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繁榮與非遺保護相結合,探索非遺「社區化」七大新路徑

2020-12-23 城市文化觀察

投稿作者:資深自媒體人馮煜暉

前些年,在國內隨著城市文化進程的加快、人們生活方式的轉變和外來文化的衝擊等因素,「傳統」似乎越來越淡出人們的視線,然而,「失根」的社會文明總是有著極大缺失的,甚至是畸形的,「非遺」在夾縫中艱難重生。

同很多其他城市相比,武漢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傳承保護和發展利用方面有著非遺資源豐富、區位優勢明顯、專家學者眾多、經濟基礎雄厚等諸多有利條件。但一路走來,武漢市的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也是處境堪憂,傳承和發展工作面臨嚴峻形勢與若干問題,如公眾對武漢非遺的認識度和保護意識不高,部分非遺項目因循守舊,非遺項目難覓新傳承人,相關部門宣傳和保護力度不夠,相關政策法規不夠完善,非遺保護部門權責不夠清晰等。

保護和傳承上有許多工作要做:(1)收集非遺項目太少,與文化大區地位不相符;(2)現有非遺項目資料不全,沒有專用展廳和工作坊;(3)傳承人保護、支持不夠,處於分散自生狀態;(4)申報的國家、省市級項目太少;(5)專項資金少、工作人員不夠。(6)沒有形成文化氛圍和特色;(7)沒有當作文化產業重視發展。

社區繁榮與非遺的「社區化」發展,即利用社區公共文化設施和文體場所開展包括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內的各種文化活動,既可以提升社區環境的文化品位,又對居民的心理健康和文化素養產生重要影響,是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渠道。

非遺進社區,走「社區化」發展之路,最為成功的典型莫過於武漢市江欣苑社區。祖祖輩輩傳承漢陽高龍的江欣苑居民原先都是漁民,在「洗腳上岸」後住進了現代化的小區。雖然環境的改變曾給高龍的傳承帶來危機,但是在社區人的努力下,漢陽高龍得到了很好的保護和傳承。而從2012年開始,江欣苑社區以高龍保護為基礎,開始繼續探索非遺生產性保護傳承的社區之路,陸陸續續,湖北省內數十個國家和省市級非遺項目來到江欣苑。

在這裡,非遺項目得到了很好的發展,這裡,我們看到的是一種互贏,即在非遺項目依靠江欣苑社區得到良好保護和傳承的同時,社區居民也因為「非遺傳承園」的建設而獲益。當前節慶旅遊己經成為吸引遊客的一種有效手段。以戲曲節慶旅遊為例,戲曲節慶旅遊是指各地以其獨特的戲曲文化為核心吸引力而舉辦的一種旅遊形式。戲曲作為活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只讓遊客簡單地參觀欣賞並不能完全展現出它的價值和特色,只有在旅遊過程中加入動態的參與才能使旅遊者有更為深刻的感受。

可以說,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城鎮化進程同行的當下,江欣苑建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園」為新型城鎮化道路上的文化遺產保護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樣本。

