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博覽會上有群「小老虎」?澄城刺繡傳承人談針線活兒裡的寄託

2020-12-22 齊魯壹點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賀照陽

虎頭帽、虎頭鞋、荷包、筆筒、捶背虎……在第六屆中國非遺博覽會上,來自陝西省的國家級非遺項目「澄城刺繡」帶來了多種的「虎文化」元素展品。這些充滿東方韻美的「小老虎」們色彩明快、活靈活現,不時吸引著來看展的兒童和家長。

今年41歲的王春莉是「澄城刺繡」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據她介紹,陝西刺繡淵源深厚,周秦漢唐都有記載,作為四大繡品的母體藝術,在西北大地發揮著它不可替代的作用。澄城刺繡作為陝西古老繡種中的一支,針功細膩、花型簡潔大方、顏色搭配和諧,早在2008年就被公布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人們渴望生活美好幸福,便借用繡品表達出內心的真實情感」,王春莉說,如「喜報三元」「五子登科」「功名富貴」等繡圖,就寓意孩子長大以後仕途順利,加官進爵;而「虎文化」則是長輩希望子孫能夠像小老虎一樣茁壯成長,手工縫製中的一針一線都寄託了對晚輩的祝福。

非遺作為助力精準扶貧的重要抓手,在「澄城刺繡」項目中同樣得到了實踐和認可。王春莉說,她們採用了公司+合作社的模式,將這項美好的非遺刺繡技藝在產業化運營中傳承。公司目前在西安市擁有600多平米的店鋪和作坊,帶動了周邊留守婦女、殘疾及貧困人員近千人致富增收,並與省內三所高校十多個刺繡專業合作社建立了長期合作關係。

王春莉還說,「國家現在組織的各種展覽及扶持項目,讓我們澄城刺繡有了經濟方面的提升,單是外貿產業就得到了有力的增長。在今後的日子裡,我們非遺傳承人一定會帶領更多的人們用手中的勤勞之線,繪出未來美好生活。」

據介紹,本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由文化和旅遊部、山東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濟南市人民政府承辦,展會分線上、線下兩個版塊,將持續至10月27日。

