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民族文化,黔東南苗族服飾,戳紗繡

2020-12-18 寒寒講文化

本文乃作者寒寒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刺繡具有廣狹兩種涵義。廣義地講,刺繡是一個頗為複雜的概念,它包括著許多種不同的針法。凡是在布帛、綢緞上用針線色絲做花以為裝飾而增強美感的,都可稱之為刺繡。但目前有人對於民族民間刺繡的看法,不免有些偏頗,常常把剌繡。局限在以剪紙或畫線為底樣,用色絲線覆蓋的「平繡」上。這樣一來,人們心目中的刺繡,可說只是狹義的刺繡了。因此我想就這個問題談點個人看法,供愛好者一藝術的同志們參考。

平繡

既談刺繡,先得回顧一下 刺繡的歷史。我國古代從先秦到兩漢,通行的刺繡法主要是連環瑣絲鏽。到南北朝,刺繡直接為宗教服務,要求具有鮮明的效果,故「鋪絨鏽」( 即平繡)「結子繡」才應運而生。同時又由於植物類的小簇花和生色折枝花成為當時社會風氣所尚,故而接近於寫生畫的花鳥乃成為刺繡的主題而應用到服裝上,而且還大量應用到其他各種器物上。這樣一來刺繡為了適應這種多樣性的需要,又才產生配色複雜而要求逼真的「擘絨錯針繡」。

擘絨錯針繡

其針法是:將絲線擘開成兩半,還原成單股,並用手指輕輕彈絨,用長一針短一針的針法,以較濃的色線先繡第一層,接著再用淺色錯針覆蓋第二層,使其色彩在一片葉或一瓣花上分出深淺濃淡,顯得十分自然而逼真。我們偉大祖國豐富多彩的鋪絨繡,就是在這樣的基礎上產生的;名震四方的顧繡、蘇繡,也是在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貴州省少數民族的刺繡,雖然別具風格,但也是或多或少受到這種影響。上述許多古老的刺繡針法,今天還在苗族中間流行著。

戳紗繡是刺繡中的一種針法。何謂戳紗?我以為戳紗就是貴州省普遍稱為挑花的各種針法。凡以銳器刺物,皆日戳。顧名思義,戳紗者,即是以針戳紗之謂也。民間有的地區也有稱挑花為挑紗的,故古之戳紗及挑紗即今之挑花。戳紗繡有多種針法,主要的有長串針、短串針和打點針。

戳紗繡

貴州省少數民族所用的十字針,我以為就是打點繡的放大。打點繡是在紗底經緯紗的交織點上用彩絲纏繞交叉斜繡,每一交叉點繡一針。由於繡線往往比底紗粗,故每繡-針便呈 點狀,聚集無數色點而成花紋;十字針是斜繡一針,跨過若干紗,選擇經緯紗相等的紗數按方格進針,兩針以九十度斜疊,遂呈正十字形(與前述的打點繡法相同)。如此按一定的圖樣連續戳繡,便成各種美麗的花紋圖案。

黔東南苗族的戳紗繡,也稱為挑花,獨具特色,與眾不同。其戳繡的面積有大有小。過去在介紹到苗族的「」時,我曾經把那種大面積的背帶芯一類稱為「針錦」,至今我還覺得這提法不錯,因為它確實具有當之無愧的錦色,由於這種戳紗嚴格地按照底紗數紗,順紗戳繡,獲得十分規則的織紋效果,而且正反兩面的花紋基本相同,故愛美的姑娘們為了保持花紋正面的清潔,戳繡時常將白紙把正面封閉,而從反面戳繡,繡成後將紙撕去。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央派民族訪問團到黔東南去訪問時,曾將這種做法稱讚為「反面挑花正面看」藝術,而且還寫進了作曲家時樂蒙所作的歌曲裡,用來歌頌苗族姑娘們的心靈手巧,把這支歌從貴州唱到北京。

順紗戳繡

黔東南苗族以戳紗繡針法繡製衣物是很普遍的,但最有特色及代表性的,要數旁海、灣水、施秉、重安江及舟溪等地的繡製品。旁海、灣水、施秉一帶苗族婦女服裝,好尚紅青,凡衣、裙、帽等節日服裝,多用紅青緞製成,再使用「品紫」略加水分,使之呈糊狀,擦於緞上,呈閃亮的紫金色。衣領邊、衣背、衣胸、袖口及背帶芯(即中心)花均用紅青家機布為底,以顏色相近的暗紅絲線戳繡。

