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說「要麼不拍,拍就拍能夠在歷史上留得住的精品電影」,他是這樣說,也是如此做的。他的「戰爭三部曲」《紅河谷》《黃河絕戀》《紫日》成為史家之絕唱,他就是「第五代導演」馮小寧。對於《紫日》這部反思戰爭的經典之作,不少人都從故事內容來解讀,未免過於局限。要想深入剖析影片的經典之處,還必須從多角度進行解讀。 @影影曰曰
《紫日》上映於2001年,由「第五代導演」馮小寧執導,富大龍、前田知惠、安娜·捷尼拉洛娃聯合主演的戰爭劇情片。該片與《紅河谷》《黃河絕戀》並稱為「戰爭三部曲」,已一經上映,便贏得觀眾喜愛、影界轟動,豆瓣評分高達8.2分。
影片榮獲「中國電影金雞獎傑出貢獻獎」、「美國夏威夷國際電影節最佳長片獎」、「中國電影華表獎評委會特別獎」、「上海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獎」
影片講述了在二戰後期,蘇聯紅軍偶然救下一名中國老百姓——楊玉福,在轉移的過程中,與日軍發生激戰,楊玉福與名叫娜佳的蘇聯女軍醫僥倖逃脫之後,遇到日本女中學生秋葉子。由此圍繞著中、蘇聯、日三個語言不通的人物所經歷的糾葛展開的故事。
本片雖然是部戰爭電影,但與其他戰爭影視作品不同,《紫日》中並沒有宏偉壯觀的戰爭場面,也沒有千軍萬馬的殘酷廝殺,有的只是戰爭背景下,小人物的生存現狀以及戰爭所帶給人類的災難。
相對於《紅河谷》的聲勢有餘而深沉不足、《黃河絕戀》的浪漫可人而略顯輕浮,《紫日》既浪漫而又不失深刻。
對於不少人從故事情節解讀《紫日》,我個人認為是蒼白而又無力的。今天本文從情感變化、人物形象、鏡頭語言三個方面解剖本片的魅力所在:
情感變化:三個不同國度的小人物,從由種種矛盾、語言障礙、立場的不同而不合,到共同攜手、度過難關的親密人物形象:楊玉福的憨厚與愛恨分明、娜娃的浪漫與堅強、秋葉子的單純與善良,都被刻畫的淋漓精緻鏡頭語言:恰到好處的景別的運用,在自然環境中表現出主人公不斷變化的心境以及給予觀眾視覺上的震撼
01.從主人公情感變化剖析,三個不同國度的小人物,從由種種矛盾、語言障礙、立場的不同而不合,到共同攜手、度過難關的親密
情感在電影的敘事中具有重要地位,是因為提供了深入人物內心的契機,也促使觀眾認同、增強故事感性力量。情感變化是推動影片發展的一條主線。
三人由開始的盟友、敵對的警惕的關係逐漸地發展成為相互依靠、不可分割的親密的朋友關係。
起初是戰爭的原因,讓他們只帶有自己國家立場而帶著「面具」來面對身邊的人,最後在大自然面前,他們作為渺小的人類只能相互地依存,這是他們是作為人類而不是敵對的關係而存在著。
在影片中,秋葉子被軍國主義思想迫害至深,以至於把楊玉福與娜佳帶入日本的防控區,這時他們是對立的;而在秋葉子掉入泥沼時,楊和娜佳不顧安危救出了她,從這開始,他們的關係開始發生變化。
直至那場大火,秋葉子用自己的生活常識救了他們,楊把綁著她的繩索砍斷之時,面帶灰土囧魄的三人相視而笑了,這是死裡逃生的喜悅、是戰勝大火勝利的笑。
他們共同經歷了生死,而後楊、秋葉子、娜佳三人過河時,畫外音響起「我們三個人的命運已經在一起了」。
在他們情感不斷變化的主線索下,又有三條不同的敘事線索,那就是楊、秋葉子、娜佳三人各自不同的過去。楊回憶的故事貫穿於整個影片,其中加上了娜佳和秋葉子的回憶,在這種結構下,時空的變化牽動著情感的變化,塑造出了豐富、立體的人物情感心理。
02.人物形象:楊玉福的憨厚與愛恨分明、娜娃的浪漫與堅強、秋葉子的單純與善良,都被刻畫的淋漓精緻
人物形象是影視作品中重要的塑造對象之一,一般來說它是電影組成的主體。 美國作家海明威說過「小說中的人物,不是靠技巧編造出來的性格,必須出自作者自己經過溶化了的經驗,出自他的知識,出自他的頭腦,出自他的內心,出自一切他身上的東西。」對於影片來也如此。
影片通過人物和人物的活動以及其相互關係的描寫來反映社會現實生活。影片塑造的典型人物形象,也反映了一定歷史時期社會生活的本質或某些方面的本質。
楊:典型的中國農民形象:憨厚而又愛恨分明。他所代表的是在當時殘酷戰爭摧殘之下的純樸無知的農民形象,作為侵華戰爭的直接受害者,被日寇殺害親人,本能地為了生存而苦苦掙扎著,心中充滿了國讎家恨。
同時又因為性本善,而不殺害無辜的日本女學生,內心飽受折磨。他不會用槍、不懂打仗,從表面看他是那麼地無知,然而在穿越森林時,卻又顯得那麼「爺們」。他用自己的善良化解了秋葉子內心敵對思想。
曾有數次機會殺掉秋葉子,但他卻沒有這樣做,正是源於他那顆愛恨分明、包容的心。在戰爭宣布結束後,面對戰爭給他帶來的災難,他也只是在吶喊:
「你們憑什麼殺人?你們憑什麼來我們這兒殺人?就這樣完了?」
在秋葉子被日寇射殺後,他徹底憤怒了,秋葉子與他和娜佳之間已經沒有國界的羈絆,他們已是最親的親人了。他和娜佳無法忍受秋葉子的死,於是他們又同法西斯主義者進行了戰鬥。
他極大地包容了日本善良的國民,頑強地打擊了那些頑固的法西斯主義者,但是戰爭又能給他一個什麼答覆呢?
