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服飾文化,製作技術

2020-12-18 翟姚說文化

本文乃作者翟姚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黔東南州苗族人口密集,服飾類別也很多,可謂豐富多彩。如《苗族服飾文化》一書,將苗族女裝分為14型,黔東南州就佔了7型。《中國苗族服飾》把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苗族服飾類型歸為黔東型,並細分為臺江式、雷公山式、丹寨式、丹都式、融水式。這種細分是以服飾風格為標準進行劃分,但分類的範疇卻不大一致。如臺江式包括了臺江縣臺拱、施洞、革東,雷山縣西江,劍河縣溫泉,黃平縣等多個地區不同型的服飾,但丹寨式、丹都式卻只特指同一型的服飾。

中國苗族服飾

百苗圖疏注》則把黔東南支系分為北部亞支系、東部亞支系、南部亞支系。北部亞支系分布在黔東南州北部各縣,集中在雷山、臺江、劍河、黃平、丹寨及凱裡市,分別為黑苗、九股苗、短裙苗、八寨黑苗、黑生苗、黑山苗、夭苗、生苗等。東部亞支系分布於黔東南州的天柱、錦屏縣及湖南省的會同、通道等縣,有西溪苗。東部亞支系接近漢文化中心區,並長期與侗族接觸。南部亞支系分布在黔東南州的南部各縣,集中在黎平、從江、榕江,有爺頭苗、洞崽苗、黑腳苗等,與侗族南部支系關係也十分密切。

臺灣江碧貞、方紹能1993年至1998年都在對黔東南地區進行考察,出版了《苗族服飾圖志黔東南》一書。該書把黔東南苗族服飾做了一定的歸類,描述了39種黔東南苗族服飾,並通過地圖標示這些服飾的分布位置。作者嚴謹的研究作風,使《苗族服飾圖志黔東南》的分類研究具有相當的科學根據,所以小編把它作為重要參考資料。

苗族服飾圖志黔東南

然而,儘管服裝有長有短,圖案各異,但從服裝結構學而言,苗族服裝應該有更簡潔的歸類。把《中國苗族服飾》的五種類型服飾的描述分析我們不難發現,對於其他四型的描述,都能體現出各自的特徵。湘西型漢化較多,穿圓領大襟右衽寬袖衣、寬褲子;黔中南型兼有黔東型與川黔滇型兩者的特點,最具特色的是它具有多層衣腳、披帶、背牌等配件;川黔滇型女裝基本為大襟或對襟短衣,有的附後披領,下穿蠟染麻布花中長裙,前系圍腰,後垂多聯飄帶。唯獨對黔東型進行一種分解式的描述,分別為清水江流域、都柳江流域,以及雷山、丹寨、榕江等縣部分地區,卻沒有總體特點的描述。這種描述給人的印象是,黔東型並不是指某種類別風格的服飾,而是這個地區的苗族服飾的總和。

黔中南型配飾多

黔東型服飾分布的地區也很有意思,黔東南州是其主要分布區。其他地區,如廣西的融水、三江等縣,是這支苗族遷徙到黔東南以前所經過的地方:而鄰近該州的都勻、三都、荔波,以及黔西南的貞豐、安龍、興義、興仁等縣,地處川黔滇方言區的貴州省貞豐、安龍、興仁等縣,這些地區的苗族都是清代從黔東南州的黃平縣等地遷去的。這些問題足以說明,黔東型實際上指的就是從湘西和廣西進入到黔南和黔東南的東漢時期分布在沅江流域的「五溪蠻」。所以,《中國苗族服飾》圖集以方言所區分的黔東型苗族服飾正是一個複合概念,它包含了清水江流域、都柳江流域,以及雷山、丹寨、榕江等縣部分地區三部分。

《中國苗族服飾》圖集

事實上,這三部分還可以簡化為兩部分,即清水江流域和都柳江流域。圖集之所以把這三個縣特別指出來,是因為這三個縣分布於雷山或月亮山山區,具有一定的山地風格。事實上,這兩個山區裡流淌著的就是兩條江水,山與水是融合在一起的。雷山、丹寨就屬於清水江流域,榕江屬於都柳江流域。

因此,單歸類雷山、丹寨、榕江等縣部分地區的苗族服飾是欠妥當的。另外,從地域來看,從湘西遷入的苗族主要分布於清水江流域,從廣西遷入的苗族主要分布於都柳江流域。分析了《中國苗族服飾》對苗族服飾整體的分類,並參考《百苗圖疏注》、《 苗族服飾圖志黔東南》的描述,考慮到黔東南州自然地理環境,以及遷徙路線對該州苗族服飾文化的影響,小編將對黔東南州苗族女裝分為清水江流域和都柳江流域兩大方向進行研究。

