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傳承人群訪談計劃丨苗族刺繡技藝傳承人吳秀英訪談

2021-02-23 愛手藝

學員經歷

1974年9月—1979年7月在灣水小學上學。

1983年9月—1986年灣水上排洋上夜校。

1986年—2003年12月在凱裡棉紡廠織布車間工作。

2004年1月—2005年9月下崗。

2004年1月—2005年9月下崗。

2005年10月—至今任凱裡市協管員。

2012年4月—評為凱裡市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受凱裡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邀請赴國外參展。

參加凱裡市第七屆中國凱裡原生態民族文化旅遊節展演。

2014年參加全國圖書交易博鑑會黔東南分場非遺活態展。

參加2014年全國銀刺繡博覽會。

受邀參加2014年年終專家座談會。


學員自述

我從小生長在苗寨,父母長輩都要是地道的苗族,而且都掌握著相當高的傳統刺繡和歌舞的技能,所以我也受到父母的影響,從小就跟著長輩們學習刺繡、唱歌等。雖然後來稍微長大在學校上學,回家把書包一丟,又拿起針線開始學習刺繡,我感覺刺繡深深的吸引著我,直到後來出來工作了,雖然白天上班很辛苦,但是一下班回家,我還是堅持坐下來練習我所鍾愛的刺繡,而且感覺從刺繡的學習過程中得到享受,直到現在興趣就是這樣培養起來的。現在我的刺繡技能也越來越好了,得到大家的好評,而且繡出來的繡品還賣去給那些對刺繡愛好者收藏,即美、德、法、荷蘭、英等各個國家愛好刺繡的朋友。現我已經將刺繡技藝傳承給了86個人。


我們的這一傳統刺繡技法都是祖輩世代相傳,都是傳女不傳男,除了家庭內部互相傳都要以外,本村鄰居長輩也互相都要傳授和指導等。

我的傳承譜係為:

第一代  巫阿倫 文盲 女  苗族  81歲  已過世 傳授她所有女兒和孫女以及一些鄰居小孩,共30多人

第二代  王務又 文盲 女  苗族  63歲  已過世  傳授她所有女兒和孫女以及一些鄰居小孩,共有40餘人

第三代  楊吾義 文盲 女  苗族  83歲  已過世  傳授她所有女兒和孫女以及一些鄰居小孩

第四代  顧明芝 文盲 女  苗族  75歲  健在  傳授她所有女兒和孫女以及一些鄰居小孩,我的直接傳授者,有70餘人

第五代  李金英  初中 女  苗族  55歲  健在 傳授給我和其他的學徒,有100多人

第六代  吳秀英  初中 女  苗族  48歲健在,我傳授的下一代如楊通芬等共80多人

>>>獲獎經歷<<<


2006年參加「開磷杯」多彩貴州旅遊商品兩賽一會凱裡賽區旅遊商品能工巧匠選拔大賽榮獲優勝獎,並授予「凱裡名匠」稱號

2008年參加「甕福杯」多彩貴州兩賽一會旅遊商品設計大賽中榮獲定向設計三等獎

2010年參加「開磷杯」多彩貴州旅遊商品兩賽一會凱裡賽區旅遊商品能工巧匠選拔大賽榮獲優勝獎,並授予「凱裡名匠」稱號

2012年2月份吳秀英參加凱裡甘囊香國際蘆笙節服飾表演獲獎的獎牌

2012年2月吳秀英參加凱裡甘囊香國際蘆笙節苗族服飾(銀飾)表演大賽獎牌

2012年3.8吳秀英所在的水珠蘆笙隊參加凱裡市旁海鎮3.8節活動中 獲得歌舞比賽第一名

2014年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工作中成績突出評為先進個人

2014年榮獲「十一」黃金周凱裡苗侗風情園萬人長桌宴篝火晚會表演獎

>>>訪談摘要<<<


Q:您做刺繡的時候要先畫圖,打底稿嗎?

A:不用,我不用打稿,圖形都在自己的大腦裡,想到哪裡繡到哪裡,配色也都在腦袋裡面先想好了,也是熟能生巧的緣故吧。


Q:那這些繡品有沒有結合當地旅遊業的發展去研發一些旅遊產品呢?

A:有的,這些就是我的徒弟們設計出來的旅遊紀念品,在之前我們這都沒有旅遊紀念品,這些都是我徒弟設計,裡面的圖案都是我們特色有寓意的圖案。

Q:請問這個繡品是很多年了吧,可以跟我們分享下它的故事嗎?



