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審判》影評:法律與正義的伸張,守住正義是法律的目標!

2021-01-12 亦齊電影

劇情簡介

《最後的審判》影評是一部2019上映的法國懸疑劇情電影,由安託萬·萊博爾特執導,瑪琳娜·佛伊絲、奧利維埃·古爾梅主演,改編自法國真實事件「Suzanne Viguier」,講述一位單親媽媽諾拉基於對懸案被告人的同情,成功說服律師莫瑞提替被告重啟此案二審上訴,諾拉也親自著手調查,企圖發掘真相。然而在調查過程她深陷於案件的錯綜複雜情節,逐漸讓自己與小兒子的生活也步入混亂。

被立場所影響的真相

法庭與法律一直是我個人非常感興趣的電影題材,雖然有時講到法條或審判規則會讓電影顯得有些艱深晦澀,但也不得不承認法庭對決的高張力場面,還有裡頭所帶有的邏輯思辨與對事物的省思都能讓觀眾一不小心便無法自拔地深陷在其中。《最後的審判》打著媲美《訴訟》與《羞辱》的招牌,國外影評也把它評價為法國近十年最棒的法庭電影,我想就足以說明這部電影所具有的實力。

真實懸案改編

《最後的審判》改編自法國至今仍沒有個定論的真實懸案,內容是一起發生在2000年的名為蘇珊娜的女性失蹤事件,由於她與另一位男子杜蘭德有婚外戀即將申請離婚,加上警方在家中發現微量血跡與蘇珊娜丈夫雅克在她失蹤後丟棄床墊的不尋常舉動,使得雅克被當作是殺妻並毀屍滅跡的犯人起訴。不過另一方面,警方至始至終並未發現屍體與雅克殺人的證據,也使得案件充滿不確定的爭議。

有趣的是,雖然這起案件疑點重重,有許多可以推理設想的空間,但《最後的審判》本身並沒有被拍成懸疑電影,反而是一部扎紮實實的劇情片。並且片中為數眾多的法庭戲也沒有太多你來我往的法庭攻防,導演大多都把故事重心聚焦在另一位跟這起案幾乎沒有關聯,卻極力想幫助被告脫罪的單親媽媽,透過她為被告所做出的種種努力,無論是尋找最頂尖的辯護律師,還有之後監聽與搜證的過程,拿來跟立場相反的檢方互相做對比,從中講述《最後的審判》電影的核心主題。

每個人心中都有的盲區

到頭來繞了這麼一圈,《最後的審判》的重點不在真實事件的真相,什麼希區考克犯案手法、該如何藏匿屍體都也完全不是電影糾結的主題,而這也是這起懸案會如此吸引人的原因,正因為沒有人能給出百分百的定論,《最後的審判》才得以跳脫單起案件,透過正反兩方不斷提出的推論與意見講述何謂「法治」,並延伸到整個法國,甚至是全世界司法審判都可能面臨的問題。

我們從小便從電影或小說中得知許多陰謀與手法,或者從別人口中聽聞許多個人意見看法,這不僅逐漸養成看見黑影就開槍,還有以自身角度觀看一起事件,妄下定論的習慣,但每個人心中所認為的真是事物的全貌嗎?我們都聽過「無罪推定」、「罪刑法定」、「證據裁判」等原則,但也常無意識做出許多與之違背的行為,如同《最後的審判》中一口咬定雅克為嫌犯、製造輿論的情夫杜蘭德,甚至是想幫雅克脫罪,卻不斷想找出杜蘭德犯案證據的諾拉都是如此。

司法的真正價值

奧利維埃·古爾梅飾演的莫瑞提律師在片尾總結無疑是《最後的審判》電影最具張力的時刻,沒有確切證據怎麼能夠輕易判斷,排除其他沒被否定的可能性?都是我們應該思考的問題。或許《最後的審判》電影中檢方證據都是來自幾位證人的證詞,而先不考慮那些是否為「串供」,距離案法已經過了十年的審判期,那些說詞還具有多少的參考價值?更不用說我們又如何判斷自己看見的事物是真有其事,或者我們早已為它蒙上一層名為「先入為主」的假設濾鏡?