都柳江流域女裝

清水江流域的苗族女裝裝飾華麗,色彩濃豔,有大量的銀飾。女裝上衣多為半體衣,款式有大襟、直領對襟,穿著為交領、右衽。都柳江流域的苗族多與侗族混居,二者服飾十分相似,多為大領、對襟、敞胸短衣,內掛菱形胸兜。下裝多穿百褶裙,另外,除了按苗族支系對服飾進行分類外,苗族女裝本身也有許多類別。如按年齡分有童裝、青壯年服裝和老年服裝;按生活禮儀分,有盛裝和常服。盛裝為節日、喜慶、社交的禮儀服飾,包括頭飾、服裝、銀飾、鞋襪等。

一般來說,未成年少女的服裝較為隨意;成年女子服飾則色彩豔麗、紋樣精緻,盛裝有大量的銀飾;中年婦女穿著素淨,顏色純度低,銀飾減少;老年婦女服飾以暗色為主。最有研究價值的苗族女裝當屬成年女子的盛裝,所以小編研究將以此類為主。

黔東南州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苗族婦女非常勤勞並且具有智慧,她們創造了許多精湛的服裝製作工藝,如織造、蠟染、剌繡、銀飾等,使苗族傳統服飾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苗裝製作的全過程,包括種棉、採摘、軋花、彈花、紡紗、漿紗、養蠶、抽絲、紡線、織布、染色、縫飾、蠟染、挑花、刺繡、織錦,全部都要靠苗族婦女來完成。苗族服飾既體現了苗族婦女的生存價值,也表達了她們的巫文化思想,服飾成為她們表現自然和諧的理想世界、緬懷祖先及失去的天堂、寄託心靈情思的憑藉物。因自然條件和生產特點不相同,不同的苗族服飾類型選用不同的衣料,表現不同的織物風格。

比如,滇東北的高寒山區畜牧業較發達,衣料多用毛、麻織品。川南、黔西、滇東南等地苗族習慣種麻,故麻布是其傳統衣料。而湘西、黔東南等地出產棉花,因此棉布是其傳統衣料,現在黔東南州還有苗族用手搖紡紗機把棉花紡成紗線。紡好紗後,用自家的織布機把紗線織成土布。沿途考察中,我們總能看到織布機,織的布既有白色的,也有花織布。

