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專家:非遺傳承應順勢而變

2020-12-14 南方新聞網

非遺如何創新,如何文旅融合?當天,非遺方面的專家學者及非遺工作者匯聚潮州古城,共商非遺保護傳承和發展。

「新格局下,非遺傳承也應順勢而變。」中山大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主任宋俊華教授認為新發展格局下的非遺保護要服務、融入並促進雙循環,要走活態傳承與創新道路。

宋俊華提出,非遺生命力以創新力、傳承力、傳播力為核心。其中,創新力是指傳承者適應環境變化對非遺主動發展的能力。

非遺傳承是要原汁原味地傳承嗎?宋俊華認為,在非遺傳承方面,「原生態」「祖宗東西不能改」等觀點是錯誤的,這違背了非遺發展規律及保護倫理原則,否定了非遺傳承人的自我發展、改善生活的權利。

那非遺傳承與創新是「想怎麼改就怎麼改」嗎?宋俊華表示,非遺活態傳承與創新要適「度」,要以人為本。

「非遺的核心價值,源於非遺本身的基因,不能創新得一點非遺元素都沒有了。」廣東省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文史研究館文化遺產研究院院長張春雷表示,要突出強化非遺的基因。

非遺創新等同於物質產品創新、經濟創新?宋俊華表示,物質產品或經濟功能只是非遺眾多形態或功能的一種,但卻是目前非遺保護最熱衷的方面。他認為,過度追求物質產品創新、經濟創新對於非遺是另一種形式的傷害。

國家級非遺項目潮繡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康惠芳認為,傳承既要守正繼承傳統,也要保持創作和創新的熱情,同時還要廣收徒弟,讓更多人喜歡,去接觸,甚至是從事非遺行業,這樣才能生生不息。

