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搶救到生產「非遺」保護新路徑可期

2021-01-09 東方財富網

新零售新消費時代,非遺傳承人手藝如何轉化為符合現代生活和審美的產品,讓傳承人得以靠手藝很好地生存下去,也讓更多市民在實體店親身體驗感受各式非遺產品,這是當前非遺傳承面臨的共同問題。

我國非遺保護正在從搶救性保護進入生產性保護階段。而非遺傳承創新驅動,搭乘銷量平臺的「快車」,藉助網際網路傳播,軟硬並舉,將是其再次展翅翱翔的全新際遇。

上海作為全國商貿和文化中心,當比肩世界一流城市文脈傳承的傳承平臺樣式,讓人們在可看可品嘗可購買的沉浸當中,潛移默化傳承非遺文化的博大精深。所以政府及相關機構,不能只是對非遺搶救性保護,一定要通過政策法規和新的理念,搭建傳播銷售平臺和生產性傳承場所,幫助傳承人能自我造血。

一些措施和做法,也不妨向我們的鄰國日本學習。去過日本旅遊的朋友或許都有類似感受,很多日本非遺都是百年老店,售價不菲但仍有銷路和市場影響力,這便是藉助市場之力,以「生產」帶動「保護」。

當然,這其中也有不少問題有待關注。比如,上海現在的非遺傳承人平均年齡60多歲,在手藝營銷和包裝方面都存薄弱點。這就需要彌補他們的不足,打造一支年輕專業團隊,讓市非遺協會聯手抖音、淘寶等主流平臺,聯合多家項目單位,共同打造「非遺寶藏」整體品牌,組織策劃營銷,共同為上海非遺傳承人產品進行定位策劃設計營銷,讓專業人做專業事,用「抱團取暖」方式,助推非遺傳承登臺亮相,創建一種全新的生產性傳承方式。

近年來,上海不乏這方面的探索,尤其是以進博會為契機,向世界展示上海非遺文化的魅力。第二屆進博會期間,眾多中華老字號的產品逐一亮相,極大拓展中華老字號和非遺項目影響力,彰顯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和影響力。龍鳳旗袍、雷允上、回力、紅雙喜、朵雲軒、茂昌眼鏡,一大批中華老字號產品以及孕育其中源遠流長的匠心精神,嬗變為最具生命力的文化符號和商業文明,創造了上海和中國文化遺存的新精彩。

進入新零售時代,消費者沉浸式體驗的需求,非遺展示平臺很重要,互動載體不可少。如果說現在市民普遍對「非遺」項目這些傳統民俗物品的喜愛,有一種懷舊和回歸傳統的追溯,那麼在現實生活當中,人們更需要用的上,日常生活普遍適用的非遺物品,由此而論,還要在非遺的生產性傳承上創造新的方式,吸引廣大公眾對非遺的興趣和影響力。

傳承歷史是為了更好的發展創新。在推進文化發展,「非遺」怎樣來彰顯現實的作為,扮演更好靚麗的角色地位,創新性的體現各地「非遺」項目的樣式,創造更加貼近市民生活實際,同時出新出奇的表現形式是一個重要課題,需要從上到下,從政府部門和專業機構都來思考研究,認真務實去做好「非遺」傳承這篇文章,創造更多條件和機會,共推非遺文化再展新時代絢麗風採!

(文章來源:東方網)

