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民族文化,苗族服飾,布料裝飾

2020-12-18 寒寒講文化

本文乃作者寒寒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有苗族34萬餘人,分別聚居、雜居在12個縣(市)的部分村寨裡。其服飾的風格式樣、圖案色彩、裝飾手法、裝飾部位,千姿百態,五彩繽紛。除支系不同有不同樣式外,同一支系同一種苗族服飾中,還有青年式和老年式的區別;青年婦女服飾中又有婚前婚後之分,生育前和生育後之分,盛裝和便裝之分。這些豐富多彩的苗族服飾,是苗族人民物質和精神文化特質的重要外表。在沒有文字記載的情況下,服飾紋樣也可以說就是文字。通過它,可以尋找出民族遷徙、民族性格及其審美意識的形成等痕跡。

盛裝

通觀貴州各地苗族服飾,皆以不同的地域形成不同的文化圈,因而有不同的美學特徵。黔東南苗族服飾以豔麗的點組合形成五彩斑斕的美學特徵;黔西北苗族服飾以明顯的幾何塊面組合形成粗獷樸實的美學特徵;黔西南苗族服飾以秀麗的線組合形成含蓄內在的美學特徵;而黔南苗族服飾卻比較繁雜,難以用同一美學尺度來衡量。前述三個地域文化圈的特徵都散布於黔南各地,可以說兼而有之,同時又有自己獨特的地方,呈現出繁雜的支系和多彩的服飾面貌。

苗族服飾

從黔南的20餘種苗族服飾中,僅以裝飾手法來分,可以概括為以下四大類;以挑花為主要裝飾手法的苗族服飾,包括龍裡中排的白裙苗,甕安福泉的白苗,長順白苗和龍裡平寨的「角角苗」(這些俗稱以其造型特徵或色彩特徵來命名,可以區別其不同支系的形象,為便於敘述,姑且沿用其名。)這4個地區的服飾,在整體造型、裝飾部位和色彩搭配等方面,又各不相同:龍裡中排、民主一帶和貴定石板鄉的「白裙苗」,實際上婦女百褶裙為單線條蠟染裙,僅在裙邊鑲有20釐米寬的白布邊。青藍色土布上衣,直襟,有多層大翻領,類似海軍服大翻領。外套多層挑花坎肩,坎肩連接背牌,背牌下吊海吧串成的花朵,再系若干紅纓。腰系黑白相間的20釐米寬的自織錦帶,腰間右系挑花手帕5至9塊,左系挑花扣帶(飄帶)5至9塊。這些挑花多以白布為底。

自織錦帶

然而甕安珠藏、玉山和福泉部分地區的「白苗」,衣為白色大襟右衽窄袖上衣,雙袖及領部均有挑花,頭包窄邊大帕成圓盤狀,帕外垂吊一圈珠簾。下穿蠟染百褶裙,裙邊鑲紅邊。裙外也要系6至8條挑花飄帶,中間系3塊挑花方帕。胸前系青布挑花圍腰。這種打扮同北部遵義的苗族完全一樣。長順白苗服飾也是白布上衣,但衣長至膝下。除襟、肩、肘、袖均有挑花欄杆外,還有紅底白色挑花披肩,其挑花圖案為大塊菱形、方形等幾何圖案,風格與黔西北苗族披肩很相似,頭包窄邊大帕成圓盤狀,又類似甕安北邊的苗族,但不吊珠簾,只圍一層挑花花邊。

紅底白色挑花披肩

龍裡平寨苗族服飾的挑花,是在披肩上有大塊菱形圖案,四周鑲6釐米寬的黑布邊,前後都用寬大的白布連接並交叉繞繫於腰間。衣與裙都有蠟染圖案。最突出的標誌,是頭飾有一對各長30多釐米的大木角,用黑色自紡麻線或毛線纏繞固定於頭頂,故稱「角角苗」。服飾的整體效果,是黑、白和蠟染、挑花相間的大塊面組合成的粗獷明快的特色。與織金苗族服飾相同。上述4種服飾,儘管色彩不同,造型各異,都是以挑花為主要裝飾手法,兼有貴州西北部和北部苗族服飾的粗獷樸實,又有自己內在含蓄和爽朗明快的風格特徵。

