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面藍色字即可免費訂閱,寶雞日報每天讓您好看!
從1994年啟動援藏至今,我市有30多名幹部和專業技術人員奔赴西藏阿里地區噶爾縣、改則縣、普蘭縣,以透支生命、透支健康的代價和勇氣,用全部的身心和精力支援藏區建設——
20年前的1994年7月,在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上,黨中央和陝西省委將對口支援西藏阿里地區噶爾縣的神聖使命,交給了陳倉兒女。20年來,噶爾縣就像我市的第十三個縣區一樣,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持續關懷。如今,「寶雞元素」已成為阿里地區經濟社會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延安精神與老西藏精神、孔繁森精神與張宇先進事跡水乳交融,在雪域高原交相輝映,綻放出璀璨的光芒,矗立起不朽的豐碑。那麼,援藏20年來,我市給藏區群眾送去了什麼?我市援藏幹部有哪些作為?他們在藏區有怎樣的收穫?近日,記者輾轉多地,採訪了多位援藏者,聆聽他們感人肺腑的故事。
派「出去」請「進來」 由「輸血」變為「造血」
「 20年來,我市從人力、物力、技術等方面全面開展對口援藏工作,促進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支持了阿里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維護了國家統一和西藏社會穩定,加強了幹部人才隊伍建設,實現了援藏工作『輸血』與『造血』、『硬體』和『軟體』相結合,增強了受援地自我發展能力。」市委常委、組織部長馬贇說。
2014年 8月 27日,記者在市中醫醫院門診樓見到了援藏醫生孫曉暉。他曾在阿里地區人民醫院援藏 3年,給藏族醫生傳授彩超操作技術。
2007年 6月 12日,孫曉暉加入我省第五批援藏大軍,踏上了雪域高原。頭痛欲裂,難以入睡等高原反應困擾著他,但為藏區服務的意志,使他義無反顧地站在了崗位上。當時,阿里地區人民醫院雖有彩超,但沒有人會使用,他便建議固定醫生學習,財旺成為他收下的第一位「徒弟」。手把手教,面對面講, 3年下來,財旺成了醫院彩超操作的行家。
位於藏北高原腹地的阿里地區改則縣,平均海拔 4700米。 2011年底,市中心醫院與改則縣衛生服務中心建立起對口支援關係,計劃用 5年時間專項幫扶。 2012年 7月 30日,我市首批援藏醫療隊趕赴改則縣。
首批醫療隊醫生梁斌和祁軍安,重點教授膽囊腹腔鏡技術,並開展與之相關的臨床診治教學活動。雖然他們暗下決心要盡力幫助藏族患者解決病痛,但惡劣的環境迫使他們不得不離開。怎麼辦?永不服輸的寶雞兒女在困難面前從來不會低頭。他們的承諾不會成為泡影,請「進來」成為一種新的援藏形式。
2004年,首批 4名來自噶爾縣的幹部進入市委辦和市委組織部跟班培訓;10月,第二批 13名阿里地區機關幹部、學校老師來我市學習; 11月, 4名來自阿里地區的醫生進入市中心醫院免費進修培訓;今年 1月,兩名阿里地區人民醫院醫生來我市深造。
掛職幹部、醫生和教師來我市後,市領導十分重視,要求接收部門滿腔熱忱、周到細緻地做好組織和服務工作。眉縣實驗小學專門給白瑪德吉老師騰房間、買床墊、配電腦。從小生長在新疆的副校長李妍玲,每個星期天在家裡給白瑪德吉改善生活。岐山縣實驗小學給掛職的丁立老師騰出宿舍和辦公室,配備電腦和電視,讓他學習學校的精細化管理制度。市中心醫院給 4名藏區醫生專門安排資深專家幫教,全程講授。
20年,彈指一揮間。對口援藏,助推「西藏號」這艘航船乘風破浪,也激發起陳倉兒女建設新西藏的強大「正能量」。
刨「窮根」問「窮底」 第二故鄉建設忙
在噶爾縣城通往昆莎機場的 219國道旁,矗立著一塊石碑,上面寫著海拔4782米。援藏幹部面對「生命禁區」,以「海拔雖高,思想境界更高、鬥志更高、工作能力和水平更高」的「三高」精神,砥礪奮進,贏得了當地群眾的讚譽。
對於初上高原的援藏幹部來說,需要在第一時間補足「功課」。他們深知,藏區要發展,不能照抄照搬,要了解當地老百姓的需求。為此, 230公裡外的門士鄉門士村有了他們的身影,一個個哨所常聽到他們的慰問聲,低矮的牧民房裡有了他們的問候語。「刨『窮根』,問『窮底』」,成為援藏幹部進藏修身第一課。
