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苗族文化

2020-12-12 騰訊網

苗族醫藥的起源

苗族是中國歷史上最古老的民族之一。由於苗族早期遷徙頻繁,所到之處大多是人跡罕至的荒僻山區和瘴癧之鄉,自然條件十分惡劣,所以為了生存下去,苗族有了很多有名的治療方法和用藥經驗。苗族人口居全國少數民族人口第4位,主要聚居於貴州、湖南、湖北、四川、廣西、海南、雲南等地。苗族醫藥起源於苗族人民長期的生產和生活實踐中,歷史悠久。其中,苗族的巫醫、醫術和苗族人奇特的醫療技術以及令人生畏的「見血封喉」毒藥等都是它發展過程的一個不可缺少的部分。

民族文化

苗族的先民在長期實踐中創立了自己的醫藥,在苗族的村寨及苗族的古歌中,常流傳這樣的歌謠:「千年苗醫,萬年苗藥」,「一個藥王,身在四方,三千苗藥,八百單方」。貴州黔東南地區的苗族將藥物分為冷藥和熱藥兩大類,認為甜、麻、香、辣屬熱藥,用於治冷病,歸冷經;酸、苦、澀屬冷藥,用於治熱病,歸熱經。湘西苗族醫師認為藥有止、補、通、散功能,並總結出「以熱治冷」、「以冷治熱」、「以通治閉」等用藥規律。苗族醫藥的特點,以單方較多,複方較少。」多為一方一病。

苗醫總結出不少口訣,如「爬不得坡,離不開矮陀陀」, 「上不得坎,離不開倒觸傘」,「打得一身垮,離不開四塊瓦」,「打得一身粉碎,離不開四葉對」,「要得一身松,離不開木通」,「周身發麻,離不開亂頭髮」等。苗族醫藥另一特點是其藥物具有奇特功效和神速的療效。如湘西苗醫的傷科醫術特別著名,有「刀傷槍傷,痛不可支,一經敷藥,血痛立止,腫脹漸消,不數日而愈」。嚴重槍傷經敷藥後不但可生肌,而且可使子彈退出。北洋總理熊希齡曾對此稱讚說:「子彈無足自退出,全憑苗醫華佗功。」因苗醫療效顯著,賀龍元帥在湘鄂川黔邊區進行土地革命鬥爭時,也多次指示部隊「要動員苗族醫藥師隨軍前進」。

在苗醫的發展史上,有一段時間內長期存在著"巫醫合一"的特點。此時的巫醫治療疾病並非個別現象,而是一個歷史現象。巫師是苗族早期社會的一種分工,他們又是苗族最早的知識分子。由於醫藥經驗的積累,有一部分巫師掌握了一些醫療技術,施行巫術的同時還用草藥和其他方法治病。後來,隨著巫醫社會地位的下降,部分巫醫分化成了職業苗醫。由於對許多疾病的發生無法解釋,對危重病的發展無法理解,只好求助於鬼神而與巫"合作",即彼此利用又互相對峙,形成"巫醫一家、神藥兩解"的局面。據黔東南10個縣的調查統計,巫與醫並用的現象到現在某些局部地方仍然存在。

苗族醫藥歷史悠久、特色鮮明,他們以自己的創造精神和民族文化形式創造了自己的傳統醫藥,成為我國各民族醫藥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由於苗藥的藥效顯著,故近年來貴州在開發苗藥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隨著對苗族醫藥的深入研究,相信不久的將來,苗族醫藥將會為人類的健康做出更大的貢獻。

