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竇和路加福音以耶穌進入人類歷史的角度切入,報導天主子的誕生;相對的,若望福音的序言以一段優美的「讚美詩」,敘述「聖言」的先存性。聖言比人類以及一切受造物更早存在,世界與時間都是借著祂而造成的,「光」和「生命」也都來自於祂。衪就是天主。
若望福音的序言,兩次論及若翰為天主聖言(真光)作證。許多人拒絕接受「真光」;但是,凡接受「真光」的人,就能成為「天主的子女」,都將由天主而重生。
「恩寵與真理」,是舊約時代對於天主的描述;天主曾借著梅瑟頒賜法律,使人們遵守法律,得到生命的指引;然而「道成肉身」的天主子,卻親自啟示給我們天主的光榮,因為只有祂「見過天主」。降生成人的天主子把天主詳述給我們,使我們得到「恩寵」,而且「恩寵上加恩寵」,因為天主自己就是真正的、而且是唯一的恩寵。
若望福音的序言
若望福音的序言顯示出福音深不可測,可以永無止境深究的奧秘特性。序言的內容主要是一首「基督聖歌」,然而整段經文的形成過程大概經歷三個傳統流傳的階段:最初是一首舊約時代就已存在的讚美「智能」的詩歌,後來基督徒的詩人在瞻仰「聖言——基督」的過程中得到靈感,將這首「智能詩歌」改編為「聖言詩歌」,頌揚耶穌是降生的「天主聖言」,成為恩寵的中保。最後,若望福音的作者在特殊的信仰與神學領悟下,按其需要將這首「聖言詩歌」加以改編而置入福音的序言中。
這首詩歌顯示兩個核心重點,以相同的方式影響整部福音:「基督是天主的啟示者」和「二元論」。福音作者透過精湛的寫作技巧,將這首詩歌和福音內容完美地崁合在一起,使現有的序言真的成為若望福音的「序曲」。作者最主要的巧妙編輯手法包含:將歷史人物洗者若翰(6-8、15)穿插進入詩歌之中;對立表達舊的(梅瑟)和新的救援秩序(基督)(17);引入「信仰」的主題(7、12-13);強調啟示的思想(18)。
聖言:無始之始的存在(1-3)
若望福音的序言和創世紀一樣講述最根本的主題:「開始」!然而卻超越創世紀所談論的「創造」的開始,直接進入「天主的永恆」之中。聖言不屬於世界,因為世界和時間都並非本身自給自足的,他們存在的根本原因並不在自己內;然而,聖言卻是分享天主的本質,唯一而獨特地與天主組成「位格性」的團體。
聖言「存在」於無始之始,同時也是一切受造物的根本原因。聖言積極的參與了天主的創造工程,一切受造物都借著聖言而被造成。因此,所有的受造物事實上都「啟示」聖言的行動。保祿寫給羅馬人的書信也清楚地傳達這個思想(羅一18-20)。
聖言:「啟示之光」(4-5)
「聖言」不僅參與創造工程,更確保所有受造物持續地生活與存在。能夠承認自己的受造性,領悟並接受自己存在與生活的基礎全在於「聖言」,才是真正地獲得「生命」;對人而言,這就是「光」。聖言就是啟示性的「光」,在光的照耀下,人能認出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
可惜人的反應卻是拒絕「光」,因此而產生了「黑暗」。「黑暗」原本並不存在,而是拒絕「光」的後果。由此可知,若望福音的二元論並非「本質上」的二元論,而是「抉擇上」的二元論。
到目前為止,這首詩歌只談到「聖言與天主同在」,尚未談到「聖言降生」,所以這段經文的內容應該可以讓基督信仰與非基督宗教產生某種共通的關聯。
若翰:普世的見證人(6-8)
若望福音和對觀福音一樣,也將若翰洗者的工作安置於耶穌公開出現之前。福音作者言簡意賅地綜合表達若翰的整個生命:「被派遣、已經來到、作見證和引人進入信仰」。福音作者表達,信仰永遠以耶穌為對象,透過見證人才達到信仰;在此就是若翰的見證,他指出在他之後將要來的那一位。
這段有關若翰見證的經文是散文體,原本不屬於「聖言詩歌」,被福音作者編輯在此。比較特殊的是,作者沒有講論若翰的見證僅針對「以色列人」,而是「使眾人都借他而信」,因此若翰的見證對世上任何時代所有的人都具有意義。
接受或拒絕接受真光(9-12)
聖言是啟示之光,進入世界之中;雖然世界本是祂的「產業」,然而,祂來到世上卻有如一位「陌生人」,遭到世界拒絕。這裡所說的「世界」並非指宇宙萬物,而是以擬人化的手法表達人類歷史必須負責的「歷史性世界」。世界並非從其來源便反對「聖言」,而是由於人類的自由抉擇使世界成為反對天主的地方。
然而,還是有部分的人接受了聖言,這些接受聖言的人便得到末世性的救援恩賜,分享「天主子女的身份」。
綜合反省
若望福音序言的主題是「啟示」,非常絕對地談論有關天主的問題。啟示發生於創造物中,一切受造物原本都是天主啟示自己的媒介,然而啟示最後透過降生成人的聖言決定性地完成。
「無神論」的主要論點常常是強調「沒有人見過天主」;然而基督徒答覆是:天主子耶穌基督將一切啟示給了我們,這是我們共同的信仰。若望福音使我們了解,天主使自己的獨生子將祂啟示給我們,我們從降生成人的聖子得到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