衝出烏蒙闖勝途——雲南鎮雄縣的脫貧突圍

2020-12-17 雲南新聞網

  新華社昆明11月29日電 題:衝出烏蒙闖勝途——雲南鎮雄縣的脫貧突圍

  新華社記者李銀、李懷巖、林碧鋒

  56萬!這是我國貧困人口最多縣、雲南省鎮雄縣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總數。

  84年前的1936年2月,紅軍在這裡打響了烏蒙山迴旋戰,徹底擺脫敵人的圍追堵截,衝出烏蒙山,走向勝途。

  今天,鎮雄廣大幹部群眾在脫貧攻堅戰場決戰決勝,以艱苦卓絕的鬥爭取得反貧困的勝利。

  萬名幹部結對幫扶拔「窮根」

  前不久,場壩鎮巴溜村貧困戶馬超光在家中早產,救護車一時半會兒到不了,萬分危急之際,家人首先想到的是鄧醫生。鄧醫生叫上村醫,抓起簡易待產包,趕到馬超光家裡,立即對產婦和嬰兒做保暖、消毒等處理,隨後聯繫縣醫院並送去做進一步檢查,最終母女平安。

  群眾口中的鄧醫生,是鎮裡下派的駐村扶貧工作隊員鄧雪梅,曾在鎮衛生院工作多年。5年前,她來到這個有著1411名貧困戶的村子——烏蒙山迴旋戰中紅軍指揮部遺址所在地。

  臨近黃昏,47歲的鄧雪梅沿著蜿蜒山路走村入戶。「大家都很喜歡鄧醫生,有困難就找她。」村民李富麗說,鄧醫生常說,我們村是革命老區,當年老一輩艱苦奮戰、不怕犧牲,如今面對貧困,我們要發揚長徵精神,靠自己拼和幹,把日子越過越好。

  鄧雪梅是鎮雄萬名下沉一線扶貧幹部中的普通一員。

  鎮雄1986年就被列為國家重點扶持特困縣,農村貧困發生率一度高達91.03%。到2016年,全縣171萬人口中,確認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仍有56萬,30個鄉鎮(街道)中有20個貧困鄉鎮,263個村(社區)中有235個貧困村。

  鎮雄縣屬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人均耕地不足1畝,交通閉塞,產業匱乏,水源短缺,一些村子到省會昆明需要兩天時間。

  為啃下貧困的「硬骨頭」,鎮雄在「五個精準」上狠下功夫:完成全縣32萬戶143萬農村常住人口全覆蓋調查,精準識別貧困戶;建立縣級脫貧攻堅項目庫,精準實施項目;規劃易地扶貧搬遷、農村危房改造、產業扶貧等11個項目,做到精準到村到戶;統籌整合專項扶貧資金、涉農資金、掛鈎幫扶資金等,強化監管,精準使用;推動各級扶貧幹部常態化入戶走訪,根據貧困戶實際情況精準制定237個村的到戶到人幫扶方案。

  此外,累計選派42名縣處級黨員幹部擔任30個鄉鎮(街道)「黨委第一書記」。中央部委、雲南省、昭通市、鎮雄縣共下派2300多名幹部駐村作戰督戰,共有10341名幹部開展結對幫扶。

  鎮雄縣縣長張洪坤說:「摘掉貧困帽子,要靠50多萬幹部群眾齊心協力拼,沒有捷徑可走。」

  各方幫扶補齊最弱的短板

  46歲的貧困戶馮登友,是鎮雄6萬多搬入新居的貧困群眾一員。在教育扶貧政策幫扶下,他的三個兒子順利完成大學學業。

  馮登友老家中屯鎮齊心村只有一條泥巴路,到鎮上要走兩個小時,全家人擠在透風漏雨的茅草房裡,吃水要到3公裡外背,家裡常年吃的是苞谷和洋芋。他抽出紙巾擦著淚說:「我當時學習是班級前幾名,但因為家裡窮沒能念下去。以前特別恨我爸,直到有了孩子,才知道貧窮真可怕。」

  齊心村貧困發生率一度高達54%,這幾年在各方幫扶和全村村民不懈奮鬥下,齊心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村組通了水泥路,戶戶有了自來水,人人住進安全房,果桑產業近1000畝,小孩都能就近入學。

  鎮雄縣扶貧辦副主任吉章旭介紹,2014年以來,中央和雲南省累計投入項目資金317億元,各有關單位和對口幫扶城市積極幫扶,僅東莞市就投入資金2.7億元,各方共同幫助鎮雄逐步補齊了「鍋底」短板。