然而以刺繡和織錦為主要裝飾手段的苗族服飾,有三都都江、都勻壩固、平塘西關等地。都江苗族服飾以刺繡為主,上衣為無領直襟長窄袖土布衫,用藍靛加豬血漿染成青色,左右臂、肩、下擺、胸前襟和脊背等處均用彩色絲線繡上花鳥圖案。下穿青色百褶裙,外罩彩色繡花雞毛裙(由8條繡花飄帶組成,每個繡片下級扇形雞毛一束。)胸前系一菱形圍腰,上下都有繡花。都江小腦村苗族盛裝,全身均為彩色織錦,下著繡花雞毛裙,色彩豔麗,做工精細。

這種服飾同毗鄰的黔東南苗族服飾在式樣和裝飾部位上基本一致,是屬於用彩點組合而成五彩斑斕的這一美學特徵。都勻壩固苗族婦女衣裳為大襟右衽窄油,短至腰,沿肩至大襟有繡花欄杆,下穿長褲,開衩筒裙。發綰髻於頭頂,插銀簪,外包織錦花帶。因交通方便,經濟較發達,年輕姑娘多已不繡花,而上集市買現成的花邊釘上去。而保留古老原始苗族服飾的要數平塘通州、西關和長順代化的邊遠地區,有一種簡裙貫首衣是研究苗族服飾發展史的活化石。

苗族婦女

這種古老的通裙貫首衣一直沿襲至今,基本上完整地保留了這種傳統式樣:前胸後背各一塊,自織土錦,前短後長,中開一縫,穿時頭從此縫貫出。左右「別作兩袖」,為精細的挑花袖套。與古人不同的是不必「做事則去」,而是與前後兩塊土錦相連。今日貫首衣僅作節日盛裝,平時穿樸素的便裝,故無「做事則去」的必要。

