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桌|當「非遺+旅遊」:保護與傳承,不必諱言利益

2020-12-22 澎湃新聞
持續一周多的首屆「中國丹寨非遺周」這些天正在貴州省丹寨萬達小鎮舉辦。作為「中國丹寨非遺周」系列活動之一,10月18日,「中國非遺與旅遊融合發展論壇」在萬達小鎮開幕。

對於傳統的節日類非遺資源如何轉化為鄉村旅遊資源?非遺與旅遊如何進一步融合發展?在當天的論壇上,世界旅遊城市聯合會的首席專家魏小安、北京師範大學民俗學教授蕭放和世界旅遊聯盟秘書長劉士軍等多位專家就這些問題作了深度探討。「首先是保護機制,保護機制的核心是動力機制,老百姓願意保護的,因為他覺得保護對他來說有利益,所以才有積極性。」相關專家說。

貴州省丹寨縣萬達小鎮非遺展示館,非遺傳承人在展示鳥籠製作技藝。

「中國非遺與旅遊融合發展論壇」現場

世界旅遊城市聯合會的首席專家魏小安報告的題目是《五美具:非遺深化與旅遊發展》。他認為,「非遺到處都是。從旅遊的角度來說,是我們的資源,我們要做的事情是要把它轉化成產品推到市場上去,這樣它才可能真正具有價值,這種價值首先是經濟價值,如果沒有經濟價值,非遺就走不出;其次是文化價值和社會價值。這個問題有很多爭議,比如有人現在就在說,我們的非遺過於商業化,我的看法恰恰向反,我覺得我們的非遺不夠商業化。因為不夠商業化,所以缺乏市場活力。就只能靠政府來支撐,如果一個事情靠政策和政府支撐,是不可能長久的。所以我想談的第一點叫非遺的資源化。」

貴州省丹寨縣萬達小鎮非遺展示館,非遺傳承人在展示布依族服飾的製作過程。圖片來自新華社

魏小安將非遺的特點歸納為對美好追求、對懷舊追求、對生活的追求。「我覺得非遺的核心就是美的追求。從市場的角度來說,如果這個非遺給人的感官不好,不是美的追求,恐怕很難維持。所以我就說,美的追求是第一位的,如果說很多民俗、文化,是你的禁忌,我們尊重,但這些東西就不必端到市場上來,端到市場來的必須是美好的東西。」魏小安說,「這幾天,丹寨給我的感覺是一流的旅遊產品,這個旅遊產品的集合力,既有物質文化的體現,也有非物質文化的集中。這裡面我們不能完全追求原真,我們需要研究,非遺的形成一直到今天,應該說是一個曲折的認識過程和曲折的發展過程。反過來說,之所以丹寨能留下這麼多非遺,原因是兩個字:貧窮。因為窮得都沒有破壞的力量,來不及工業化,一下就進入後工業化。所以貧窮留了一個好山水,到了今天我們發現它價值了,就是這樣一個過程。」 

貴州丹寨皮紙製作技藝

而談到非遺和旅遊的關係,魏小安首先表示,非遺的傳承人對自己的文化要自尊、自信、自愛。對於「非遺建設機制」,魏小安認為:「一是保護機制,保護機制的核心是動力機制,老百姓願意保護的,因為他覺得保護對他來說有利益,所以才有積極性。這幾年我們的宣傳起了很大的作用。現在老百姓都知道,凡是古的東西就值錢,正是因為有了利益,所以才有了保護的動力。這裡面我們不必諱言利益。專家可以唱高調,讓老百姓唱高調可能嗎?二是傳承的機制,也涉及到利益,非遺持有人怎麼傳承,非遺傳承人怎麼傳承,我們現在有些政策支持,但是這是短期,長遠發展怎麼辦?日本的制度叫文化財產,也是政府支持,讓文化財產的持有人收入達到中等水平,達不到這個水平沒人傳承。比如非遺的持有人月收入兩萬,傳承人月收入一萬,徒弟月收入五千,大把的人都會來幹。如果只能有兩三千的收入,隨便打工就能超過,憑什麼要傳承這個?這是一個最核心的問題。三就是市場機制,就是和旅遊結合,因為旅遊實現了非遺產品的市場價值,也實現了它的文化價值和社會價值。」

