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宋以前和宋以後所謂的權臣他不一樣啊!
第一點根基
擱過去想要當官,那可不容易,不是說你讀書讀得好,認字認得多,這就能做官,那得讓人舉薦才成,沒人舉薦想入官場,您別說門了,連個窗戶都打不開。
最簡單的,大傢伙經常聽到的舉孝廉,這是漢朝的一種由下而上給朝廷舉薦人才的路數,他也是當時想要入仕的唯一正途。
咋舉呢?他是拿人口為基數,二十萬人裡頭每年一個,四十萬人裡頭每年倆,不滿二十萬呢,這就的兩年一個,不滿十萬人口,三年才能舉一個。
弄這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打破過去那種世官制。世官制是啥意思呢?其實聽這名您也能知道是嘛意思,他就是貴族世代為官的意思,當然他不是說你老李家是宰相,你家世世代代為宰相,他不是這個意思,他指的是,你這家族的子孫就可以世代為官,但這麼做的結果,只要是這世家沒讓人家給拔了跟腳,他總有成員出任朝廷的重要官職。
這就相當於把朝廷的官給壟斷了,這一個弄不好,時間一長這不就架空皇帝了嗎?權臣造反,一呼百應,回頭一瞅全是人家的家裡人,要不就是親家,所以跟腳就有,他還指不定霸著多少重要的官職,就算是不造反,平時你皇帝也得看人家臉色行事。
所以就要打破這一慣例,給寒門學子弄一上升的通道,這就有了舉孝廉。但他這舉孝廉還是沒有脫離世家大族的控制,畢竟能說上話,擱世界放一喇叭,說俺舉薦他了。你誰呀你?你說舉薦就舉薦?你咋就有那資格,這資格最終還是霸佔到了世家的手裡頭了。這一旦出現權臣的話,世家就是他們的根基,還是亂。只不過這個時候世家要考慮自己的利益,沒有觸犯的話,他就不跟著起鬨了,有觸犯的話,指不定還是一樣。
那麼為了徹底解決這個問題,後來就出現了科舉,科舉這事是出現在隋朝,唐朝將他發揚光大。他就乾脆用考試來解決這問題,讓更多的寒門學子能夠出現在朝堂上,為了老百姓喊話。那麼寒門學子這一多,這世家的聲音就小了,彼此就有了一種制衡的作用。而且寒門學子也沒有那麼的跟腳,管起來也好管。
說道這裡估計有小夥伴要說了:「科舉是出現在唐朝,可唐朝依然出現了尾大不掉的權臣,這又咋解釋呢?」
這就是另外一個原因
那麼朝堂不是世家說了算的時候,皇帝又發現一個問題,他引起割據,讓地方不聽朝堂調配,很多情況下是由於武官手裡頭的兵太多,兵權過重,沒有人能夠壓服照成的。
所以到了宋朝的時候,就開始極力的壓制武官手裡頭的權力,將文官往上捧,用文官壓制武官。照成的結果就是三品的武官瞅見七品的文官,這都得點頭哈腰的,直不起腰杆子。那麼所謂的權臣打那出來的呢?這只能是文官,武官不會出現啦!皇帝防著的就是尾大不掉的武官。
而這文官往往都是打考試考出來的,他這根基中世家的影響多少會有,但絕對會被削弱。再加上沒有兵權,手裡您別說棒子了,連跟燒火棍都沒有,篡位?這不找死嗎?畢竟有兵權的武官,七品官都能吼上一吼,從系統上文官就可以轄制武官,所以從根本上就打斷了權臣和武官之間的勾搭,就算是有勾結,一道旨意下去,就能把這勾結給打斷了。
所以宋以後的權臣,也就是弄個權而已,篡位沒那根基和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