衣背及背帶芯花面積較大,一般以浮漂花為主,其他有升子花、四朵花、豇豆花、牛眼花、鵝黎花、蜘蛛花,鐔籮花等組成圖案,採取對稱連續的方法,或呈長形或呈團窩形等各種適合紋樣,用以戳製衣背、背帶、袖口等部位。由於花紋組合複雜細密,衣色與花紋顏色相近,不很醒目。因此繡花人又常巧妙地採用黃、白、深紅等色絲用古老的連環瑣絲法在花的邊緣繡上一小段,或在適宜的地方和空隙處,用閃光的小圓金片訂繡點綴,使其有如在朦朧的夜空中看到一顆顆星星,從而收到更好的藝術效果。

鐔籮花

重安江的衣背花袖口花等,其繡法又有所不同,它是用陰丹蘭布做繡底,背帶仍以靛青紅紫為繡底。花紋樣基本是幾何紋,布局由中心裝飾區與邊角裝飾區及花邊組合而成。無論大中小型均用垂直、水平,對角三種針法較多,或以銀錠、桃子、蝴蝶、浮藻花等自然花變形圖案填充,或居中心,或圍邊角,繡完後有如明清代宋式錦中的方棋格子型、瑣子型、四合如意型等,絢麗多姿,錦色迷人。

其背帶芯花,比衣背花及袖口花幅面還要大些,幾乎不例外地以靛青紅為繡底,多是採取波狀及水平線花邊組合構成圖形,故呈橫帶狀,適合於背帶的功用。大體上是以自然花紋及昆蟲類來輔助填充,仍然以細密為特點。

刺繡

這裡的戳繡除了花紋組織細密外,色線多樣,五彩紛呈,炫目耀眼。由於圖樣經過巧妙的組合,分層配搭,故從色上看,它與別的東西似乎連成一體,從形上看它又另是一種造型。以桃子為例,一個用兩色線戳繡經過美化變形的桃子,其藝術效果就大不一樣。又如將自然花紋與幾何紋變形套組,更能使錦面達到細緻繁縟、變化多端和動靜結合的藝術效果。

這種幾何形與自然形結合的花紋,是明清宋式錦的風格特點,而黔東南苗族的戳紗繡,也可用納錦戳紗繡來稱它。這些繡錦乍看似乎色彩主次分明,但若從整體看去,卻似乎成為一體。這種似真似幻的錦色,大有恍惚迷離之美感。而且這種戳紗繡,有強烈的織紋效果,它的非織非繡手法,具有很強的藝術魅力。