  ——實施3300項農村飲水安全工程,126萬人飲水安全得到保障;

  ——完成4.1萬餘貧困戶農村危房改造,61個安置點讓1.4萬多貧困戶住進新房,全縣11萬多貧困戶實現住房安全保障;

  ——硬化通村公路1721公裡、村組路4221公裡,所有行政村和半數以上的村民組通了硬化路;高速公路、高鐵先後建成通車,初步形成內聯外通的立體綜合交通網絡;

  ——新增校舍150萬平方米,義務教育階段貧困戶子女超10萬人,無一因貧失學輟學;發放各類資助資金24.7億元,惠及學生323.9萬餘人次;

  ——新建村衛生室181個,實現所有村全覆蓋,並配齊了合格村醫;

  ——累計投入產業扶貧資金23億元,惠及11萬餘戶建檔立卡貧困戶、55萬餘人。三大支柱產業加快發展:馬鈴薯種植74萬畝、生豬出欄102萬頭、蔬菜種植32萬畝;新發展竹產業百萬畝;村級產業培育「雲筍」「雲慄」「烏蒙雲蜜」等優質產品……

  外輸內拓,穩崗就業保收入

  「廠裡有沒有夫妻房?」「工資福利待遇怎麼樣?」「小孩能不能就地讀書,五險一金買不買?」……這是鎮雄縣駐廣東省東莞市清溪鎮勞務輸出工作站站長張勇,走訪企業最常問的問題。

  37歲的張勇去年4月到清溪後,已走訪了當地數百家企業,幫助山區群眾走出大山實現就業。今年2月10日,工廠復工復產,他不顧家人反對,連夜奔赴廣東。通過協調開設綠色通道,一個多月裡累計「點對點」安置鎮雄在東莞務工人員2532人。

  鎮雄是勞動力大縣,務工總收入佔貧困戶總收入的82.57%。最近幾年,鎮雄盯住未脫貧戶和零就業家庭,全力組織轉移輸出。

  今年疫情期間,鎮雄依託39個外出務工流動黨組織以及在廣東、浙江、安徽等地組建的5個勞務輸出工作站,對所有縣外務工人員開展精準化管理服務。

  「從無序輸出到有序輸出,從零散輸出到集中輸出,從短期輸出到長期輸出,下一步,鎮雄的重點是加大內拓和培訓,變體能輸出為技能輸出。」鎮雄縣人社局局長王萬輝說。

  走出去,可以務工掙錢;留下來,也能在家門口就業。

  位於以勒鎮廟埂村的中潤服裝加工扶貧車間,成排的縫紉機嗒嗒作響。39歲的貧困戶吳傳敏和丈夫陳章田每天走十分鐘就能到廠裡上班。吳傳敏說:「孩子還小,外出務工不方便,現在在村裡我們兩人每月有將近7000元收入。」

  扶貧車間負責人李俊早些年在浙江工作,2018年通過招商引資回鄉創業,把4個扶貧車間開到村裡,帶動537人就業,其中貧困戶235人,月平均工資3000元左右。

  今年以來,鎮雄外輸內拓,共轉移就業勞動力66.61萬人。同時,開發護林員等公益性崗位29000多個,全縣有勞動能力的貧困家庭至少有一人就業,確保穩定增收,預計今年人均收入超萬元。