A:這個是我兒子的背帶,是我86年繡的,距今也有三十年了。那會我看旁邊的人在繡,我也繡了。就這個背帶它裡面運用了疊繡、數紗繡、打籽繡、鎖邊繡等多種繡法,裡面的圖案都是自己想的,圖案都是呈現對稱的,配色也是對稱的。裡面有龍有鳳、彩虹寓意著希望孩子平平穩穩長大,能夠成龍成鳳,而且男孩女孩都可以用。裡面的線也都是我自己染得,每個顏色都有意思,如紫色有消炎解毒的功效,再用橡樹枝椏燒火煙燻使衣服有香味,走到哪裡都會惹人愛。這個背帶雖然舊了,但對我的意義非凡,裡面寄託了我對孩子的祝福與期望。


Q:您是多大的時候學習刺繡的呢,中間的經歷肯定很不平凡?


A:在我們那個年代,在農村你不會繡花是嫁不出去的,從小就跟著媽媽學習繡花。那會我們上學晚,都是有了繡花的功底才上學的。一邊繡花一邊上學,那個時候休息的時間也多,所以繡花時間也多。那個時候你不會繡,去市場上買,還要擔心別人下蠱,你送東西給別人,別人也不敢要,自繡自銷,自己繡自己的衣服。其實也不是真的有人下蠱,父母這樣說是想讓我們自己做,不依賴別人,奮發向上。

Q:關於刺繡技藝,您是否也有過拜師學藝的經歷?


A:我有跟李老師學習過,我老師是李金英。我不僅鞏固和提高了原本在老家所學的刺繡技能,而且還學會了李老師的很多技能、針法和繡種。比如翁項村傳統的而且還學會了李老師的很多技能、針法和繡種。刺繡工藝——疊秀、打籽繡、兩針繡和馬尾繡等,都是從她這裡學會的。如今,我已經完全掌握了灣水地區的大部分繡法和翁項地區的許多種繡法,而且開始有一些人上門來找我教授她們學習刺繡了。


Q:那您在刺繡教學的過程中,是以什麼樣的方式教授呢?

A:我在教他們刺繡中,根據她們的能力,因材施教,一步一步的循序漸進地教她們,比如不會做數紗繡的姑娘就教她們做數紗繡,會數紗繡的姑娘那我就教她們鎖邊繡,現在我的學員有很多。只要她們願意學,我就教給她們。

 

