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刺繡培訓進校園

2020-12-18 人民日報

苗族刺繡培訓進校園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0年07月01日  第 07 版)

  近日,廣西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縣開展苗族刺繡進校園活動,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的苗家小鎮小學46名學生參加刺繡學習。圖為一名非遺傳承人在指導學生走針。

  廖子淵攝(人民圖片)

相關焦點

  • 藏在深山的「無字天書」苗族刺繡
    苗族刺繡是苗族古老的傳統民間藝術,苗繡在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是中國五大名繡之一。它的歷史從《後漢書》中對苗族先民服飾的記載推算,苗族刺繡至少應產生於戰國時期。苗族沒有自己的文字,故刺繡在某種程度上承擔了重要的文化傳承作用。
  • 記載歷史 傳承文化——記綦江苗族蘆笙、苗族刺繡
    正在吹奏蘆笙的苗族男孩    記者 劉琦 攝苗族蘆笙和苗族刺繡作為苗族世代相傳的歷史文化瑰寶,在苗族發展史起到了無與倫比的重要作用。相傳,在苗族歷史三次大遷徙中,苗族男子吹笙開路,吹笙結伴,吹笙尋友,以苗族蘆笙曲調形式把苗族喜悅悲傷感情表達其中;在遷徙途中,苗族姑娘則以刺繡記路,待最後抵達可以落腳的聚居地時,從衣領到褲腳已全部繡滿,從此,每逢佳節,苗家姑娘都要穿盛裝,緬懷離去的故土,紀念英勇聰慧的前輩,同時也為了承繼前輩流傳下的這份美麗,不忘祖業,激勵後人。
  • 苗族蠟染與刺繡裡的婚俗元素
    聚居在貴州山區的苗族、布依族、水族、瑤族等都使用蠟染,涉及生活中的各個方面。如戀愛、婚姻、生育用品、節日盛裝、喪葬以及祭祀專用的衣被、幡巾等都離不開蠟染。貴州各少數民族的姑娘從小就開始學習蠟染技藝。姑娘的裙、背帶、衣褲等都是自己用智慧和勤勞的雙手繪染出來的。▶刺繡同蠟染一樣,是我省各少數民族婦女的必須學會的一門技藝,刺繡的針法、圖案的表現手法,是她們能幹與否的重要標誌。
  • 織金縣茶店鄉:苗族繡娘蠟染刺繡忙
    近日,記者在織金縣茶店鄉海馬村繡娘蠟染刺繡工作坊看到,苗族繡娘們正在緊密鑼鼓趕訂單,一片熱火朝天的忙碌景象。  一塊方巾、一團火燭、一隻蠟刀、一針一線,勾勒出一幅幅具有民族積澱的畫卷。據悉,在茶店鄉繡娘蠟染刺繡專業合作社法人羅英的帶領下,海馬村的苗族秀娘們,通過蠟染刺繡實現了增收致富。  「以前在家裡種地掙不了錢,只能外出打工,孩子留在家裡和爺爺奶奶生活。
  • 世界獨一無二的刺繡工藝——"苗族錫繡"(組圖)
    中國網 魏婧 攝中國網劍河4月17日訊(記者 魏婧)2013「貴州多彩踏春行」記者團來到黔東南州的劍河縣,堪稱世界一絕的苗族錫繡僅存於此。據悉,目前在全世界,只有劍河縣的南加鎮、南寨鄉、觀麼鄉和敏洞鄉才擁有錫繡這種獨特的刺繡工藝。苗族服飾,素有「穿在身上的史書」之說,其歷史久遠,淵源至今已無從考究。
  • 靖州:苗族刺繡 傳承在指尖上的「無字天書」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5月20日訊(龍俊霓)驕陽似火的五月,靖州縣的渠陽古城裡卻有著它靜逸的一面,苗家阿嫂們帶著孩子,手把手教著刺繡。黑色的底布上,浮萍、荷花、鳳凰等各式花紋,苗家阿嫂信手拈來,圖案栩栩如生,色彩搭配淡雅靈動。「從小就跟著老一輩學的,現在學的年輕人太少了。」