相關焦點

  • 非遺社區保護的縣域實踐:關鍵概念的理論探討
    中國以非遺保護為中心的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雖然多數都是以地市級作為申報主體,但是具體的保護工作也是按照縣域進行的。國際社會所重視的非遺社區保護,雖然並不等於縣域保護,但中國在縣域的保護探索是一種特別能夠發揮中國的歷史文化傳統、行政特色和區位稟賦的社區保護模式。有鑑於此,我們早前提出中國非遺保護的「縣域實踐」[3]的論題,希望能夠集中概括中國非遺保護行動的一些創新措施。
  • 「民生·非遺進社區」活動第四期走進萬福廣場
    近日,由河北區文化和旅遊局作為指導單位,河北區文化館、民生銀行天津分行主辦的「民生·非遺進社區」活動在萬福生活廣場舉行。為增進社會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讓非遺傳承真正的做到「見人、見物、見生活」。 集中展示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傳承非遺項目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和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 活動的開展進一步促進非遺文化的普及,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同時,為天津非遺、民俗文化領域各界人士的相互交流與洽談,挖掘民俗民間文化內涵、加快推進天津市非遺文化的探索融合與創新發展打造了平臺。
  • 從搶救到生產「非遺」保護新路徑可期
    新零售新消費時代,非遺傳承人手藝如何轉化為符合現代生活和審美的產品,讓傳承人得以靠手藝很好地生存下去,也讓更多市民在實體店親身體驗感受各式非遺產品,這是當前非遺傳承面臨的共同問題。我國非遺保護正在從搶救性保護進入生產性保護階段。
  • 關注 「非遺」傳承:進校園 入社區
    「非遺」傳承:進校園 入社區 徐行小學等10所學校被評為傳習基地
  • 湖裡區「非遺保護,傳承創新」主題展館精彩亮相文博會
    包括湖裡區鍾宅畲族社區在內,「送王船」是廈門的一些社區、村莊保留傳承至今的民間習俗。今年,當您來到本屆文博會的湖裡區館時,製作精美、彩繪鮮豔的「非遺王船」一定會吸引您的眼球。本次展出的傳統木造王船在設計上傳承古意,結合了造船技藝與彩繪藝術,用色豐富,其技巧、彩繪題材與構圖都有明顯的特色,定會讓觀眾大飽眼福。
  • 光合教育 | 世茂傳非遺薪火,輝映中國驕傲
    2020年11月15日,於衢州水亭門,世茂集團旗下社區教育品牌——世茂光合教育社區(以下簡稱:光合教育)攜手國家一級出版單位復旦大學出版社正式發布《聆聽城市非遺故事》(下文簡稱《非遺故事》)第二輯叢書。
  • 活化歷史記憶 賦權非遺生命
    湯耀平在致辭中表示,讓美學點撥非遺,讓生活與美學共生,本次研討會,必將在引領非遺新觀念,探索研究新方法,踐行非遺美學新路徑方面結出豐碩的果實。  本次學術研討會,以「非遺保護:從生活到美學」為主題,圍繞非遺技藝保護、非遺與生活、潮汕僑鄉與僑民非遺文化、非遺活化傳承與美育教育等研究視域展開學術討論。
  • 太極拳劃時代保護傳承的激情「碰撞」!太極拳研究專家、七大社區...
    太極拳研究專家、太極拳七大社區代表性傳承人以及文化和旅遊部、省文化和旅遊廳、焦作市有關領導共聚一堂,以座談會的形式,就太極拳保護和發展現狀以及如何傳承、弘揚太極拳文化發表真知灼見,凝聚智慧,共同探討。各位專家、七大社區太極拳代表性傳承人在太極拳的發源地,共同研究太極拳的科學價值等,對進一步拓展太極拳的理論體系、文化內涵、社會價值,提升太極拳文化影響力和產業價值,推動中華優秀文化創新發展,增強中華民族文化自信,促進人類優秀文化交流,都具有重要意義。
  • 非遺進社區:嶺南詠春拳「打入」沙面!
    今天,沙面街文化站結合沙面街 「四季廣場」文化活動特色文化品牌,積極配合區文化惠民工作,舉辦了一場「冬暖翠洲—2020年沙面街非遺(嶺南詠春拳)進社區文化惠民活動」。本次活動走進社區向街坊傳授詠春的技巧
  • 「建太極學院,從娃娃抓起」 太極拳七大社區同聚傳承發展大會
    12月19日晚,太極拳七大社區代表性傳承人齊聚太極拳傳承發展大會開幕式,並進行精彩展演。 闞力 攝  當日,河南省焦作市溫縣陳家溝人聲鼎沸、精彩紛呈。為進一步擴大太極拳影響力,弘揚太極拳文化,傳播太極拳運動,由文化和旅遊部指導,河南省文化和旅遊廳、焦作市人民政府主辦的太極拳傳承發展座談會和太極拳傳承發展大會開幕式在陳家溝相繼舉行。
  • 手把手面對面 非遺傳承人走進南山桂灣社區傳授捏麵人技藝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曾智輝為讓轄區孩子們了解認識傳統非遺文化,增強他們對傳統非遺文化的愛好,讓這些古老的傳統技藝能代代相傳下去,10月7日上午,南山區南山街道桂灣社區舉行「博物館進社區非遺手工坊」傳統文化傳承與技藝習作學堂活動