貴州省丹寨縣非遺傳承人在展示蠟染製作技藝。

北京師範大學民俗學教授蕭放報告的題目是《文旅融合下的節日類非遺傳承與非遺資源的開掘利用》。他認為節日文化是貴州最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最豐厚的文化資源。根據前四批來看已經列入《非遺代表作名錄》的有20項,比如說苗年、侗年、水族端節、布依族三月等等,黔東就是比較多的一個州。貴州同時又有良好的生態資源,結合自然、人文這兩個大的獨特資源優勢,所以貴州的文旅之路有了非常美好的前景,但是這些資源的優勢並不等於具有現實的經濟文化優勢,如何實現文化資源向旅遊資源轉化,實現文旅融合的理想需要我們認真研究。並進一步從節日類非遺資源和傳統的節日類非遺資源轉化為鄉村旅遊資源這兩個方面作了深入分析和探討。

「中國丹寨非遺周」活動中,著盛裝的苗族群眾參加長桌宴。新華社 圖

世界旅遊聯盟秘書長劉士軍從事旅遊工作有30年了,在工作中接觸到很多地方的地域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各地的非遺與旅遊融合的實踐受益良多,特別是在一些旅遊目的地,當地非遺以特有的形式向旅遊者進行展示,把文化鮮活的呈現在旅遊者的面前,讓人印象深刻,記憶猶新,也讓他對非遺與旅遊融合發展的理解逐步的深入起來。

他認為非遺是推動文化和旅遊扶貧的有力抓手。「今年10月10號,世界旅遊聯盟聯合世界銀行和中國國際扶貧中心在北京舉辦了世界旅遊聯盟的新聞發布會,我們發布了從2018年—2020年,這三年入選世界旅遊聯盟100個案例,這100個旅遊案例裡面其中89%是來自於我們中國的,這些案例向國際社會講述了旅遊減貧的中國故事,貢獻了旅遊減貧的方案,貴州有9個,是最多的,其中就有非遺與旅遊融合。增強當地的吸引力推動旅遊發展,實現脫貧致富的典型案例。在此,我想簡單的分享貴州今年入選的兩個案例。」劉士軍說,「其中一個案例就是萬達集團的丹寨小鎮,2011年丹寨貧困發生率為49%,全縣大約一半是貧困人口,萬達集團結合20多年的扶貧經驗,從丹寨縣的貧困實際情況出發,與丹寨縣政府籤訂了扶貧協議,使丹寨萬達小鎮從默默無聞的貧困縣變成了黔西南的旅遊新星。萬達小鎮以傳統特色的建築為基礎,以丹寨歷史文化傳承和民族風情為核心,以非遺文化為切入點,兼顧了苗鄉文化和蚩尤文化,將丹寨七個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以及17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全部融入了,打造了一座集吃住行遊購娛為一體的養生小鎮,應該說丹寨小鎮是一個成功的文化和旅遊相融合的減貧的經典案例。」

萬達丹寨扶貧茶園

北京大學旅遊研究與規劃中心主任吳必虎認為,促進非遺發展,需要壓縮空間、調整時間。壓縮空間是指「舞臺化」的呈現,把不同地方的非遺集合到同一個地點,形成強大的傳播力;打亂時間是把原本在特定時間的儀式改成可以經常看到的,比如很多雲南景點每天表演傣歷新年才會出現的潑水節。「要讓非遺像過去完全一樣保留是做不到,除非給予一定的實驗室條件,那就是博物館了。更積極的方法就是要有市場,旅遊是市場之一,文創產品則是另一種市場。」 吳必虎說。

貴州丹寨蠟染

在當天下午的圓桌對話上,中國旅遊報社社長徐行公布了12條全國非遺旅遊線路。來自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教授、首都文化和旅遊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厲新建、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手工藝術學院院長、傳統工藝貴州工作站站長趙罡、黔東南州非遺中心原主任粟周榕、廣州文木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繼續以「非遺與旅遊的融合之道」做了圓桌對話。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教授、首都文化和旅遊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厲新建認為,要把文化和旅遊的市場做結合,就需要知道今天的市場當中的主流消費人群是誰,是年輕人。所以在這個過程當中,怎麼樣做年輕化的市場這也非常重要。