相關焦點

  • 線韻悠悠繡人生 武山刺繡非遺傳承人王雲霞的刺繡人生
    在千千萬萬條絢麗多彩的人生道路中,王雲霞選擇了刺繡,用彩線編織人生的夢想,用小針洞開人生的大門,成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武山刺繡的縣級代表性傳承人,成為用彩線繡出精彩人生和美好生活的領路人。王雲霞選擇了刺繡,選擇了武山刺繡市級非遺傳人承劉雲帆做老師。卻因孩子尚小,不能專心致志的投入到刺繡學習創作中,她只能通過視頻向劉老師請教。劉雲帆也經常從天水給她帶繡材,讓她在家中先自己繡,熟練平針秀、纏針繡、亂針繡等基本繡法。從小幅作品開始,體味構圖、配色和各種繡法的綜合運用。每幅繡品的圖樣、繡到中途的疑惑,以及刺繡過程中的感悟,都及時與劉雲帆進行視頻交流。
  • 剪紙皮影泥塑刺繡展新韻 15款非遺特許產品籤約十四運
    三秦都市報-三秦網訊(記者 夏明勤)11月27日, 第十四屆全運會(非遺類)特許商品籤約儀式在西安高新區舉行。第十四屆全運會組委會、省文化和旅遊廳、省外辦、西安市委宣傳部、西安高新區、省非遺產業促進會的領導、嘉賓和非遺代表性傳承人代表一起見證非遺產品籤約十四運特許商品的榮光時刻。
  • 十日談|第七季預告:扛鼎未來的非遺新生代(二)
    春種,夏長,秋收,冬藏 在這個寒冷冬季 萬物歸藏、積蓄力量的時節裡 非遺星球十日談 第七季來了!
  • 中國民間工藝博覽會開幕,非遺文化傳承人現場互動
    廣繡非遺文化傳承人唐曉玲學習廣繡已經有30多年,在剛剛開幕的中國(廣東)民間工藝博覽會上,她現場繡制一幅「紅荔」圖,吸引了諸多遊客駐足。
  • 人物剪影丨安鎖香:彝族刺繡非遺傳承人
    走進董炳小學的刺繡教室,桌子上放滿了色彩繁多、圖案娟秀的彝族刺繡作品和半成品,這些豔麗精緻的彝繡作品,都出自學校彝族學生之手,一色一紋裡繡出的是年輕一代的傳承之力。教授他們彝繡的老師名叫安鎖香,是玉溪市級彝族刺繡非遺傳承人,2010年獲「玉溪市民族民間工藝師」稱號。
  • 逛西北五省非遺文化展,看陝西老虎布,極具鄉土氣息的民間工藝品
    阿哲愛旅遊,旅途中最喜歡看的就是有記憶的,有傳承的,這次敦煌舉辦的西北五省非遺展,飽了阿哲的眼福,滿足了阿哲的夙願。敦煌西北五省非遺展期間,阿哲對于澄城刺繡有點興趣,特意拍攝了幾張布老虎的照片。澄城刺繡屬於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是陝西渭南澄城縣的農家婦女在日常生活和人際交往中表達感情時創造的藝術品,是在農耕生產和生活中承載著厚重的傳統文化和生活理念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人們的衣食住行、婚喪嫁娶、生子慶壽、喪俗祭祀等民俗活動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既實用又美觀。老虎玩具,孩子喜歡,大人也喜歡。
  • 2020第六屆上海國際手造博覽會開幕 聚焦非遺扶貧
    據介紹,本屆博覽會主題是「協同創新、快樂前行」,是上海市教育委員會「文教結合」支持項目,也是文化和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傳統工藝工作站」支持項目,聚焦「非遺美育」「非遺扶貧」「城市手工」方面的社會成果展示。本屆博覽會由上海公共藝術協同創新中心、上海手造街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上海創意設計師協會聯合主辦。  亮點一,聚焦非遺美育。
  • 非遺傳承人群訪談計劃丨苗族刺繡技藝傳承人吳秀英訪談
    2012年4月—評為凱裡市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受凱裡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邀請赴國外參展。參加凱裡市第七屆中國凱裡原生態民族文化旅遊節展演。 2014年參加全國圖書交易博鑑會黔東南分場非遺活態展。參加2014年全國銀刺繡博覽會。受邀參加2014年年終專家座談會。
  • 九曲黃河多彩渭南 非遺展示精彩紛呈(組圖)
    澄城花饃傳承人申紅雲介紹說,「堅定信心,同舟共濟,有這八個字,咱們一定能取得最終勝利!」一大一小,一動一靜,孩子拿起剪子有模有樣,華州剪紙傳承人艾曉眼角滿是笑意,他拿起孩子剛剪好的「年年有餘」向大家展示,「娃娃學了半年了,今天讓他到現場感受非遺文化魅力。」
