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情感變化、人物形象、鏡頭語言解讀反思戰爭經典《紫日》的魅力

2020-12-10 下裡有巴人

他曾說「要麼不拍,拍就拍能夠在歷史上留得住的精品電影」,他是這樣說,也是如此做的。他的「戰爭三部曲」《紅河谷》《黃河絕戀》《紫日》成為史家之絕唱,他就是「第五代導演」馮小寧。對於《紫日》這部反思戰爭的經典之作,不少人都從故事內容來解讀,未免過於局限。要想深入剖析影片的經典之處,還必須從多角度進行解讀。 @影影曰曰

《紫日》上映於2001年,由「第五代導演」馮小寧執導,富大龍、前田知惠、安娜·捷尼拉洛娃聯合主演的戰爭劇情片。該片與《紅河谷》《黃河絕戀》並稱為「戰爭三部曲」,已一經上映,便贏得觀眾喜愛、影界轟動,豆瓣評分高達8.2分。

影片榮獲「中國電影金雞獎傑出貢獻獎」、「美國夏威夷國際電影節最佳長片獎」、「中國電影華表獎評委會特別獎」、「上海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獎」

影片講述了在二戰後期,蘇聯紅軍偶然救下一名中國老百姓——楊玉福,在轉移的過程中,與日軍發生激戰,楊玉福與名叫娜佳的蘇聯女軍醫僥倖逃脫之後,遇到日本女中學生秋葉子。由此圍繞著中、蘇聯、日三個語言不通的人物所經歷的糾葛展開的故事。

本片雖然是部戰爭電影,但與其他戰爭影視作品不同,《紫日》中並沒有宏偉壯觀的戰爭場面,也沒有千軍萬馬的殘酷廝殺,有的只是戰爭背景下,小人物的生存現狀以及戰爭所帶給人類的災難。

相對於《紅河谷》的聲勢有餘而深沉不足、《黃河絕戀》的浪漫可人而略顯輕浮,《紫日》既浪漫而又不失深刻。

對於不少人從故事情節解讀《紫日》,我個人認為是蒼白而又無力的。今天本文從情感變化、人物形象、鏡頭語言三個方面解剖本片的魅力所在:

情感變化:三個不同國度的小人物,從由種種矛盾、語言障礙、立場的不同而不合,到共同攜手、度過難關的親密人物形象:楊玉福的憨厚與愛恨分明、娜娃的浪漫與堅強、秋葉子的單純與善良,都被刻畫的淋漓精緻鏡頭語言:恰到好處的景別的運用,在自然環境中表現出主人公不斷變化的心境以及給予觀眾視覺上的震撼

01.從主人公情感變化剖析,三個不同國度的小人物,從由種種矛盾、語言障礙、立場的不同而不合,到共同攜手、度過難關的親密

情感在電影的敘事中具有重要地位,是因為提供了深入人物內心的契機,也促使觀眾認同、增強故事感性力量。情感變化是推動影片發展的一條主線。

三人由開始的盟友、敵對的警惕的關係逐漸地發展成為相互依靠、不可分割的親密的朋友關係。

起初是戰爭的原因,讓他們只帶有自己國家立場而帶著「面具」來面對身邊的人,最後在大自然面前,他們作為渺小的人類只能相互地依存,這是他們是作為人類而不是敵對的關係而存在著。

在影片中,秋葉子被軍國主義思想迫害至深,以至於把楊玉福與娜佳帶入日本的防控區,這時他們是對立的;而在秋葉子掉入泥沼時,楊和娜佳不顧安危救出了她,從這開始,他們的關係開始發生變化。

直至那場大火,秋葉子用自己的生活常識救了他們,楊把綁著她的繩索砍斷之時,面帶灰土囧魄的三人相視而笑了,這是死裡逃生的喜悅、是戰勝大火勝利的笑。

他們共同經歷了生死,而後楊、秋葉子、娜佳三人過河時,畫外音響起「我們三個人的命運已經在一起了」。

在他們情感不斷變化的主線索下,又有三條不同的敘事線索,那就是楊、秋葉子、娜佳三人各自不同的過去。楊回憶的故事貫穿於整個影片,其中加上了娜佳和秋葉子的回憶,在這種結構下,時空的變化牽動著情感的變化,塑造出了豐富、立體的人物情感心理。

02.人物形象:楊玉福的憨厚與愛恨分明、娜娃的浪漫與堅強、秋葉子的單純與善良,都被刻畫的淋漓精緻

人物形象是影視作品中重要的塑造對象之一,一般來說它是電影組成的主體。 美國作家海明威說過「小說中的人物,不是靠技巧編造出來的性格,必須出自作者自己經過溶化了的經驗,出自他的知識,出自他的頭腦,出自他的內心,出自一切他身上的東西。」對於影片來也如此。