  • 貴州臺江縣城關一小開展別開生面的「刺繡課」
    2020年12月4日,臺江縣城關一小刺繡社團的45名小學生身著苗族服飾在教室裡開展了一堂極具苗族特色的「刺繡課」。當天,應邀而來的校外輔導員張乃長一身苗族服飾,既是一位老師又是一位模特,和同學們一起開展刺繡教學。
  • 視點 妙手生花 貴州苗族刺繡傳承人受邀中國美術館
    9月19日,中國美術館三樓展廳,婉轉悠揚的民歌迴蕩在現場,貴州苗族刺繡傳承人潘玉珍不僅帶來了苗繡,還演唱了苗族傳統民歌,引得觀眾陣陣喝彩。潘玉珍自幼隨母親學習挑花,劈絲刺繡,織錦,染、織、繡全能,是當地眾所共知的刺繡能手。
  • 貴州旅途,邂逅苗族非遺刺繡,可能我也會有一件刺繡裝點的大衣
    如果說平日裡我們看到鮮豔的刺繡,就會聯想到姣好微笑的苗族少女,那麼她這一套衣服上的刺繡,卻讓你想到的是一個知性儒雅的人,刺繡很好地提升了衣服的品位,而衣服則凸顯了人的品位和格調。特別是,如果主人也是那種有內涵、有氣質、從容恬淡的人,那套衣服就簡直是為她量身定做。
  • 消防元素與苗族刺繡結合
    消防元素與苗族刺繡結合 無限創意 @柳州消防 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融水大隊將民族文化挖掘與消防宣傳進行深度融合,著力打造特色消防宣傳品牌,不斷提升消防安全和隊伍形象宣傳影響力。一畫、一刻、一針、一線,栩栩如生。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消防火焰藍 ​
  • 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臺江縣施洞小學學生刺繡作品
    民間美術進課堂美術教育是部分地區基礎教育的薄弱環節,要解決專業美術教師少、美術課上課難的問題,首先要轉變觀念、確立方法。於是,團隊通過開展教師培訓課程,在當地樹立新的美術教學觀,培養起一批骨幹教師;轉化優秀民間美術資源,改革當地教學方法;組織編寫校本美術課程,為美術課的開展創造良好條件。在湘西,植根鄉土的藝術種子開始萌芽。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同樣是一片民間藝術資源豐厚的土地。如何使農村美術教育獨具特色?
  • 脫貧微故事丨苗族大叔在家自辦刺繡「加工廠」產品遠銷海南
    在硯山縣平遠鎮獅子山村,有這樣一位苗族群眾,為了將本民族的刺繡發揚光大,他在家自辦了一個小型的刺繡加工廠,在村裡闖出了一條脫貧致富的新路子。今天,我們就帶大家認識這位用勤勞書寫別樣人生的苗族大叔——徐樹德。
  • 公益組資訊 | day9:湖南省湘西州花垣縣苗族刺繡手工藝品
    今天,肖戰粉絲公益項目組發布了一則新的公益資訊,給大家推薦的是湖南省湘西州花垣縣的苗族刺繡手工藝品,其中有繡著花草、蝴蝶媽媽圖案的手工筆記本,有實用與觀賞性為一體的隨身化妝鏡,有古典優雅風的苗銀刺繡吊墜,還有針法豐富、融合了多種繡法的雙面刺繡團扇。湖南湘西州花垣縣是「精準扶貧」首倡地,其少數民族人口佔比達到77.3%。
  • 非遺傳承人群訪談計劃丨苗族刺繡技藝傳承人吳秀英訪談