參考資料《中國服飾》

相關焦點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服飾文化,傳統意義的弱化
    入了苗族社會經濟中,新的科學生產技術和現代生活用品大量引入,苗族青年接受現代學校教育,這一切變化使得苗族原始巫文化對其服飾文化的主導作用逐漸削弱,而現代文化對其影響作用則越來越明顯。苗族服飾傳統意義的弱化表現在苗族服裝製作的傳承機制的沒落、傳統服飾禮服化、商品化等現象上。
  • 中華傳統文化,苗族服飾研究,傳統服飾工藝的發展
    上面談及更新觀念、適當改革,其意主要是說苗族服飾那種全部用傳統手工製作辦法應適當改革,並非說其服飾特點、其民族特色也通通要改掉。「一個民族的服飾,是區別於他民族的外部特徵」。民族特徵在目前或今後一段相當長的時期內還應當保持的。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服飾文化,腰帶等文化工藝品
    本文乃作者翟姚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腰帶苗族挑花工藝品,也是苗族婦女的扎腰用品。流行於廣西南丹等地。飄帶黔中南型花溪式的部分地區及川黔滇型丘北式部分地區苗族女裝的重要配飾,貴州普定的飄帶在後,而鎮寧的則飄帶在前,有些地區前後飄帶同時佩戴。從布局看,位置顯赫部位多為傳統的幾何圖案,紋樣古樸。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服飾文化,裝飾紋樣等介紹
    本文乃作者翟姚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鄧啟耀的《民族服飾:一種文化符號》一書中說:黔東南清水江流域的苗族,以龍圖案作為服飾的主要裝飾紋樣。以水利化農業佔主導地位的民族,總要尋找一個文化象徵或崇拜徽記,不管它是牛龍還是蛇龍,或是別的什麼。它們一旦被某一群體所認同,便具有了超自然的神秘力量,而凝固、現身在祭壇、神殿、文字、圖像、服飾等一切可以保存、傳達這一信息的文化符號之中。
  • 古老民族文化,苗族服飾文化,古裝
    本文乃作劉雲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苗族服飾是苗族藝術的結晶,它熔蠟染、刺繡、挑花、織錦、織帶等多種傳統工藝於一爐。在服飾本體之外另行製作的蠟染、刺繡、挑花、織錦、織帶等圖案對於服飾有相對的獨立性。根據服飾不同部位需要製作不同的花色裝飾,並根據不同季節更換應時的新作,往往在主要用一種工藝手法的同時,穿插各種工藝手法,挑中有繡、織中有繡、染中有繡、或挑或織、挑織相兼,使服飾圖案花團錦簇,變化萬端,溢彩流光,更顯示鮮明的民族藝術特色。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服飾文化,花卉、植物圖案在服飾上的運用
    本文乃作者琴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苗族由水鄉之地向西南。中南等地不斷地遷徒,苗歌中唱著:「日月向西走,江河往東行。我們的祖先啊!順著日落的方向走,跋山涉水來西方。西方萬重山,山峰頂著天,好地方就在山那邊。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服飾,紡織技術
    本文乃作者琴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苗族的紡織,在苗族的生活中佔有一定的位置。自紡、自織、自染是苗族紡織的特色。我們說說紡紗吧,我國自商代起,已發明了手搖紡車。春秋末期,紡織生產已初具規模。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服飾,圖騰象徵
    本文乃作者琴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龍鳳圖案在服飾上的運用「龍是神物,如向龍祈雨、龍鳳呈祥、望子成龍、雙龍掄寶等,龍是一種精神力量的象徵,也是一種前進、向上、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服飾,紋飾的用色、對稱與均衡
    本文乃作者翟姚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苗族在服飾用色方面很講究,例如貴州苗族蠟染的青、白主調,猶如一首清純素靜的牧歌;雲南苗族(花苗)織錦的紅、黃如貴州臺江縣革東地區的女裙,在裙之中段有一排騎馬姿勢的橫向傳統花紋,它就是苗族懷念祖先蚩龍及紀念英雄人物鳥莫西等在服飾上的一種體現。
  • 苗文化的綜合載體——苗族服飾
    苗文化的綜合載體苗族是世界上服裝種類最多的民族,苗族服飾是中國服飾的活化石。湘西苗族服飾是中國苗族服飾的發源地之一,以其歷史悠久、古樸典雅、文化積澱深厚而受到國內外人士的關注。凡來過湘西苗族地區的人,無不為他們身上所穿戴的絢麗服飾所傾倒。
  • 中國傳統文化,少數民族文化,苗瑤語諸民族服飾類徵
    這種崇鳳鳥拜龍犬喜尚五色的服飾傳統,在苗族、瑤族、畲族的服飾中久盛不衰。五色的服飾傳統苗族的傳統服飾主要是通過被稱為「花衣」的禮服流傳下來。到了近代,隨著其服飾製作工藝技術的提高,苗族裝束在模仿飛鳥形態方面更加惟彩準肖。黔桂交界處都柳江流域的苗族盛裝名為「百鳥衣」,這種衣服不但色彩斑斕,衣裙周身還綴滿了白色的羽毛。「百鳥衣」 是當地苗族在祭祀祖先時的專用服飾。這種祭祀一般每十年才搞一次,是全氏族的共同節日,稱為「鼓社祭」。
  • 傳統文化探索 | 黔東南苗族婚嫁女紅藝術特徵分析