  • 炕頭上跟姥姥學滿繡 成非遺傳承人
    這門古老的技藝在丹東有一個叫張遠芳的年輕傳承人,她是一名 "90" 後,從小跟著姥姥走進了滿繡的世界。出國留學時的一次經歷,讓她堅定了自己傳承這項藝術的信念。跟姥姥在炕頭學滿繡" 我小時候不太愛出去玩兒,大多數時間呆在家裡看姥姥坐在炕頭上刺繡。"
  • 非遺文化助力十四運 第十四屆全運會非遺類特許商品籤約儀式西安舉行
    11月27日, 第十四屆全運會(非遺類)特許商品籤約儀式在我市高新區舉行。第十四屆全運會組委會、省文化和旅遊廳、省外辦、西安市委宣傳部、西安高新區、省非遺產業促進會等相關單位嘉賓和非遺代表性傳承人代表一起見證非遺產品籤約十四運特許商品的榮光時刻。
  • 漢服/飛躍聯名鞋/手作體驗……浦東有個可以玩的博覽會,精彩等你來...
    本屆博覽會聚焦「非遺美育」「非遺扶貧」「國潮國貨」,在9000平方米的展館內,觀眾不僅能看到全國14個省、市、自治區的 46個非遺項目精彩亮相,也能一睹中國文創的今日風採,品讀巧手匠藝背後的文化內涵。走進展館,首先映入觀眾眼帘的是「漢未央」與「大孚飛躍」展位。
  • 非遺傳承人手把手教你做小老鼠花饃,家中常見...
    來自陝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澄城面花傳承人申紅雲,她帶著家鄉特色蒸花饃,傳統工藝讓你大開眼界;北京大廚林鄭,帶來老北京珍珠饊子的做法,傳統味兒,屬於老北京的年味兒。花饃的製作主要流行於陝西省、山西省等地,逢年過節,家人團聚的時候,當地的女性都會將麵團著色,用家常工具製作出形態各異、顏色豔麗的花饃。
  • 平谷區文化館「傳承非遺 共圓中國夢」非遺課堂 刺繡培訓班開班
    為貫徹落實中國殘聯辦公廳、文化和旅遊部辦公廳《關於積極引導殘疾人參與非遺保護試點工作的通知》要求,為積極引導和支持平谷區殘障人士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非遺技藝傳承培訓,促進殘障人士「非遺+創業+就業」的文件精神。
  • 時代記憶:一幅馬尾繡,講述古老的水族故事——非遺傳承人潘懈
    生命因傳承而精彩,在「時代記憶·非遺地圖」上,來自全國各地的非遺傳承人、時代匠人們用自己獨特的技藝展示著非遺文化的魅力,踐行著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本期非遺傳承匠人:潘懈,為「時代記憶·非遺地圖」平臺合作匠人——潘懈,,1978年出生於三都縣中和鎮三洞社區,現為水族馬尾繡製作和織布技藝傳承人,三都縣安娜娜馬尾繡製品有限公司總經理。馬尾繡,一項水族最為古老、最具民族特色的刺繡工藝。
  • 這個非遺傳承人 把畲繡送上了國際時裝周
    在林其番的作品裡,你能看到傳統的繡片與現代布料相結合,也能看到「蝴蝶」「牡丹」「鯉魚」等傳統圖案出現在剪裁時髦的服飾上。在中外模特們的演繹下,畲族刺繡的文化、紋樣和象形符號,與中國傳統民間技藝第一次碰撞出了火花。「設計師,是一個擁有夢想並且堅持自己夢想的人。為了把中國的刺繡研究做透徹,我拜訪了很多刺繡的非遺傳承人,深入學習和和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
  • 非遺傳承人剪紙鼠賀新春
    非遺傳承人剪紙鼠賀新春 還記得小時候每逢過年時 玻璃窗上那一抹中國紅 一張張精美的剪紙 寄託著我們辭舊迎新、接福納祥
  • 從民間走進高校_烙畫非遺傳承人李紅霞受聘西安工商學院客座教授
    12月3日,烙畫非遺傳承人李紅霞客座教授授聘暨烙畫工作室揭牌儀式在西安工商學院舉行。標誌著烙畫從從鄉村走向城市,從民間走向高等院校。在受聘儀式上,西安工商學院校長葉曲煒教授登臺,為李紅霞老師頒發聘書,聘請李紅霞老師為西安工商學院客座教授和學生導師。受聘儀式後,平利縣文聯顧問、詩詞學會會長王向東,高陵區文化館副館長、西安工商學院客座教授吳英,西安工商學院校長葉曲煒教授共同為李紅霞烙畫工作室揭牌。
  • 「非遺研培計劃」實施四年,傳承人在高校裡學了什麼?
    即日起至10日,「與時舒捲2019——非遺研培計劃學員結業作品展」在江南大學美術館暨錢紹武藝術館展出,免費對社會開放。此次參與非遺傳承人研培計劃的是紫砂藝術項目的88位學員,展出的近200件作品,是他們5個月來的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