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零售新消費時代,非遺傳承人手藝如何轉化為符合現代生活和審美的產品,讓傳承人得以靠手藝很好地生存下去,也讓更多市民在實體店親身體驗感受各式非遺產品,這是當前非遺傳承面臨的共同問題。
我國非遺保護正在從搶救性保護進入生產性保護階段。而非遺傳承創新驅動,搭乘銷量平臺的「快車」,藉助網際網路傳播,軟硬並舉,將是其再次展翅翱翔的全新際遇。
上海作為全國商貿和文化中心,當比肩世界一流城市文脈傳承的傳承平臺樣式,讓人們在可看可品嘗可購買的沉浸當中,潛移默化傳承非遺文化的博大精深。所以政府及相關機構,不能只是對非遺搶救性保護,一定要通過政策法規和新的理念,搭建傳播銷售平臺和生產性傳承場所,幫助傳承人能自我造血。
一些措施和做法,也不妨向我們的鄰國日本學習。去過日本旅遊的朋友或許都有類似感受,很多日本非遺都是百年老店,售價不菲但仍有銷路和市場影響力,這便是藉助市場之力,以「生產」帶動「保護」。
當然,這其中也有不少問題有待關注。比如,上海現在的非遺傳承人平均年齡60多歲,在手藝營銷和包裝方面都存薄弱點。這就需要彌補他們的不足,打造一支年輕專業團隊,讓市非遺協會聯手抖音、淘寶等主流平臺,聯合多家項目單位,共同打造「非遺寶藏」整體品牌,組織策劃營銷,共同為上海非遺傳承人產品進行定位策劃設計營銷,讓專業人做專業事,用「抱團取暖」方式,助推非遺傳承登臺亮相,創建一種全新的生產性傳承方式。
近年來,上海不乏這方面的探索,尤其是以進博會為契機,向世界展示上海非遺文化的魅力。第二屆進博會期間,眾多中華老字號的產品逐一亮相,極大拓展中華老字號和非遺項目影響力,彰顯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和影響力。龍鳳旗袍、雷允上、回力、紅雙喜、朵雲軒、茂昌眼鏡,一大批中華老字號產品以及孕育其中源遠流長的匠心精神,嬗變為最具生命力的文化符號和商業文明,創造了上海和中國文化遺存的新精彩。
進入新零售時代,消費者沉浸式體驗的需求,非遺展示平臺很重要,互動載體不可少。如果說現在市民普遍對「非遺」項目這些傳統民俗物品的喜愛,有一種懷舊和回歸傳統的追溯,那麼在現實生活當中,人們更需要用的上,日常生活普遍適用的非遺物品,由此而論,還要在非遺的生產性傳承上創造新的方式,吸引廣大公眾對非遺的興趣和影響力。
傳承歷史是為了更好的發展創新。在推進文化發展,「非遺」怎樣來彰顯現實的作為,扮演更好靚麗的角色地位,創新性的體現各地「非遺」項目的樣式,創造更加貼近市民生活實際,同時出新出奇的表現形式是一個重要課題,需要從上到下,從政府部門和專業機構都來思考研究,認真務實去做好「非遺」傳承這篇文章,創造更多條件和機會,共推非遺文化再展新時代絢麗風採!
(文章來源:東方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