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蠱是如何跟苗族文化關聯起來的?

2021-02-08 雲南苗族

歡迎 輸入「雲南苗族」或微信ID號:ynsmxh  進行關注!


巫蠱是如何跟苗族文化關聯起來的?

張經緯

2016-11-09 18:21 來源:澎湃新聞


幾日前雲南文山在當地圍繞營建「文山市苗族文化生態園」舉行的會議中,引出了與當地民族文化有關的一則新聞。當地苗族同胞稱文山代市長龔卿在談到苗族歷史、文化時,使用了不恰當的描述。其中涉及了苗族在歷史上的遷移,並特別將「巫文化」與苗族聯繫起來。這些不當之處,很快引起苗族同胞的回應,苗族網站上發表了關於此事的公開信。一些苗族知識界人士也紛紛通過與「我是苗族,我沒有魔法」字樣合影自拍的形式,澄清巫文化與苗族關係。

對此,澎湃新聞跟進作了跟蹤報導。當地調查組隨後對參會人員的進行了調查,結果則是有人認為不帶有侮辱或歧視的意思,另一些則對是否有侮辱或歧視不作評判。

從公開信的內容來看,引起苗族同胞抗議的言論主要集中在兩點,第一點,是對苗族遷移歷史的錯誤認識(「苗族是被攆跑過去的嘛!所以,才跑到了國外」),以定居文化的視角來評判不同的生活方式。第二,是對苗族文化的誤解(「苗族巫文明是很恐懼的」),將其與並不存在的「巫蠱」習俗聯繫在了一起。

儘管不知道此事的後續如何,但作為地方行政長官,代理市長卻未能在民族文化理解,相互尊重方面作出表率,反而在公開場合,對其他民族文化使用了不當的說法。而且市長身為彝族,同樣有著自身獨特的文化,卻沒有以「同理心」來對待身邊的苗族同胞。由此可以想見,其實這些有關苗族文化的誤解在當地,甚至包括其他通過影視作品、通俗文學粗略接觸苗族文化的人們頭腦中,確實存在相當的程度。而龔代市長,只是在無意識中,將那些長期存在的錯誤認識,非常有代表性地表達了出來。

跳出定居文化的框架來理解遊耕民族


為了正本清源,釐清那些人們無意識中對苗族文化的誤解,我們暫時將公開信的抗議意味放在一邊。或許可以先從苗族本身的歷史和文化中入手,提供一些基本的認識,有助於去除偏見造成的影響。

首先,苗族的遷移。苗族和中國西南許多民族一樣,有著遷移的傳統,因為他們的生活方式與其生計類型密切相關。在西南地區有「無山不瑤、無林不苗、無峒不侗、無水不壯漢」的說法。意思是,一般地,漢族和壯族都住在靠近河流湖泊的水田附近,侗族則住在山間小盆地,而苗族和瑤族則住在山腰上。

由於山間種植全要靠天吃飯,加上水土流失,肥力下降,不能像漢、壯民族一樣長期定居,苗族和瑤族都需要經常開闢新的田園。為了方便種植、管理,開好新的田地後,苗族就會放棄舊家,喬遷新居。一住一遷的周期,短則幾年,長則十多年。這樣的遷移並非被攆或逃亡,而是對山地資源非常有效的利用和保護。我們把這種生活方式稱作「遊耕」文化。在西南地區,除了真正依靠河谷水田生活的人口,其餘大部分都會選擇不定期遷移,彼此並沒有本質區別。

真正引起苗族從中國中、南部向南大規模遷移的,發生在清代的雍正、乾隆時期。當時清政府的「改土歸流」政策波及西南數省。在貴州靠近湖南的黔東南地區設立了「新疆六廳」,將這一地區納入國家行政管理體系,原先高度自治的苗族,因此開始了向南遷移的過程。 「改流」進程,同樣發生在川南、滇東北地區,許多當地生活的彝族、壯族、瑤族都走上了遷移之路。有些甚至向沿著瀾滄江-湄公河,進入越南、寮國、泰國等地。比如,彝族、苗族都有近百年遷居越南的歷史,成為越南的少數民族。

而雲南的文山州,就是這條遷移路線在中國境內的最後一站。正因為此,許多定居中南半島的苗族都會將自己的來源,追溯到文山。這次引起爭議的苗族文化園就取名「蒡蔸朗苗族文化生態園」意思是鮮花盛開的地方,紀念這一組居地。

總的來說,苗族在過去二百年中的遷移,一方面是來自本身遊耕的傳統,另一方面則受到清政府改流政策的影響,這在整個西南地區各個民族中都非常普遍,不僅限少數民族,包括漢族在內都經歷了向東南亞和海外的遷移。

巫蠱是如何跟苗族文化關聯起來的?