清代《貴州通志平伐司》中也寫道:「婦人盤髻, 貫以長簪,衣用土錦,無襟,當服中作孔,以首納而服之,別作兩袖,做事則去。」

參考資料《中國苗族服飾文化》

相關焦點

  • 中國傳統服飾文化,服飾設計文化,少數民族裙裝
    少數民族的裙子結構種類較多,簡潔的裙和繁複的裙都有。繁複的裙:如多褶裙(其褶子非常細密工整,全手工做褶) ;瑤族、苗族、侗族、布依族的多層裙:彝族的多色節裙等。在一些民族地區裙常與褲裝結合穿著,裙在外、褲在內,這種穿衣方式沿襲了我國古代服飾特色。
  • 少數民族文化,黔東南苗族服飾,戳紗繡
    本文乃作者寒寒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刺繡具有廣狹兩種涵義。廣義地講,刺繡是一個頗為複雜的概念,它包括著許多種不同的針法。貴州省少數民族的刺繡,雖然別具風格,但也是或多或少受到這種影響。上述許多古老的刺繡針法,今天還在苗族中間流行著。戳紗繡是刺繡中的一種針法。何謂戳紗?我以為戳紗就是貴州省普遍稱為挑花的各種針法。凡以銳器刺物,皆日戳。顧名思義,戳紗者,即是以針戳紗之謂也。民間有的地區也有稱挑花為挑紗的,故古之戳紗及挑紗即今之挑花。
  • 苗文化的綜合載體——苗族服飾
    苗文化的綜合載體苗族是世界上服裝種類最多的民族,苗族服飾是中國服飾的活化石。湘西苗族服飾是中國苗族服飾的發源地之一,以其歷史悠久、古樸典雅、文化積澱深厚而受到國內外人士的關注。凡來過湘西苗族地區的人,無不為他們身上所穿戴的絢麗服飾所傾倒。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服飾文化,裝飾紋樣等介紹
    本文乃作者翟姚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鄧啟耀的《民族服飾:一種文化符號》一書中說:黔東南清水江流域的苗族,以龍圖案作為服飾的主要裝飾紋樣。以水利化農業佔主導地位的民族,總要尋找一個文化象徵或崇拜徽記,不管它是牛龍還是蛇龍,或是別的什麼。它們一旦被某一群體所認同,便具有了超自然的神秘力量,而凝固、現身在祭壇、神殿、文字、圖像、服飾等一切可以保存、傳達這一信息的文化符號之中。
  • 中華傳統文化,苗族服飾研究,傳統服飾工藝的發展
    正因如此,根據當前實際情況,有關部門應當積極創辦民族特需品加工廠,並因地制宜地組織發展民族特需品加工的專業戶,來滿足少數民族的特殊需要,只有這樣,可能徹底解放少數民族婦女勞動力;同時也只有這樣做,才有利於將其傳統服飾(包括銀飾)工藝發揚光大。
  • 中國服飾的活化石——苗族服飾
    湘西苗族服飾是中國苗族服飾的發源地之一,以其歷史悠久、古樸典雅、文化積澱深厚而受到國內外人士的關注。凡來過湘西苗族地區的人,無不為他們身上所穿戴的絢麗服飾所傾倒。從這些服飾上我們不僅可以發現這個古老民族的古風遺俗,甚至還能依稀看到苗族社會的歷史發展軌跡。2008年,湘西「苗族服飾」入選國家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服飾文化,腰帶等文化工藝品
    本文乃作者翟姚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腰帶苗族挑花工藝品,也是苗族婦女的扎腰用品。流行於廣西南丹等地。腰帶苗族挑花工藝品披帶黔中南型花溪式苗族服飾上的重要配飾,披帶上的紋飾為挑花工藝,使用反面挑正面看的技法,多在青色底布上用黃、綠、蘭、日、玫瑰紅等色線挑繡成。
  • 古老民族文化,苗族服飾文化,古裝
    本文乃作劉雲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苗族服飾是苗族藝術的結晶,它熔蠟染、刺繡、挑花、織錦、織帶等多種傳統工藝於一爐。在服飾本體之外另行製作的蠟染、刺繡、挑花、織錦、織帶等圖案對於服飾有相對的獨立性。根據服飾不同部位需要製作不同的花色裝飾,並根據不同季節更換應時的新作,往往在主要用一種工藝手法的同時,穿插各種工藝手法,挑中有繡、織中有繡、染中有繡、或挑或織、挑織相兼,使服飾圖案花團錦簇,變化萬端,溢彩流光,更顯示鮮明的民族藝術特色。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服飾文化,花卉、植物圖案在服飾上的運用
    本文乃作者琴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苗族由水鄉之地向西南。中南等地不斷地遷徒,苗歌中唱著:「日月向西走,江河往東行。我們的祖先啊!順著日落的方向走,跋山涉水來西方。西方萬重山,山峰頂著天,好地方就在山那邊。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服飾,紋飾的用色、對稱與均衡
    本文乃作者翟姚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苗族在服飾用色方面很講究,例如貴州苗族蠟染的青、白主調,猶如一首清純素靜的牧歌;雲南苗族(花苗)織錦的紅、黃苗族的紋飾,有的地區是日趨寫真,形同生色折技花,但多數地區以對稱均衡的幾何圖案效果較為突出。苗族蠟染紋飾和其他紋飾,主要分紅(青)和藍兩種色彩,從裝飾上看,是大對稱小均衡,袖口及裙的圖案,有的成為一幅獨立完整的畫面,它表現的主題,重點為歌頌祖先和英雄人物。
