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乃作者寒寒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有苗族34萬餘人,分別聚居、雜居在12個縣(市)的部分村寨裡。其服飾的風格式樣、圖案色彩、裝飾手法、裝飾部位,千姿百態,五彩繽紛。除支系不同有不同樣式外,同一支系同一種苗族服飾中,還有青年式和老年式的區別;青年婦女服飾中又有婚前婚後之分,生育前和生育後之分,盛裝和便裝之分。這些豐富多彩的苗族服飾,是苗族人民物質和精神文化特質的重要外表。在沒有文字記載的情況下,服飾紋樣也可以說就是文字。通過它,可以尋找出民族遷徙、民族性格及其審美意識的形成等痕跡。
通觀貴州各地苗族服飾,皆以不同的地域形成不同的文化圈,因而有不同的美學特徵。黔東南苗族服飾以豔麗的點組合形成五彩斑斕的美學特徵;黔西北苗族服飾以明顯的幾何塊面組合形成粗獷樸實的美學特徵;黔西南苗族服飾以秀麗的線組合形成含蓄內在的美學特徵;而黔南苗族服飾卻比較繁雜,難以用同一美學尺度來衡量。前述三個地域文化圈的特徵都散布於黔南各地,可以說兼而有之,同時又有自己獨特的地方,呈現出繁雜的支系和多彩的服飾面貌。
從黔南的20餘種苗族服飾中,僅以裝飾手法來分,可以概括為以下四大類;以挑花為主要裝飾手法的苗族服飾,包括龍裡中排的白裙苗,甕安福泉的白苗,長順白苗和龍裡平寨的「角角苗」(這些俗稱以其造型特徵或色彩特徵來命名,可以區別其不同支系的形象,為便於敘述,姑且沿用其名。)這4個地區的服飾,在整體造型、裝飾部位和色彩搭配等方面,又各不相同:龍裡中排、民主一帶和貴定石板鄉的「白裙苗」,實際上婦女百褶裙為單線條蠟染裙,僅在裙邊鑲有20釐米寬的白布邊。青藍色土布上衣,直襟,有多層大翻領,類似海軍服大翻領。外套多層挑花坎肩,坎肩連接背牌,背牌下吊海吧串成的花朵,再系若干紅纓。腰系黑白相間的20釐米寬的自織錦帶,腰間右系挑花手帕5至9塊,左系挑花扣帶(飄帶)5至9塊。這些挑花多以白布為底。
然而甕安珠藏、玉山和福泉部分地區的「白苗」,衣為白色大襟右衽窄袖上衣,雙袖及領部均有挑花,頭包窄邊大帕成圓盤狀,帕外垂吊一圈珠簾。下穿蠟染百褶裙,裙邊鑲紅邊。裙外也要系6至8條挑花飄帶,中間系3塊挑花方帕。胸前系青布挑花圍腰。這種打扮同北部遵義的苗族完全一樣。長順白苗服飾也是白布上衣,但衣長至膝下。除襟、肩、肘、袖均有挑花欄杆外,還有紅底白色挑花披肩,其挑花圖案為大塊菱形、方形等幾何圖案,風格與黔西北苗族披肩很相似,頭包窄邊大帕成圓盤狀,又類似甕安北邊的苗族,但不吊珠簾,只圍一層挑花花邊。
龍裡平寨苗族服飾的挑花,是在披肩上有大塊菱形圖案,四周鑲6釐米寬的黑布邊,前後都用寬大的白布連接並交叉繞繫於腰間。衣與裙都有蠟染圖案。最突出的標誌,是頭飾有一對各長30多釐米的大木角,用黑色自紡麻線或毛線纏繞固定於頭頂,故稱「角角苗」。服飾的整體效果,是黑、白和蠟染、挑花相間的大塊面組合成的粗獷明快的特色。與織金苗族服飾相同。上述4種服飾,儘管色彩不同,造型各異,都是以挑花為主要裝飾手法,兼有貴州西北部和北部苗族服飾的粗獷樸實,又有自己內在含蓄和爽朗明快的風格特徵。
然而以刺繡和織錦為主要裝飾手段的苗族服飾,有三都都江、都勻壩固、平塘西關等地。都江苗族服飾以刺繡為主,上衣為無領直襟長窄袖土布衫,用藍靛加豬血漿染成青色,左右臂、肩、下擺、胸前襟和脊背等處均用彩色絲線繡上花鳥圖案。下穿青色百褶裙,外罩彩色繡花雞毛裙(由8條繡花飄帶組成,每個繡片下級扇形雞毛一束。)胸前系一菱形圍腰,上下都有繡花。都江小腦村苗族盛裝,全身均為彩色織錦,下著繡花雞毛裙,色彩豔麗,做工精細。
這種服飾同毗鄰的黔東南苗族服飾在式樣和裝飾部位上基本一致,是屬於用彩點組合而成五彩斑斕的這一美學特徵。都勻壩固苗族婦女衣裳為大襟右衽窄油,短至腰,沿肩至大襟有繡花欄杆,下穿長褲,開衩筒裙。發綰髻於頭頂,插銀簪,外包織錦花帶。因交通方便,經濟較發達,年輕姑娘多已不繡花,而上集市買現成的花邊釘上去。而保留古老原始苗族服飾的要數平塘通州、西關和長順代化的邊遠地區,有一種簡裙貫首衣是研究苗族服飾發展史的活化石。
這種古老的通裙貫首衣一直沿襲至今,基本上完整地保留了這種傳統式樣:前胸後背各一塊,自織土錦,前短後長,中開一縫,穿時頭從此縫貫出。左右「別作兩袖」,為精細的挑花袖套。與古人不同的是不必「做事則去」,而是與前後兩塊土錦相連。今日貫首衣僅作節日盛裝,平時穿樸素的便裝,故無「做事則去」的必要。
清代《貴州通志平伐司》中也寫道:「婦人盤髻, 貫以長簪,衣用土錦,無襟,當服中作孔,以首納而服之,別作兩袖,做事則去。」
參考資料《中國苗族服飾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