參考資料《中國苗族服飾文化》

相關焦點

  • 少數民族文化,苗族服飾,布料裝飾
    本文乃作者寒寒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有苗族34萬餘人,分別聚居、雜居在12個縣(市)的部分村寨裡。其服飾的風格式樣、圖案色彩、裝飾手法、裝飾部位,千姿百態,五彩繽紛。除支系不同有不同樣式外,同一支系同一種苗族服飾中,還有青年式和老年式的區別;青年婦女服飾中又有婚前婚後之分,生育前和生育後之分,盛裝和便裝之分。這些豐富多彩的苗族服飾,是苗族人民物質和精神文化特質的重要外表。在沒有文字記載的情況下,服飾紋樣也可以說就是文字。通過它,可以尋找出民族遷徙、民族性格及其審美意識的形成等痕跡。
  • 文化 苗族服飾到底有多少款式?
    苗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他們的先民在先秦時代就生活在長江中遊地區。黎平尚重、劍河南哨一帶苗族青年清代男裝,丹寨楊武一帶的古衣、從江高求地區的男裝、劍河久仰、臺江反排一帶的古衣、雷公山月亮山地區的祭祀衣,其款式、紋飾風格、織品材料等均與現存的服飾和紡織技術相去甚遠,它們可以說是明清代甚至更遠這些地區苗族服飾的本來面目。少數民族大都沒有自己的文字,苗族也不例外,苗族的歷史文化是靠口頭文學和服飾圖畫藝術來表達的。
  • 傳統文化探索 | 黔東南苗族婚嫁女紅藝術特徵分析
    通過廣泛地查閱資料和開展實地調查,著重分析了黔東南苗族婚嫁女紅服裝配飾的基本形制和審美特徵,進一步探尋了其中的文化內涵,即突現文化的獨特符號、表現生命的生機圓滿和體現濃厚的宗教意識。當代藝術工作者應該進一步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展現苗族婚嫁女紅藝術的魅力。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服飾文化,製作技術
    如《苗族服飾文化》一書,將苗族女裝分為14型,黔東南州就佔了7型。《中國苗族服飾》把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苗族服飾類型歸為黔東型,並細分為臺江式、雷公山式、丹寨式、丹都式、融水式。這種細分是以服飾風格為標準進行劃分,但分類的範疇卻不大一致。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服飾文化,傳統意義的弱化
    這種現象在民族學的文化變遷理論中,被稱為涵化過程的民族同化現象。文化的變異導致了苗族服裝的變化,清末民初是一個分水嶺。在此之前,黔東南地區的苗族與外界接觸少,服飾文化的變化十分緩慢;在此之後,黔東南苗族服飾文化在前所未有的文化撞擊下迅速發生變遷,其主導文化也從原始宗教巫文化轉向多元化。青年男子不再挽髻和留髮辮,而是普遍包頭巾,城市的男子多以漢裝為主。女裝簡單化,有的地區女裝開始出現以褲代裙的狀況。
  • 中華傳統文化,苗族服飾研究,傳統服飾工藝的發展
    正因如此,根據當前實際情況,有關部門應當積極創辦民族特需品加工廠,並因地制宜地組織發展民族特需品加工的專業戶,來滿足少數民族的特殊需要,只有這樣,可能徹底解放少數民族婦女勞動力;同時也只有這樣做,才有利於將其傳統服飾(包括銀飾)工藝發揚光大。
  • 中國傳統文化,少數民族服飾文化,它的種類繁多
    本文乃作者琴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小編認為苗族服飾,種類繁多,工藝精湛,風格獨特,在我國56個民族中獨樹一幟。苗族服飾究竟有多少種,先人們作了許多有益的工作,並留下了不少寶貴的資料。如清代《黔苗圖說》曾畫過82種、大型文化書畫圖冊《百苗圖》畫過100種。《百苗圖》是苗族歷史文化演藝發展難得的文物佐證,是研究我國苗族服飾文化及民族風貌的重要古籍,亦是研究我國清代西南少數民族的重要史料。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服飾文化,裝飾紋樣等介紹
    本文乃作者翟姚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鄧啟耀的《民族服飾:一種文化符號》一書中說:黔東南清水江流域的苗族,以龍圖案作為服飾的主要裝飾紋樣。以水利化農業佔主導地位的民族,總要尋找一個文化象徵或崇拜徽記,不管它是牛龍還是蛇龍,或是別的什麼。它們一旦被某一群體所認同,便具有了超自然的神秘力量,而凝固、現身在祭壇、神殿、文字、圖像、服飾等一切可以保存、傳達這一信息的文化符號之中。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服飾文化,花卉、植物圖案在服飾上的運用