    學員自述 我從小生長在苗寨,父母長輩都要是地道的苗族,而且都掌握著相當高的傳統刺繡和歌舞的技能,所以我也受到父母的影響,從小就跟著長輩們學習刺繡、唱歌等。雖然後來稍微長大在學校上學,回家把書包一丟,又拿起針線開始學習刺繡,我感覺刺繡深深的吸引著我,直到後來出來工作了,雖然白天上班很辛苦,但是一下班回家,我還是堅持坐下來練習我所鍾愛的刺繡,而且感覺從刺繡的學習過程中得到享受,直到現在興趣就是這樣培養起來的。現在我的刺繡技能也越來越好了,得到大家的好評,而且繡出來的繡品還賣去給那些對刺繡愛好者收藏,即美、德、法、荷蘭、英等各個國家愛好刺繡的朋友。
  • 6歲學刺繡,她在抖音繡出苗族「豪華嫁衣」,網友:堪比皇后出嫁
    這樣一幅看似簡單的苗繡,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卻蘊藏著複雜繁瑣的刺繡步驟。在刺繡前,刺繡者需要先進行畫樣與粘花。在這個環節上,如果刺繡者手藝熟練,可以用毛筆蘸顏料直接畫;而如果手藝不夠熟練,就需要把繡的布料先鋪好,然後在繪畫的部位放上複寫紙,在複寫紙上擺圖案複寫。在畫樣完成後,刺繡者要在繡布上留出刺繡的位置,上好固定用的棚架。接著根據畫樣來選擇搭配不同顏色的配線,最後在經過一系列耗時的刺繡過程和最終的縫合步驟後,一幅苗繡才算真正完成。
  • 黔西縣鐵石鄉:消防安全知識進校園進苗寨
    黔西縣鐵石鄉:消防安全知識進校園進苗寨 發布時間:2020-11-27 10:00:23   作者:熊軍萬   來源:黔西縣融媒體中心 為深入推動消防工作
  • 肖戰粉絲公益Day9就要來了,苗族的刺繡真漂亮
    肖戰粉絲公益項目組發布了第九個公益項目,本次推薦苗族湖南省湘西國花垣縣刺繡工藝品、花草工藝品筆記本,以及吊墜、化妝鏡、雙面繡組扇,這些都是由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苗族刺繡製作而成,每一項都是非常精緻的美麗,我喜歡你可以去微博來仔細看看這個項目。
  • 少數民族文化,黔東南苗族服飾,戳紗繡
    凡是在布帛、綢緞上用針線色絲做花以為裝飾而增強美感的,都可稱之為刺繡。但目前有人對於民族民間刺繡的看法,不免有些偏頗,常常把剌繡。局限在以剪紙或畫線為底樣,用色絲線覆蓋的「平繡」上。這樣一來,人們心目中的刺繡,可說只是狹義的刺繡了。因此我想就這個問題談點個人看法,供愛好者一藝術的同志們參考。
  • 安慶市舉辦第六期「戲曲進校園」教師培訓活動
    12月11日至13日,由安慶市文化和旅遊局、安慶市教育體育局共同主辦,安徽黃梅戲藝術職業學院承辦的第六期「戲曲進校園」教師培訓活動圓滿完成。近年來,為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地方戲曲文化,作為「中國黃梅戲發展基地」、「中國地方戲曲劇種傳承發展基地」,安慶市主動承擔戲曲傳承發展職責,創新實施「戲曲進校園」各項活動。通過「進校園演」、「進課堂教」、「搭平臺展」等多種活動形式,市縣聯動、城鄉互動,在全市學校普及推廣地方戲曲。
  • 全世界獨一份的刺繡技藝
    用神仙葉子做的「豆腐」,全世界獨一份的刺繡技藝,千年不腐的天價涼蓆,用頭髮作畫的藝術,比髮絲還細的刻紙,一根可以跳繩的麵條,還有可以吃的「石頭」;又是誰開創了一部針線塑造的新疆童話,用刻刀描摹一個個迷你寫意世界,以手掌之力推出閃耀盛世大唐的絕美色澤。走呀~谷小雨告訴你,神奇手藝就在這裡,一代代傳奇也在這裡。苗族錫繡苗族錫繡,是在材料上使用金屬「錫」來完成一件刺繡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