。
娜佳:浪漫與堅強:身為世界反法西斯主義同盟的代表、蘇聯軍隊的軍醫,同時也是一個因戰爭而失去兒子的母親。
由於語言不通,她在劇中的話語少,但卻不可或缺。她骨子裡的浪漫為三人窘迫的逃亡之旅,增添了不少活力;同時,娜佳的堅強又使得三人在面對日寇時成功脫險。
娜佳帶著國家交給她的使命和希望戰爭早日結束的夙願而來到中國戰場,她是世界熱愛和平的象徵。
秋葉子:單純而又善良:秋葉子,是劇中人物形象變化最大的人物。她是一個純潔的日本學生,對於事物,尚未形成成熟的判斷力。軍國主義的戕害深入精神,在法西斯主義的教唆下,「殺敵救國」的思想佔據著她的腦海。
軍國主義的滲透,使得在起初,她想盡各種辦法要殺死楊和娜佳,但是在他們共同經歷生死後,她的人性慢慢被喚醒,逐漸地恢復了她原有的純真。
採野花、與娜佳在水中嬉戲,這才是屬於她的生活,沒有戰爭、沒有殺戮,有的只是與鮮花為伴,與快樂為伍。
但是在戰爭結束她即將可以回家與家人團聚時,為阻止同胞的互相殘殺,她被無情地射殺,八音盒順著山坡滑下而不再發音,秋葉子鮮活的生命也在此刻戛然而止。她的純真與善良使得,她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憨厚的楊、浪漫而又堅強的娜佳、純真而又善良的秋葉子,三個不同國度的小人物,在逃亡的路上,人性在強烈地掙扎著,他們逃離的是戰爭,也可以說,他們追求的是和平。「遠離戰爭、追求和平」的主旨在三人感情不斷深厚中逐漸升華。
03.鏡頭語言:恰到好處的景別的運用,在自然環境中表現出主人公不斷變化的心境以及給予觀眾視覺上的震撼
作為「第五代導演」,他有著那一代導演的共性——注重現實,但作為美術出身的導演,他又追求唯美主義。他所執導的影片無論是從色彩、構圖還是畫面都給人以享受。《黃河絕戀》的壯闊、《紅河谷》的悽美、《紫日》的唯美,都給予觀眾強烈的視覺衝擊感。
作為電影的基本單元,《紫日》中的鏡頭語言也是運用的極其地恰到好處。尤其是特寫和大遠景的運用。
巴拉茲曾說「電影的特寫消除了我們在觀察隱藏的細小物時的障礙,並向我們揭示了事物的面貌,這樣它就揭示了人」。馮小寧善於運用特寫鏡頭的特有作用,將細微事物放大,完整地呈現在觀眾面前。
如,八音盒,它始終貫穿著全片,從最初它在楊蒼老的手中,到最後它滾落在一片落葉上,它所代表的是秋葉子與男友之間純真的愛情,代表了一切美好的東西。「美好與殘酷在觀眾心中產生強烈反差,這就是美學上的意義」。美妙的八音盒被放置在殘酷的戰爭之中,它所帶來的反差都是極其強烈的,表達了人們對美好事物的追求與嚮往。
再如,落日。它是生命的象徵,然而一旦蒙上了戰爭的硝煙,就會改變顏色、降臨災難,除去戰爭的陰霾,明媚的陽光才會重新給世界帶來光明、溫暖、希望與生命。紫日,預示著日薄西山,一切不美好的事物也終會過去。
再如,楊的眼神的特寫。從他數次溼潤的眼神中,我們看到的是無盡的悲傷和無奈,親人、同胞在眼前被日寇殺害,是何等的悲痛!何等的無能為力!何等的痛苦!有的只能是歇斯底裡的吶喊、是悲憤。
大遠景鏡頭的運用也極具特色。鏡頭不斷地拉,使人物越來越渺小直至消失,這個畫面在給人以強烈的視覺衝擊感之餘,更多的是使人沉思:在大自然中人的力量是如此渺小,要想生存,只有互相幫助、互相依存。
大遠景下那無邊無際的飽含大自然韻致的北國林莽,那迷人的浪漫的白樺林,閃爍著光亮的河水和那透著瑰麗色彩的落日,無不展現著濃鬱的詩情畫意、唯美至極的畫卷。
影片在攝影的過程中還採用了一種新穎的構圖方式,即「不平衡構圖」。一般主人公有銀幕的左(右)下角向右(左)上角運動的,人物所佔的比例是相對較小的,大部分是山坡和樹林。人被大自然緊緊地包圍著,但是人始終是向上運動的,從而表現出人們不屈的精神、人性和精神是不可戰勝的。
結語:
僅從「故事情節」解讀這部反戰爭經典之作《紫日》,未免顯得蒼白無力,本文從情感變化、人物形象、鏡頭語言多角度挖掘了該片的魅力,由淺入深、從表入裡,逐漸展現這部電影最深邃而又現實的魅力。
看完《紫日》,讓我感受到戰爭殘酷的同時,也在時時刻刻告誡我們要反思戰爭、反思人性,也許戰爭是殘酷的,但人性卻是溫暖的。戰爭中沒有所謂的受益者,都是受害者,和平才能使人類持久發展。希望每個人通過這部電影都能有所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