蘇仕日 肖燕菁 楊逸 蔡秋雅

相關焦點

  • 「學院派」傳承讓「非遺」活起來——福建商學院探索非遺的傳承與...
    近年來,福建省致力傳承、保護、推廣非遺項目。各大院校也積極響應,其中福建商學院更是通過傳統與時代的融合與創新,依靠「學院派」傳承人,大大增加了非遺文化的影響力,讓非遺文化在新時代展現出新的生命力。培訓班將福建省非遺項目中具有代表性的工藝美術項目作為研討交流內容,聘請多位行業專家為導師,45名學員是從全省各地的相關項目中選拔出來的優秀青年從業者。福建商學院校長黃斌在開班儀式上表示,此次培訓旨在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水平,增強傳承活力,弘揚傳統文化,提升傳承人群的當代實踐水平和傳承能力,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現代生活。
  • 師徒相傳:非遺中醫藥傳承的有效途徑
    法師:記得,某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曾在一次中醫藥研討會上表示:如今,能夠理解中醫學科學價值的人越來越少了,尤其是對人類未來的生存和持續發展的價值,人們的眼光還不夠深遠。由於是在現象層面認識事物,需要長期的實踐甚至領悟才能真正掌握的中醫學,有興趣並能夠傳承這一傳統的人也逐漸減少。
  • 「非遺」傳承,與致富「比翼飛」
    全村290多戶居民中,近一半人主要職業是製作樂器,其中還有多位樂器製作技藝「非遺」傳承人。走進加依村,民房和院落經過統一裝修設計,顯得非常古樸,人們似乎看到了加依村百年前的樣子。(新華網)傳承非遺文化,是我們的歷史擔當;打贏脫貧攻堅戰,是我們的時代責任。在非遺發展路上,傳承、致富比翼飛,抒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精彩畫卷,很美!
  • 耒陽市舉辦非遺傳承人群培訓班暨「十四五」非遺保護規劃調研座談會
    為加強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隊伍建設,有效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進一步增強非遺傳承人傳承保護意識,推動文旅廣體「十四五」保護規劃編制工作,12月3日,市文旅廣體局組織舉辦了2020年耒陽市非遺傳承人群培訓班暨非遺「十四五」規劃調研座談會,24名代表性傳承人和部分項目保護單位負責人參加了本次培訓
  • 傳承非遺文化 助力脫貧攻堅——拉薩非遺文化在保護傳承創新中煥發...
    近年來,西藏拉薩市不斷深入挖掘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主的藏文化資源,使古老文化在傳承創新中煥發活力。「木雕」「藏香」「藏戲」等這些承載著厚重文化和智慧的非遺傳統項目,如今正以年輕人易於接受、樂於參與的方式,藉助日益完善的保護發展政策,逐夢前行,助力脫貧攻堅。
  • 專家學者聚焦非遺教育,共探非遺學科建設之路
    參加本次論壇的正式代表共有47位,均是國際國內非遺領域富有影響力的決策者、研究者和傳承者,其中國外專家7位,分別來自美國、日本和韓國的高校與學術團體;國內專家共40位,他們既有來自文化和旅遊部非遺司、北京文旅局非遺處以及北京民間文藝家協會的非遺管理者和決策者,也有來自北京師範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中山大學
  • 把「非遺」拍回家! 騰訊微視直播助力深圳「非遺」傳承
    1月8日,騰訊微視攜手深圳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深圳南山文化館、深圳職業技術學院非遺協同創新與研究中心,共同開展「2021《非遺帶回家》年貨集市活動」,並邀請潮彩、剪影、麥杆畫、捏麵人等多領域9位深圳市非遺大師走進現場及直播間,為廣大網友呈現非遺傳統文化的同時,帶來眾多非遺匠心好物,讓大家足不出戶賞文化、拍好物、逛市集,輕鬆選購新年禮。
  • 助推非遺作品傳承與創新 第二屆「黃炎培杯」中華職業教育非遺創新...
    11月15日,由中華職業教育社主辦的第二屆「黃炎培杯」中華職業教育非遺創新大賽暨非遺職業教育成果展示會在重慶市女子職業高級中學舉行。第二屆「黃炎培杯」中華職業教育非遺創新大賽暨非遺職業教育成果展示會舉行。
  • 志願傳承挖掘非遺「富礦」
    每周六早上7點20分,「80後」平面設計師竇雅麗就要從家出發,輾轉乘坐1個多小時的地鐵,在9點前趕到位於北京市西城區長椿街9號的西城區非遺傳習基地。在這裡,作為一名傳承志願者,她每周有一次與麵塑代表性傳承人張寶琳當面學活兒的機會。  這個機會來自北京市西城區的非遺傳承志願者項目。
  • 北京:支持外地非遺在京傳承傳播
    ,完善非遺保護傳承體系,深入挖掘非遺蘊含的有益價值,提升非遺保護傳承水平,擦亮北京文化金名片,傳承北京歷史文脈,推動非遺保護利用更好服務於經濟社會發展,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促進社會善治,加強全國文化中心建設,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採。
  • 圓桌|當「非遺+旅遊」:保護與傳承,不必諱言利益
    在當天的論壇上,世界旅遊城市聯合會的首席專家魏小安、北京師範大學民俗學教授蕭放和世界旅遊聯盟秘書長劉士軍等多位專家就這些問題作了深度探討。「首先是保護機制,保護機制的核心是動力機制,老百姓願意保護的,因為他覺得保護對他來說有利益,所以才有積極性。」相關專家說。