貴州雷山朗德苗寨 

黔東南州非遺中心原主任粟周榕是一位長期從事非遺工作的非遺人,「我從2004年就開始做這方面的工作,從今天台上的嘉賓來看,可以說我是最直接的實踐者。其實黔東南最早非遺旅遊融合發展從1980年代就開始了,最早的是雷山的朗德和今天入選的這條線路的,當時我們開發的模式,不像現在這樣高平臺的去宣傳,有一種守株待兔的,希望更多的旅遊者來到我的家。其實當時沒有什麼概念要去做旅遊,只是想他們來以後,我們用我們好的民風民俗去迎接他們,我們把我們的傳統手工技藝展現在他們的面前,他們如果需要。當時有一些發現我們有很多的精美的傳統工藝,要去購買它。慢慢地就說,你們還有什麼文化,當時我們朗德最早就開展這樣的非遺與旅遊的融合發展。其實當時我們做這樣的旅遊的時候,很多專家都很擔憂我們,會說旅遊是文化的殺手,他們進來破壞力度特別大。但是通過三十年的文化與旅遊融合的發展,我覺得我們有很多的成功案例,其實像朗德上寨,上寨現在發展到今天,我們所有的文化類型都保持得非常的完整,現在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歌舞藝術之鄉、蘆笙藝術之鄉、中國傳統村落等等。有很多的榮譽。發展了這些年的時間,我們自己感受的是,我們要做旅遊,開始的積極性很高,做到現在,雖然我們把一個空心村做成了一個人氣村,但是未來要怎麼去發展,怎麼可持續發展?後面的管理是最重要的。」