影片通過人物和人物的活動以及其相互關係的描寫來反映社會現實生活。影片塑造的典型人物形象,也反映了一定歷史時期社會生活的本質或某些方面的本質。

楊:典型的中國農民形象:憨厚而又愛恨分明。他所代表的是在當時殘酷戰爭摧殘之下的純樸無知的農民形象,作為侵華戰爭的直接受害者,被日寇殺害親人,本能地為了生存而苦苦掙扎著,心中充滿了國讎家恨。

同時又因為性本善,而不殺害無辜的日本女學生,內心飽受折磨。他不會用槍、不懂打仗,從表面看他是那麼地無知,然而在穿越森林時,卻又顯得那麼「爺們」。他用自己的善良化解了秋葉子內心敵對思想。

曾有數次機會殺掉秋葉子,但他卻沒有這樣做,正是源於他那顆愛恨分明、包容的心。在戰爭宣布結束後,面對戰爭給他帶來的災難,他也只是在吶喊:

「你們憑什麼殺人?你們憑什麼來我們這兒殺人?就這樣完了?」

在秋葉子被日寇射殺後,他徹底憤怒了,秋葉子與他和娜佳之間已經沒有國界的羈絆,他們已是最親的親人了。他和娜佳無法忍受秋葉子的死,於是他們又同法西斯主義者進行了戰鬥。

他極大地包容了日本善良的國民,頑強地打擊了那些頑固的法西斯主義者,但是戰爭又能給他一個什麼答覆呢?

娜佳:浪漫與堅強:身為世界反法西斯主義同盟的代表、蘇聯軍隊的軍醫,同時也是一個因戰爭而失去兒子的母親。

由於語言不通,她在劇中的話語少,但卻不可或缺。她骨子裡的浪漫為三人窘迫的逃亡之旅,增添了不少活力;同時,娜佳的堅強又使得三人在面對日寇時成功脫險。

娜佳帶著國家交給她的使命和希望戰爭早日結束的夙願而來到中國戰場,她是世界熱愛和平的象徵。

秋葉子:單純而又善良:秋葉子,是劇中人物形象變化最大的人物。她是一個純潔的日本學生,對於事物,尚未形成成熟的判斷力。軍國主義的戕害深入精神,在法西斯主義的教唆下,「殺敵救國」的思想佔據著她的腦海。

軍國主義的滲透,使得在起初,她想盡各種辦法要殺死楊和娜佳,但是在他們共同經歷生死後,她的人性慢慢被喚醒,逐漸地恢復了她原有的純真。

採野花、與娜佳在水中嬉戲,這才是屬於她的生活,沒有戰爭、沒有殺戮,有的只是與鮮花為伴,與快樂為伍。

但是在戰爭結束她即將可以回家與家人團聚時,為阻止同胞的互相殘殺,她被無情地射殺,八音盒順著山坡滑下而不再發音,秋葉子鮮活的生命也在此刻戛然而止。她的純真與善良使得,她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憨厚的楊、浪漫而又堅強的娜佳、純真而又善良的秋葉子,三個不同國度的小人物,在逃亡的路上,人性在強烈地掙扎著,他們逃離的是戰爭,也可以說,他們追求的是和平。「遠離戰爭、追求和平」的主旨在三人感情不斷深厚中逐漸升華。

03.鏡頭語言:恰到好處的景別的運用,在自然環境中表現出主人公不斷變化的心境以及給予觀眾視覺上的震撼

作為「第五代導演」,他有著那一代導演的共性——注重現實,但作為美術出身的導演,他又追求唯美主義。他所執導的影片無論是從色彩、構圖還是畫面都給人以享受。《黃河絕戀》的壯闊、《紅河谷》的悽美、《紫日》的唯美,都給予觀眾強烈的視覺衝擊感。

作為電影的基本單元,《紫日》中的鏡頭語言也是運用的極其地恰到好處。尤其是特寫和大遠景的運用。

巴拉茲曾說「電影的特寫消除了我們在觀察隱藏的細小物時的障礙,並向我們揭示了事物的面貌,這樣它就揭示了人」。馮小寧善於運用特寫鏡頭的特有作用,將細微事物放大,完整地呈現在觀眾面前。

