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非遺傳承,靠人工智慧如何實現

2020-12-18 央廣網

光看「上海大學可穿戴技術與中國非遺刺繡創新實驗工作坊」的名字,會讓人感覺這個工作坊是研究如何讓非遺刺繡「可穿戴」的。12月15日,記者走入上海市圖書館的全國第六屆大學生藝術展演(以下簡稱大藝展)展廳發現,這家工作坊擺著一臺臺電腦顯示器,上海美院數碼藝術系學生宋安琪頭上和手上戴著電子傳感設備,坐在電腦前認真刺繡,顯示屏顯示的正是她刺繡時的腦電波和肌電波,時而平緩,時而激烈——「可穿戴技術」原來指的是這個。

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數碼藝術系常務副系主任李謙升介紹,把不可見的非遺傳承過程用可穿戴設備展現出來,希望能用這種遊戲方式,吸引更多人來體驗非遺,藉助人工智慧幫助傳承人創新設計也是未來一大應用方向。

虎頭鞋每一針都有情感

宋安琪戴的電子傳感設備原本應用於情感治療領域,用於記錄人的情緒波動。當年輕的學徒和非遺傳承人一起戴著這種設備刺繡時,通過不同的數據波形,可以直觀看出他們專注度和放鬆度的不同。「新手專注度比較高,但不平均,老師整體比較均勻。」宋安琪指著展板上的數據圖介紹,這來自她一位學姐的實踐。「以往很少有非遺和數據的結合,如今各個技術領域發展迅猛,我們希望用數據賦能非遺學習,看能否找到突破口。」

此前,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設計系副教授、上海公共藝術協同創新中心運營總監章莉莉帶領團隊,讓非遺與當代設計、藝術對接,成功推出一批作品。章莉莉的名字也出現在該項目的專家指導團中。「我們經常在一起交流。在非遺活化與傳承上,我們有不同的路徑。」李謙升說。讓非遺重回生活,最難的是創新設計。李謙升眼中的路徑是藉助數位技術,和傳承人一起創新。他覺得,能夠接觸到設計師的傳承人還是少量的,但未來通過數位技術和工具,可以幫助更多人解決創新難題。

上海行健職業學院大學生藝術創新實踐工作坊展區,擺滿該校學生課餘製作的手工藝文創。其中,用衍紙做的仿點翠飾品典雅精緻,一枚髮簪就要耗時一天。大三學生宋祥帶來一系列虎頭鞋作品,最上方一雙綠色鞋子的製作者是他的「師父」——他在安徽老家的外婆。「我從小跟著外婆,耳濡目染,也想做些有自己特色的設計,把外婆的技藝傳承下去。」

看了上海大學實驗工作坊項目,宋祥覺得,數位技術對非遺傳承會有幫助,但藝術設計和每個人的生活經歷有關,這是人工智慧難以替代的。「我的虎頭鞋裡,每一針都藏了對外婆的情感。我還是傾向於手工。」他把虎頭鞋元素融入高溫琺瑯飾品,帶來展示的幾件作品背後,是300多張設計稿和幾千個圖案的積累。

輔助設計幫助生成圖案

人工智慧幫助非遺設計的目標多久才能實現?「現在就可以做了,技術已經非常成熟。」李謙升說,目前利用對傳承人的技法做數位化保存和分析,可以通過輔助設計技術幫他們做些圖案生成,不過,要讓這些傳承人方便使用,還有難題待解。「藝術要和科技結合。未來,這一項目會應用到非遺傳承教學中,幫助普通人群更好地了解和掌握非遺技藝的魅力,也幫助傳承人藉助數字手段更好地傳承技藝,形成資料庫,從中提取更多和生活美學有關的設計。」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副院長金江波說。

大藝展是教育部主辦的我國規格最高、規模最大、影響最廣的大學生藝術盛會。本屆展演活動主題為奮鬥、創新、奉獻。本屆大藝展上海市活動藝術作品類及大學生實踐藝術工作坊展演由上海市教育委員會主辦,上海藝術教育委員會、上海大學承辦,全市43所高校作品參展,展至12月19日。