相關焦點

  • 社區繁榮與非遺保護相結合,探索非遺「社區化」七大新路徑
    同很多其他城市相比,武漢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傳承保護和發展利用方面有著非遺資源豐富、區位優勢明顯、專家學者眾多、經濟基礎雄厚等諸多有利條件。但一路走來,武漢市的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也是處境堪憂,傳承和發展工作面臨嚴峻形勢與若干問題,如公眾對武漢非遺的認識度和保護意識不高,部分非遺項目因循守舊,非遺項目難覓新傳承人,相關部門宣傳和保護力度不夠,相關政策法規不夠完善,非遺保護部門權責不夠清晰等。
  • 21世紀前20年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中國理念、實踐與經驗
    在21世紀前20年這個全球非遺保護全面展開、深入推進的宏大時代背景與全球行動中,中國著力構建非遺新的思想理念,積極開展非遺保護的實踐與探索,取得了顯著成就,形成了嶄新的中國路徑與寶貴的中國經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伊琳娜·博科娃2013年就作出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走在世界前列」[2]的高度評價。
  • 傳承非遺文化 助力脫貧攻堅——拉薩非遺文化在保護傳承創新中煥發...
    近兩年,尼木縣將藏香製作生產,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和發展與文化旅遊充分結合,搭建現代化企業宣傳銷售平臺,進行品牌推廣和創意衍生開發。拉薩市文化產業創業園區的尼木藏香體驗館,就為不少遊客留下了深刻的非遺印象。杭州遊客錢女士說:「經朋友介紹,在尼木藏香體驗館體驗了藏香的製作,我覺得非常有意義。」
  • 鄭州計劃新設立一批非遺小鎮非遺街區
    積極創建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新創建1至2個省級文化生態保護區;新設立一批市級非遺小鎮、非遺街區……近日,市委宣傳部、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市財政局聯合制定《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工程實施方案》。新設立一批非遺小鎮、非遺街區按照部署, 到2025年,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機制將更加健全,保護名錄體系更加完備,國家級和省級項目得到有效保護,市級和區縣(市)級項目存續狀況得到明顯改善,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結構更加合理,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利用設施建設進一步加強,非遺保護傳承和發展利用水平走在全省前列。
  • 福州市非遺保護規定獲省人大常委會批准
    福州新聞網12月3日訊(福州日報記者 李白蕾)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3日批准了《福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定》,該法規將由市人大常委會頒布施行。法規明確,福州市實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保護制度,並就非遺項目活化利用、搶救保護、培養傳承人等作出規定。
  • 王淼:為非遺,燃燒生命
    2014年10月底,因工作過度勞累,他昏倒在單位會議室前,醒來後發現四肢癱瘓……五次奇蹟般走出搶救室後,他仍然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為非遺保護事業傾注全部心血。王淼分秒必爭與時間賽跑,浙江非遺事業從無到有,非遺普查浙江模式、非遺名錄浙江現象、非遺保護浙江經驗、非遺利用浙江實踐領跑全國,書寫了浙江非遺的精彩。
  • 海南非遺路在何方?
    日前,相關部委領導、專家學者、非遺企業代表、國家級非遺傳承人代表等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大會中齊聚一堂,期待發揮非遺力量,講好海南故事。融入生活 老技藝煥發新活力在社會快速變化發展的當下,已經成為「遺產」的傳統和技藝,如何在保護與傳承中煥發新活力?
  • 武漢蔡甸非遺:讓傳統文化在傳承中煥發新活力
    近年來,蔡甸區非遺工作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方針,深入挖掘非遺文化資源,不斷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力度,非遺保護工作取得新的進展和成效。讓非遺走進花博匯、九真山等各個景區,通過文旅融合,讓非遺走到人們身邊;將非遺和傳統節日結合起來,春節開展民俗活動集中展示、清明進行鍾子期祭祀活動、中秋賦詩、元宵猜謎,不僅活躍了節日氣氛,又突顯了中華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2020年是個不同尋常的一年,武漢遭受到了新冠肺炎疫情的考驗。蔡甸區文化館積極組織非遺傳承人進行抗疫題材創作,創作了大量的曲藝作品和剪紙作品。
  • 【非遺擷英】一份珍貴的非遺影像志
    &nbsp&nbsp&nbsp&nbsp日前,甘肅省音像出版社有限責任公司出版發行《卓尼民間藏族歌舞——莎姆》《池哥晝》《哈薩克族阿依特斯》以及白龍江流域藏羌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型電視紀錄片《江河萬古流》4部非遺影像製品,以鏡頭語言深入生活現場,記錄非遺傳承過程和原貌,留下一份珍貴的非遺影像志。