貴州雷山朗德苗寨女子著盛裝

相關焦點

  • 傳承非遺文化 助力脫貧攻堅——拉薩非遺文化在保護傳承創新中煥發...
    借產業發展 藏香製作技藝傳承發揚  走進拉薩市尼木縣吞達村,家家戶戶都有香氣溢出,藏香製作手工技藝在這裡傳承了1300多年。近年來,尼木縣通過設立非遺扶貧就業工坊、開發藏香主題旅遊景點、景區,以旅遊業帶動藏香產業發展,為村民們脫貧致富帶來了機遇。
  • 耒陽市舉辦非遺傳承人群培訓班暨「十四五」非遺保護規劃調研座談會
    為加強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隊伍建設,有效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進一步增強非遺傳承人傳承保護意識,推動文旅廣體「十四五」保護規劃編制工作,12月3日,市文旅廣體局組織舉辦了2020年耒陽市非遺傳承人群培訓班暨非遺「十四五」規劃調研座談會,24名代表性傳承人和部分項目保護單位負責人參加了本次培訓
  • 王晨陽:非遺旅遊融合發展提升旅遊文化內涵
    文化和旅遊部非遺司一級巡視員王晨陽 文化和旅遊部非遺司一級巡視員王晨陽 新華網 陳延特 攝  新華網貴陽10月18日電(記者楊靜)18日,由國家文化和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資源開發司指導,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主辦,貴州省文旅廳、黔東南州、中國旅遊協會、中國旅行社協會、中國旅遊景區協會聯合主辦的首屆「中國丹寨非遺周」上,文化和旅遊部非遺司一級巡視員王晨陽致辭表示,非遺旅遊融合發展對於提高非遺的可見度和影響力,對於豐富旅遊業態,提升旅遊文化內涵具有重要意義。
  • 西藏自治區創造性地開展非遺保護、傳承和發展工作
    原標題:西藏自治區創造性地開展非遺保護、傳承和發展工作   「非遺之花」綻放雪域高原   —我區創造性地開展非遺保護、傳承和發展工作 記者 王雨霏 攝   藏紙、藏戲、藏香、藏藥……   曾幾何時,這些具有濃鬱高原色彩的非遺在大多數人的眼中總是有些神秘。但隨著這些年我區不斷加大對非遺保護、傳承、發展和宣傳的工作力度,諸多豐富多彩的非遺項目揭開了神秘面紗,被越來越多的人熟知,這些歷史的沉澱、傳統文化的基因,讓大眾近距離感受到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迷人魅力。
  • 湖裡區「非遺保護,傳承創新」主題展館精彩亮相文博會
    「網際網路+」助力 讓傳統技藝活起來湖裡區「非遺保護,傳承創新」主題展館精彩亮相文博會(本組圖/記者 林銘鴻 攝)廈門日報訊(記者 葉舒揚 通訊員 林燕平)讓歷史與現實情景交融,在傳承與發展中煥發生機——第十三屆海峽兩岸(廈門)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於今天在廈門國際會展中心拉開帷幕,湖裡區精心籌備的「非遺保護,傳承創新」主題展館也將與觀眾見面。
  • 志願傳承挖掘非遺「富礦」
    每周六早上7點20分,「80後」平面設計師竇雅麗就要從家出發,輾轉乘坐1個多小時的地鐵,在9點前趕到位於北京市西城區長椿街9號的西城區非遺傳習基地。在這裡,作為一名傳承志願者,她每周有一次與麵塑代表性傳承人張寶琳當面學活兒的機會。  這個機會來自北京市西城區的非遺傳承志願者項目。
  • 連雲港為一批非遺傳承人和非遺旅遊體驗基地授牌
    近日,市文廣旅局在市非遺博物館舉行「省五批」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市非遺旅遊體驗基地授牌儀式,為「花船舞(灌雲花船)」傳承人邵玉梅等12名新晉省級代表性傳承人、海州區民主路文化旅遊街區等10家首批市級非遺旅遊體驗基地單位頒發證書和牌匾。
  • 非遺與文創結合 雲南"大理白族扎染"的非遺+旅遊之路
    其間,國家級非遺項目「大理白族扎染」案例成為5個分享內容之一,受到各方關注和肯定。  此次培訓活動旨在幫助旅遊從業者了解非遺和非遺保護實踐,提高以非遺為主題的旅遊產品研發、設計能力,加強隊伍建設。培訓期間,大理白族自治州文化和旅遊局調研員楊建宇,分享了大理璞真扎染有限公司在傳承和保護國家級非遺項目「大理白族扎染」的過程中,把非遺與文創和旅遊結合、探索非遺體驗旅遊的案例。來自不同省區市的培訓學員們對此表現出濃厚興趣,並進行了熱烈討論,還有近10家旅行社主動與璞真扎染建立了聯繫,表達合作意向。
  • 北京:支持外地非遺在京傳承傳播
    堅持科學保護、提高能力,秉持見人見物見生活的理念,著力保護傳承實踐、傳承能力和傳承環境。堅持尊重主體地位、調動各方積極性,促進非遺傳承實踐成為廣泛的社會自覺。三、總體目標 到2025年,首都非遺保護、傳承體系更加完善,非遺保護工作的法制化、科學化水平全面提高,全社會參與非遺保護的生動局面基本形成;非遺傳承活力進一步增強,非遺融入現代生產生活,服務當代、造福人民的作用進一步發揮;非遺為旅遊發展賦能,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能力進一步增強,在文旅融合中展示古都文化
  • 社區繁榮與非遺保護相結合,探索非遺「社區化」七大新路徑
    同很多其他城市相比,武漢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傳承保護和發展利用方面有著非遺資源豐富、區位優勢明顯、專家學者眾多、經濟基礎雄厚等諸多有利條件。但一路走來,武漢市的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也是處境堪憂,傳承和發展工作面臨嚴峻形勢與若干問題,如公眾對武漢非遺的認識度和保護意識不高,部分非遺項目因循守舊,非遺項目難覓新傳承人,相關部門宣傳和保護力度不夠,相關政策法規不夠完善,非遺保護部門權責不夠清晰等。
  • 傳承——讓「非遺」文化活起來!
    傳承——讓「非遺」文化活起來! 流光爍金,一轉眼皮影戲在三峽人家的大舞臺上已為世界各地的遊客上演了38000多場,不僅在保護中獲得了很好的傳承和發展,也因為受到廣大觀眾的喜愛而煥發出無限生機和活力。魯家班裡最小的藝人——90後魯佳浚,是魯家班第四代皮影戲傳承人,經過學習,已熟練掌握這門民間傳統藝術,為地方皮影戲的保護和傳承注入了新生力量。