相關焦點

  • 上海大學生嘗試用人工智慧傳承非遺,用舞蹈療愈疾病
    科技如何與藝術結合,藝術又如何介入現實?12月15日,全國第六屆大學生藝術展演上海市活動優秀藝術作品、大學生藝術實踐工作坊展示(以下簡稱大藝展)在上海圖書館第二展廳開幕。大學生們用自己的作品和嘗試,試圖回答這些問題。走進上海大學可穿戴藝術與中國非遺刺繡創新實驗工作坊,科技感撲面而來。
  • 傳承非遺文化 助力脫貧攻堅——拉薩非遺文化在保護傳承創新中煥發...
    近年來,西藏拉薩市不斷深入挖掘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主的藏文化資源,使古老文化在傳承創新中煥發活力。「木雕」「藏香」「藏戲」等這些承載著厚重文化和智慧的非遺傳統項目,如今正以年輕人易於接受、樂於參與的方式,藉助日益完善的保護發展政策,逐夢前行,助力脫貧攻堅。
  • 助推非遺作品傳承與創新 第二屆「黃炎培杯」中華職業教育非遺創新...
    11月15日,由中華職業教育社主辦的第二屆「黃炎培杯」中華職業教育非遺創新大賽暨非遺職業教育成果展示會在重慶市女子職業高級中學舉行。第二屆「黃炎培杯」中華職業教育非遺創新大賽暨非遺職業教育成果展示會舉行。
  • 非遺專家:非遺傳承應順勢而變
    非遺如何創新,如何文旅融合?當天,非遺方面的專家學者及非遺工作者匯聚潮州古城,共商非遺保護傳承和發展。「新格局下,非遺傳承也應順勢而變。」中山大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主任宋俊華教授認為新發展格局下的非遺保護要服務、融入並促進雙循環,要走活態傳承與創新道路。宋俊華提出,非遺生命力以創新力、傳承力、傳播力為核心。其中,創新力是指傳承者適應環境變化對非遺主動發展的能力。非遺傳承是要原汁原味地傳承嗎?
  • 非遺創新「活」傳承
    非遺創新「活」傳承 發布時間:2020-07-02 17:09:22   作者:謝義將 石學業   來源:黔南日報
  • 「非遺」傳承,與致富「比翼飛」
    全村290多戶居民中,近一半人主要職業是製作樂器,其中還有多位樂器製作技藝「非遺」傳承人。走進加依村,民房和院落經過統一裝修設計,顯得非常古樸,人們似乎看到了加依村百年前的樣子。(新華網)傳承非遺文化,是我們的歷史擔當;打贏脫貧攻堅戰,是我們的時代責任。在非遺發展路上,傳承、致富比翼飛,抒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精彩畫卷,很美!
  • 湖裡區「非遺保護,傳承創新」主題展館精彩亮相文博會
    (本組圖/記者 林銘鴻 攝)廈門日報訊(記者 葉舒揚 通訊員 林燕平)讓歷史與現實情景交融,在傳承與發展中煥發生機——第十三屆海峽兩岸(廈門)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於今天在廈門國際會展中心拉開帷幕,湖裡區精心籌備的「非遺保護,傳承創新」主題展館也將與觀眾見面。
  • 人工智慧助力內蒙扶貧 創新文化推廣非遺產業-上海師範大學與...
    近日,上海師範大學與內蒙古鄂溫克族自治旗就業服務局籤約儀式在上海師範大學創新創業孵化園舉行,內蒙古鄂溫克族自治旗就業服務局局長鄂曉東、副局長那順、孟巖松,鄂溫克旗非遺傳承人代表,上海師範大學資產經營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張愛良,校團委書記潘黎勇等領導及,上海師範大學孵化企業代表共同出席籤約儀式
  • 「學院派」傳承讓「非遺」活起來——福建商學院探索非遺的傳承與...
    近年來,福建省致力傳承、保護、推廣非遺項目。各大院校也積極響應,其中福建商學院更是通過傳統與時代的融合與創新,依靠「學院派」傳承人,大大增加了非遺文化的影響力,讓非遺文化在新時代展現出新的生命力。福建工藝美術研究院院長、福建省工藝美術行業發展促進中心副主任餘衛平從工藝美術創新的角度為大家講授了《工藝美術的創新與發展》學習心得體會,充分展示了工藝美術的重要性。而福建工藝美術大師張南章教授為學員們講授了《德化瓷塑傳承與創新研究》,他指出在德化陶瓷傳承與創新研究,列舉了何朝宗的白瓷對中國的影響乃至對世界的影響。
  • 福州市鼓樓區中小學生助力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 傳承創新非遺文化
    據悉,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今年將在福州市召開,鼓樓區率先行動,將舉辦以「閩都風 星火揚」為主題的一系列非遺進校園活動,實現「一校一非遺,人手一非遺」的非遺傳承全覆蓋,提升學生愛護非遺、傳承非遺的意識,為世界遺產大會助力。
  • 淮南師範學院教師獲得2020年度非遺傳承創新模範先鋒模範榮譽稱號
    中國教育在線訊  近日,第二屆中國非遺傳承與創新發展高峰論壇暨2020年度非遺傳承創新模範人物頒獎典禮在北京友誼賓館召開,淮南師範學院壽州窯陶瓷研究所所長、產品設計系許懷喜副教授榮獲「非遺傳承與創新先鋒模範人物」榮譽稱號。
  • 非遺傳承人如何帶徒弟?紀錄片「搶救性」記錄非遺傳承研究