相關焦點

  • 來騎哦集團雲南公司為鎮雄縣坪上鎮屯上村獻愛心捐款8萬元
    省委下派昭通市鎮雄縣幫助脫貧攻堅工作隊隊員楊易(左) 8月15日,來騎哦集團雲南公司一行5人,帶著公司的委託,股東的期望,城市合伙人的囑託,驅車640公裡來到昭通市鎮雄縣坪上鎮再驅車前行
  • 路雖遠行則必至——農業銀行雲南昭通鎮雄縣支行推進精準扶貧紀實
    雲南昭通市鎮雄縣作為全國52個未脫貧縣之一,既是革命老區又是高寒山區。農業銀行鎮雄縣支行積極推進精準扶貧,蹚出一條適合縣情的扶貧路徑。截至今年5月末,該行各項貸款餘額48億元,比年初增加8.2億元,其中精準扶貧貸款餘額2.08億元,比年初增加2921.32萬元。
  • 雲南採取超常規舉措完成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任務
    據中共雲南省委書記阮成發介紹,雲南有27個深度貧困縣、3539個深度貧困村,主要分布在迪慶、怒江、昭通、曲靖、紅河、文山、普洱等州(市),其中「三區三州」的迪慶藏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有7個深度貧困縣。2017年,27個深度貧困縣有貧困人口247.14萬人,佔全省貧困人口的一半,貧困人口最多的鎮雄縣有33.15萬人。
  • 雲南鎮雄:創新理念打造教育強縣
    3年來,鎮雄縣教育水平迅速躋身雲南省前列。圖為雲南師範大學附屬鎮雄中學校園。 本報記者 黃俊毅攝□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黃俊毅青山巍峨,直插雲霄,這裡是烏蒙山腹地的雲南昭通市鎮雄縣。扶貧開發成本高,脫貧攻堅難度大。治窮必須興教育窮則思變。黨的十八大以來,鎮雄縣整合各類資源,凝聚各方力量,全力改善貧困群眾生產條件、生存環境、生活質量。今年底,鎮雄縣將全面脫貧。如期脫貧後,脫貧群眾會不會返貧,會不會產生新的貧困呢?扶貧必扶智。
  • 雲南鎮雄縣68個貧困村出列發布公告,看看是否有你們村?
    鎮雄縣人民政府 官網截圖根據《鎮雄縣扶貧開發領導小組關於做好2019年度扶貧對象動態管理工作的通知》(鎮扶組字〔2019〕24號)文件精神,各鄉鎮(街道)嚴格按照村申請、鄉鎮(街道)審核開展貧困村出列工作,經縣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覆核
  • 雲南鎮雄「減法脫貧法」助貧困戶開源節流
    9月11日16時30分,雲南鎮雄縣委辦公樓5樓會議室,縣委書記翟玉龍面對記者講述起鎮雄縣脫貧攻堅的故事。其中一個故事是,2019年某天,他檢查車底盤淤泥是否衝洗乾淨,低著頭看底盤時,一個中年男子一直在看他。
  • 行走脫貧攻堅52縣 雲南鎮雄:傾情打造優質學校 阻斷貧困代際傳遞
    作為雲南省人口第一大縣及深度貧困縣,近年來,鎮雄把教育事業作為脫貧攻堅的重要抓手,實施教育精準扶貧工程,藉助名校的先進管理經驗、師資力量和辦學模式,引進雲師大合作辦學,讓貧困家庭子女接受良好教育,從根子上阻斷貧困代際傳遞。
  • 國新辦在昆明舉行雲南脫貧攻堅情況新聞發布會
    歡迎出席國務院新聞辦在雲南昆明舉辦的新聞發布會。雲南曾經是我國貧困縣數量最多的省份,脫貧任務非常繁重。在黨中央國務院親切關懷下,經過不懈努力,雲南88個貧困縣目前已全部脫貧摘帽,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成就。為了幫助大家更好更深入地了解有關情況,國務院新聞辦此次在雲南舉行新聞發布會和採訪活動,讓大家實地感受雲南的發展變化。
  • 國務院新聞辦就雲南脫貧攻堅有關情況舉行發布會
    歡迎出席國務院新聞辦在雲南昆明舉辦的新聞發布會。雲南曾經是我國貧困縣數量最多的省份,脫貧任務非常繁重。在黨中央國務院親切關懷下,經過不懈努力,雲南88個貧困縣目前已全部脫貧摘帽,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成就。為了幫助大家更好更深入地了解有關情況,國務院新聞辦此次在雲南舉行新聞發布會和採訪活動,讓大家實地感受雲南的發展變化。
  • 掬水月在手 弄花香滿衣 ——鎮雄縣菸草專賣局(分公司)掛鈎幫扶...
    鎮雄縣以勒鎮毛壩村,是鎮雄縣菸草專賣局(分公司)掛鈎的扶貧村。該村有29個村民小組,人口近萬。之前,有建檔立卡貧困戶905戶4,780人。2006年時,全村經濟總收入1,41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僅1,144.8元。2014年,幫扶工作隊進駐時,貧困發生率高達30%。
  • 抖音「縣長來直播」雲南專場收官,幫7個貧困縣帶貨1510萬元
    「網友們多多下單,通過消費扶貧,助力全縣人民與全國人民一道同步進入小康」「曲靖的農產品、好風光很多都是出自貧困地區,希望通過這次直播,讓大家更多地了解曲靖,多買我們的農產品,多到曲靖旅遊」……5月29日至31日,來自雲南的7個國家級貧困縣縣長,走進抖音直播間,推介當地特色農產品,助力脫貧攻堅
