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市鬥門生態農業園白蕉核心片區,一片荒地上機器正在轟鳴。
6月24日,鬥門智能製造產業園項目籤約暨動工儀式在鬥門區舉行。活動現場,12家先進位造業企業籤約,總投資超110億元;6個產業項目及2個園區配套工程破土動工,總投資達27.1億元,吹響鬥門新一輪大招商、大開發、大建設「集結號」。
珠海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曾進澤表示,鬥門作為珠海市未來產業、城市發展的主戰場之一,不斷加快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步伐,積極創新產業發展模式。此次集中簽約,是鬥門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中取得的豐碩成果,對於鬥門打造智能製造產業集群、促進區域經濟轉型升級,具有重要的意義。
隨著百奧電氣、東升源、永臻、力強、正川五家科技含量高、創新能力強、產值稅收高的企業開工建設,鬥門智能製造產業園呈現百花齊放的產業氛圍。
●南方日報記者 林鬱鴻
打造珠江西岸智能製造示範區
鬥門如何把握珠江西岸先進裝備製造產業帶建設的機遇?
2019年11月,珠海市鬥門區人民政府與華夏幸福基業股份有限公司籤訂合作協議,開發運營鬥門智能製造產業園,鬥門生態農業園管委會為實施機構,通過共同建設產業新城的方式打造鬥門智能製造產業園。
據悉,鬥門智能製造產業園以「珠西製造高地·濱江生態新城」為戰略定位,通過完善商業、教育、醫療、文體休閒等配套設施,打造「產業高度聚集、城市功能完善、生態環境優美」產城融合發展的新一代產業園區,其規劃面積逾20平方公裡,致力於打造千億級智能製造示範區、產城融合示範區及鄉村振興示範區。
打造千億級產業新城,鬥門智能製造產業園有何底氣?負責實施的鬥門生態農業園管委會有關負責人稱,鬥門智能製造產業園具有航空、鐵路、港口、公路四種交通設施兼備的綜合交通優勢,內部擁有國家一類口岸——鬥門港口岸;40分鐘可達珠海金灣機場、珠海蓮洲通用機場兩大機場;藉助西部沿海高速、江珠高速、廣澳高速、廣珠高速、廣佛江珠城際軌道、廣中珠澳城際軌道,1小時即可通達廣州、深圳及周邊區域。隨著港珠澳大橋通車,深珠通道、深中通道加快建設,鬥門智能製造產業園區位優勢持續升級,將融入粵港澳大灣區「一小時經濟圈」。
「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發布,鬥門智能製造產業園作為粵港澳大灣區西南門戶、澳珠極點重要發展支撐,迎來嶄新發展機遇。」鬥門區委書記周海金說,鬥門智能製造產業園開發建設,旨在打造珠江西岸智能製造示範區的新增長極,助力夯實鬥門「工業強區」基石,推動全區經濟高質量發展。
以智能製造產業園為代表的重點項目,將可能決定鬥門未來在全球產業鏈上的位置和能級。正在全力推進復工復產的鬥門,同時也在為更長遠的高質量發展積蓄動力。「用這種合作方式開發建設鬥門智能製造產業園,在珠海乃至在全省都是一個創新。」華夏幸福基業股份有限公司有關負責人表示。
12家企業動工產業集群效應初顯
產業發展是鬥門智能製造產業園的核心。按照規劃,該產業園將以科技創新產業為引領,以智能製造裝備、人工智慧和新一代信息技術三大產業為主導,形成「1+3」核心產業體系。
全新的PPP模式給產業導入注入了活力。數據顯示,2018年,園區引進了正川科技、輝帛複合材料、力強儀表、精實測控、澳門軒宇五個新興製造項目,總投資約8.2億元,年產值預計超10億元。2019年,園區引進了百奧、東升源、銳速、奧斯瑪等4個項目,總投資額18.5億元。
隨著此次銘薪智慧終端顯示總部基地項目、海鵬輝精密智能製造總部基地項目等12個產業項目籤約落戶鬥門智能製造產業園,園區再次迎來超過110億元的投資。
