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 輸入「雲南苗族」或微信ID號:ynsmxh 進行關注!
張經緯
2016-11-09 18:21 來源:澎湃新聞
幾日前雲南文山在當地圍繞營建「文山市苗族文化生態園」舉行的會議中,引出了與當地民族文化有關的一則新聞。當地苗族同胞稱文山代市長龔卿在談到苗族歷史、文化時,使用了不恰當的描述。其中涉及了苗族在歷史上的遷移,並特別將「巫文化」與苗族聯繫起來。這些不當之處,很快引起苗族同胞的回應,苗族網站上發表了關於此事的公開信。一些苗族知識界人士也紛紛通過與「我是苗族,我沒有魔法」字樣合影自拍的形式,澄清巫文化與苗族關係。
對此,澎湃新聞跟進作了跟蹤報導。當地調查組隨後對參會人員的進行了調查,結果則是有人認為不帶有侮辱或歧視的意思,另一些則對是否有侮辱或歧視不作評判。
從公開信的內容來看,引起苗族同胞抗議的言論主要集中在兩點,第一點,是對苗族遷移歷史的錯誤認識(「苗族是被攆跑過去的嘛!所以,才跑到了國外」),以定居文化的視角來評判不同的生活方式。第二,是對苗族文化的誤解(「苗族巫文明是很恐懼的」),將其與並不存在的「巫蠱」習俗聯繫在了一起。
儘管不知道此事的後續如何,但作為地方行政長官,代理市長卻未能在民族文化理解,相互尊重方面作出表率,反而在公開場合,對其他民族文化使用了不當的說法。而且市長身為彝族,同樣有著自身獨特的文化,卻沒有以「同理心」來對待身邊的苗族同胞。由此可以想見,其實這些有關苗族文化的誤解在當地,甚至包括其他通過影視作品、通俗文學粗略接觸苗族文化的人們頭腦中,確實存在相當的程度。而龔代市長,只是在無意識中,將那些長期存在的錯誤認識,非常有代表性地表達了出來。
跳出定居文化的框架來理解遊耕民族
為了正本清源,釐清那些人們無意識中對苗族文化的誤解,我們暫時將公開信的抗議意味放在一邊。或許可以先從苗族本身的歷史和文化中入手,提供一些基本的認識,有助於去除偏見造成的影響。
首先,苗族的遷移。苗族和中國西南許多民族一樣,有著遷移的傳統,因為他們的生活方式與其生計類型密切相關。在西南地區有「無山不瑤、無林不苗、無峒不侗、無水不壯漢」的說法。意思是,一般地,漢族和壯族都住在靠近河流湖泊的水田附近,侗族則住在山間小盆地,而苗族和瑤族則住在山腰上。
由於山間種植全要靠天吃飯,加上水土流失,肥力下降,不能像漢、壯民族一樣長期定居,苗族和瑤族都需要經常開闢新的田園。為了方便種植、管理,開好新的田地後,苗族就會放棄舊家,喬遷新居。一住一遷的周期,短則幾年,長則十多年。這樣的遷移並非被攆或逃亡,而是對山地資源非常有效的利用和保護。我們把這種生活方式稱作「遊耕」文化。在西南地區,除了真正依靠河谷水田生活的人口,其餘大部分都會選擇不定期遷移,彼此並沒有本質區別。
真正引起苗族從中國中、南部向南大規模遷移的,發生在清代的雍正、乾隆時期。當時清政府的「改土歸流」政策波及西南數省。在貴州靠近湖南的黔東南地區設立了「新疆六廳」,將這一地區納入國家行政管理體系,原先高度自治的苗族,因此開始了向南遷移的過程。 「改流」進程,同樣發生在川南、滇東北地區,許多當地生活的彝族、壯族、瑤族都走上了遷移之路。有些甚至向沿著瀾滄江-湄公河,進入越南、寮國、泰國等地。比如,彝族、苗族都有近百年遷居越南的歷史,成為越南的少數民族。
而雲南的文山州,就是這條遷移路線在中國境內的最後一站。正因為此,許多定居中南半島的苗族都會將自己的來源,追溯到文山。這次引起爭議的苗族文化園就取名「蒡蔸朗苗族文化生態園」意思是鮮花盛開的地方,紀念這一組居地。
總的來說,苗族在過去二百年中的遷移,一方面是來自本身遊耕的傳統,另一方面則受到清政府改流政策的影響,這在整個西南地區各個民族中都非常普遍,不僅限少數民族,包括漢族在內都經歷了向東南亞和海外的遷移。
巫蠱是如何跟苗族文化關聯起來的?
