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丹寨縣萬達小鎮非遺展示館,非遺傳承人在展示鳥籠製作技藝。
「中國非遺與旅遊融合發展論壇」現場
世界旅遊城市聯合會的首席專家魏小安報告的題目是《五美具:非遺深化與旅遊發展》。他認為,「非遺到處都是。從旅遊的角度來說,是我們的資源,我們要做的事情是要把它轉化成產品推到市場上去,這樣它才可能真正具有價值,這種價值首先是經濟價值,如果沒有經濟價值,非遺就走不出;其次是文化價值和社會價值。這個問題有很多爭議,比如有人現在就在說,我們的非遺過於商業化,我的看法恰恰向反,我覺得我們的非遺不夠商業化。因為不夠商業化,所以缺乏市場活力。就只能靠政府來支撐,如果一個事情靠政策和政府支撐,是不可能長久的。所以我想談的第一點叫非遺的資源化。」
貴州省丹寨縣萬達小鎮非遺展示館,非遺傳承人在展示布依族服飾的製作過程。圖片來自新華社
魏小安將非遺的特點歸納為對美好追求、對懷舊追求、對生活的追求。「我覺得非遺的核心就是美的追求。從市場的角度來說,如果這個非遺給人的感官不好,不是美的追求,恐怕很難維持。所以我就說,美的追求是第一位的,如果說很多民俗、文化,是你的禁忌,我們尊重,但這些東西就不必端到市場上來,端到市場來的必須是美好的東西。」魏小安說,「這幾天,丹寨給我的感覺是一流的旅遊產品,這個旅遊產品的集合力,既有物質文化的體現,也有非物質文化的集中。這裡面我們不能完全追求原真,我們需要研究,非遺的形成一直到今天,應該說是一個曲折的認識過程和曲折的發展過程。反過來說,之所以丹寨能留下這麼多非遺,原因是兩個字:貧窮。因為窮得都沒有破壞的力量,來不及工業化,一下就進入後工業化。所以貧窮留了一個好山水,到了今天我們發現它價值了,就是這樣一個過程。」
貴州丹寨皮紙製作技藝
而談到非遺和旅遊的關係,魏小安首先表示,非遺的傳承人對自己的文化要自尊、自信、自愛。對於「非遺建設機制」,魏小安認為:「一是保護機制,保護機制的核心是動力機制,老百姓願意保護的,因為他覺得保護對他來說有利益,所以才有積極性。這幾年我們的宣傳起了很大的作用。現在老百姓都知道,凡是古的東西就值錢,正是因為有了利益,所以才有了保護的動力。這裡面我們不必諱言利益。專家可以唱高調,讓老百姓唱高調可能嗎?二是傳承的機制,也涉及到利益,非遺持有人怎麼傳承,非遺傳承人怎麼傳承,我們現在有些政策支持,但是這是短期,長遠發展怎麼辦?日本的制度叫文化財產,也是政府支持,讓文化財產的持有人收入達到中等水平,達不到這個水平沒人傳承。比如非遺的持有人月收入兩萬,傳承人月收入一萬,徒弟月收入五千,大把的人都會來幹。如果只能有兩三千的收入,隨便打工就能超過,憑什麼要傳承這個?這是一個最核心的問題。三就是市場機制,就是和旅遊結合,因為旅遊實現了非遺產品的市場價值,也實現了它的文化價值和社會價值。」
貴州省丹寨縣非遺傳承人在展示蠟染製作技藝。
北京師範大學民俗學教授蕭放報告的題目是《文旅融合下的節日類非遺傳承與非遺資源的開掘利用》。他認為節日文化是貴州最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最豐厚的文化資源。根據前四批來看已經列入《非遺代表作名錄》的有20項,比如說苗年、侗年、水族端節、布依族三月等等,黔東就是比較多的一個州。貴州同時又有良好的生態資源,結合自然、人文這兩個大的獨特資源優勢,所以貴州的文旅之路有了非常美好的前景,但是這些資源的優勢並不等於具有現實的經濟文化優勢,如何實現文化資源向旅遊資源轉化,實現文旅融合的理想需要我們認真研究。並進一步從節日類非遺資源和傳統的節日類非遺資源轉化為鄉村旅遊資源這兩個方面作了深入分析和探討。
「中國丹寨非遺周」活動中,著盛裝的苗族群眾參加長桌宴。新華社 圖
世界旅遊聯盟秘書長劉士軍從事旅遊工作有30年了,在工作中接觸到很多地方的地域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各地的非遺與旅遊融合的實踐受益良多,特別是在一些旅遊目的地,當地非遺以特有的形式向旅遊者進行展示,把文化鮮活的呈現在旅遊者的面前,讓人印象深刻,記憶猶新,也讓他對非遺與旅遊融合發展的理解逐步的深入起來。