  • 擦亮「中國龍舟之鄉」品牌,中堂鎮開展非遺保護成效顯著
    「2019年東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先進單位」「廣東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龍舟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馮沛朝(中堂鎮)」「2019年東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先進個人」,6月16日,記者獲悉,去年中堂鎮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所取得了明顯的成效,這項工作出現新突破。
  • 湖裡區「非遺保護,傳承創新」主題展館精彩亮相文博會
    作為市民遊客喜愛的半開放結構展區,今年,湖裡區館從傳統的古厝風轉變為六面體花瓣的傳統+科技風格,將創新+科技因子注入其中,鼓勵非遺文化項目與文化旅遊相結合,讓傳統技藝真正「活起來」。這不僅是對湖裡區全年非遺傳承保護工作的「集中展示」,也是全區文化產業發展蓬勃向上的縮影。
  • 涇縣:「非遺+旅遊」開創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新路徑
    核心提示:據了解,「徽文化研學之旅」非遺主題線路是以宣城、徽州最具代表性的「宣紙、宣筆、徽墨、硯和徽雕」為內容載體,以在校師生研學行為主要客戶群體。
  • 中國科學院院士何滿潮:能源革命是搶救資源、搶救生命、保護環境的...
    以下為發言內容:煤炭是我國家能源安全的重要保障,預計到2030年全國煤炭消費量仍佔能源消費總量的半壁江山。一直以來,煤炭開採沿用1706年英國研發的古老開採方法,存在不少問題。一方面,全國煤炭採出率不到50%,基本採一半扔一半,造成了嚴重的資源浪費和經濟損失。
  • 「非遺+文創」還能怎樣?
    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統手工勞作技藝(以下簡稱「非遺手工藝」)融匯了歷史傳承、民族習俗和地域文化,具有工業化生產無法替代的文化溫度。振興非遺手工藝產業既關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傳承、復興,又關乎「三農」發展、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湖南非遺手工藝資源豐富獨特,擁有國家級非遺手工藝項目26項、省級項目70項。
  • 中國民俗學會會長葉濤:活態傳承是「非遺」保護的基礎
    11月30日上午,齊魯大講壇第187期在山東大學中心校區舉行。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中國民俗學會會長葉濤做了《何謂「非遺」——關於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基本原則》的專題講座。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運動的興起背景,到非遺概念的演變,再到非遺保護的基本原則,葉濤研究員為「非遺熱」帶來了一場正本清源的「冷思考」。
  • 瀋陽展示非遺魅力
    中街、北市——遼寧省瀋陽市這兩個文化地標的火熱人氣從國慶假期一直延續到現在。百年老街和百年老市場經過「修舊如舊」改造後,重新煥發青春風採。糖人、刺繡、剪紙,手工藝人的匠心之作可以現場欣賞,數百萬遊客在這裡「吃喝玩樂」的同時,也能體驗到兒時味道和文化味道。
  • 活化歷史記憶 賦權非遺生命
    12月12日,微風習習,晴空萬裡,迎著煦暖的日光,「非遺保護:從生活到美學」學術研討會在美麗的汕頭市舉行。會議由廣東工業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孫恩樂教授主持,廣東工業大學原黨委副書記湯耀平和汕頭大學文學院院長毛思慧出席開幕式並致辭,來自全國十餘所高校和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匯聚一堂,討論生活美學,傳承非遺文化。
  • 連雲港為一批非遺傳承人和非遺旅遊體驗基地授牌
    近日,市文廣旅局在市非遺博物館舉行「省五批」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市非遺旅遊體驗基地授牌儀式,為「花船舞(灌雲花船)」傳承人邵玉梅等12名新晉省級代表性傳承人、海州區民主路文化旅遊街區等10家首批市級非遺旅遊體驗基地單位頒發證書和牌匾。
  • 2020易水硯非遺技藝提升培訓班隆重開班
    還特別邀請到了高級工藝美術師石民,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李麗,拓片製作專家於軍,易縣作家協會主席李文通,易縣作家協會副主席潘新宇,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屆中國文房四寶協會副會長、中華硯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河北易水硯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淑芬以及新聞界的朋友們。
  • 山東召開非遺保護工作會議 多項成果走在全國前列
    與會領導與專家深入交流非遺保護工作先進做法和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經驗,進一步推動全省非遺保護工作。  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二級巡視員付俊海在會上介紹說,近年來,山東各級文旅部門卓有成效地推動非遺保護工作開展,取得了顯著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