據介紹,本次籤約項目大多聚焦智能製造裝備或新一代信息技術兩大重點產業集群,瞄準5G、晶片、半導體及高端上下遊產業供應鏈等行業前沿領域,其中不少企業為細分行業龍頭,整體產業業態良好。
其中,此次開工的廣州東奧電氣有限公司是一家集設計、研發、生產、銷售為一體的新興高科技公司,主要產品包括除溼機、精密空調、熱泵烘乾設備、新風淨化除溼機系統等。經過多輪考察溝通,公司計劃在鬥門智能製造產業園投資建設智能溼溫度控制設備製造基地,該項目佔地面積99畝,總投資超過10億元。
2019年12月,廣州東奧電氣有限公司正式籤約落戶鬥門智能製造產業園,2020年2月,項目順利摘牌,並完成地質勘探,6月底實現進場打樁。鬥門智能製造產業園在項目談判、籤約、出讓的時候,就啟動項目設計、地質勘探等前期工作,確保企業在土地摘牌時便可以直接開展前期報證手續,並在短時間內動工。
此外,鬥門智能製造產業園東升源智能電網設備總部基地項目、珠海力強儀表有限公司項目、永臻復材高新材料智能製造有限公司項目、正川(珠海)科技有限公司年產汽車塑料零部件及航空航天密封型材生產線新建項目等多個產業項目也即將破土動工,園區發展駛入「快車道」。
全新的PPP模式也讓園區嘗到了甜頭。華夏幸福相關負責人表示,為了加速產業落地,未來將為入園企業提供產業規劃、選址服務、金融支持、全程服務八大產業服務,吸引產業鏈上下遊企業進駐。
將為項目點對點送服務
根據規劃,未來三年,鬥門智能製造產業園重點打造「5+1+2」項目體系,即5條基建道路+1個園區服務中心+1個產業港類項目。至2035年,園區力爭實現帶動投資1300億元,帶動就業15萬人。
目前,新港大道改造工程和G228(黃楊大道)景觀提升工程已經啟動,園區建設序幕全面拉開。接下來,將陸續啟動園區服務中心、智能科技港、公園示範區等亮點項目,快速展現園區核心區形象,提升園區產業承載力。
「投資重大項目對於吸納就業、改善民生、刺激需求都具有重要意義。」鬥門區投資促進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除了建設項目本身的經濟帶動作用外,這些項目同時能夠吸納更多社會資本的匯入。尤其是一些總部型、龍頭型、基地型的平臺項目,其具有的「虹吸效應」將在今後的較長時期內,招攬同領域、上下遊、全鏈條的產業進駐。
以5G、人工智慧和新能源等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在鬥門實體經濟版圖中的落地生根,將成為區域全面促進位造業數位化、網絡化、智能化、服務化轉型升級,實現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協同共進、融合發展的項目助推器。
「疫情既是攔路虎,也是試金石。關鍵時刻更能看出一個城市的營商環境、產業體系和綜合治理水平。」鬥門區投資促進局相關負責人說,疫情防控期間,鬥門區始終堅持上門服務企業,解決企業最關心、最直接、最迫切的現實困難,分類施策,精準幫扶,通過區領導定點聯繫重點項目機制,點對點為項目單位送服務、解難題。
一系列針對招商引資、加快項目建設的政策紅利持續釋放中。
「接下來,我們將在土地、環境、人才等政策精準供給上下更大功夫。加快形成一整套更加務實管用的政策體系,確保好項目高效發展有空間、企業全生命周期發展有依託、各類人才創新創業有保障。」鬥門區投資促進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鬥門未來將開展服務重點項目情況專項監測整改工作,分批次組織重點在談擬投資項目、已籤約未開工重點建設項目的企業代表,對相關政府單位的服務進行滿意度測評,針對問題制定整改措施,形成長效工作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