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小巨人姚明在北京市紅十字血液中心帶頭獻血400ml,手捧獻血證和感謝狀的微笑,帶著滿滿的正能量,紅色的獻血證在姚明大大的手上也顯得分外耀眼。
這是一本全國統一版獻血證,那獻血證除了這款全國統一版,還有不同的嗎?都經歷了哪些歷史變遷?
自1918年留學生劉瑞恆引進輸血療法,1921年——1932年,北平(北京)協和醫院在臨床開展直接輸血,打開了中國輸血療法的大門。作為獻血的證明,獻血證也經歷了一系列的變遷。
中華民國1937年的一張借據,駕駛員開車途中誤傷小孩急需輸血繳費。
左:才治民老人1952年的獻血證,65歲「古董」獻血證
1998年原衛生部設計、製作發布的的獻血證,歷經使用19年,每個地方因為印刷的原因,在字體、紙張、色澤度方面都會略有偏差
2017年5月1日,因國家衛生部更名,新版卡式《無償獻血證》陸續全面啟用,甚至有的地區率先用上電子獻血證。
雖然全國性統一,但因時間過渡或區域特色,還有很多不同版本的獻血證,很多地區的獻血證現在還是小本子,但是人家的外形內頁卻各有千秋。
香港獻血證僅是一張類似身份證銀行卡的小卡片,但容納信息量卻很大,可以驗證獻血者的身份,並多次記錄獻血者的獻血信息。真正的一卡在手,信息全有。
澳門獻血證看這顏色心情便很愉悅,代表生命的綠色也可以容納獻血者多次獻血時間信息,放在錢包裡和銀行卡一樣使用就好了。
臺灣地區沒有大陸一樣的「獻血證」,臺灣使用的,是類似「記點卡」,累積記錄每次捐血的「點數」 ,依據全血/血小板、治療量…點數各有不同,作為兌換各類不同等級積分紀念品。一張紙卡可記錄10點,若1年機採48治療量、可累計96點…兌換紀念品之後收回。
重慶市血液中心的獻血證封面是老版本,但是增加新功能,它的內芯獻血記錄有三頁,可以使用9次,知識與政策科普也很及時,還加上了二維碼,合理利用空間,廣泛開闢宣傳陣地。
目前卡片式的獻血證是特殊的紙張,尺寸偏小,封面不耐磨損,列印的字跡容易淡化等等不足影響獻血證的長久保存留念。深圳市的獻血證,紙張表面就做了防水耐磨損處理,更有精美的新版磁卡式獻血證。
圖片來源www.blood.co.uk 獻血第100次
大家看完了中國的各種獻血證, 再看看國外的,國外一般沒有獻血證,但有類似我國的感謝獻血者的明信片和感謝狀,並且按獻血次數分級別。
例如英國,在初次獻血的獻血者可獲得禮物包、紅色捐獻卡以及鑰匙扣,隨著獻血次數增多,除了徽章和證書,捐獻卡也將變為銅級、銀級、金級、翡翠級、紅寶石級,獻血超過100次還可得到特別的紀念章,頒獎儀式,獻血超過500次獲贈特殊框架證書。
圖片來源www.ogasaka-ski.co.jp
圖片來源www.ogasaka-ski.co.jp
日本在1969年就開始實行了紙質的獻血手冊,但是從2006年以後,獻血本被統一換成了獻血磁卡。獻血卡上,除了獻血者的姓名被印刷在上面以外,其他具體的個人信息通過讀取獻血磁卡可以得知。
獻血卡如日本的交通卡一樣,每次會重新印上獻血者最近3次的獻血情況,以及最近可以獻血的時間,獻血者可根據信息得知自己下次獻血時間。
一張獻血證就是一張光榮證,就是一張「救人證」,無論何時何地都是獻血者的驕傲。
疫情漸緩,春暖花開,即將到來的清明小長假,如果有時間去遊玩,喜歡哪款獻血證,就去哪個城市吧!由於疫情,現建議僅限國內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