  • 市人大代表、市經協辦主任陳慧貞:完全有信心助力貧困地區打贏脫貧...
    特別今年要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報告也專門提到要全面完成精準脫貧攻堅戰任務,體現出市委、市政府把中央、省委交給東莞的對口幫扶和精準脫貧工作任務作為一項重要的政治使命和責任擔當去全面落實好。」11日,市人大代表、市經協辦主任陳慧貞在參加市十六屆人大六次會議,聆聽政府工作報告後表示,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完全有信心克服疫情影響,助力貧困地區打贏脫貧攻堅戰。
  • 雲南舉行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系列新聞發布會(昭通專場)
    原標題:6月29日雲南舉行雲南省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新聞發布會·昭通專場  6月29日,雲南舉行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系列新聞發布會·昭通專場,請中共昭通市委書記楊亞林,中共昭通市委常委、昭通市人民政府常務副市長陳真永,昭通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黨組書記、主任施華松,中共魯甸縣委常委、魯甸縣龍頭山鎮黨委書記李善雲,
  • 凝心聚力勇擔光榮使命 偉大實踐鑄就歷史巨變——國新辦雲南脫貧...
    2017年,27個深度貧困縣有貧困人口247.14萬人,佔全省貧困人口的一半,貧困人口最多的鎮雄縣有33.15萬人。深度貧困地區是難中之難、堅中之堅,不攻克深度貧困地區這個山頭,就不可能完成脫貧攻堅任務。  習近平總書記對深度貧困地區的脫貧攻堅工作非常重視。
  • 從月入兩千到月入過萬,他們通過網際網路家居平臺助力家鄉脫貧
    11月23日,貴州省9個貧困縣退出貧困縣序列,這意味著中國832個貧困縣全部實現脫貧摘帽,兌現「五年之約」。 脫貧攻堅歷程艱辛,全面脫貧來之不易,貧困縣通過各種方式努力摸索,才取得今天的成績。據了解,近5年貧困縣居民通過網際網路家居服務平臺接單幹活,實現脫貧致富的案例比比皆是。
  • 古邦田疇綻華章 ——鎮雄縣2019年農業農村工作紀實
    脫貧攻堅工作艱苦卓絕,收官之年又遭遇疫情影響,各項工作任務更重、要求更高。我們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堅定信心、頑強奮鬥,奪取脫貧攻堅戰全面勝利,堅決完成這項對中華民族、對人類都具有重大意義的偉業!——2020年3月6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北京出席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上的講話。
  • 雲南鎮雄開啟旅遊強縣新時代 首家景區圓百萬大眾夢元旦迎客
    2020年1月1日,雲南鎮雄首個文旅類重點招商引資項目——小山峽景區峽谷衝浪體驗遊將開門迎客。至此,雲南第一人口大縣結束「百萬人口無旅遊,逢年過節無去處」的辛酸歷史,全面開啟交通富民、旅遊興縣的多元化發展新徵程。
  • 脫貧攻堅讀秒倒計時!19省份已全部脫貧,最後25縣擬摘帽
    17日上午,四川省人民政府官網發布通知,宣布四川省所有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除其他已無貧困縣的省份外,我國有貧困縣的雲南、新疆、寧夏、重慶等19個省份,實現全部脫貧摘帽。速豹新聞網·山東商報記者注意到,脫貧攻堅已進入倒計時階段,目前僅有甘肅、廣西、貴州三省未全域「摘帽」,而目前有貧困縣的省份都已公示擬摘帽。
  • 雲南農村貧困人口已全部脫貧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昆明12月9日訊(記者 曹松) 從國新辦在雲南昆明舉行的雲南脫貧攻堅新聞發布會上獲悉:雲南全省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困擾雲南千百年的貧困問題得到了歷史性解決。  由於歷史、自然等多個方面的原因,雲南貧困面廣、貧困程度深,脫貧攻堅難度大,是我國脫貧攻堅主戰場之一。
  • 鎮雄縣以古鎮:竹染青山 產業富民
    在脫貧攻堅戰中,鎮雄縣以古鎮堅持走「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之路,按照「支部+合作社+農戶」模式,因地制宜大力發展竹產業,初步形成了「以筍為主、筍材結合」的竹產業,為山區群眾找到了一條脫貧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