他認為非遺是推動文化和旅遊扶貧的有力抓手。「今年10月10號,世界旅遊聯盟聯合世界銀行和中國國際扶貧中心在北京舉辦了世界旅遊聯盟的新聞發布會,我們發布了從2018年—2020年,這三年入選世界旅遊聯盟100個案例,這100個旅遊案例裡面其中89%是來自於我們中國的,這些案例向國際社會講述了旅遊減貧的中國故事,貢獻了旅遊減貧的方案,貴州有9個,是最多的,其中就有非遺與旅遊融合。增強當地的吸引力推動旅遊發展,實現脫貧致富的典型案例。在此,我想簡單的分享貴州今年入選的兩個案例。」劉士軍說,「其中一個案例就是萬達集團的丹寨小鎮,2011年丹寨貧困發生率為49%,全縣大約一半是貧困人口,萬達集團結合20多年的扶貧經驗,從丹寨縣的貧困實際情況出發,與丹寨縣政府籤訂了扶貧協議,使丹寨萬達小鎮從默默無聞的貧困縣變成了黔西南的旅遊新星。萬達小鎮以傳統特色的建築為基礎,以丹寨歷史文化傳承和民族風情為核心,以非遺文化為切入點,兼顧了苗鄉文化和蚩尤文化,將丹寨七個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以及17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全部融入了,打造了一座集吃住行遊購娛為一體的養生小鎮,應該說丹寨小鎮是一個成功的文化和旅遊相融合的減貧的經典案例。」
萬達丹寨扶貧茶園
北京大學旅遊研究與規劃中心主任吳必虎認為,促進非遺發展,需要壓縮空間、調整時間。壓縮空間是指「舞臺化」的呈現,把不同地方的非遺集合到同一個地點,形成強大的傳播力;打亂時間是把原本在特定時間的儀式改成可以經常看到的,比如很多雲南景點每天表演傣歷新年才會出現的潑水節。「要讓非遺像過去完全一樣保留是做不到,除非給予一定的實驗室條件,那就是博物館了。更積極的方法就是要有市場,旅遊是市場之一,文創產品則是另一種市場。」 吳必虎說。
貴州丹寨蠟染
在當天下午的圓桌對話上,中國旅遊報社社長徐行公布了12條全國非遺旅遊線路。來自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教授、首都文化和旅遊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厲新建、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手工藝術學院院長、傳統工藝貴州工作站站長趙罡、黔東南州非遺中心原主任粟周榕、廣州文木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繼續以「非遺與旅遊的融合之道」做了圓桌對話。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教授、首都文化和旅遊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厲新建認為,要把文化和旅遊的市場做結合,就需要知道今天的市場當中的主流消費人群是誰,是年輕人。所以在這個過程當中,怎麼樣做年輕化的市場這也非常重要。
貴州雷山朗德苗寨
黔東南州非遺中心原主任粟周榕是一位長期從事非遺工作的非遺人,「我從2004年就開始做這方面的工作,從今天台上的嘉賓來看,可以說我是最直接的實踐者。其實黔東南最早非遺旅遊融合發展從1980年代就開始了,最早的是雷山的朗德和今天入選的這條線路的,當時我們開發的模式,不像現在這樣高平臺的去宣傳,有一種守株待兔的,希望更多的旅遊者來到我的家。其實當時沒有什麼概念要去做旅遊,只是想他們來以後,我們用我們好的民風民俗去迎接他們,我們把我們的傳統手工技藝展現在他們的面前,他們如果需要。當時有一些發現我們有很多的精美的傳統工藝,要去購買它。慢慢地就說,你們還有什麼文化,當時我們朗德最早就開展這樣的非遺與旅遊的融合發展。其實當時我們做這樣的旅遊的時候,很多專家都很擔憂我們,會說旅遊是文化的殺手,他們進來破壞力度特別大。但是通過三十年的文化與旅遊融合的發展,我覺得我們有很多的成功案例,其實像朗德上寨,上寨現在發展到今天,我們所有的文化類型都保持得非常的完整,現在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歌舞藝術之鄉、蘆笙藝術之鄉、中國傳統村落等等。有很多的榮譽。發展了這些年的時間,我們自己感受的是,我們要做旅遊,開始的積極性很高,做到現在,雖然我們把一個空心村做成了一個人氣村,但是未來要怎麼去發展,怎麼可持續發展?後面的管理是最重要的。」
貴州雷山朗德苗寨女子著盛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