晉、田齊代姜齊,這是比較著名的。至於弒君的就更多了。春秋要是不亂,孔子也不會用「禮崩樂壞」來形容了。不過,我想題主問的應該是為何像「三家分晉」、「田齊」這樣改朝換代的「篡位」吧。我姑且順著這個方向回答下。
  • 宋朝國號來源於宋州,因為趙匡胤在陳橋兵變前是宋州節度使
    宋朝國號來源於宋州,因為趙匡胤在陳橋兵變前是宋州節度使在宋以前國號的變更都是有嚴格章程的,在成為皇帝之前,那都是諸侯,一般取代了前朝的王朝,都會以自己的封地來成為新朝的國號。而趙匡胤所建立的宋朝也是如此。柴榮在世時,趙匡胤受封為歸德軍節度使,也就是宋州節度使。而在唐安史之亂以後,節度使開始做大,已經被人普遍認為是屬於諸侯的代稱,唐柳宗元甚至寫過一篇封建論,以此來反對藩鎮。其次,以前中原朝代,登基、或者篡位的君王,都是以先前的稱號為國號。
  • 都是偏安一隅的王朝,為什麼晉朝被詬病宋朝卻被讚頌
    宋朝和晉朝有很多地方很相似,比如開始時在北方有大片領土,後來南遷偏安一隅;都分為兩個部分;都是奪權得江山;西晉和北宋都是被北方入侵導致滅亡等等。但後人卻讚揚宋朝而貶低晉朝,我認為有幾點原因。二、晉朝在經濟和文化等方面都不如宋朝發達晉朝建立後,經濟上實行的是繼承了秦朝以來的重農抑商政策。雖然重視農業經濟發展,但農業在晉朝與前代並沒有多大的進步;陸路和海上絲綢之路不通,國內的商業政策和戰亂,貿易不暢通,商業也得不到發展。
  • 宋朝比唐朝的經濟總量強過千倍,「清平盛世」究竟緣何消弭
    火藥之發明,火焰器之使用,航海用之指南針,天文時鐘,鼓風爐,水力紡織機,船隻使用不漏水艙壁等,都於宋代出現。在十一、十二世紀內,中國大城市裡的生活程度可以與世界上任何其他城市比較而無遜色。」《中國大歷史》黃仁宇著,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這不是黃仁宇一個人的溢美之詞。在海外漢學界,許多學者都相信,宋代已出現了近代化轉型。
  • 都說宋朝皇帝慫!宋朝三百年沒做成的事,朱元璋用一年就搞定了!
    但實際上,宋朝的發展還是不錯的,經濟發展水平根本不是一般的朝代可以比的,不然宋朝怎麼會出這麼多的清官?因為官員的福利待遇實在是太好了,根本花不著錢,所以才有這麼一個太平盛世。那既然這麼有錢,為啥還這麼慫呢?因為除了有錢,宋朝真的是一無是處啊!也不能說宋朝的皇帝都是慫包,畢竟還有一個趙匡胤,不過除了這個開國皇帝之外,剩下的沒有最慫,只有更慫!
  • (原創)都說唐詩宋詞,宋朝就沒有詩嗎?宋朝有哪些著名詩人呢?
    都說唐詩宋詞,那宋朝就沒有詩了嗎?宋朝有哪些著名詩人呢?(泰和安居原創)都說「一代有一代之文學」,如先秦詩經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唐詩宋詞雙峰並峙。當然,唐朝也有好詞,宋朝也有好詩。就詩來說,唐詩果然如巍巍高山,氣魄宏大,霸氣側漏;但宋朝不僅有詩,而且宋詩如湯湯大河,寬廣洶湧,也蔚為壯觀!一看到我這樣字斟句酌磨磨唧唧地評價唐詩宋詩,唐詩和宋詩都急了,爭搶著有話要說。我看他們說得也還中肯,就記錄了下來。
  • 歷經艱險卻富貴終身的宋朝權臣秦檜
    導語:歷史應該是辯證的歷史,每個人都應該用辯證的觀點來看待歷史,每個歷史人物都有其好的一面和壞的一面。但是,翻閱歷史古籍,你會發現有這樣一個人,幾乎所有的歷史學家都對其嗤之以鼻,一邊倒地對其口誅筆伐。沒過多久,秦檜就被提升為御史中丞。北宋亡國後秦檜變節不久,金兵再次大舉南侵。這次金兵不接受議和,很快便攻破了北宋的都城汴京。宋朝的徽宗、欽宗二帝被俘,並被金朝皇帝廢為庶民。後來金朝廷傳出要推立異性皇帝取代趙氏的消息,秦檜聞之大驚,急忙聯合幾位宋朝大臣聯名上書金兵元帥,表達他們擁護趙宋的決心。
  • 當宋朝文人參加武林大會,會有什麼表現呢?
    可是事實並非如此,如果在宋朝文人當中舉辦一次武林大會,宋朝文人們會有什麼表現呢?一、箭術在宋朝諸多文人當中,箭術高超的非常多,能能力壓群雄的應該是章衡和陳堯諮。首先來看章衡,章衡想必大家都沒有聽說過,但他非常牛,他是嘉佑二年(1057年)丁酉科舉狀元,該榜被譽為千古龍虎榜,上榜進士在宋史有傳的有24人,其中任宰執的有 9 人,堪稱是神仙打架,而章衡卻力壓蘇軾、蘇轍、曾鞏、王韶、呂惠卿、程顥、張載等人成為狀元。蘇軾曾稱讚他道:「子平(章衡字子平)之才,百年無人望其項背。」
  • 宋朝被稱為「七國時期」,最強的不是宋朝,其它六國是哪六國?
    學過歷史的我們都知道,每隔數百年,華夏就會有著一個新的皇朝誕生,一個舊的皇朝被取代,而取代唐朝這個曾經令我們驕傲的王朝的正是宋朝。然而,對於宋朝,除了他的詞風鼎盛之外,我們大抵對它的印象都不是很好,因為這是一個閹割的皇朝,哪怕它的經濟文化空前發展都不足以掩蓋它的汙點,那就是它是歷史上面對北方遊牧民族最為軟弱的一個皇朝,除了後來的滿清之外,恐怕這個皇朝是汙點最大的,畢竟哪怕是曾經的元朝都打到東歐大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