  • 創新非遺傳承,靠人工智慧如何實現
    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數碼藝術系常務副系主任李謙升介紹,把不可見的非遺傳承過程用可穿戴設備展現出來,希望能用這種遊戲方式,吸引更多人來體驗非遺,藉助人工智慧幫助傳承人創新設計也是未來一大應用方向。當年輕的學徒和非遺傳承人一起戴著這種設備刺繡時,通過不同的數據波形,可以直觀看出他們專注度和放鬆度的不同。「新手專注度比較高,但不平均,老師整體比較均勻。」宋安琪指著展板上的數據圖介紹,這來自她一位學姐的實踐。「以往很少有非遺和數據的結合,如今各個技術領域發展迅猛,我們希望用數據賦能非遺學習,看能否找到突破口。」
  • 著名蒙古族青年歌手烏蘭圖雅走進莫尼山非遺小鎮,助力非遺傳承
    傳承非遺,健康生活。2020年6月20日、21日,從草原走向全國的著名蒙古族青年歌手烏蘭圖雅走進呼和浩特「莫尼山非遺小鎮」,與蒙古族傳統皮藝傳承人賈宏偉及布藝、麵塑等傳承人互動,並通過抖音、快手等直播平臺宣傳草原非遺文化、敕勒川非遺項目,並熱情地與非遺傳承人現場互動。
  • 傳承——讓「非遺」文化活起來!
    傳承——讓「非遺」文化活起來!只見「皮影」不見「戲」傳承千年就此退場?堅定文化自信,讓非遺文化「活起來」!黨的十九大將「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作為堅定文化自信的一個部分寫進報告中。
  • 非遺頭條|發現你身邊的非遺No.188
    傳承人記錄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傳承人、保護單位和建設團隊、專家學者等多方參與。本次會議組織了非遺、紀錄片、文獻等領域的專家對我省2020-2021年12位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記錄工作的拍攝方案進行論證,他們是:閩劇—林瑛、壽山石雕—陳禮忠、四平戲(政和)—李式青、媽祖祭典—林金榜、木雕(莆田木雕)—佘國平、泰寧梅林戲—黎秀珍、木偶戲(漳州布袋木偶戲)—陳錦堂、剪紙(漳浦剪紙)—陳秋日、白茶製作技藝(福鼎白茶製作技藝)—梅相靖、五祖拳—
  • 山東:非遺傳承體系邁入2.0時代
    山東德州推動非遺進校園 德州市文化供圖記者12月13日從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了解到,近年來山東省非遺保護傳承體系不斷完善,已從單純的項目記錄向全方位記錄傳承2.0時代邁進。近年來,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著力完善非遺調查記錄體系。配合文化和旅遊部完成非遺資源普查和專項調查,全省共普查各類非遺線索120多萬條,進一步釐清相關實物、資料。率先開展了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作,成立省內專家庫、建立「學術專員、執行團隊、省中心」三位一體的工作機制等,保證國家級、省級搶救性記錄工作順利完成。
  • 關注 「非遺」傳承:進校園 入社區
    「非遺」傳承:進校園 入社區 徐行小學等10所學校被評為傳習基地
  • 獅陣不應止於入選非遺……
    這是石獅繼蚶江海上潑水節之後第二個獲得國家級非遺名錄的項目。(詳見12月23日《石獅日報》一版) 顯然,這是石獅乃至泉州文化界一件值得喜慶的事情。早在2008年,盧厝獅陣就被福建省政府列入非遺文化名錄。此次盧厝獅陣入列國家級非遺項目,更是一種提升。 熟悉盧厝或者盧厝獅陣的人,這幾年應該都能真切地感受到盧厝獅陣的活躍度。
  • 海南非遺路在何方?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高度重視文化建設,提出要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強文物古籍保護、研究、利用,強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加強各民族優秀傳統手工藝保護和傳承。當增強文化軟實力成為「十四五」時期硬任務,我們應如何看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海南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海南自貿港建設背景下又面臨怎樣的發展機遇?
  • 非遺傳承人如何帶徒弟?紀錄片「搶救性」記錄非遺傳承研究
    本次活動從前三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記錄工作」共95個優秀項目中,選出有代表性的三部作品進行展映。其中當地民眾喜愛的《松崗七星獅舞》《木偶戲》《茅臺酒釀製技藝》等項目獲選入列。國家圖書館中國記憶項目中心副主任 田苗:這些國家級的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可以稱為是我們人間的「國寶」,中華民族共同的財富。(這些紀錄片)除了對非遺傳承人的實踐進行記錄,對他的人生故事進行訪問,我們還要對他如何帶徒弟、如何傳承下一代進行跟蹤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