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是一個包羅萬象的世界,凡是在自然界之中能夠助人養生、幫人解病的東西,幾乎都可以納入中藥的行列。在品類繁多的中藥材裡面,除了一些常見的花草莖葉之外,其實還有一類礦物類藥材。
礦物類藥材雖然數目相對較少,但是在用於緩解一些特定的疾病方面效果是非常明顯的。今天就和朋友們分享一味形似「土」一樣的礦物類藥材---赤石脂。
赤石脂名字的由來
赤石脂作為一種礦物類藥材在我國分布較廣,南北方地區皆有一定的礦藏儲存。
李時珍在介紹此物的時間說到「膏之凝者即為脂」,且此物顏色多泛赤紅色,又屬於礦石,故而以赤石脂為名。
此外還有些地區也有赤石土、紅土、赤符、吃油脂等叫法,皆是指的赤石脂。
部分中醫本草關於赤石脂的記載
《神農本草經》:赤石脂為上品,主瀉痢,腸癰膿血,疽痔惡瘡,頭瘍疥癢。《日華子本草》:赤石脂可鎮五臟,除心煩,療驚悸,養脾胃,補虛損。《名醫別錄》:赤石脂主養心氣,久服益智不飢,輕身延年。《本草綱目》:赤石脂能補心氣、生肌肉、厚腸胃、除水溼、收脫肛。通過一些經典的中醫本草關於赤石脂的記載,足以看出中醫對赤石脂良效的認可。但是古人之觀點也並非完全正確,很多本草之中其實也有對中藥材功效的誇大之嫌。
當然,我們現在要做的就是「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從一個客觀的角度來認識赤石脂的功效及應用價值。
比如赤石脂在「養脾氣、補虛損、厚腸胃」,專能澀腸止瀉等方面,就有很高的應用價值,
赤石脂的性味及功效
赤石脂味道偏澀,且能回甘,其性溫而不峻,藥效主入脾胃、大腸等部位。
雖然傳統中醫裡面對赤石脂的評價頗高,但是從現代科學的角度來看,赤石脂的應用價值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是赤石脂具有很好的『澀腸止瀉』之功;二是赤石脂有很好的『收斂止血』之效;三則是赤石脂外用還能起到『收溼斂瘡』的效果。
赤石脂的應用
一、赤石脂『澀腸止瀉』的應用
赤石脂本身就屬於礦石類藥材,具有很強的收澀之性,加上它還具有一定的甘溫補中之效,故而對於脾胃不足、大腸滑脫、下元火衰等引起的久瀉久痢,且長期難以自愈等情況有較好的緩解作用。
應用方法1:脾胃之氣不足而引起的久瀉久痢之症,甚至有脫肛之症者,以赤石脂同人參、黃芪、白朮、升麻、灶心土、甘草等同用,服之有補中益氣、澀腸止瀉之效。應用方法2:體內火衰虛寒、腸道滑脫之瀉痢,以赤石脂同乾薑、粳米一同煎湯,趁熱內服,有溫中澀腸以止瀉的良效。
二、赤石脂『收斂止血』的應用
澀能收斂,而赤石脂的收斂之功不單單對於腸胃滑脫之症有收斂之效,對於多種出血之症也有很好的收斂之功。尤其是針對於下焦多處部位的異常出血之症,赤石脂往往能起良效。
應用方法1:女士由於自身特異的生理情況,經常會由於氣血不足、衝任不固等原因出現崩漏出血、經血異常等症狀,此時以赤石脂同海螵蛸、側柏葉等同用,止血之效頗佳。應用方法2:當長期瀉下不止、痢疾不愈的時間,很容易傷及腸胃系統而出現便中帶血的情況,對於這種出血之症,則可以用赤石脂配伍煅龍骨粉、白及粉、海螵蛸粉等同用製成丸劑,以溫米湯送服即可。
三、赤石脂『收溼斂瘡』的應用
赤石脂形似紅土,收澀性很好,故而將其外用的話對於皮膚上面的溼疹、溼瘡經久不愈者,有一定的收溼斂瘡之效。尤其是一些瘡口潰爛出水、久久不能癒合的情況,外用赤石脂效果是比較理想的。
應用方法:用相同量的赤石脂和爐甘石、血竭、龍骨、白芷、冰片、海螵蛸等一同配伍,然後研磨成細粉,若有瘡口久不癒合者,將適量的細粉外敷即可。
赤石脂雖然是一種效果比較好的澀腸止瀉之藥,但是其性偏溫、重在收澀,故而對於腸胃溼熱型的瀉下痢疾等情況是不宜使用的。此外,像一些女士處於孕期等特殊時期,也是不宜用赤石脂入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