策劃:愛手藝微信公眾平臺

編輯:念心

文案:一閃而過

攝影:阿敏

校對:一閃而過 

生活發酵藝術,藝術微醺情操


微信ID:aishouyi999長按左側二維碼關注

相關焦點

  • 人物剪影丨安鎖香:彝族刺繡非遺傳承人
    走進董炳小學的刺繡教室,桌子上放滿了色彩繁多、圖案娟秀的彝族刺繡作品和半成品,這些豔麗精緻的彝繡作品,都出自學校彝族學生之手,一色一紋裡繡出的是年輕一代的傳承之力。教授他們彝繡的老師名叫安鎖香,是玉溪市級彝族刺繡非遺傳承人,2010年獲「玉溪市民族民間工藝師」稱號。
  • 靖州:苗族刺繡 傳承在指尖上的「無字天書」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5月20日訊(龍俊霓)驕陽似火的五月,靖州縣的渠陽古城裡卻有著它靜逸的一面,苗家阿嫂們帶著孩子,手把手教著刺繡。黑色的底布上,浮萍、荷花、鳳凰等各式花紋,苗家阿嫂信手拈來,圖案栩栩如生,色彩搭配淡雅靈動。「從小就跟著老一輩學的,現在學的年輕人太少了。」
  • 平谷區文化館「傳承非遺 共圓中國夢」非遺課堂 刺繡培訓班開班
    為貫徹落實中國殘聯辦公廳、文化和旅遊部辦公廳《關於積極引導殘疾人參與非遺保護試點工作的通知》要求,為積極引導和支持平谷區殘障人士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非遺技藝傳承培訓,促進殘障人士「非遺+創業+就業」的文件精神。
  • 記載歷史 傳承文化——記綦江苗族蘆笙、苗族刺繡
    苗族主要分布在海拔400-1300米的石壕、打通、安穩、趕水4個街鎮。綦江轄區共有九個苗族姓氏,分別是張、王、馬、熊、陶、楊、古、項、侯。日前,記者來到趕水鎮梅子村文家溝,對綦江苗族蘆笙、苗繡傳承進行深入了解。在摸索中與時代接軌的綦江苗族蘆笙傳承人——馬帝庭經過熱鬧繁華的街區,沿著蜿蜒曲折的公路,車子駛進被翠綠包裹的大山之中。
  • 絲弦之聲,對話菏澤弦索樂非遺傳承人
    菏澤報業全媒體消息(記者 牛 騰)6月7日,在「中國文化遺產日」來臨之際,由濟南大學音樂學院主辦的專題訪談《絲弦之聲:對話菏澤弦索樂非遺傳承人》在濟南大學大禮堂舉行。本次採訪由香港衛視主持人周一諾主持,國家級非遺傳承人趙登山、山東省非遺傳承人蘇本棟,國家藝術基金2019年度藝術人才培養資助項目《山東菏澤弦索樂表演人才培養》負責人、濟南大學音樂學院院長鄭中以及學員代表們圍繞山東菏澤弦索樂的傳承與保護、創新與發展展開對話。
  • 線韻悠悠繡人生 武山刺繡非遺傳承人王雲霞的刺繡人生
    在千千萬萬條絢麗多彩的人生道路中,王雲霞選擇了刺繡,用彩線編織人生的夢想,用小針洞開人生的大門,成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武山刺繡的縣級代表性傳承人,成為用彩線繡出精彩人生和美好生活的領路人。從此,王雲霞又多了一位大師級刺繡老師——張建英。每晚堅持線上教學,白天創作實踐,兩位老師悉心傳教,加上她潛心鑽研,其刺繡技藝發生了突飛猛進的提高,作品針法運用更加嫻熟,畫面能夠隨意構思和布局,更好體現創作主題和思想,為創作出具有個人風格的刺繡作品奠定了基礎。她繡的特色香包、古風刺繡背包、湘妃扇、呦呦鹿鳴、奉獻、鍾南山等作品都很有藝術韻味,兼具實用性和時代感,成為頗受歡迎的非遺文創產品。
  • 儋州土法製糖技藝傳承人吳少玉做客《青創海南》訪談欄目 分享創業...
    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7月14日消息(記者 易帆)日前,海南憶家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非物質文化遺產土法製糖傳承人吳少玉,受邀做客2020海南青年創業創新大賽「青創海南」海南優秀創業青年訪談節目,向創業者們講述她發展海儋土糖產業的創業故事,分享她帶領著鄉親們在創業路上脫貧致富的甜蜜芳香。
  • 十日談|第七季預告:扛鼎未來的非遺新生代(二)
    杭州刺繡作品《觀經圖》 在第六季中 10位活力四射的新青年 用心地做著非遺的傳承與發展 劉雨涵 浙江省級非遺杭州刺繡技藝傳人 1.南宋宮廷流傳出來的杭州刺繡是怎樣的
  • 6歲學刺繡,她在抖音繡出苗族「豪華嫁衣」,網友:堪比皇后出嫁
    這樣一幅看似簡單的苗繡,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卻蘊藏著複雜繁瑣的刺繡步驟。在刺繡前,刺繡者需要先進行畫樣與粘花。「我從6歲起跟母親學習刺繡,18歲時已經開始給自己繡制嫁衣了」,楊阿妮說,苗族姑娘從5、6歲起就跟著母親、嫂嫂等家中長輩開始學習苗繡。如今楊阿妮已經43歲,相比幾十年前她的刺繡技藝精進了不少,繡制出的嫁衣花樣和外觀款式也更加美麗大方。在一條短視頻中,楊阿妮向抖音上的網友現場展示了一針一線繡出來的苗族嫁衣模樣。
  • 視點 妙手生花 貴州苗族刺繡傳承人受邀中國美術館
    9月19日,中國美術館三樓展廳,婉轉悠揚的民歌迴蕩在現場,貴州苗族刺繡傳承人潘玉珍不僅帶來了苗繡,還演唱了苗族傳統民歌,引得觀眾陣陣喝彩。潘玉珍自幼隨母親學習挑花,劈絲刺繡,織錦,染、織、繡全能,是當地眾所共知的刺繡能手。