如,八音盒,它始終貫穿著全片,從最初它在楊蒼老的手中,到最後它滾落在一片落葉上,它所代表的是秋葉子與男友之間純真的愛情,代表了一切美好的東西。「美好與殘酷在觀眾心中產生強烈反差,這就是美學上的意義」。美妙的八音盒被放置在殘酷的戰爭之中,它所帶來的反差都是極其強烈的,表達了人們對美好事物的追求與嚮往。

再如,落日。它是生命的象徵,然而一旦蒙上了戰爭的硝煙,就會改變顏色、降臨災難,除去戰爭的陰霾,明媚的陽光才會重新給世界帶來光明、溫暖、希望與生命。紫日,預示著日薄西山,一切不美好的事物也終會過去。

再如,楊的眼神的特寫。從他數次溼潤的眼神中,我們看到的是無盡的悲傷和無奈,親人、同胞在眼前被日寇殺害,是何等的悲痛!何等的無能為力!何等的痛苦!有的只能是歇斯底裡的吶喊、是悲憤。

大遠景鏡頭的運用也極具特色。鏡頭不斷地拉,使人物越來越渺小直至消失,這個畫面在給人以強烈的視覺衝擊感之餘,更多的是使人沉思:在大自然中人的力量是如此渺小,要想生存,只有互相幫助、互相依存。

大遠景下那無邊無際的飽含大自然韻致的北國林莽,那迷人的浪漫的白樺林,閃爍著光亮的河水和那透著瑰麗色彩的落日,無不展現著濃鬱的詩情畫意、唯美至極的畫卷。

影片在攝影的過程中還採用了一種新穎的構圖方式,即「不平衡構圖」。一般主人公有銀幕的左(右)下角向右(左)上角運動的,人物所佔的比例是相對較小的,大部分是山坡和樹林。人被大自然緊緊地包圍著,但是人始終是向上運動的,從而表現出人們不屈的精神、人性和精神是不可戰勝的。

結語:

僅從「故事情節」解讀這部反戰爭經典之作《紫日》,未免顯得蒼白無力,本文從情感變化、人物形象、鏡頭語言多角度挖掘了該片的魅力,由淺入深、從表入裡,逐漸展現這部電影最深邃而又現實的魅力。

看完《紫日》,讓我感受到戰爭殘酷的同時,也在時時刻刻告誡我們要反思戰爭、反思人性,也許戰爭是殘酷的,但人性卻是溫暖的。戰爭中沒有所謂的受益者,都是受害者,和平才能使人類持久發展。希望每個人通過這部電影都能有所收穫!