相關焦點

  • 苗族文化中最神奇的——巴代水【探秘】
    你若是湘西人,你一定知道或者親身感受過這種文化魅力。既便你不是湘西人,相信,你也想了解這種神秘的苗族文化。巴代師傳授巴代水的時候,其訓練方法很獨特而神奇。苗族巴代將普通山泉水加持如上訣咒,運用起來效果非常神奇,每試必靈,尤其是在解放以前,苗族地區貧窮落後,缺醫少藥,苗族人民對巴代水是非常依賴的,特別是化刺水、鎮痛水、武打水和止血水,被苗族人民津津樂道,崇拜非常。關於這方面的事例,你只要到苗寨裡走一走,問一問,那就是一串一串的哩。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服飾文化,裝飾紋樣等介紹
    本文乃作者翟姚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鄧啟耀的《民族服飾:一種文化符號》一書中說:黔東南清水江流域的苗族,以龍圖案作為服飾的主要裝飾紋樣。以水利化農業佔主導地位的民族,總要尋找一個文化象徵或崇拜徽記,不管它是牛龍還是蛇龍,或是別的什麼。它們一旦被某一群體所認同,便具有了超自然的神秘力量,而凝固、現身在祭壇、神殿、文字、圖像、服飾等一切可以保存、傳達這一信息的文化符號之中。
  • 苗族之花、苗族文化傳播使者——歐桑
    2011年被國家民委評為56個民族56朵花之苗族之花,2011年海南省全國尋找七仙女大賽全國十強,2012年被評為苗族文化傳播使者,2013年參與打造大型苗族神話歌舞劇《仰歐桑》,2014年代表苗族赴歐洲多國全球巡演,2015年浙江衛視《我看你有戲》,2015年3月組建「仰歐桑」美神團隊赴德國漢諾瓦參加CeBit會議,2015年被聘為「神秘從江,芭沙苗寨」形象代言人,2015年作為苗族使者赴美國苗族地區藝術交流半年
  • 古老民族文化,苗族服飾文化,古裝
    本文乃作劉雲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苗族服飾是苗族藝術的結晶,它熔蠟染、刺繡、挑花、織錦、織帶等多種傳統工藝於一爐。苗族婦女的裝束苗族服飾文化的變遷苗族服飾文化的變遷,除強制性的因素外,一般來說,居住環境較好、交通要道、受外來文化影響較大的雜散居區,其發展變化相對快些;居住環境惡劣、交通閉塞、長期在封閉的生活圈內從事傳統生產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服飾文化,傳統意義的弱化
    本文乃作者琴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近現代,由於黔東南州苗族巫文化與現代文明持續、深入地接觸並受之影響,所以發生了文化變異,逐漸失去本土文化的特點而成為現代文化的一部分。
  • 凱棠苗族大歌——苗族文化的奇葩
    《凱棠苗族大歌》是苗族文化的奇葩,流傳於黔東南州府不遠的山村——距凱裡城僅30公裡的凱棠鄉,由於多種原因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服飾文化,製作技術
    本文乃作者翟姚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黔東南州苗族人口密集,服飾類別也很多,可謂豐富多彩。如《苗族服飾文化》一書,將苗族女裝分為14型,黔東南州就佔了7型。《中國苗族服飾》把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苗族服飾類型歸為黔東型,並細分為臺江式、雷公山式、丹寨式、丹都式、融水式。這種細分是以服飾風格為標準進行劃分,但分類的範疇卻不大一致。
  • 巫蠱是如何跟苗族文化關聯起來的?
    巫蠱是如何跟苗族文化關聯起來的?張經緯2016-11-09 18:21 來源:澎湃新聞幾日前雲南文山在當地圍繞營建「文山市苗族文化生態園」舉行的會議中,引出了與當地民族文化有關的一則新聞。當地苗族同胞稱文山代市長龔卿在談到苗族歷史、文化時,使用了不恰當的描述。
  • 滇地寶藏 | 苗族弩文化
    弩,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麻慄坡縣苗語叫「能」。弩在麻慄坡縣苗族社會生活中,可以說是苗族人民必不可少的工具。麻慄坡縣苗族弩現在,麻慄坡縣苗族弩主要用來表演、比賽和飾品。在表演方面,早在20世紀90年代,麻慄坡縣苗族射弩代表李成文就受邀參加日本第十四屆古武道演武大會和美國洛杉磯苗族藝術表演大會,他用苗族祖祖輩輩傳承下來的弩箭,代表祖國與各國體育界朋友相互交流,並以精湛的射弩技能贏得外國友人和海外僑胞的高度評價,為國家增光添彩,也把苗族弩文化發揚光大。在競賽方面,麻慄坡縣苗族弩更顯風採。
  • 文化 苗族服飾到底有多少款式?
    苗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他們的先民在先秦時代就生活在長江中遊地區。苗族縱貫數千年的歷史大遷徙,形成了如今分布在黔、湘、滇、川、鄂、瓊和國外的與其他民族大雜處小聚居的格局。在遷徙和不斷開拓新生地中的苗族人民保存了自己的文化並將之影響他民族的同時,亦吸收了他民族的精華,形成了苗族至今仍充滿生機活力的絢麗多姿的文化。豐富獨特的服飾文化就是苗族文化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