    本文乃作者琴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苗族由水鄉之地向西南。中南等地不斷地遷徒,苗歌中唱著:「日月向西走,江河往東行。我們的祖先啊!順著日落的方向走,跋山涉水來西方。西方萬重山,山峰頂著天,好地方就在山那邊。
  • 民族常識 | 56個民族服飾——苗族服飾!
    苗族的衣服又叫苗服,黔東南苗服不下200種,是我國和世界上苗族的服飾。從製作技藝看,服飾發展史上的五種形制,即編制型、織制型、縫製型、拼合型和剪裁型,在黔東南苗族服飾中均有範例,歷史層級關係清晰,堪稱服飾製作史陳列館。從用色上看,她們善於選用多種強烈的對比色彩,努力追求顏色的濃鬱和厚重的豔麗感,一般均為紅、黑、白、黃、藍五種。從構圖上看,它並不強調突出主題,只注重適應服裝的整體感的要求。從形式上看,分為盛裝和便裝。
  • 苗族服飾,一部穿在身上的歷史!
    由於歷史上的苗族遷徙頻繁,無文字記載文化,只得靠口耳相傳和繪製各種圖案來記住苗族文化。   苗族服飾以奪目的色彩、繁複的裝飾和耐人尋味的文化內涵著稱於世。苗族服飾圖案承載了傳承本民族文化的歷史重任,從而具有文字部分的表達功能。
  • 苗族服飾與數學的神秘聯繫,你知道嗎?
    點擊上面「三苗網X智慧苗族」關注苗族第一網際網路平臺!苗族服飾被譽為「最美的少數民族之一」,多年以來,不少學者專家都從歷史、美學、以及宗教文化等角度,解讀過它的美,但苗族服飾裡還藏著神秘的數學規律,你知道嗎?
  • 中國傳統服飾文化,服飾設計文化,少數民族裙裝
    少數民族的裙子結構種類較多,簡潔的裙和繁複的裙都有。繁複的裙:如多褶裙(其褶子非常細密工整,全手工做褶) ;瑤族、苗族、侗族、布依族的多層裙:彝族的多色節裙等。在一些民族地區裙常與褲裝結合穿著,裙在外、褲在內,這種穿衣方式沿襲了我國古代服飾特色。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服飾,紋飾的用色、對稱與均衡
    本文乃作者翟姚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苗族在服飾用色方面很講究,例如貴州苗族蠟染的青、白主調,猶如一首清純素靜的牧歌;雲南苗族(花苗)織錦的紅、黃如貴州臺江縣革東地區的女裙,在裙之中段有一排騎馬姿勢的橫向傳統花紋,它就是苗族懷念祖先蚩龍及紀念英雄人物鳥莫西等在服飾上的一種體現。
  • 冬遊黔東南,開啟侗苗非遺文化的奇妙旅程
    近日,由黔東南州文體廣電旅遊局、黎平縣文體廣電旅遊局推出的「粵港澳大灣區媒體黔東南行」活動正式啟動,活動邀請了一批粵港澳大灣區的主流媒體記者、網絡大咖組成採風團,向黔東南出發,以「冬遊黔東南 非遺新風採」為主題展開採風體驗與宣傳推廣之旅,深入領略「錦繡黔東南」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冬季旅遊的姿彩魅力。
  • 苗族服飾迷人眼,超短裙鼻祖在苗家
    在黔東南雷山過苗年就是一個苗族聚會的大party:非遺巡演、苗寨長桌宴、民族歌舞晚會,單就苗族的飾品就迷人眼心遙望,所以這個11月過的是快樂養眼的苗年!苗族飾品中最著名的就是苗族服飾了,苗族的服飾號稱是穿在身上的史詩。
  • 中國這幾個少數民族服飾,你覺得哪個最好看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衣冠王國」的美譽,在長期的歷史和社會發展進程中,各族人民共同創造了燦爛輝煌的中華服飾文化。蒙古族服飾也稱為蒙古袍,主要包括長袍、腰帶、靴子、首飾等。但因地區不同在式樣上有所差異。蒙古族服飾具有濃鬱的草原風格特色,以袍服為主,便於鞍馬騎乘。
  • 雙11獻禮 元旦跨年祭:尋覓山谷裡的桃花源 ,黔東南苗族陪你跨新年!
    ▲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桃花源記》此次樹莓將帶你深耕苗族,在商業化發展的苗寨中,我們不能忽視了苗寨的建築、文化,還有就是苗族的族人:
  • 中國傳統文化,少數民族飲食文化,撲鼻的異味
    苗族諺語家菜沒有野菜香,漢族諺語飲食文化的民族間交流有賴於民族接觸,在民族接觸中只有友好往來。才能促使飲食文化的交流。在敵對情緒中對異族飲食多持懷疑態度,而偏見則生發出對異族食物的鄙視。異族之間的婚姻締結與朋友往來是飲食文化交流的基本環境。這些往來伴隨著飲食,伴隨著相互信任。
  • 神奇的苗族文化
    苗族人口居全國少數民族人口第4位,主要聚居於貴州、湖南、湖北、四川、廣西、海南、雲南等地。苗族醫藥起源於苗族人民長期的生產和生活實踐中,歷史悠久。其中,苗族的巫醫、醫術和苗族人奇特的醫療技術以及令人生畏的「見血封喉」毒藥等都是它發展過程的一個不可缺少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