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經濟結構重塑、困難挑戰不斷增多的嚴峻形勢,常州高新區(新北區)圍繞高質量發展的目標,深化科技創新助力「雙循環」發展新格局,主動融入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同時,通過聚焦「創新鏈」靶向延伸,賦能「產業鏈」結構突破,全面推進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建設,不斷優化和完善,按序、有效推進科技創新各項工作。
在一系列精準到位的政策措施影響下,今年上半年,常州高新區完成高新技術產業產值達670.7億元,佔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60.5%。組織申報各級科技計劃項目200項,其中國家項目立項9項,省級項目105項。
「數位化」建設蔚然成風
「我們有信心,這幾年形勢都不會差。」溫康納(常州)機械製造有限公司是全球自動化板材加工機械行業「隱形冠軍」——德國溫康納控股公司在境外設立的第一家子公司,自2004年該公司在常州高新區龍虎塘街道建成投運以來,其在中國的業務一直處於高速增長階段,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我們生產用於家居、櫥櫃、地板行業的短周期壓機、連續壓機等產品,今年上半年實際生產時間5個月,完成銷售1億元,與去年上半年持平,並且拿到了9500多萬元明年的訂單」。
值得一提的是,溫康納(常州)機械製造有限公司的IT和智能化建設,整合了ERP、BIM等多個信息化管理平臺,不僅在國內領先,而且超越了德國總部。在常州高新區龍虎塘街道企服部門的指導下,該公司被評為「數位化標槓工廠」,獲得110萬政府獎勵資金。
「這幾年,中國的數位化推進得很快,中國工廠設計人員只管做設計,設計方案形成後,電器等物件會通過管理軟體自動同步,但今年春節前我去德國總部,發現德國同事還需要手工輸入相關代碼,雙方互相交流了相關信息化應用管理的技術,為總部支招。」溫康納(常州)機械製造有限公司研發總監王磊介紹。
事實上,數位化升級只是常州高新區內企業靶向創新的路徑之一。近年來,常州高新區圍繞破解制約科技創新開啟新局面的瓶頸問題,對標對表蘇州高新區出臺9項創新政策,加強與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相關政策的統籌銜接,研究修訂了新一輪區級科技創新政策,眾多企業因此受益匪淺。
「新基建」推進快馬揚鞭
位於常州高新區內的常州八益電纜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業內聞名的高新技術企業,搭乘「新基建」的高速快車,該公司上半年營業收入完成半年度指標的103.63%,淨利潤已超額完成全年度指標,特別是通信電纜同比增長196%,核電纜今年連續中標4個核電機組的2個標段。
「跟以往通信電纜相比,5G基站通信頻道增多,載量增加,我們為5G建設專門研發新增了5個規格的通信電纜,同時也改良升級了原有的15個規格配套5G建設。」據常州八益電纜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張立剛介紹,該公司主要有通信、核電、石化和新能源電纜4個業務板塊,目前有90%以上的業務服務於「新基建」項目。「今年國內三大通信運營商的5G基站建設目標是50萬個,而愛立信作為當今全球最大的移動通信設備提供商之一,已獲得6萬個基站的份額。我們是愛立信公司在中國僅有的兩家全球供應商之一,早在前年就根據愛立信的合作要求,完成了5G電纜的研發」。
除了5G建設,八益公司的核電纜和光伏電纜等產品也在助力「新基建」。其中,核電纜是該公司的核心技術產品,擁有多種核電站專用電纜的自主智慧財產權,今年4月份和6月份已連續中標4個核電機組的兩個標段,其中一個項目還是中國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標誌性工程之一,將建成具有我國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大型先進壓水堆核電站示範工程。
「新材料」助力生態提優
日前,記者一走進常州厚德再生資源科技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內,陣陣機器轟鳴聲震耳欲聾,眼前一塊塊新型環保型材,正在接受最後的打磨,隨後將被運往周邊城市的建設工地。據該公司董事長王懷棟介紹,該種材料目前被廣泛用於公園綠化設施的搭建,和木材相比,它更耐用、更經濟。最重要的是,它的原材料是有機樹脂類工業廢棄物。目前,該種材料已獲得了中國環保產品認證,形成了《園林景觀用脂塑木複合型材》團體標準,獲批了《廢有機樹脂再生園林景觀用複合型材》行業標準立項,榮獲中國循環經濟協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這套技術最大的亮點是解決了二次汙染的問題,大量的樹脂粉末如果拋灑或者填埋,對土壤、水、大氣都有一定的汙染,我們通過綜合利用,解決了汙染的問題,還能形成產品,踐行了『兩山』理念。」王懷棟告訴記者,通過與清華大學、北京工業大學等全國知名高校開展產學研合作,常州厚德獲批左鐵鏞院士工作站,聚焦有機樹脂類廢物環境汙染嚴重、再利用難度大等技術難題,研發形成了多源有機樹脂廢料複合製備綠色可再生建材及產品製造成套化、規模化系統技術方案。
目前,常州厚德已被認定為潛在獨角獸企業,並與國家級新北資源循環利用基地整體建設深度融合,先後和常州星宇車燈、常州澳弘電子、常州安泰諾等100多家知名企業建立合作關係,年回收處理有機樹脂類廢物超過1萬噸,後期將帶動長三角及長江經濟帶等區域有機樹脂類廢物綜合利用產業發展。
「作為我們這樣的企業,踐行『兩山』理念還有很多事情可以做的,通過科技創新,實現變廢為寶、化害為利的根本轉變,把環境友好型企業的建設提升到更高層次。」王懷棟說。
特約通訊員 王忠良 陳麗鷹 江蘇經濟報記者 謝樹仁 曾 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