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6 10: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現代快報訊 「山歌好唱口難開,果子好吃樹難栽,白飯好吃田難種……」一曲悠揚婉轉的泰寧山歌在上清溪山谷間迴蕩,船上的排工用巧勁撐起一隻竹筏,沿溪水翩然而下;岸邊是一群坐在村口寫生的學生,畫筆不斷翻飛,秀麗的綠水青山不一會兒便躍然紙上。
這樣美的景色,對61歲崇際村村民肖可文來說,再熟悉不過了。只不過,以前他是溪水上的撐筏排工,是畫中的風景;現在是岸上的民宿主人,是最美風景的受益者。
11月,山裡還不算太冷,在福建三明泰寧縣上青鄉崇際村,遊人絡繹不絕。村子向北幾百米處,就是遠近聞名的上清溪景區。上清溪在泰寧東北部,全長50多公裡,景色秀麗新奇,幽靜可人。其中崇際至長興15公裡為深山峽谷地帶,赤壁丹崖把溪流擠逼為歪歪扭扭的曲線,號稱有「九十九曲、八十八灘」。水面最寬處不過20米,最窄處只容雙排通過。
正是這樣得天獨厚的山水資源,讓崇際村成了遠近聞名的網紅村,上清溪漂流也成了生態旅遊的「金字招牌」。
曾經的崇際村,只是泰寧一個偏遠貧困的山村。「那個時候,我們是守著好生態過著苦日子。」回憶起過往,肖可文感慨萬千。幾十年前,由於交通閉塞,與外界接觸少,山裡的生活僅僅是放牛、砍柴、拉板車,一年掙不到幾個錢。
1993年,上清溪景區開始對外開放。第二年,肖可文就做起了竹筏漂流排工,一做就是20年。在竹筏上,他一邊撐排,一邊講解景點故事,唱唱山歌,陪伴一批又一批遊客領略上清溪美景。
「最早的撐筏是需要逆流而上的,一來一回就是一天,掙個30塊錢。」 肖可文說,後來,景區專門成立了竹筏公司運輸隊,撐筏工錢漲到了50塊一趟。一年下來,僅靠撐筏,肖可文一年就能掙個近2萬塊錢。「這麼些年下來,景區變化太大了,以前上排的地方沒有,下碼頭也沒有廣場,現在都有了。還有你看我們住的房子,以前都是土房、瓦房,現在每家每戶都是三層半的樓房。」
近些年來,崇際村充分發揮旅遊扶貧門檻低、投資少、見效快的優勢,著力打造親水樂園,改造特色民宿,建成了上青民俗館、豆腐文化體驗館和道教、農耕、美食文化展示區。通過項目建設,村民們享受到了旅遊發展帶來的紅利,部分村民及貧困戶在際下、上清溪、九龍潭等景區就業。早在2017年底,崇際村25戶貧困戶已全部脫貧。
2015年,由於年齡大了,肖可文告別了撐筏,配合村裡打造寫生基地搞起了民宿,家裡的兩棟樓房都用來接待前來寫生的學生們。「別看學生們花費不高,但時間久,來一次就是一個禮拜,每次都是100來號人,外省外地的都有。」針對寫生業態,村裡引進文創、民宿公司進行市場化運作,僅2019年就接待寫生團隊3.2萬人次。
在肖可文看來,不論是外地的遊客,還是一波波採風的學生,看中的都是這裡得天獨厚的生態美景。「現在我們可真是守著好生態過著好日子了。」看著家門口迎來送往的客人,肖可文滿臉笑意地說。
現代快報+/ZAKER南京記者 鹿偉 徐紅豔 /文 蔡玥 何劉 袁俊帆 /攝
關鍵詞 >> 山水畫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