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7轟炸機
B-17轟炸機(英文:B-17 Bomber), 是20世紀30年代美國波音公司為美國陸軍航空隊研製的一種4發螺旋槳發動機轟炸機。
B-17轟炸機是世界上第一架全金屬機身的4發轟炸機,採用下單翼常規氣動布局,恆速螺旋槳發動機,載彈量2噸,航程2980千米,速度每小時322至402千米,機組乘員4至6人。該機與當時其它轟炸機比較,具有體積大、速度快、航程遠、火力猛的特點。
防禦武器
由於體積龐大,B-17相比較戰鬥機機動能力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因此設置必要的自衛防禦武器就成了戰場生存的關鍵。
以B-17G型號為例,1943年7月開始投產B-17G轟炸機是「飛行堡壘』家族中產量最多的型號。B-17G最顯著的外形特徵就是機頭下部增加了「邦迪克斯」動力炮塔,內置2挺12.7毫米機槍。B-17G轟炸機全機配備防禦火力多達13挺12.7毫米機槍。
B-17G機炮布局
B-17共裝有13挺12.7毫米機槍,備彈6380發,其中腰部兩挺機槍備彈各300發。其他每門機槍的子彈也在300發左右,剩餘的子彈被整理成彈鏈箱存放在轟炸機的各個地方。
B-17火力覆蓋示意圖
下圖是亞利桑那州空軍獵鷹紀念基地,一架名為「感傷之旅(Sentimental Journey)」的B-17G轟炸機。除了機頭頜部雙聯機槍塔是遙控的以外,其他機槍戰位均是人工直接操作射擊。
遙控的頜部雙聯機槍塔
機尾「夏延」炮塔操作十分靈敏,由於配備了反射式瞄準具,射擊精度更好,這個部位會配備全機組技術最好的射手。主要打擊來自機尾方向的敵機。
機尾雙聯機槍塔
機身中後段配置兩挺腰部機槍,B-17G的腰部機槍手是錯開布置的,防止他們之間相互幹擾。機槍上還配備了光學瞄準鏡,彈藥相當充足。
錯開布置的12.7毫米機槍
背靠背射擊
B-17G的機身前段背部雙聯炮塔,主要是提供對來自上部的威脅攻擊,這個位置常常是由導航員兼任的炮位,在遇到敵機的時候任何與飛行和轟炸無關的人員都要在戰位上操作機槍打擊敵機。
B-17機背炮塔
九死一生的機腹球型炮塔
在B-17轟炸機的十三個戰位中,位於機腹的球型炮塔可以說是最危險的一個位置,首先是因為這裡的火力最薄弱,攔截的戰鬥機常常從下方突擊,首先打的就是這個戰位,其次由於空間狹小整個炮塔一半都吊在機外,起降時距離地面只有30公分的距離,透明的吊艙裡感受迎面而來的貼地飛行也是需要考驗心理素質。除了以上都不說了,這個戰位的攻擊目標還不局限敵機,其他位置只要打飛機就好,這個戰位除了打飛機還要負責打防空探照燈和高炮目標。
機腹球型炮塔
機腹球型炮塔最初設計的時候,只能從下外部進入,進出非常不方便,而且在執行任務起飛之前就必須先鑽到炮塔裡經歷整個起降過程。這種「恐怖而刺激」的經歷讓很多萌新射手非常害怕。
機腹球型炮塔整體結構
需要人輔助困難的進出
而且一旦進入炮塔中,起飛後好幾個小時的任務過程當中都只能保持一個很奇怪的姿勢。
奇怪的僵硬姿勢
由於狹小的空間,在B-17的所有戰位裡,這個位置的炮手一定是身材最矮小的那個。
由於部隊抱怨連連,後來對機腹球型炮塔的進出方式做了改進,從頂部開了一個口,在進入作戰空域之前,再從機艙進入炮塔裡。
機腹球型炮塔在機艙裡的結構
機腹球型炮塔的圓形觀察窗(沒有戰鬥的時候應該是最爽的一個觀察位)
在所有的戰位中,機腹球型炮塔的備彈是最充足的,因為射手沒有辦法中途爬出來去取彈藥。因此2個自動供彈的彈匣中足足裝了3000發子彈。
機腹球型炮塔的兩個彈匣(黃色的罐子是氧氣瓶)
人員在地面上對炮塔進行維護,可以看到這個位置距離地面近的恐怖。
在B-17上如何解決內急問題?
