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如何創新,如何文旅融合?當天,非遺方面的專家學者及非遺工作者匯聚潮州古城,共商非遺保護傳承和發展。
「新格局下,非遺傳承也應順勢而變。」中山大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主任宋俊華教授認為新發展格局下的非遺保護要服務、融入並促進雙循環,要走活態傳承與創新道路。
宋俊華提出,非遺生命力以創新力、傳承力、傳播力為核心。其中,創新力是指傳承者適應環境變化對非遺主動發展的能力。
非遺傳承是要原汁原味地傳承嗎?宋俊華認為,在非遺傳承方面,「原生態」「祖宗東西不能改」等觀點是錯誤的,這違背了非遺發展規律及保護倫理原則,否定了非遺傳承人的自我發展、改善生活的權利。
那非遺傳承與創新是「想怎麼改就怎麼改」嗎?宋俊華表示,非遺活態傳承與創新要適「度」,要以人為本。
「非遺的核心價值,源於非遺本身的基因,不能創新得一點非遺元素都沒有了。」廣東省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文史研究館文化遺產研究院院長張春雷表示,要突出強化非遺的基因。
非遺創新等同於物質產品創新、經濟創新?宋俊華表示,物質產品或經濟功能只是非遺眾多形態或功能的一種,但卻是目前非遺保護最熱衷的方面。他認為,過度追求物質產品創新、經濟創新對於非遺是另一種形式的傷害。
國家級非遺項目潮繡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康惠芳認為,傳承既要守正繼承傳統,也要保持創作和創新的熱情,同時還要廣收徒弟,讓更多人喜歡,去接觸,甚至是從事非遺行業,這樣才能生生不息。
蘇仕日 肖燕菁 楊逸 蔡秋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