  • 「社區+校園足球」,探索體育文化走出去的新路徑
    中國足球協會、方洲小學、貝殼找房、足球隊代表等,共同在校園足球推廣活動上進行了深層次的探索。方洲小學尤佳校長作為堅持推廣校園足球的「足球校長」,一直大力支持。這次,她再次非常堅定地表示,希望孩子們能將學習與訓練相結合,豐富校園生活,發揚足球特色文化。希望這些小小的舉動,能給小球員心裡埋下足球的「種子」,激發大家對足球的興趣,同時對社會各界的關懷表示感謝。
  • 「學院派」傳承讓「非遺」活起來——福建商學院探索非遺的傳承與...
    近年來,福建省致力傳承、保護、推廣非遺項目。各大院校也積極響應,其中福建商學院更是通過傳統與時代的融合與創新,依靠「學院派」傳承人,大大增加了非遺文化的影響力,讓非遺文化在新時代展現出新的生命力。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 郭莊子村:探索社區治理新路徑
    1月3日下午,北京市豐臺區郭莊子村召開社區治理工作會,梳理近年村域治理新探索、規劃來年新方向。在鄉黨委有力領導下,村級領導班子主動作為,積極探索社區治理的新路徑,村域發展穩中向好,但也面臨著城鄉轉型、村民對美好生活嚮往不斷強化的新情況、新機遇。
  • 「社區鄰裡節」走進合心園 非遺傳承人、社區群藝團助力優+生活
    由昆明市住房保障局主辦的2020年「昆明市首屆公租房社區鄰裡節」自11月14日啟動以來,已先後走進公租房普惠園小區、頤惠園小區、盛惠園小區、怡香天苑小區、澤惠園小區,開展近20場活動,覆蓋約5萬公租房住戶,獲得許多住戶認可和好評。
  • 勝華社區開展非遺剪紙文化進社區活動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孫娜娜 通訊員 李楠為豐富社區居民精神文化生活,啟發居民用巧手和智慧來裝點美好生活。12月2日上午,文匯街道勝華社區在香格裡拉小區多功能室開展了「體驗非遺文化 感受剪紙魅力」公益剪紙培訓活動,共有28位轄區居民參加了學習。此次活動邀請了東營市鴻宇公益志願服務中心韓新紅老師為居民們講解剪紙藝術,並現場展示剪紙技藝,讓現場參與者感受了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
  • 北京:支持外地非遺在京傳承傳播
    (二)完善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制度。建立代表性傳承人履行傳承義務情況評估制度,對代表性傳承人實施動態管理。對集體合作傳承的部分非遺代表性項目,探索開展代表性傳承人(團體)的認定工作。對國家級、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開展傳習活動給予補助。對於列入本市急需保護非遺項目目錄的市級代表性傳承人和學徒,額外給予帶徒學藝資助。
  • 「非遺+文創」還能怎樣?
    原標題:創新「非遺+文創」模式 振興非遺手工藝產業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四次會議時強調,要依靠改革應對變局、開拓新局,緊緊扭住關鍵,積極鼓勵探索,突出改革實效。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統手工勞作技藝(以下簡稱「非遺手工藝」)融匯了歷史傳承、民族習俗和地域文化,具有工業化生產無法替代的文化溫度。振興非遺手工藝產業既關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傳承、復興,又關乎「三農」發展、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湖南非遺手工藝資源豐富獨特,擁有國家級非遺手工藝項目26項、省級項目70項。
  • 非遺文化傳承人經金山走進紅專南路社區展示竹扎製品技藝
    12月23日,雁塔區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竹扎技藝項目西安市傳承人經金山老先生來到小寨路街道紅專南路社區,為居民和社區幹部展示中國傳統民間竹扎技藝。經老先生身旁不遠的會議桌上,造型各異、製作精巧的各式人物、建築等竹扎製品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 傳習姑蘇美 匠著中國心|非遺文化基地授牌湖西上辰
    不負蘇州居住天堂之名湖西上辰無愧為時代超配社區一座東方水城,讓世界讀了兩千五百年;一個現代工業園,用數十年時間磨礪出中國新一線城市。這就是蘇州,古今同韻,經濟與文化同頻發展的東方魅力都會。讀懂這座城市,根植地脈文化,提煉時代生活美學。無疑是對這座城市最大誠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