結論

《最後的審判》的英文片名為《Conviction》(信念),它不僅呈現出現代看似嚴謹的司法流程其實具有諸多曖昧與不確定,也從這起離奇的懸案出發,針對司法的公平正義提出深入的討論,當我們的意見能決定一個人命運,讓犯罪的人得到自由,或讓無辜的人被關入監獄時,我們是否該以更加客觀嚴謹的態度來面對?被告雅克在2014年出版了自傳書籍《我是清白的:10年的痛苦與掙扎》都可讓人省思司法的真正價值,還有我們自身的信念與看待事物的態度。

《最後的審判》是導演安託萬·萊博爾特自編自導的首部劇情長片,雖然真實事件改編的故事精彩,但也有整體節奏緩慢、角色複雜、對話過於繁瑣等缺陷,建議看電影前先調整好自己的精神。另外,如果想看其他司法正義及陪審制的題材,也可參考1957年的黑白電影《十二怒漢》。

相關焦點

  • 無良商販坑害農戶 法律援助伸張正義
    無良商販坑害農戶 法律援助伸張正義 2020-10-14 16:4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司法為民 伸張正義
    司法為民 伸張正義 2020-09-11 17: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徐賁 | 法律就是法律,並不代表就是正義.
    法律就是法律,法律並不代表就是正義。
  • 徐賁 : 法律就是法律,並不代表就是正義.
    將追究範圍限制在謀殺,是為了法律審判的可操作性,而不是為了全面伸張正義。在這個審判中只追究謀殺的罪行,不等於說其他罪行不是罪行,而是說,其他罪行不在這裡追究。   僅僅只是追究個人的「謀殺」罪行,這後來成為法蘭克福審判受到不少批評的一個主要原因。
  • 懂得程序正義比實體正義重要的人才配談法律
    案件到此,似乎鐵板釘釘,毫無懸念,然而,在經過一場曠日持久、長達474天的世紀大審判之後,陪審團卻認定辛普森無罪。當天上午,美國包括總統在內的1.5億人都停下工作注視著電視實況轉播。辛普森案的結果讓支持辛普森的觀眾歡呼,也讓許多人驚詫不已,法律不是應該懲惡揚善嗎,為什麼居然讓罪犯逍遙法外?
  • 日劇《legal high》:勝者即是正義?實為法律眼中的「正義」
    哪怕有雄心去嘗試,最後大部分也是沒有恆心挖掘本質或者為市場讓步,還是逐漸娛樂化了。《legal high》在國內的官方翻譯名為:勝者即是正義,其實是有些歧義的,從字面的意思說,「legal」是法律、法定的意思,而「high」是最高、至上或者熱烈的意思。
  • 德希達解構主義的法律正義觀
    1989年10月,德希達在紐約葉史瓦大學卡多佐法學院作題為《法律的力量——權威的神秘基礎》的演講宣稱:「法律是可以解構的」,而且「解構就是正義」。德希達「解構」的目的是要拆卸宏大法律話語、消解法學中的「二元對立」觀念並在此基礎上顛覆法學的「中心主義」等級觀念。
  • 法律概念科普第九彈:程序正義和實體正義
    程序正義是指裁判過程的公平和法律程序的正義。即「看得見的正義」,是英美法系國家的一種法律文化傳統和觀念。程序正義更強調的是執法、司法過程中行為的合法性,而不能單獨追求所謂「政治正確」的正義結果而犧牲過程,英美傳統法律理論認為不具有程序正義的「正義」結果是「毒樹之果」,是不會被法庭採信的。相反,實體正義又稱「實質正義」,它是刑事訴訟法的專有名詞,它是指通過刑事訴訟過程而實現的結果上的實體公正和結果正義。
  • 發揮法律監督職能維護社會公平正義
    近年來,長垣市人民檢察院充分發揮法律監督職能,著力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增強刑事訴訟監督實效。堅持底線思維,嚴防冤假錯案,既做犯罪的追訴者,又做無辜的保護者。堅持寬嚴相濟、少捕慎訴原則,最大限度減少對抗、增進和諧。大膽適用正當防衛,依法認定正當防衛案件2起,保證無罪人不被法律追究。
  • 亮法律之利劍,掃黑惡之汙濁,守高原公平 、護雲端正義
    亮法律之利劍,掃黑惡之汙濁,守高原公平 、護雲端正義 2020-09-25 12: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正義哥」的視頻被封!比起法律和警察,他們更相信這些東北大哥
    最後,迫於「正義小強」一行人的壓力,老闆打電話給會計,讓把60萬工資打過來。當然,錢打給誰、到哪兒取、怎麼發都不重要了,得到了老闆示弱的這句話的「正義小強」已經達到了目的,他和兄弟們威風地離開,頗有種「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的感覺。