  • 苗文化的綜合載體——苗族服飾
    苗文化的綜合載體苗族是世界上服裝種類最多的民族,苗族服飾是中國服飾的活化石。湘西苗族服飾是中國苗族服飾的發源地之一,以其歷史悠久、古樸典雅、文化積澱深厚而受到國內外人士的關注。凡來過湘西苗族地區的人,無不為他們身上所穿戴的絢麗服飾所傾倒。
  • 少數民族文化,苗族服飾,布料裝飾
    本文乃作者寒寒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有苗族34萬餘人,分別聚居、雜居在12個縣(市)的部分村寨裡。除支系不同有不同樣式外,同一支系同一種苗族服飾中,還有青年式和老年式的區別;青年婦女服飾中又有婚前婚後之分,生育前和生育後之分,盛裝和便裝之分。這些豐富多彩的苗族服飾,是苗族人民物質和精神文化特質的重要外表。在沒有文字記載的情況下,服飾紋樣也可以說就是文字。通過它,可以尋找出民族遷徙、民族性格及其審美意識的形成等痕跡。
  • 苗族鬥牛節的由來
    今天我要說的是中國的鬥牛——苗族鬥牛節。苗族鬥牛節是苗族傳統的民俗活動,是指讓兩頭水牯牛以角相抵鬥以爭勝論負的活動,被稱為"東方式鬥牛"。那麼這個節日的由來是什麼呢?相傳說苗族是蚩尤的後代,蚩尤帝為銅頭鐵額、牛首人身,因此苗族是一個敬牛、愛牛、崇拜牛的民族,他們把牛視為健康、力量、勤勞、搏擊、英雄的象徵。
  • 湘西苗族祭神巫儺文化歷史博覽
    作者:張林豐在湘西苗族村寨流傳著這樣一句謎語:「頭頂官帽不像官,右拿彎刀左拿糧。瘋瘋癲癲寨寨走,五穀粑粑幾籮筐。」說的便是跳香祭神。湘西苗族跳香祭神歷史悠久,是湘西最具代表性的三大祭祀活動之一,流行於辰溪、湘西吉首、古丈、花垣、鳳凰等縣市苗族聚居區。
  • 記載歷史 傳承文化——記綦江苗族蘆笙、苗族刺繡
    正在吹奏蘆笙的苗族男孩    記者 劉琦 攝苗族蘆笙和苗族刺繡作為苗族世代相傳的歷史文化瑰寶,在苗族發展史起到了無與倫比的重要作用。相傳,在苗族歷史三次大遷徙中,苗族男子吹笙開路,吹笙結伴,吹笙尋友,以苗族蘆笙曲調形式把苗族喜悅悲傷感情表達其中;在遷徙途中,苗族姑娘則以刺繡記路,待最後抵達可以落腳的聚居地時,從衣領到褲腳已全部繡滿,從此,每逢佳節,苗家姑娘都要穿盛裝,緬懷離去的故土,紀念英勇聰慧的前輩,同時也為了承繼前輩流傳下的這份美麗,不忘祖業,激勵後人。
  • 藏在深山的「無字天書」苗族刺繡
    苗族刺繡是苗族古老的傳統民間藝術,苗繡在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是中國五大名繡之一。它的歷史從《後漢書》中對苗族先民服飾的記載推算,苗族刺繡至少應產生於戰國時期。苗族沒有自己的文字,故刺繡在某種程度上承擔了重要的文化傳承作用。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服飾文化,腰帶等文化工藝品
    本文乃作者翟姚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腰帶苗族挑花工藝品,也是苗族婦女的扎腰用品。流行於廣西南丹等地。飄帶銀須苗族飾品,流行於廣西環江馴樂區。當地苗族女子盛裝時腰間所佩飄帶有四條,多用黑青布製作,寬約66釐米,長66釐米,下垂銅錢和彩穗。銀須由八枚銀顆組成,銀顆上刻有簡單紋樣,下綴一枚形若葫蘆的飾物,亦有花紋。銀須與飄帶用繩相連,繫於腰間。
  • 體驗苗族歷史文化、民俗風情——遊蚩尤九黎城
    2/蚩尤九黎城簡介 蚩尤九黎城位於重慶市彭水縣紹慶街道與靛水街道結合部的亭子壩,東經摩圍山隧道與彭水老城區相連,南接彭水新城,北至烏江並與湘渝高速下線互通。
  • 詳解黃平苗族酒歌文化,這是去黃平的必修課!
    黃平苗族酒歌是我國源遠流長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是苗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1954年,國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民族語言文字研究指導委員會和中央人民政府民族事務委員會提出了《關於幫助尚無文字的各民族創立文字問題的報告》,為搶救瀕臨失傳的民族文化,組織專家用英文字母為苗族人創造了文字,苗族文字就是在這一時期產生的。
  • 傳承苗族非遺文化 阿苗千千迎新年音樂會在長沙舉行
    一曲悠揚婉轉的《苗家迎客歌》拉開音樂會序幕, 濃鬱的苗族風情撲面而來,令現場觀眾耳目一新。接著,阿苗千千演唱了飽含苗族民間音樂元素的原創歌曲《苗家歡歌》《阿苗千千》《幸福苗寨》《苗家美》等,一展新創苗歌的魅力與央視《星光大道》冠軍歌手歌唱的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