  • 贛州定南縣:多舉措傳承非遺文化 永續客家情緣
    近年來,定南縣秉著「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大力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工作,通過多種方式渠道,收集整理定南民間、民俗文化中有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線索,建立完善定南縣非遺檔案及相關數據,並對收集與徵集到的非遺典型實物和文獻資料進行陳列、展示、研究和管理,推動非遺保護和傳承工作的健康有序發展。
  • 中國民俗學會會長葉濤:活態傳承是「非遺」保護的基礎
    只有古琴的發明、製作、彈奏技巧、曲調譜寫、演奏儀式、傳承體系、思想內涵等等,才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本體。所以,聯合國批准的世界遺產是『中國古琴藝術』,而不是古琴這個樂器或那些古琴演奏家,雖然古琴這種樂器和那些演奏家們都很重要。」非遺保護,要懂得「互相欣賞」在講座中,葉濤介紹了有關非遺保護的基本原則。
  • 「學院派」傳承讓「非遺」活起來——福建商學院探索非遺的傳承與...
    近年來,福建省致力傳承、保護、推廣非遺項目。各大院校也積極響應,其中福建商學院更是通過傳統與時代的融合與創新,依靠「學院派」傳承人,大大增加了非遺文化的影響力,讓非遺文化在新時代展現出新的生命力。培訓班將福建省非遺項目中具有代表性的工藝美術項目作為研討交流內容,聘請多位行業專家為導師,45名學員是從全省各地的相關項目中選拔出來的優秀青年從業者。福建商學院校長黃斌在開班儀式上表示,此次培訓旨在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水平,增強傳承活力,弘揚傳統文化,提升傳承人群的當代實踐水平和傳承能力,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現代生活。
  • 山東:非遺傳承體系邁入2.0時代
    山東德州推動非遺進校園 德州市文化供圖記者12月13日從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了解到,近年來山東省非遺保護傳承體系不斷完善,已從單純的項目記錄向全方位記錄傳承2.0時代邁進。近幾年,省非遺保護中心完成45名70歲以上國家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搶救性記錄工作。同時,積極推動記錄工程成果轉化與利用,立足國家項目產出學術成果,已啟動全省國家級(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口述史的撰寫出版工作,手工技藝類第一輯正在編纂中。完善代表性項目制度建設。
  • 非遺專家:非遺傳承應順勢而變
    非遺如何創新,如何文旅融合?當天,非遺方面的專家學者及非遺工作者匯聚潮州古城,共商非遺保護傳承和發展。「新格局下,非遺傳承也應順勢而變。」中山大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主任宋俊華教授認為新發展格局下的非遺保護要服務、融入並促進雙循環,要走活態傳承與創新道路。宋俊華提出,非遺生命力以創新力、傳承力、傳播力為核心。其中,創新力是指傳承者適應環境變化對非遺主動發展的能力。非遺傳承是要原汁原味地傳承嗎?
  • BMW中國文化之旅:持續賦能非遺保護「授人以漁」
    汽勢Auto-First|孫金鳳 BMW針對中國傳統文化保護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社會問題發起的企業社會責任項目作為中國汽車行業中一個長期關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企業社會責任項目,不僅通過非遺創新轉化以及「文化+旅遊」的方式,探索助力文旅產業發展新模式,同時,多方面、多角度地傳播探訪地區的文化,並整合專業資源、帶動利益相關方,創新性地解決社會問題,對探訪地區產生切實有效的幫助。
  • 山東召開非遺保護工作會議 多項成果走在全國前列
    與會領導與專家深入交流非遺保護工作先進做法和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經驗,進一步推動全省非遺保護工作。  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二級巡視員付俊海在會上介紹說,近年來,山東各級文旅部門卓有成效地推動非遺保護工作開展,取得了顯著成績。
  • 師徒相傳:非遺中醫藥傳承的有效途徑
    剛剛過去的6月13日,是中國第十五個「文化與自然遺產日」 ,這充分體現了黨和國家對保護文化遺產的高度重視和戰略遠見。目的是營造保護文化遺產的良好氛圍,提高人民群眾對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重要性的認識,動員全社會共同參與、關注和保護文化遺產,增強全社會的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意識。
  • 非遺進校園 傳承傳統文化
    (通訊員 王建文田赤英楊湘桂)為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豐富校園文化生活,12月10日,由道縣縣委宣傳部、道縣文化旅遊廣電體育局主辦,道縣文化館、道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道縣祁劇工作室承辦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活動在道縣祥霖鋪中學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