有一篇介紹非常詳細的解釋了這個問題。這裡引述如下:
被尿液冰封住的B17機腹球形炮塔。對B17上的機腹機槍手而言執行任務時排尿是個難題。在機腹炮塔中沒有安裝排尿系統之前,他們可以用金屬罐解決問題。如果用機艙裡的排尿系統的話他們要從球形炮塔裡爬出來。另外機上的排尿系統會給球形炮塔帶來一個大問題,那就是從前部機艙底下的孔洞裡飛出的尿液正好會濺到球形炮塔的外壁,並迅速結冰。「要是哪個傢伙用了安裝在炸彈艙裡的排尿管,」球形炮塔機槍手Wil Richardson說,「我的球形炮塔就幾乎全部被凍成淡黃色冰的尿液封住,我什麼都看不見。」為了避免這個問題的出現Wil Richardson總是收集裝炸彈引信的金屬管發給其他機組成員就用它來小解,然後等炸彈倉開倉投彈時一起扔掉。那時候裡面的尿液已經全都被凍住了。(等於向敵方投下了冰尿彈)Wil Richardson自己則找來了一些廢棄掉的管子切成3英尺長,自己在球形炮塔裡方便的時候,把管子的另一頭伸出球形炮塔的彈殼排出孔。後來工廠把飛機上的排尿裝置安裝到了機身腰部和機尾的位置才解決了球形炮塔被尿封的問題。
B-17的載彈倉是通過一道獨木橋與前後相連
代表正義的冰尿桶就是從這裡扔下的。
由於機腹球型炮塔特殊的位置和設計,一旦被攻擊幾乎就是九死一生,其他戰位負傷了可以有個輾轉騰挪的空間來處理,在這個球裡被打只能等待死神召喚。
其他戰位空間相對寬裕(生存率高)
被高炮震碎的球型炮塔
這個戰位最容易受到高射炮彈破片的殺傷,同時這個炮塔結構沒有防護裝甲,就是躺在一個玻璃球裡,炮手被擊中幾乎無生還的可能。
戰損掛架損壞脫落的炮塔,等待裡面的人的只有死亡。
1943年10月19日,美軍轟炸機機群發動一次空襲,在轟炸期間,在291架轟炸機組成的空襲中,有60架B-17被摧毀,138架受損。這個戰損相當驚人,戰損率快達到了70%。空中沒有戰鬥機護航,B-17基本被咀嚼成碎片; 即使有護送,敵方飛行員和地面高射炮的綜合危險,也可能證明他們的失敗。雖然隨著戰爭的繼續增加了飛機下巴炮塔和遙控的下腹部機槍,但許多人認為需要一種新的轟炸機,一個不依靠戰鬥機護航來完成其任務。
被88防空炮擊中的機尾,炮手應該不在了
對此的解決方案是研發了B-29超級堡壘轟炸機。B-29比B-17更大,採用了更先進的技術,B-29代表了20世紀40年代轟炸機製造技術的巔峰。B-29為增壓倉設計因此可以飛的更高,人工操作的機炮也升級成為了機械遙控操作,成員減少,一個炮手可以同時操作4門機炮。
空中堡壘也變成了同溫層堡壘
曾經最危險的機腹球型炮塔也改成了體積更小的遙控炮。
B-29機腹遙控炮塔
梵觀點:武器的升級換代常常是建立在犧牲無數人生命的基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