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5月20日訊(龍俊霓)驕陽似火的五月,靖州縣的渠陽古城裡卻有著它靜逸的一面,苗家阿嫂們帶著孩子,手把手教著刺繡。黑色的底布上,浮萍、荷花、鳳凰等各式花紋,苗家阿嫂信手拈來,圖案栩栩如生,色彩搭配淡雅靈動。
「從小就跟著老一輩學的,現在學的年輕人太少了。」苗家阿嫂唐豔從事苗族刺繡已經30多年,她告訴記者,以前苗家姑娘結婚,都是自己繡婚服,「現在肯學的人少咯,要是有年輕人願意傳承就更好了。」
唐豔的侄女唐巧珺對刺繡興趣頗高,現在,唐豔從穿針引線到顏色布局,手把手的認真教。
「我喜歡這門手藝,想傳承這種文化!」唐巧珺說。
苗族刺繡作為記錄本民族歷史和傳說的載體,是苗族的識別標記和民族凝聚力的象徵,幾何圖形布局,寓意苗族先民在定居下來後擁有屬於自己的田地,以及對安居樂業田園生活的祝願,袖子上橫槓紋路代表苗族先民在遷徙過程中所歷經的山川河流,幾乎每一個刺繡紋樣都有一個故事或傳說,蘊含有民族文化,是民族感情的表達、是生活的展示,被譽為「穿在身上無字天書」。
「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昌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近年來,靖州縣不少刺繡手藝人成為了非遺傳承人,有了政府保護和助力,有了安心研究傳統藝術的傳承人,苗族刺繡也一定會傳承下去。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