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乃作者翟姚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黔東南州苗族人口密集,服飾類別也很多,可謂豐富多彩。如《苗族服飾文化》一書,將苗族女裝分為14型,黔東南州就佔了7型。《中國苗族服飾》把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苗族服飾類型歸為黔東型,並細分為臺江式、雷公山式、丹寨式、丹都式、融水式。這種細分是以服飾風格為標準進行劃分,但分類的範疇卻不大一致。如臺江式包括了臺江縣臺拱、施洞、革東,雷山縣西江,劍河縣溫泉,黃平縣等多個地區不同型的服飾,但丹寨式、丹都式卻只特指同一型的服飾。
《百苗圖疏注》則把黔東南支系分為北部亞支系、東部亞支系、南部亞支系。北部亞支系分布在黔東南州北部各縣,集中在雷山、臺江、劍河、黃平、丹寨及凱裡市,分別為黑苗、九股苗、短裙苗、八寨黑苗、黑生苗、黑山苗、夭苗、生苗等。東部亞支系分布於黔東南州的天柱、錦屏縣及湖南省的會同、通道等縣,有西溪苗。東部亞支系接近漢文化中心區,並長期與侗族接觸。南部亞支系分布在黔東南州的南部各縣,集中在黎平、從江、榕江,有爺頭苗、洞崽苗、黑腳苗等,與侗族南部支系關係也十分密切。
臺灣江碧貞、方紹能1993年至1998年都在對黔東南地區進行考察,出版了《苗族服飾圖志黔東南》一書。該書把黔東南苗族服飾做了一定的歸類,描述了39種黔東南苗族服飾,並通過地圖標示這些服飾的分布位置。作者嚴謹的研究作風,使《苗族服飾圖志黔東南》的分類研究具有相當的科學根據,所以小編把它作為重要參考資料。
然而,儘管服裝有長有短,圖案各異,但從服裝結構學而言,苗族服裝應該有更簡潔的歸類。把《中國苗族服飾》的五種類型服飾的描述分析我們不難發現,對於其他四型的描述,都能體現出各自的特徵。湘西型漢化較多,穿圓領大襟右衽寬袖衣、寬褲子;黔中南型兼有黔東型與川黔滇型兩者的特點,最具特色的是它具有多層衣腳、披帶、背牌等配件;川黔滇型女裝基本為大襟或對襟短衣,有的附後披領,下穿蠟染麻布花中長裙,前系圍腰,後垂多聯飄帶。唯獨對黔東型進行一種分解式的描述,分別為清水江流域、都柳江流域,以及雷山、丹寨、榕江等縣部分地區,卻沒有總體特點的描述。這種描述給人的印象是,黔東型並不是指某種類別風格的服飾,而是這個地區的苗族服飾的總和。
黔東型服飾分布的地區也很有意思,黔東南州是其主要分布區。其他地區,如廣西的融水、三江等縣,是這支苗族遷徙到黔東南以前所經過的地方:而鄰近該州的都勻、三都、荔波,以及黔西南的貞豐、安龍、興義、興仁等縣,地處川黔滇方言區的貴州省貞豐、安龍、興仁等縣,這些地區的苗族都是清代從黔東南州的黃平縣等地遷去的。這些問題足以說明,黔東型實際上指的就是從湘西和廣西進入到黔南和黔東南的東漢時期分布在沅江流域的「五溪蠻」。所以,《中國苗族服飾》圖集以方言所區分的黔東型苗族服飾正是一個複合概念,它包含了清水江流域、都柳江流域,以及雷山、丹寨、榕江等縣部分地區三部分。
事實上,這三部分還可以簡化為兩部分,即清水江流域和都柳江流域。圖集之所以把這三個縣特別指出來,是因為這三個縣分布於雷山或月亮山山區,具有一定的山地風格。事實上,這兩個山區裡流淌著的就是兩條江水,山與水是融合在一起的。雷山、丹寨就屬於清水江流域,榕江屬於都柳江流域。
因此,單歸類雷山、丹寨、榕江等縣部分地區的苗族服飾是欠妥當的。另外,從地域來看,從湘西遷入的苗族主要分布於清水江流域,從廣西遷入的苗族主要分布於都柳江流域。分析了《中國苗族服飾》對苗族服飾整體的分類,並參考《百苗圖疏注》、《 苗族服飾圖志黔東南》的描述,考慮到黔東南州自然地理環境,以及遷徙路線對該州苗族服飾文化的影響,小編將對黔東南州苗族女裝分為清水江流域和都柳江流域兩大方向進行研究。
清水江流域的苗族女裝裝飾華麗,色彩濃豔,有大量的銀飾。女裝上衣多為半體衣,款式有大襟、直領對襟,穿著為交領、右衽。都柳江流域的苗族多與侗族混居,二者服飾十分相似,多為大領、對襟、敞胸短衣,內掛菱形胸兜。下裝多穿百褶裙,另外,除了按苗族支系對服飾進行分類外,苗族女裝本身也有許多類別。如按年齡分有童裝、青壯年服裝和老年服裝;按生活禮儀分,有盛裝和常服。盛裝為節日、喜慶、社交的禮儀服飾,包括頭飾、服裝、銀飾、鞋襪等。
一般來說,未成年少女的服裝較為隨意;成年女子服飾則色彩豔麗、紋樣精緻,盛裝有大量的銀飾;中年婦女穿著素淨,顏色純度低,銀飾減少;老年婦女服飾以暗色為主。最有研究價值的苗族女裝當屬成年女子的盛裝,所以小編研究將以此類為主。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苗族婦女非常勤勞並且具有智慧,她們創造了許多精湛的服裝製作工藝,如織造、蠟染、剌繡、銀飾等,使苗族傳統服飾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苗裝製作的全過程,包括種棉、採摘、軋花、彈花、紡紗、漿紗、養蠶、抽絲、紡線、織布、染色、縫飾、蠟染、挑花、刺繡、織錦,全部都要靠苗族婦女來完成。苗族服飾既體現了苗族婦女的生存價值,也表達了她們的巫文化思想,服飾成為她們表現自然和諧的理想世界、緬懷祖先及失去的天堂、寄託心靈情思的憑藉物。因自然條件和生產特點不相同,不同的苗族服飾類型選用不同的衣料,表現不同的織物風格。
比如,滇東北的高寒山區畜牧業較發達,衣料多用毛、麻織品。川南、黔西、滇東南等地苗族習慣種麻,故麻布是其傳統衣料。而湘西、黔東南等地出產棉花,因此棉布是其傳統衣料,現在黔東南州還有苗族用手搖紡紗機把棉花紡成紗線。紡好紗後,用自家的織布機把紗線織成土布。沿途考察中,我們總能看到織布機,織的布既有白色的,也有花織布。
參考資料《中國服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