相關焦點

  • 馮小寧鑑外國大片《紫日》有鏡頭似曾相識
    東方網4月17日消息:說《紫日》是部好看又大氣的電影不假,但幾乎所有看過此片的人都會有同感———《紫日》中開頭和結尾的兩組鏡頭似曾相識。為了反映日本關東軍的罪惡行徑,影片開頭就是激烈的坦克大戰,與《拯救大兵瑞恩》一片開頭的諾曼第登陸戰頗為相似,與之不同的是,馮導在坦克大戰中不斷插入後方日軍殘殺中國無辜百姓的鏡頭。影片結尾,當俄羅斯女兵娜佳聽到戰爭勝利的消息之後,脫去自己全身的衣服,全裸著衝下山坡,躍入河中暢快地遊水。
  • 重溫《歲月神偷》:從人物語言、鏡頭語言及現實意義解讀電影魅力
    每個情節片段都串聯著市井一家的生活,娓娓道來羅記鞋匠全家人的故事,抓住了人生中最感人至深的情感,通過人物語言、鏡頭語言還有現實意義感動無數觀眾,同時也讓觀眾思考自己的人生。人物語言:對話有層次,臺詞細膩到位懷舊電影都有自己一套獨特的語言體系,需要細細斟酌人物語言,才能幫助演員自然流露真實的情感。而這部懷舊之所以能成為不滅經典,正是因為人物語言細膩到位。
  • 從劇本創新、重複蒙太奇、鏡頭語言,解讀電影《喬喬兔》
    2019年這部《喬喬兔》(又名《喬喬的異想世界》)證明了二戰期間納粹迫害猶太人的題材也可以被拍得有趣,同時又不乏情感深度。這部電影是如何在同類型題材中尋求突破,以及它是怎樣使用重複蒙太奇來刻畫人物和深化主題,還有它在鏡頭語言上的特點,這是我們這篇影評要重點解讀的。
  • 從鏡頭語言、性格特點、拍攝手法解讀二戰電影《美麗人生》的魅力
    因此,本文將從鏡頭語言、性格特點、拍攝手法三個角度來解讀這部影片,在第四部分,將分析圭多的性格特點給我們帶來的現實意義和思考。 影片前半部分,一直在塑造圭多這樣一個小丑形象,我們既沒有看到,也沒有感受到戰爭給人們帶來的種種傷痛,相反,看著圭多充滿喜劇的場景一幕幕上演,我們跟著哈哈大笑,並不時跌入導演編排的連環搞笑場景中。 而在後半部中,《美麗人生》由喜漸悲。納粹來了,圭多被迫帶上兒子喬舒亞約書亞登上了開往集中營火車。
  • 富大龍挖戰壕,馮小寧自製衝鋒鎗,500萬成本的《紫日》註定經典
    看過很多戰爭片,雖然有想哭的衝動,但是還能忍住眼淚打轉。但有一部戰爭片,根本沒有忍住的餘地,它就是《紫日》!01《紫日》作為馮小寧導演戰爭三部曲的最後一部,相比於《紅河谷》、《黃河絕戀》,《紫日》既深情又不失深刻!
  • 以《天空之城》為例,深度解讀宮崎駿動畫電影的魅力及現實意義
    作為一部史詩級動畫電影,網上關於《天空之城》的賞析和讚美無數,但我發現很少有人從影片的美學風格和藝術內涵這些方面的角度來解析這部影片的魅力。今天這篇文章將結合影片《天空之城》,從三個角度深度剖析宮崎駿動畫電影的魅力所在及現實意義。《天空之城》是日本吉卜力工作室製作的經典動畫電影,由日本動畫大師宮崎駿兼任導演、編劇製作而成。
  • 從敘事結構、視聽語言、主題呈現等方面探討《鐵達尼號》的魅力
    對於這部經典的老電影,網上解讀很多,但更多的是局限於愛情的審美層面,這太單薄了。為了真正地看懂導演的情感和哲學,我們需要對多維度進行挖掘和解讀。由導演詹姆斯·卡梅隆導演,電影《鐵達尼號》於在美國上映。影片一上映就轟動全球,創造了愛情電影的巔峰,來寶座長達票房第一。
  • 從敘事架構、視聽語言、主題呈現挖掘老片《鐵達尼號》的魅力
    對於這部經典老片,網上的解讀很多,但更多的是局限於唯美的愛情層次,這未免顯得過於單薄。要想真正看懂導演背後的情感和哲思,需要從多維度來進行挖掘解讀。電影《鐵達尼號》由導演詹姆斯·卡梅隆執導,於1997年12月19日在美國上映。影片一經上映即在全球引起轟動,締造了愛情電影的巔峰,更雄踞影視票房第一寶座長達12年之久。
  • 最經典的國產戰爭電影,看看什麼叫男兒的血性
    《太行山上》相比以前的戰爭題材電影,有不小的進步,但離國外的戰爭片還有一段距離。不要對國產主旋律影片這麼苛刻! 開篇鏡頭有航拍,大氣,很贊。平型關戰役的氣氛渲染得不錯,整片的畫面、道具、音樂、表演等都感覺不錯,戰爭拍得有局部細節,也有全局,有指揮者也有刺刀搏殺,只是沒有特別出彩的地方。 迫擊炮狙殺日軍高官一幕不錯。《紫日》突破國內意淫式抗戰的題材,表達了戰爭的殘酷代價與和平自由渴望!美麗的大興安嶺,風景如畫,戰爭是這裡的一個汙點。讓人陶醉的八音盒。
  • 以《天空之城》為例,深度詮釋了宮崎駿動畫電影的魅力和現實意義
    作為史詩級動畫電影,在線《天空之城》和讚美層出不窮,但我發現很少有人從審美風格和藝術內涵的角度來分析這部電影的魅力。本文將從深度三個角度分析宮崎駿動畫電影的魅力和現實意義。《天空之城》是由日本吉卜力工作室製作的經典動畫片,由日本動畫師宮崎駿擔任導演和編劇。