    本次活動從前三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記錄工作」共95個優秀項目中,選出有代表性的三部作品進行展映。其中當地民眾喜愛的《松崗七星獅舞》《木偶戲》《茅臺酒釀製技藝》等項目獲選入列。國家圖書館中國記憶項目中心副主任 田苗:這些國家級的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可以稱為是我們人間的「國寶」,中華民族共同的財富。(這些紀錄片)除了對非遺傳承人的實踐進行記錄,對他的人生故事進行訪問,我們還要對他如何帶徒弟、如何傳承下一代進行跟蹤記錄。
  • 非遺+現代工藝的融合探索 月山夕與奇良海德攜手成立非遺創新實驗室
    11月20日,月山夕與奇良海德舉行戰略合作籤約儀式,雙方宣布攜手成立「月山夕-奇良海德非遺創新實驗室」,開啟「非遺+現代工藝」的深度戰略合作模式。如何保護和傳承這些民間文化瑰寶,讓傳統文化重新煥發生命力,是當下共同關注的話題。月山夕作為非遺創意扶持機構,從成立以來一直致力於以現代美學設計和理解,讓傳統文化時尚回歸現代生活,並聯合眾多傳承人、匠人、設計師和藝術家,以創新的產品形式及活動體驗,讓傳統文化對未來產生影響。在月山夕探索的過程中,發現非遺的傳承和發展,光有創意設計是遠遠不夠的。
  • 圓桌|當「非遺+旅遊」:保護與傳承,不必諱言利益
    持續一周多的首屆「中國丹寨非遺周」這些天正在貴州省丹寨萬達小鎮舉辦。作為「中國丹寨非遺周」系列活動之一,10月18日,「中國非遺與旅遊融合發展論壇」在萬達小鎮開幕。對於傳統的節日類非遺資源如何轉化為鄉村旅遊資源?非遺與旅遊如何進一步融合發展?
  • 千年瓷都如何種好傳承創新「國家試驗田」
    2019年8月,景德鎮國家陶瓷文化傳承創新試驗區實施方案批覆,千年瓷都種上了傳承創新的「國家試驗田」。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我們要感恩奮進、久久為功,紮實推進國家試驗區建設,打造與世界對話的國際瓷都。」景德鎮市委書記鍾志生如是說。
  • 傳承——讓「非遺」文化活起來!
    傳承——讓「非遺」文化活起來!只見「皮影」不見「戲」傳承千年就此退場?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沒有文明的繼承和發展,沒有文化的弘揚和繁榮,就沒有中國夢的實現」,只有保護和傳承好文化遺產,才能讓中華民族薪火相傳。
  • 2020中國非遺傳承與國際文創論壇在京開幕
    本次調研結果顯示,44.1%的受訪傳承人認為非遺領域「面臨傳承危機,主要靠國家和政府的保護」,僅有5.9%的受訪傳承人認為非遺領域發展「處於鼎盛時期」,總體發展態勢不容樂觀。且製作工藝、曲藝失傳是當前非遺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巨大危機。調研結果顯示約60%的非遺項目通過社會傳承的方式來選定傳承人。
  • 非遺傳承人趙偉斌:廣州的醒獅發展極具創新思維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李煥坤 羅仕 柳卓楠圖/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梁喻通訊員 穗外宣 為全面展現廣州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的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廣州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定於10月24日上午,舉辦「老城市 新活力」新聞發布會(2020年總210場),介紹廣州「老城市 新活力」的創新傳承
  • 「非遺+文創」還能怎樣?
    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統手工勞作技藝(以下簡稱「非遺手工藝」)融匯了歷史傳承、民族習俗和地域文化,具有工業化生產無法替代的文化溫度。振興非遺手工藝產業既關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傳承、復興,又關乎「三農」發展、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湖南非遺手工藝資源豐富獨特,擁有國家級非遺手工藝項目26項、省級項目70項。
  • 北京:支持外地非遺在京傳承傳播
    充分發揮全國文化中心的凝聚薈萃、輻射帶動、創新引領、傳播交流和服務保障的重要功能,對符合首都城市戰略定位、在京設有固定傳承場所、開展傳承活動3年以上、具有一定傳承基礎,在培養傳承人才、開展傳承活動等方面成效顯著的其他地區省級以上非遺代表性項目在京開展保護傳承工作,根據取得的效果及影響力,可以擇優按照規定享受本市代表性項目的相關政策。以下為方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