其次,苗族與巫蠱文化並沒有特別的聯繫。巫蠱,一般來說,就是用認為有毒性的物質或言語詛咒去傷害仇人,這是世界所有文化的普遍現象。那種用各種爬行類、兩棲類、節肢動物和昆蟲混合的做法,並沒有任何實際作用,多來自對「有毒」生物的心理恐懼和後來文學作品的渲染。

類似的「巫術」在中國各個地區都能找到,不但存在於民間,文獻中也相當普遍。而且如果要追根溯源的話,最早的文獻記載都集中在漢族地區。那麼,有關巫蠱的標籤,為何被貼到了苗族身上?這也和清代「改土歸流」過程有關。苗族世居的湘西、黔東地區,是與漢地最接近的異文化區域,在改流過程中首當其衝。


在改土歸流過程中,很多當地苗族都融入到當地編戶齊民當中,使許多當地文化的元素被保留下來。

尤其是苗族等遊耕民族過去較少實踐定居生活的特點,加深了其他人眼中「來去無蹤」的印象,相信他們仿佛具有來去自由的法力。這種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覺,造成在清代人眼中,苗族文化特殊性的一部分。

時至二十世紀,沈從文筆下的湘西一帶,仍然籠罩在一種吸引外人好奇目光的文化混合的氤氳之下。「放蠱」、「趕屍」等等來源於想像,依附於道聽途說的奇聞軼事,就共同塑造了一個「最熟悉的陌生人」。在今天的苗族地區,當地各個民族無論苗族、漢族、彝族都沒有明顯的區別,但為了突出各自文化的特徵,那些徒有其名的異文化標籤,被特別放大。加上在各種武俠小說中特別加入的異域情調,原本各地普遍存在的舊時迷信風俗,就被不幸地固化在苗族的文化標籤中。

對「異文化」的偏見


巫蠱文化本身只是想像的產物,並沒有任何實際的意義。它既不屬於苗族,也不屬於任何一個中國民族,不應成為對當下的困擾。

所有有關苗族的文化誤解,都與他們歷史上形成的遷移習俗有關。遷移是一種符合自然規律,合理利用土地的生計方式。但同時也成為定居人群眼中的「異文化」。清代對苗族地區的行政改變,是想將這些遷移中的人們,固定為國家的戶籍人口。但這反過來促使苗族翻山越嶺,和許多山地民族一樣,向南方繼續遷移。

這種遷移文化,同時也成為他們被貼上「巫蠱」標籤的原因之一。人們因陌生而產生距離,而距離則造成了誤解和偏見,由偏見而不敢接觸。遷移中的苗族,不得不在誤解中,繼續遷移。這種對異文化的偏見不僅存在於人們對苗族的刻板印象,其實也可能出現在我們每個人身邊。

幸運的是,雲南文山的這封公開信,給我們提供了一個直面文化的機會。苗族沒有巫蠱文化,同樣,他們只是樂於享受遷移中的自由。而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本身,不應成為被他人誤解的緣由。用更多的交流和溝通,化解距離帶來的陌生感,用更多的知識,填補偏見造成的鴻溝。或許是這一事件給龔代市長和我們教授的重要一課。


責任編輯:伍勤



        「雲南苗族」微信公眾號   由雲南省民族學會苗學研究委員會主辦。這裡是一個展示苗族優秀文化和宣傳苗山苗寨發展的窗口,是一個開展苗學研究交流的平臺。歡迎熱愛關注苗族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各界人士和朋友踴躍投稿。

       投稿郵箱:3104209051@qq.com

       歡迎關注「雲南苗族」微信公眾號。關注云南苗族發展,宣傳雲南苗族文化,開展雲南苗學研究。

       

       輸入「雲南苗族」或ID號:ynsmxh,或長按以下二維碼圖片進行關注:



相關焦點

  • 巫蠱是如何跟苗族關聯起來的?
    巫蠱是如何跟苗族文化關聯起來的?張經緯幾日前雲南文山在當地圍繞營建「文山市苗族文化生態園」舉行的會議中,引出了與當地民族文化有關的一則新聞。當地苗族同胞稱文山代市長龔卿在談到苗族歷史、文化時,使用了不恰當的描述。其中涉及了苗族在歷史上的遷移,並特別將「巫文化」與苗族聯繫起來。
  • 苗族下蠱?
    「苗族巫文化是很恐懼的,我剛參加工作時,有人告訴我,不要跟苗族姑娘接觸,一旦接觸了,你就難以逃脫她的魔法。這樣的文化有什麼值得宣揚的呢?」這番言論讓小編想起了一篇關於苗蠱的文章,與讀者分享。龔卿同志的這種言論並不陌生,直接是幾百年前文人墨客對邊疆少數民族想像的翻版。美國密西根大學戴瑙(Norma Diamond)教授對這種現象曾撰寫文章予以分析。戴瑙教授曾經在雲貴一帶的花苗支系中做過田野調查,在返回美國後,一位中國人類學家關心她有沒有被苗族「下蠱」。
  • 一個以鳥為自稱的民族,解讀苗族的鳥圖騰文化
    而苗族做為另一個崇拜鳥圖騰的民族,也將這種鳥文化展現的淋漓盡致,在苗族內部,他們將自己自稱為嘎鬧,就是鳥的意思,他們以鳥來當做族名,將鳥圖騰文化融入服飾中世代傳承。鳳凰圖騰在苗族中,他們也有關於鳥圖騰文化的崇拜 ,他們將這種鳥圖騰文化一直延續到今天。
  • 苗族之花、苗族文化傳播使者——歐桑
    2011年被國家民委評為56個民族56朵花之苗族之花,2011年海南省全國尋找七仙女大賽全國十強,2012年被評為苗族文化傳播使者,2013年參與打造大型苗族神話歌舞劇《仰歐桑》,2014年代表苗族赴歐洲多國全球巡演,2015年浙江衛視《我看你有戲》,2015年3月組建「仰歐桑」美神團隊赴德國漢諾瓦參加CeBit會議,2015年被聘為「神秘從江,芭沙苗寨」形象代言人,2015年作為苗族使者赴美國苗族地區藝術交流半年
  • 文化 苗族服飾到底有多少款式?
    苗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他們的先民在先秦時代就生活在長江中遊地區。苗族縱貫數千年的歷史大遷徙,形成了如今分布在黔、湘、滇、川、鄂、瓊和國外的與其他民族大雜處小聚居的格局。在遷徙和不斷開拓新生地中的苗族人民保存了自己的文化並將之影響他民族的同時,亦吸收了他民族的精華,形成了苗族至今仍充滿生機活力的絢麗多姿的文化。豐富獨特的服飾文化就是苗族文化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
  • 秘境家園:苗蠻,巫蠱及異聞錄(一)
    城步縣總人口近30萬人,以苗族為主,約佔65%。境內苗族以楊姓最多,素有「城步地,楊半邊」之說,我母親就是楊姓的苗族。城步苗族自治縣先民活動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縣北西巖鎮朝園裡有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苗、侗先民在城步境內生息繁衍,苗族先民建立了「三苗古國」,巫儺文化和苗風苗俗一脈相承。
  • 記載歷史 傳承文化——記綦江苗族蘆笙、苗族刺繡
    正在吹奏蘆笙的苗族男孩    記者 劉琦 攝苗族蘆笙和苗族刺繡作為苗族世代相傳的歷史文化瑰寶,在苗族發展史起到了無與倫比的重要作用。隨即,在工作室一角,我們一行便與馬帝庭閒聊起來。在聊天中,記者了解到這位綦江苗族蘆笙的傳承人今年年僅27歲。蘆笙是苗族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婚喪嫁娶皆不可少,且每支苗族因信仰不同,製作的蘆笙也各不相同。然而,因為綦江苗族沒有文字傳承,本族內製作苗族蘆笙的人少之又有,買蘆笙最近都要前往萬盛經開區,費時費力,這讓年輕的馬帝庭產生了自己製作蘆笙的想法。
  • 【巫蠱邪術:貓鬼】
    當他發現徐阿尼竟然有這本事,那眼珠子就跟見著財神了似的,就跟那徐阿尼說了: 「好傢夥,你這丫頭還會這本事啊,可以啊,老爺我也不追究你,也不治你的罪,這麼著吧,給點錢我買酒去,咱們二一添作五 貓鬼之術畢竟是邪術,一次兩次無所謂,時間長了哪兒能對人沒傷害,就這麼來回幾次,獨孤皇后病倒了,據說是全身刺痛,跟針扎的似的。
  • 神奇的苗族文化
    苗族醫藥的起源 苗族是中國歷史上最古老的民族之一。由於苗族早期遷徙頻繁,所到之處大多是人跡罕至的荒僻山區和瘴癧之鄉,自然條件十分惡劣,所以為了生存下去,苗族有了很多有名的治療方法和用藥經驗。
  • 《煙雨江湖》巫蠱之女怎麼樣 巫蠱之女技能介紹