  • 《美麗人生》:戰爭無法摧毀偉大的人性,荊棘密布的人生依然美麗
    不同於普通的戰爭片,這部電影一改傳統反戰題材的固化模式,以小人物的愛情和親情作為切入點,迸發出強大的敘事張力和情感魅力。關於這部電影,網上對其故事劇情的解讀已經很多,但我認為僅從表面劇情出發無法深刻理解這部電影的精彩和魅力之處。
  • 從邏輯思維、表現手法、鏡頭的運用解讀電影《阿甘傳奇》的魅力
    今天,我將拋開勵志的角度,從邏輯思維、表現方式、鏡頭語言這3個方面來進一步探討這部影片的獨特魅力。②層層遞進的手法,增添了影片的感染力,讓主角和觀影者都得到了成長一部影片,當「戰友犧牲」、「癌症晚期」、「生命時間不長了」「死亡」等這類關鍵詞出現的時候,我們一般都會認為最穩妥的表現手法就是渲染悲劇氣氛,用寫實的鏡頭語言講述主角的親人、友人或愛人因為戰爭或生病而突然犧牲或面臨病故
  • 從視聽語言、敘事架構、主題思想解讀《菊次郎的夏天》的經典意義
    1 豐富的鏡頭語言帶給觀眾真實又唯美的視覺體驗,優美的配樂烘託出電影深層藝術魅力視聽之間具有聯覺效應,亦稱為藝術通感。在電影中,視覺觀感和聽覺享受是電影的兩大主體要素,也是影片主旨故事以及精神傳達的最直接表現形式。
  • 從時代、人物、主題剖析《流浪的尤萊克》的獨特魅力與現實意義
    《流浪的尤萊克》最為突出的特徵就是殘酷且真實,它極大地還原了小說中人物人格和時代特徵,因而在豆瓣上獲得8.4分的高分,但因其受眾較小,而成為經典電影中的一顆遺珠。今天,我就從這部影片的時代背景、人物塑造、主題表達三個部分來分析一下這部作品帶給我們的反思與啟示,讓我們回到那個戰爭下,悲慘世界的人們的生存狀態,以此來警醒世人。
  • 從敘事手法、人物塑造、鏡頭語言3個角度再看《機器人總動員》
    下面我將從影片的敘事手法、人物塑造、鏡頭語言三個方面帶大家再一次感受《機器人總動員》的魅力。一、敘事手法:愛情故事線和人類努力返回地球的故事線敘事手法是指電影的敘事手法,依據文學敘事學或符號學原理研究影片表述元素和結構的理論。
  • 廣西少數民族人物形象的中國畫技法語言是什麼?
    新中國成立以來,湧現出如黎正國、柒萬裡、鄭軍裡、姚震西、魏恕、梁啟德、黃宗湖等一大批以廣西少數民族為創作題材的人物畫家。也由此,與少數民族相結合創作出的中國人物畫,便產生了其自身的藝術化表徵及審美特質。尤其是對於人物形象刻畫過程中技法語言的把握與探求,更是值得探究。首先是工寫兼備的「意象性」造型技法語言。
  • 5本精彩絕倫的民國軍閥類小說,人物形象生動,戰爭激情澎湃!
    大家好,我是小馬哥,今天推薦5本精彩絕倫的民國軍閥類小說,人物形象生動,戰爭激情澎湃!此書可以說是校長風格最濃鬱的一本,用網絡文學的格式來敘寫傳統的內涵,以主角陳子錕與各路名人打交道的歷程,來完成對歷史事件、人物的解讀。底層生活描寫生動鮮活,歷史反映透徹,強烈推薦!第二本:《民國投機者》 作者:有時糊塗書評:民國軍閥類。在中國出生,在美國長大,就是穿越這樣的老套故事。
  • 從視聽語言、角色塑造、主題呈現解讀坎城電影《霸王別姬》的魅力
    對於這部經典之作,網上的解讀很多,但大多數局限於故事情節來分析,未免顯得單薄。我認為,要想深入領略此影片的魅力之處,必須從多個層次來分析解讀。如果僅從故事內容解讀此片,我認為無法深刻體會到此片的獨到魅力之處。
  • 從《悟空》看豎屏視頻的鏡頭語言
    尤其是對話場景,在16∶9的傳統電影景框中通常會先用一個全景兩極鏡頭交代兩人所處的空間環境和相對位置,然後再採用對切或過肩鏡頭進一步展現兩人對話時的表情特寫來展示人物心理。而由於景框限制,豎屏視頻必須將鏡頭推得很遠才能將對話的主體雙方同時納入畫面中,但這樣又會造成人物在畫面中過小,以及畫面上下部分留白過多的問題出現;同時,對切鏡頭會使人物影像關係顯得疏離,並造成「對話他者」的缺失。
  • 《1917》是否能讓我們真正反思戰爭的本質呢?
    儘管,與門德斯合作的女編劇威爾遜不惜花費幾個星期的時間在倫敦帝國戰爭博物館裡挖掘、閱讀戰壕裡的那些信件和日記,甚至參觀了數千名士兵被埋的墓地,研究了1929年一戰期間的長篇小說《西線無戰事》……但除了那些儘量真實還原戰場的美術置景,我們很難從《1917》中感受到基於戰爭環境下的人物的真實情感。比如布雷克和斯科菲爾德在路上遇見的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