    黔東南苗族至今仍然保留「姑娘忙繡」的傳統習俗,女兒長到八九歲直至出嫁前都要在空閒時製作並獨立完成自己的出嫁衣裳、小兒鞋帽(如圖2)等物品,除了自己穿戴以外,部分還用於帶去夫家展示自己的手藝或送給族人,這就是苗族的婚嫁女紅。苗族婚嫁女紅不僅是苗族文化的載體,有著豐富的文化價值和精神價值,還蘊藏著苗族女性的思維意識和苗族勞動人民的深厚情感,對苗族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 中國傳統服飾文化,服飾設計文化,少數民族裙裝
    繁複的裙:如多褶裙(其褶子非常細密工整,全手工做褶) ;瑤族、苗族、侗族、布依族的多層裙:彝族的多色節裙等。在一些民族地區裙常與褲裝結合穿著,裙在外、褲在內,這種穿衣方式沿襲了我國古代服飾特色。講一講服飾配件,服飾配件主要指除服裝以外的所有附加在人身上的飾品,民族服飾中配件紛繁複雜,有首飾、帽飾、圍腰、背篼、包袋、綁腿、鞋靴等。用植物製作染料的過程,各民族採用的方法稍有區別,但過程大致相同。民族服飾的圖案特點各民族在服飾中用圖案的現象比較普遍,無論在服裝上還是服飾配件上都少不了圖案。圖案的內容以動物、植物、人物、幾何圖形、文字為主,從結構上看有通感聯想、固定程式、主觀構成等特點。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服飾文化,剌繡、挑花、貼花
    本文乃作者琴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苗族的剌繡亦叫繡花,它具有獨特的風格和技巧。刺繡一般用綢緞作底,繡前要會。上或貼上所要繡的圖案。從苗族著名作家沈從文所著的《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中得知,唐代服飾上的蟲、獸、花及小簇花草是當時一般衣著繡繪:習慣採用的普通形式,圖案雖日趨寫真,基調還是對稱效果。直到北宋,才由「生色折枝花」代替。湘西型的苗族,可能是從北宋開始多用平繡,開始喜用折枝花鳥圖案,形態逼真,光彩奪目。
  • 文化 苗族服飾到底有多少款式?
    苗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他們的先民在先秦時代就生活在長江中遊地區。黔東南地區苗族婦女穿著的古裙,其款式,其色彩及破縐均與唐代張萱《出輦圖》上的宮女著裙其無二致,足見苗裝的唐代遺風猶存。黎平尚重、劍河南哨一帶苗族青年清代男裝,丹寨楊武一帶的古衣、從江高求地區的男裝、劍河久仰、臺江反排一帶的古衣、雷公山月亮山地區的祭祀衣,其款式、紋飾風格、織品材料等均與現存的服飾和紡織技術相去甚遠,它們可以說是明清代甚至更遠這些地區苗族服飾的本來面目。
  • 少數民族文化,苗族服飾,布料裝飾
    本文乃作者寒寒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有苗族34萬餘人,分別聚居、雜居在12個縣(市)的部分村寨裡。其服飾的風格式樣、圖案色彩、裝飾手法、裝飾部位,千姿百態,五彩繽紛。除支系不同有不同樣式外,同一支系同一種苗族服飾中,還有青年式和老年式的區別;青年婦女服飾中又有婚前婚後之分,生育前和生育後之分,盛裝和便裝之分。這些豐富多彩的苗族服飾,是苗族人民物質和精神文化特質的重要外表。在沒有文字記載的情況下,服飾紋樣也可以說就是文字。通過它,可以尋找出民族遷徙、民族性格及其審美意識的形成等痕跡。
  • 文化 漫談中國民族服飾
    中國的民族服飾,服裝以其工藝精湛、風格獨特著稱於世;裝飾則以其形式多樣、內涵豐富獨具特色。服與飾,共同構成了中國民族服飾文化的整體,可以說,中國民族服飾既是重要的物質文化,也是民族精神文化的載體。全球化迅猛發展的今天,漢族服飾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而少數民族服飾則較為原汁原味地保存了下來。
  • 中國傳統服飾文化,服飾設計文化,民族服飾色彩的借鑑與運用
    本文乃作者琴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民族服飾色彩的借鑑與運用,民族服飾強烈的色彩關係和用色方法,可以給我們帶來一些啟發。,然後再用這些面料製作服裝。是全部應用傳統面料,還是傳統面料與現代面料混合使用,都要統一在明確的設計風格之下,必須將傳統面料與其他設計因素(如款式、版型、製作)相互結合,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傳統面料的作用。為利用日本傳統印花布設計的服裝,純棉印花布料與簡潔、樸素的服裝風格協調一致; 為美洲民族風格印花面料的運用:為採用東歐傳統風格與中國傳統風格的面料設計的春夏服裝:為採用日本傳統風格的面料設計的服裝。
  • 中國傳統文化,少數民族服飾文化,它的種類繁多
    本文乃作者琴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小編認為苗族服飾,種類繁多,工藝精湛,風格獨特,在我國56個民族中獨樹一幟。苗族服飾究竟有多少種,先人們作了許多有益的工作,並留下了不少寶貴的資料。如清代《黔苗圖說》曾畫過82種、大型文化書畫圖冊《百苗圖》畫過100種。《百苗圖》是苗族歷史文化演藝發展難得的文物佐證,是研究我國苗族服飾文化及民族風貌的重要古籍,亦是研究我國清代西南少數民族的重要史料。
  • 中國服飾的活化石——苗族服飾
    苗族是世界上服裝種類最多的民族,苗族服飾是中國服飾的活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