  • 平庸之惡的背後,正義是否可能:阿倫特眼中的艾希曼審判
    本來,像艾希曼這樣人人皆曰可殺的惡魔,一般報導無非是揭露被告的罪惡,證人的控訴,法庭的判決,然後再說上一些諸如罪有應得,十惡不赦,正義得到了伸張,正義終於戰勝了邪惡之類的話就萬事大吉了
  • 《沉默的巡遊》,懲罰一個被「誤會」的兇手,還算伸張正義嗎
    而現在似乎歷史又要重演,所有的線索都指向他一人,可是法律和正義又無法審判他,他巡遊在受害者家屬面前,誣陷他們說自己的名譽受到損害,需要進行賠償,顛倒黑白混淆是非的他就像個幽靈一樣。但失去的親人久久未被伸張正義,他們的復仇之舉任何局外人都可批判,可失親之痛又有哪個局外人能真正感同身受?在沉默的面具之下,往往隱藏著不忍觸碰的往事之殤,我們都已經習慣於保持沉默,是因為心裡清楚,打破沉默之後多少觸目驚心的傷疤就會隱隱作痛。
  • 這樣的伸張正義我們不要!
    千萬不要讓惡魔披上正義的外衣,迷惑了正義大眾的雙眼。山西虐貓男拿開水澆燙自養懷孕母貓,致母貓和 4 胎全死,這個新聞想必大家都看到了。目前該男子已經被用人單位開除,對於這件事你怎麼看?以及此事,適用法律定責嗎?
  • 「辛普森案」漫談——論程序正義的重要性
    最終,辛普森被無罪釋放對於多數白人來說簡直就是晴天霹靂,他們突然覺得足夠的財富使一個人可以凌駕於法律之上。而對於多數黑人來說,正義終究是得到了伸張。而作為「局內人」的德肖維茨通過《合理的懷疑》向我們展示辛普森案背後的程序正義,而本文即是在讀罷此書後對此書所闡述的法律規則尤其是程序正義進行評析。
  • 託馬斯·阿奎那:法律和正義
    對阿奎那來說,法律是理性的命令,它是統治者為了臣民們——他們受這法律的支配,這法律就是向他們頒布的——(為他們)的共同利益而頒布的。這樣,法律具有規範的意義。阿奎那討論了彼此聯繫的不同法律:永恆法是表達上帝對所有造物之旨意的理性的命令。既然萬物都服從上帝的旨意,那麼萬物也都服從永恆法。
  • 堅持「三個相統一」 推進社會公平正義
    剛剛閉幕的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立足「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點,將「社會公平正義進一步彰顯」列入我國「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目標,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
  • ​東方大律師 | 王榮:他為法律的公平和正義而辯護
    面對新形勢下出現的P2P、融資租賃、保理等金融類案件,王榮也與時俱進,有精深的研究,並能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對於社會轉型、市場經濟活動中企業面臨的刑事風險,王榮就企業刑事合規也有自己完整的思路,並為企業提供有效的法律幫助。王榮何以對刑事辯護情有獨鍾?他告訴記者:「因為刑事辯護極具挑戰性,最能彰顯出法律的公平和正義,也最能體現出律師的自身價值和實力。」
  • 張弛評《不正義的多重面孔》︱不幸還是不正義?
    即便最後得到了補償,正義得到了伸張,也無法洗刷受害人經受了不正義後留下的汙跡。更何況不少人等不到正義到來的那一天。因此,不幸與不正義的分界,從來都是人為的,從來都是政治選擇的結果,對個人是這樣,對公權力也是如此。施克萊進一步指出,儘管從來沒有停止對不正義的控訴,但是傳統的政治理論卻只論正義,不談不正義。原因何在?她認為,這同正義理論的某種根深蒂固的偏見有關。一般來說,常見的正義理論總認為,不幸與不正義的區別很清楚,而不正義不過是正義沒有得到伸張的結果。
  • 鄧州檢察長列席審判委員會履行法律監督職能
    更多資訊,請及時關注微信公眾號鄧州全記錄、行走在鄧州鄧州檢察6月24日下午,鄧州市人民檢察院黨組書記、檢察長婁全田受邀列席鄧州市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就一起故意毀壞財物案件發表檢察意見。會上,婁全田檢察長首先聽取了承辦法官就案件審理經過、合議庭意見等方面的詳細匯報,然後就案件的事實認定、證據採信、法律適用和量刑建議等方面發表了中肯的檢察意見。婁全田檢察長表示,檢察長列席同級法院審委會會議制度,是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政法思想的重要舉措,也是法律賦予人民檢察院履行法律監督職責的重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