第四批援藏幹部、噶爾縣原縣委書記張田力在調研的基礎上,提出「圍繞一個中心,突出城建牧區基建兩個重點,抓好以城帶鄉、科技興縣、人才培養和黨建帶動四項工程」的 3年援藏思路。第六批援藏幹部、噶爾縣原縣委書記張宇,進藏後兩個月時間,白天下鄉,晚上開會,全縣 4鄉 1鎮 12村的溝溝岔岔都留下了他的足跡,行程萬餘公裡。他大膽提出了影響噶爾縣歷史進程的「建設藏西中心城市、阿里經濟強縣、邊境模範縣」三大戰略目標。
高山牧場、田間地頭,援藏幹部和當地幹部一起幫助群眾解決實際困難。群眾的安全感、幸福指數不斷提升……0
「住」下來「富」起來 牧民安居有保障
讓貧困地區群眾富起來,首先得讓他們住下來。住安穩了,致富才有根基。
張宇提出「打造西藏最乾淨城市」的新目標後,硬是爭取百萬元植樹資金,又從我市園林環衛局請去 4名專家,指導噶爾縣綠化工作,我市拿出 150萬元專項資金予以支持。在幹部群眾的努力下,當年景觀大道種植的近 30萬株苗木成活率達到 90%以上,創造了歷史奇蹟。
噶爾縣扎西崗鄉典角村二組與印度一河之隔,邊境穩定是天大的事。2011年 7月,典角村二組被確定為首個「邊境模範村」開始建設。一年後,藏民免費住上了百餘平方米的二層樓。如今,投資 1270萬元建設的「典角邊境模範村」項目,已成為「西藏一流、阿里第一」的標誌性工程。人工種草項目打破了海拔4000米以上不能種植優質牧草的理論禁區,目前牧草種植面積已達 5350畝,極大拓寬了農牧民增收渠道。
20年來,我市先後選派 7批 30多名援藏人員進入阿里地區,積極爭取中省援藏資金,我市對口援藏資金也達到 1500多萬元 ,使一批民生項目落戶噶爾縣,極大地改善了藏區群眾生產生活。 20年間,爭取援藏資金建設了 527套新房,幫助 2000多名農牧民離開帳篷住進新居,圓了「安居夢」。
記囑託、攜起手 抗災救災打頭陣
「缺氧不缺精神,艱苦不降標準,樸樸實實做兒女,認認真真幹工作」,這是援藏幹部進藏時立下的錚錚誓言,也是他們無私奉獻的真實寫照。
在雪域高原,援藏幹部與阿里群眾一道同心攜手,譜寫了一曲曲無私奉獻的時代讚歌:
2004年,噶爾縣發生了百年未遇的蝗蟲災害,援藏幹部吃住在一線,與當地幹部群眾一起參加滅蝗「戰鬥」;
2005年 4月,一場雪災使噶爾縣三個鄉鎮遭災,援藏幹部既當指揮員,又當戰鬥員,深入牧民家中,解決實際困難,形成了民族團結的好局面;
2006年 3月,張田力同志因連續加班,造成心肌缺血、腦供血不足,暈倒在會場,但他短暫休息後馬上投入工作;
2012年 8月 22日,張宇同志因長期超負荷工作,永遠倒在了工作崗位上,為援藏事業獻出了自己 44歲的生命……
20年來,從典角邊境模範村到昆莎鄉牧草基地, 1.8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上掀起一輪輪建設高潮,奏響了藏區穩定發展的時代強音。
獻真情、守邊防寶雞精神耀邊疆
「進藏為什麼?在藏幹什麼?離藏留什麼?」這是每一位援藏幹部進藏時面對的一道考題,他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給出了答案。
噶爾縣縣委辦主任普布加措對記者說:「援藏幹部的到來,使我們工作有了條理、有了標準,援藏幹部給我們送來了『真經』。」「在阿里工作的 3年裡,藍天白雲、碧水黃沙洗滌了我的心靈,淨化了我的靈魂;民族團結、為國戍邊堅定了我的信念;苦幹實幹、奉獻噶爾,磨鍊了我的意志。特別是我被『老西藏精神』和農牧民的善良所感染,並內化為自己的自覺行動。」第六批援藏幹部、噶爾縣原副縣長、現鳳翔縣常務副縣長趙海斌說。
第三批援藏幹部、現鳳翔縣檢察院副檢察長李清對三年援藏經歷感慨萬千。他說:「艱苦的生活,惡劣的自然環境,磨鍊了我的意志,它是一筆價值豐厚的財富。一生能為藏民做點事,心裡覺得很踏實。援藏,讓我感受到作為寶雞人的幸福和快樂,生活在寶雞的幹部職工,更應該珍惜時光,為黨和人民勤奮工作!」
20年來,援藏幹部留下的是永恆閃耀的豐碑;帶走的是銘記一生的情誼。
援藏幹部們說,雪域高原是他們的第二故鄉;西藏群眾說,援藏幹部是他們最親的家人。
援藏幹部說,一次援藏,終生難忘;一次援藏,終生援藏。
雪域高原,岡底斯山,獅泉河,阿里紅柳,記住了寶雞援藏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