  • 吉首大學召開首屆傳統技藝傳承與發展研討會
    紅網時刻湘西11月27日訊 11月25日上午,吉首大學「守藝·聯動·再設計」首屆傳統技藝傳承與發展研討會在吉首召開。副校長羅金銘,張家界市文化旅遊廣電體育局副局長朱芳,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劉代娥、梁德頌、張繡雲、聶大勇、姚元飛、張春海,張家界校區教科辦主任張友福等出席。美術學院副院長賀煒主持會議。
  • 守藝人楊光賓:把苗族銀飾鍛制傳統技藝傳承下去
    10月17日至25日,中國丹寨非遺周在丹寨縣萬達小鎮舉行,「黔地守藝」傳統手工藝作品展覽分區展示了貴州不同地方的代表性非遺。苗族銀飾鍛制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高級工藝美術師楊光賓受邀帶著作品參加展覽,他的展位在第一個。展廳的進門處陳列著十多件他的銀飾作品,精美絕倫,吸引了眾多遊客觀賞。
  • 數百名非遺傳承人等齊聚福州 讓傳統工藝跨海傳承
    他們中,既有脫胎漆器、建盞和藥香製作等福建非遺傳承人,也有臺灣文物修復、手繪燈籠、刺繡等工藝行業的佼佼者。匠人大會為大家提供了一座開館收徒、讓技藝跨海傳承的橋梁。  「十四五」規劃建議提出,弘揚科學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強科普工作,營造崇尚創新的社會氛圍。「工匠精神」「非遺」「創新」等熱詞,組成了閩臺匠人大會的高頻話題。  「工藝傳承,重在一個『傳』字。
  • 創新非遺傳承,靠人工智慧如何實現
    光看「上海大學可穿戴技術與中國非遺刺繡創新實驗工作坊」的名字,會讓人感覺這個工作坊是研究如何讓非遺刺繡「可穿戴」的。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數碼藝術系常務副系主任李謙升介紹,把不可見的非遺傳承過程用可穿戴設備展現出來,希望能用這種遊戲方式,吸引更多人來體驗非遺,藉助人工智慧幫助傳承人創新設計也是未來一大應用方向。
  • 「非遺研培計劃」實施四年,傳承人在高校裡學了什麼?
    即日起至10日,「與時舒捲2019——非遺研培計劃學員結業作品展」在江南大學美術館暨錢紹武藝術館展出,免費對社會開放。此次參與非遺傳承人研培計劃的是紫砂藝術項目的88位學員,展出的近200件作品,是他們5個月來的所學。
  • 全世界獨一份的刺繡技藝
    用神仙葉子做的「豆腐」,全世界獨一份的刺繡技藝,千年不腐的天價涼蓆,用頭髮作畫的藝術,比髮絲還細的刻紙,一根可以跳繩的麵條,還有可以吃的「石頭」;又是誰開創了一部針線塑造的新疆童話,用刻刀描摹一個個迷你寫意世界,以手掌之力推出閃耀盛世大唐的絕美色澤。走呀~谷小雨告訴你,神奇手藝就在這裡,一代代傳奇也在這裡。苗族錫繡苗族錫繡,是在材料上使用金屬「錫」來完成一件刺繡品。
  • 非遺博覽會上有群「小老虎」?澄城刺繡傳承人談針線活兒裡的寄託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賀照陽虎頭帽、虎頭鞋、荷包、筆筒、捶背虎……在第六屆中國非遺博覽會上,來自陝西省的國家級非遺項目「澄城刺繡」帶來了多種的「虎文化」元素展品。今年41歲的王春莉是「澄城刺繡」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據她介紹,陝西刺繡淵源深厚,周秦漢唐都有記載,作為四大繡品的母體藝術,在西北大地發揮著它不可替代的作用。澄城刺繡作為陝西古老繡種中的一支,針功細膩、花型簡潔大方、顏色搭配和諧,早在2008年就被公布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 傳承苗族非遺文化 阿苗千千迎新年音樂會在長沙舉行
    一曲悠揚婉轉的《苗家迎客歌》拉開音樂會序幕, 濃鬱的苗族風情撲面而來,令現場觀眾耳目一新。接著,阿苗千千演唱了飽含苗族民間音樂元素的原創歌曲《苗家歡歌》《阿苗千千》《幸福苗寨》《苗家美》等,一展新創苗歌的魅力與央視《星光大道》冠軍歌手歌唱的實力。
  • 公益組資訊 | day9:湖南省湘西州花垣縣苗族刺繡手工藝品
    今天,肖戰粉絲公益項目組發布了一則新的公益資訊,給大家推薦的是湖南省湘西州花垣縣的苗族刺繡手工藝品,其中有繡著花草、蝴蝶媽媽圖案的手工筆記本,有實用與觀賞性為一體的隨身化妝鏡,有古典優雅風的苗銀刺繡吊墜,還有針法豐富、融合了多種繡法的雙面刺繡團扇。湖南湘西州花垣縣是「精準扶貧」首倡地,其少數民族人口佔比達到77.3%。
  • 巴梅:錫伯族傳統刺繡傳承人關永梅
    在祖國的西北邊陲,錫伯族繡娘關永梅,自小跟隨母親學習錫伯族刺繡、剪紙、毛衣編織、鉤針編織技藝,成為新疆工藝美術大師、自治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錫伯族傳統刺繡代表性傳承人。     一份努力一份收穫,她將滿腔的心血注入刺繡工藝,精益求精,推陳出新,繪出了新的藍圖,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