    導 讀 《煙雨江湖》巫蠱之女巫南兒是遊戲中即將上線的一位新夥伴,很多玩家對她的屬性和技能是什麼都不清楚。
  • 湘西苗族祭神巫儺文化歷史博覽
    祥雲起,紫雲排,五色彩旗舞起來……五子五位酒五杯,各在神位各顯靈。」紅衣老司鬧煞地畫八卦定神位,先用一個茶枯轉圈,轉停一方敬一方土地神。老司鬧煞念詞:「請得神靈萬物復甦春神下凡,十二仙女撒花人間,四季五穀辛勞耕作,播種一粒收三鬥,播撒一鬥收滿倉。」
  • 凱棠苗族大歌——苗族文化的奇葩
    《凱棠苗族大歌》是苗族文化的奇葩,流傳於黔東南州府不遠的山村——距凱裡城僅30公裡的凱棠鄉,由於多種原因
  • 如何娶到一個苗族姑娘?
    苗族新娘一般不穿婚紗,而是自己華美的民族服飾。苗族服飾由於苗族支系繁多呈現出多樣性,但無論款式如何變化,苗族衣物都以目的色彩、繁複的裝飾和耐人尋味的文化內涵著稱於世,所有新娘子在出嫁這天,打扮得都是一樣隆重。配色鮮豔的衣著上,是精緻的圖案——可以是苗繡,也可以經由蠟染而成。
  • 花西子推「苗族印象」,東方式審美再進化
    在中國的歷史與小說中,苗族是神秘莫測的。他們住在十萬大山裡,結寨而居,祖先是戰神蚩尤,更有巫蠱的傳說,因此備受影視劇和小說家的青睞。
  • 古老民族文化,苗族服飾文化,古裝
    本文乃作劉雲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苗族服飾是苗族藝術的結晶,它熔蠟染、刺繡、挑花、織錦、織帶等多種傳統工藝於一爐。苗族婦女的裝束苗族服飾文化的變遷苗族服飾文化的變遷,除強制性的因素外,一般來說,居住環境較好、交通要道、受外來文化影響較大的雜散居區,其發展變化相對快些;居住環境惡劣、交通閉塞、長期在封閉的生活圈內從事傳統生產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服飾文化,傳統意義的弱化
    本文乃作者琴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近現代,由於黔東南州苗族巫文化與現代文明持續、深入地接觸並受之影響,所以發生了文化變異,逐漸失去本土文化的特點而成為現代文化的一部分。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服飾文化,製作技術
    本文乃作者翟姚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黔東南州苗族人口密集,服飾類別也很多,可謂豐富多彩。如《苗族服飾文化》一書,將苗族女裝分為14型,黔東南州就佔了7型。《中國苗族服飾》把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苗族服飾類型歸為黔東型,並細分為臺江式、雷公山式、丹寨式、丹都式、融水式。這種細分是以服飾風格為標準進行劃分,但分類的範疇卻不大一致。
  • 安順人阿超:行走黔山村寨 傳承苗族文化
    核心提示  在安順平壩人阿超的心裡,苗族文化如一座幽深而美麗的大山,藏於深山中的文化魅力與民俗風情,總也探究不完。1981年出生的阿超,原本是一位教師,但一次旅行改變了他的職業方向。身為苗族人的他,走進了苗族文化這座「大山」,開啟了探索之旅。  十餘年只做一件事,貴州安順人阿超——
  • 巫蠱?還是無辜?西漢巫蠱之禍,太子據究竟是不是被陷害的?
    一、巫蠱之禍事件描述漢武帝時期爆發過三場關於巫蠱的禍亂,第一場是陳皇后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鋌而走險為了詛咒漢武帝而施行巫術;第二場是公孫賀與公孫敬聲引起的巫蠱之亂;第三場由太子據引起的巫蠱之亂則是我們今天的主題。
  • 滇地寶藏 | 苗族弩文化
    弩,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麻慄坡縣苗語叫「能」。弩在麻慄坡縣苗族社會生活中,可以說是苗族人民必不可少的工具。麻慄坡縣苗族弩現在,麻慄坡縣苗族弩主要用來表演、比賽和飾品。在表演方面,早在20世紀90年代,麻慄坡縣苗族射弩代表李成文就受邀參加日本第十四屆古武道演武大會和美國洛杉磯苗族藝術表演大會,他用苗族祖祖輩輩傳承下來的弩箭,代表祖國與各國體育界朋友相互交流,並以精湛的射弩技能贏得外國友人和海外僑胞的高度評價,為國家增光添彩,也把苗族弩文化發揚光大。在競賽方面,麻慄坡縣苗族弩更顯風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