  • 中國傳統文化,少數民族服飾文化,它的種類繁多
    本文乃作者琴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小編認為苗族服飾,種類繁多,工藝精湛,風格獨特,在我國56個民族中獨樹一幟。苗族服飾究竟有多少種,先人們作了許多有益的工作,並留下了不少寶貴的資料。如清代《黔苗圖說》曾畫過82種、大型文化書畫圖冊《百苗圖》畫過100種。《百苗圖》是苗族歷史文化演藝發展難得的文物佐證,是研究我國苗族服飾文化及民族風貌的重要古籍,亦是研究我國清代西南少數民族的重要史料。
  • 中國傳統文化,民族文化,服飾的刺繡針法繡挑、補貼和編結
    本文乃作者童哥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民族服飾的刺繡針法最常見的屬刺繡了,通常在少數民族服飾的衣袖、套袖、衣襟、盤肩、衣腳、褲腳、裙腳以及帽子等裝飾部位上都能見到。
  • 【風情凱裡】凱裡苗族服飾:穿在身上的歷史,美爆啦!
    凱裡苗族服飾:穿在身上的歷史,美爆啦!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首府凱裡,由於苗族先民遷入時間有先後,定居後又受所處地理環境制約和周邊文化的影響,自然形成數個地域相對穩定的服飾文化圈。苗族服飾,主要是指苗族婦女服飾。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服飾文化,製作技術
    本文乃作者翟姚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黔東南州苗族人口密集,服飾類別也很多,可謂豐富多彩。如《苗族服飾文化》一書,將苗族女裝分為14型,黔東南州就佔了7型。《中國苗族服飾》把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苗族服飾類型歸為黔東型,並細分為臺江式、雷公山式、丹寨式、丹都式、融水式。這種細分是以服飾風格為標準進行劃分,但分類的範疇卻不大一致。
  • 文化 苗族服飾到底有多少款式?
    苗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他們的先民在先秦時代就生活在長江中遊地區。苗族縱貫數千年的歷史大遷徙,形成了如今分布在黔、湘、滇、川、鄂、瓊和國外的與其他民族大雜處小聚居的格局。在遷徙和不斷開拓新生地中的苗族人民保存了自己的文化並將之影響他民族的同時,亦吸收了他民族的精華,形成了苗族至今仍充滿生機活力的絢麗多姿的文化。豐富獨特的服飾文化就是苗族文化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
  • 四川苗族服飾種類與分布
    苗族服飾蘊含著歷史印記、語言文化、社會特點、審美意識、區域風貌特徵等諸方面的內容。據貴州省博物館吳仕忠教授歷經三十年收集的《中國苗族服飾圖志》載,全國不同苗族服飾共有173種款式。由於苗族居住分散,地域遼闊,形成服飾各異,四川苗族服飾也是色彩斑讕,絢麗多姿,古樸典雅。
  • 雲南少數民族服飾,竟如此漂亮!
    傣族   清秀淡雅、輕盈實用傣族服飾淡雅美觀,既講究實用,又有很強的裝飾意味,頗能體現出熱愛生活,崇尚中和之美的民族個性。哈尼族   千姿百態、色彩斑斕哈尼族服飾是哈尼族傳統文化的精髓,不僅僅是簡單的禦寒防風蔽身之物,它承載著極其豐富的文化信息,構成展示和追憶祖先遷徙壯舉英雄業績的物化態載體。
  • 苗族服飾與數學的神秘聯繫,你知道嗎?
    點擊上面「三苗網X智慧苗族」關注苗族第一網際網路平臺!苗族服飾被譽為「最美的少數民族之一」,多年以來,不少學者專家都從歷史、美學、以及宗教文化等角度,解讀過它的美,但苗族服飾裡還藏著神秘的數學規律,你知道嗎?
  • 美爆了少數民族服飾,勝過美景!
    >雲南山美、水美雲南姑娘更美的嬌俏、純清雲南少數民族服飾更別具美感這片擁有中國最多少數民族的土地這裡的人民獨具特色、自成一族 服裝      配飾      風俗      文化 彰顯著各民族別樣風格傣族   清秀淡雅、輕盈實用      傣族服飾淡雅美觀,既講究實用,又有很強的裝飾意味,頗能體現出熱愛生活,崇尚中和之美的民族個性。
  • 中國這幾個少數民族服飾,你覺得哪個最好看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衣冠王國」的美譽,在長期的歷史和社會發展進程中,各族人民共同創造了燦爛輝煌的中華服飾文化。蒙古族服飾也稱為蒙古袍,主要包括長袍、腰帶、靴子、首飾等。但因地區不同在式樣上有所差異。蒙古族服飾具有濃鬱的草原風格特色,以袍服為主,便於鞍馬騎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