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乃作者寒寒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刺繡具有廣狹兩種涵義。廣義地講,刺繡是一個頗為複雜的概念,它包括著許多種不同的針法。凡是在布帛、綢緞上用針線色絲做花以為裝飾而增強美感的,都可稱之為刺繡。但目前有人對於民族民間刺繡的看法,不免有些偏頗,常常把剌繡。局限在以剪紙或畫線為底樣,用色絲線覆蓋的「平繡」上。這樣一來,人們心目中的刺繡,可說只是狹義的刺繡了。因此我想就這個問題談點個人看法,供愛好者一藝術的同志們參考。
既談刺繡,先得回顧一下 刺繡的歷史。我國古代從先秦到兩漢,通行的刺繡法主要是連環瑣絲鏽。到南北朝,刺繡直接為宗教服務,要求具有鮮明的效果,故「鋪絨鏽」( 即平繡)和「結子繡」才應運而生。同時又由於植物類的小簇花和生色折枝花成為當時社會風氣所尚,故而接近於寫生畫的花鳥乃成為刺繡的主題而應用到服裝上,而且還大量應用到其他各種器物上。這樣一來刺繡為了適應這種多樣性的需要,又才產生配色複雜而要求逼真的「擘絨錯針繡」。
其針法是:將絲線擘開成兩半,還原成單股,並用手指輕輕彈絨,用長一針短一針的針法,以較濃的色線先繡第一層,接著再用淺色錯針覆蓋第二層,使其色彩在一片葉或一瓣花上分出深淺濃淡,顯得十分自然而逼真。我們偉大祖國豐富多彩的鋪絨繡,就是在這樣的基礎上產生的;名震四方的顧繡、蘇繡,也是在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貴州省少數民族的刺繡,雖然別具風格,但也是或多或少受到這種影響。上述許多古老的刺繡針法,今天還在苗族中間流行著。
戳紗繡是刺繡中的一種針法。何謂戳紗?我以為戳紗就是貴州省普遍稱為挑花的各種針法。凡以銳器刺物,皆日戳。顧名思義,戳紗者,即是以針戳紗之謂也。民間有的地區也有稱挑花為挑紗的,故古之戳紗及挑紗即今之挑花。戳紗繡有多種針法,主要的有長串針、短串針和打點針。
貴州省少數民族所用的十字針,我以為就是打點繡的放大。打點繡是在紗底經緯紗的交織點上用彩絲纏繞交叉斜繡,每一交叉點繡一針。由於繡線往往比底紗粗,故每繡-針便呈 點狀,聚集無數色點而成花紋;十字針是斜繡一針,跨過若干紗,選擇經緯紗相等的紗數按方格進針,兩針以九十度斜疊,遂呈正十字形(與前述的打點繡法相同)。如此按一定的圖樣連續戳繡,便成各種美麗的花紋圖案。
黔東南苗族的戳紗繡,也稱為挑花,獨具特色,與眾不同。其戳繡的面積有大有小。過去在介紹到苗族的「錦」時,我曾經把那種大面積的背帶芯一類稱為「針錦」,至今我還覺得這提法不錯,因為它確實具有當之無愧的錦色,由於這種戳紗嚴格地按照底紗數紗,順紗戳繡,獲得十分規則的織紋效果,而且正反兩面的花紋基本相同,故愛美的姑娘們為了保持花紋正面的清潔,戳繡時常將白紙把正面封閉,而從反面戳繡,繡成後將紙撕去。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央派民族訪問團到黔東南去訪問時,曾將這種做法稱讚為「反面挑花正面看」藝術,而且還寫進了作曲家時樂蒙所作的歌曲裡,用來歌頌苗族姑娘們的心靈手巧,把這支歌從貴州唱到北京。
黔東南苗族以戳紗繡針法繡製衣物是很普遍的,但最有特色及代表性的,要數旁海、灣水、施秉、重安江及舟溪等地的繡製品。旁海、灣水、施秉一帶苗族婦女服裝,好尚紅青,凡衣、裙、帽等節日服裝,多用紅青緞製成,再使用「品紫」略加水分,使之呈糊狀,擦於緞上,呈閃亮的紫金色。衣領邊、衣背、衣胸、袖口及背帶芯(即中心)花均用紅青家機布為底,以顏色相近的暗紅絲線戳繡。
衣背及背帶芯花面積較大,一般以浮漂花為主,其他有升子花、四朵花、豇豆花、牛眼花、鵝黎花、蜘蛛花,鐔籮花等組成圖案,採取對稱連續的方法,或呈長形或呈團窩形等各種適合紋樣,用以戳製衣背、背帶、袖口等部位。由於花紋組合複雜細密,衣色與花紋顏色相近,不很醒目。因此繡花人又常巧妙地採用黃、白、深紅等色絲用古老的連環瑣絲法在花的邊緣繡上一小段,或在適宜的地方和空隙處,用閃光的小圓金片訂繡點綴,使其有如在朦朧的夜空中看到一顆顆星星,從而收到更好的藝術效果。
重安江的衣背花袖口花等,其繡法又有所不同,它是用陰丹蘭布做繡底,背帶仍以靛青紅紫為繡底。花紋樣基本是幾何紋,布局由中心裝飾區與邊角裝飾區及花邊組合而成。無論大中小型均用垂直、水平,對角三種針法較多,或以銀錠、桃子、蝴蝶、浮藻花等自然花變形圖案填充,或居中心,或圍邊角,繡完後有如明清代宋式錦中的方棋格子型、瑣子型、四合如意型等,絢麗多姿,錦色迷人。
其背帶芯花,比衣背花及袖口花幅面還要大些,幾乎不例外地以靛青紅為繡底,多是採取波狀及水平線花邊組合構成圖形,故呈橫帶狀,適合於背帶的功用。大體上是以自然花紋及昆蟲類來輔助填充,仍然以細密為特點。
這裡的戳繡除了花紋組織細密外,色線多樣,五彩紛呈,炫目耀眼。由於圖樣經過巧妙的組合,分層配搭,故從色上看,它與別的東西似乎連成一體,從形上看它又另是一種造型。以桃子為例,一個用兩色線戳繡經過美化變形的桃子,其藝術效果就大不一樣。又如將自然花紋與幾何紋變形套組,更能使錦面達到細緻繁縟、變化多端和動靜結合的藝術效果。
這種幾何形與自然形結合的花紋,是明清宋式錦的風格特點,而黔東南苗族的戳紗繡,也可用納錦戳紗繡來稱它。這些繡錦乍看似乎色彩主次分明,但若從整體看去,卻似乎成為一體。這種似真似幻的錦色,大有恍惚迷離之美感。而且這種戳紗繡,有強烈的織紋效果,它的非織非繡手法,具有很強的藝術魅力。
參考資料《中國苗族服飾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