其次,苗族與巫蠱文化並沒有特別的聯繫。巫蠱,一般來說,就是用認為有毒性的物質或言語詛咒去傷害仇人,這是世界所有文化的普遍現象。那種用各種爬行類、兩棲類、節肢動物和昆蟲混合的做法,並沒有任何實際作用,多來自對「有毒」生物的心理恐懼和後來文學作品的渲染。
類似的「巫術」在中國各個地區都能找到,不但存在於民間,文獻中也相當普遍。而且如果要追根溯源的話,最早的文獻記載都集中在漢族地區。那麼,有關巫蠱的標籤,為何被貼到了苗族身上?這也和清代「改土歸流」過程有關。苗族世居的湘西、黔東地區,是與漢地最接近的異文化區域,在改流過程中首當其衝。
在改土歸流過程中,很多當地苗族都融入到當地編戶齊民當中,使許多當地文化的元素被保留下來。
尤其是苗族等遊耕民族過去較少實踐定居生活的特點,加深了其他人眼中「來去無蹤」的印象,相信他們仿佛具有來去自由的法力。這種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覺,造成在清代人眼中,苗族文化特殊性的一部分。
時至二十世紀,沈從文筆下的湘西一帶,仍然籠罩在一種吸引外人好奇目光的文化混合的氤氳之下。「放蠱」、「趕屍」等等來源於想像,依附於道聽途說的奇聞軼事,就共同塑造了一個「最熟悉的陌生人」。在今天的苗族地區,當地各個民族無論苗族、漢族、彝族都沒有明顯的區別,但為了突出各自文化的特徵,那些徒有其名的異文化標籤,被特別放大。加上在各種武俠小說中特別加入的異域情調,原本各地普遍存在的舊時迷信風俗,就被不幸地固化在苗族的文化標籤中。
對「異文化」的偏見
巫蠱文化本身只是想像的產物,並沒有任何實際的意義。它既不屬於苗族,也不屬於任何一個中國民族,不應成為對當下的困擾。
所有有關苗族的文化誤解,都與他們歷史上形成的遷移習俗有關。遷移是一種符合自然規律,合理利用土地的生計方式。但同時也成為定居人群眼中的「異文化」。清代對苗族地區的行政改變,是想將這些遷移中的人們,固定為國家的戶籍人口。但這反過來促使苗族翻山越嶺,和許多山地民族一樣,向南方繼續遷移。
這種遷移文化,同時也成為他們被貼上「巫蠱」標籤的原因之一。人們因陌生而產生距離,而距離則造成了誤解和偏見,由偏見而不敢接觸。遷移中的苗族,不得不在誤解中,繼續遷移。這種對異文化的偏見不僅存在於人們對苗族的刻板印象,其實也可能出現在我們每個人身邊。
幸運的是,雲南文山的這封公開信,給我們提供了一個直面文化的機會。苗族沒有巫蠱文化,同樣,他們只是樂於享受遷移中的自由。而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本身,不應成為被他人誤解的緣由。用更多的交流和溝通,化解距離帶來的陌生感,用更多的知識,填補偏見造成的鴻溝。或許是這一事件給龔代市長和我們教授的重要一課。
責任編輯:伍勤
「雲南苗族」微信公眾號 由雲南省民族學會苗學研究委員會主辦。這裡是一個展示苗族優秀文化和宣傳苗山苗寨發展的窗口,是一個開展苗學研究交流的平臺。歡迎熱愛關注苗族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各界人士和朋友踴躍投稿。
投稿郵箱:3104209051@qq.com
歡迎關注「雲南苗族」微信公眾號。關注云南苗族發展,宣傳雲南苗族文化,開展雲南苗學研究。
輸入「雲南苗族」或ID號:ynsmxh,或長按以下二維碼圖片進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