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作者:資深自媒體人馮煜暉
前些年,在國內隨著城市文化進程的加快、人們生活方式的轉變和外來文化的衝擊等因素,「傳統」似乎越來越淡出人們的視線,然而,「失根」的社會文明總是有著極大缺失的,甚至是畸形的,「非遺」在夾縫中艱難重生。
同很多其他城市相比,武漢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傳承保護和發展利用方面有著非遺資源豐富、區位優勢明顯、專家學者眾多、經濟基礎雄厚等諸多有利條件。但一路走來,武漢市的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也是處境堪憂,傳承和發展工作面臨嚴峻形勢與若干問題,如公眾對武漢非遺的認識度和保護意識不高,部分非遺項目因循守舊,非遺項目難覓新傳承人,相關部門宣傳和保護力度不夠,相關政策法規不夠完善,非遺保護部門權責不夠清晰等。
保護和傳承上有許多工作要做:(1)收集非遺項目太少,與文化大區地位不相符;(2)現有非遺項目資料不全,沒有專用展廳和工作坊;(3)傳承人保護、支持不夠,處於分散自生狀態;(4)申報的國家、省市級項目太少;(5)專項資金少、工作人員不夠。(6)沒有形成文化氛圍和特色;(7)沒有當作文化產業重視發展。
社區繁榮與非遺的「社區化」發展,即利用社區公共文化設施和文體場所開展包括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內的各種文化活動,既可以提升社區環境的文化品位,又對居民的心理健康和文化素養產生重要影響,是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渠道。
非遺進社區,走「社區化」發展之路,最為成功的典型莫過於武漢市江欣苑社區。祖祖輩輩傳承漢陽高龍的江欣苑居民原先都是漁民,在「洗腳上岸」後住進了現代化的小區。雖然環境的改變曾給高龍的傳承帶來危機,但是在社區人的努力下,漢陽高龍得到了很好的保護和傳承。而從2012年開始,江欣苑社區以高龍保護為基礎,開始繼續探索非遺生產性保護傳承的社區之路,陸陸續續,湖北省內數十個國家和省市級非遺項目來到江欣苑。
在這裡,非遺項目得到了很好的發展,這裡,我們看到的是一種互贏,即在非遺項目依靠江欣苑社區得到良好保護和傳承的同時,社區居民也因為「非遺傳承園」的建設而獲益。當前節慶旅遊己經成為吸引遊客的一種有效手段。以戲曲節慶旅遊為例,戲曲節慶旅遊是指各地以其獨特的戲曲文化為核心吸引力而舉辦的一種旅遊形式。戲曲作為活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只讓遊客簡單地參觀欣賞並不能完全展現出它的價值和特色,只有在旅遊過程中加入動態的參與才能使旅遊者有更為深刻的感受。
可以說,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城鎮化進程同行的當下,江欣苑建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園」為新型城鎮化道路上的文化遺產保護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