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性崴腳?沒那麼簡單,警惕韌帶損傷!

2020-12-09 瀟湘晨報

小李同學是某學校籃球隊的隊員,一個月前訓練時不小心扭傷了腳,休息幾天後有所好轉,便沒有放在心上,也沒有去醫院檢查,休息不充分就恢復了訓練。前幾天比賽時,腳又扭傷了,但這一次扭傷,小李同學的腳踝嚴重水腫,疼痛非常。醫生檢查後說小李的踝關節韌帶損傷並未癒合,導致踝關節穩定性下降,容易出現反覆崴腳,需要手術治療。

許多人認為崴腳只是小問題,為什麼會發展成需要手術治療呢?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運動醫學科宋斌副教授表示,崴腳若處置處理不當,會發展為 " 習慣性崴腳 ",出現慢性踝關節不穩,這時就需要手術治療了。因此,崴腳可千萬不能輕視。

急性踝關節扭傷也要及時處理治療

人之有腳,猶如樹之有根;樹枯根先竭,人老腳先衰。宋斌副教授介紹,踝關節是人體距離地面最近、負重最多的大關節,踝關節扭傷是一種非常常見的損傷,尤其當人們跳起落地、下樓踩空、穿高跟鞋時扭傷最為多見。

據統計,踝關節扭傷佔所有運動損傷的 40% 以上,又以足底向內的內翻位扭傷為主,這樣容易損傷踝關節外側韌帶,約佔 80%。通常的症狀有疼痛、活動受限,進而出現關節腫脹、皮下淤血。

大多數患者經過傷後冰敷、抬高、制動、加壓包紮等治療 2~6 周后可以好轉,疼痛、腫脹大多會自行消退。但很多患者崴腳後往往不重視,認為不痛了就是康復了。殊不知急性踝關節扭傷若處置處理不當,內傷沒有充分癒合,約有 40% 以上的病例會進展為慢性踝關節不穩。

有的軟骨人體並不能自行修復

什麼是慢性踝關節不穩呢?宋斌副教授介紹,踝關節的穩定主要通過周圍的韌帶來維持,所以韌帶可以說是踝關節扭傷的 " 第一受害者 "。慢性踝關節不穩是由於踝關節及其周圍韌帶發生損傷,致使踝關節穩定性下降,並以反覆扭傷腳踝為臨床表現,就是俗稱的 " 習慣性崴腳 "。患者往往陷入了 " 扭傷→不穩→運動→再扭傷 " 的惡性循環。

" 關節除了骨之外,主要結構還有韌帶,類似橡皮筋一樣有一定的彈性,同時能保持活動過程中骨的穩定。" 宋斌提到,許多人覺得只要骨頭沒傷到就沒啥大問題,把崴腳不當回事。然而,由於韌帶損傷在 X 光片不能直接看到,在臨床上往往容易忽視。早期的處理不當,韌帶損傷得不到修復,韌帶就會出現鬆弛甚至完全斷裂。關節鬆動了就會出現反覆崴腳,出現慢性踝關節不穩,這時就需要手術治療了。

可能又有人會有這樣的疑問:" 韌帶鬆了也沒什麼吧?反正崴腳了也會好。" 宋斌介紹,踝關節韌帶損傷後最大的危害是引起組成關節的各個骨的互相撞擊、碰撞,最終會引起關節內的軟骨損傷,而這些軟骨損傷是不可逆的,人體不能自行修復,最終會進展為骨關節炎。而關節炎的症狀比較重,治療效果也比較局限,嚴重降低運動能力和生活水平,所以從長遠來說,重視崴腳的治療從根本上是為了保護關節軟骨,延長關節的使用壽命。

專家提醒:出現這幾種情況,要及時治療

醫生通過詢問患者的受傷經過及目前出現的症狀,結合進一步的查體情況,一般可以判斷韌帶是否斷裂。如果查體判斷韌帶出現了問題,醫生會要求進一步進行 B 超檢查或者核磁共振檢查,可以清晰地顯示受損的踝關節韌帶,同時對於合併存在的其他損傷也會比較清晰地展示,利於醫生判斷和給出治療方案。

修復關節的穩定性,是踝關節不穩症治療的最終目的,這時需要手術治療。關節鏡微創手術是目前踝關節手術的主流術式,通過關節鏡技術修復關節內的磨損、重建韌帶,使踝關節的穩定性得以恢復。這種手術方式傷口小,軟組織損傷少,手術預後良好,大大縮短恢復期。配合專業的康復訓練,術後康復情況非常樂觀。

宋斌副教授還提醒,當出現以下情況之一時,需要到醫院尋求醫生的幫助:

(1)踝關節扭傷 3 個月以上仍然存在疼痛、腫脹等不適症狀,或者走平路也會經常出現扭腳;

(2)長距離行走後出現踝關節疼痛、腫脹的症狀;

(3)在行走的過程中出現 " 閃 " 一下或者 " 打軟腿 " 的情形;

(4)下樓梯時需要小心翼翼,很怕扭腳,或者感覺很難控制腳踝;

(5)在運動中變向比較困難;

(6)女性無法穿高跟鞋。

" 如果我們對慢性踝關節不穩早發現早治療,預後一般都不錯,絕大多數人可以痊癒。但也有一些患者由於對疾病的認識不足,治療不科學,病情經久不愈,給生活工作帶來極大不便。" 宋斌副教授表示,如果正經歷反覆崴腳,一定要到正規醫院、專業的運動醫學科或足踝外科接受治療。

【來源:新快報·ZAKER廣州】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逸仙科普 | 「習慣性崴腳」沒那麼簡單?警惕韌帶損傷!
    逸仙科普 | 「習慣性崴腳」沒那麼簡單?警惕韌帶損傷!醫生檢查後說小李的踝關節韌帶損傷並未癒合,導致踝關節穩定性下降,容易出現反覆崴腳,需要手術治療。許多人認為崴腳只是小問題,為什麼會發展成需要手術治療呢?我院運動醫學科宋斌副教授表示,崴腳若處置處理不當,會發展為「習慣性崴腳」,出現慢性踝關節不穩,這時就需要手術治療了。因此,崴腳可千萬不能輕視。「習慣性崴腳」不是巧合,真正的原因是這個!
  • 習慣性崴腳?沒那麼簡單,警惕韌帶損傷
    醫生檢查後說小李的踝關節韌帶損傷並未癒合,導致踝關節穩定性下降,容易出現反覆崴腳,需要手術治療。許多人認為崴腳只是小問題,為什麼會發展成需要手術治療呢?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運動醫學科宋斌副教授表示,崴腳若處置處理不當,會發展為 " 習慣性崴腳 ",出現慢性踝關節不穩,這時就需要手術治療了。因此,崴腳可千萬不能輕視。
  • 崴腳小心骨折,可能成為「習慣性崴腳」。關於崴腳的這些...
    崴腳,是非常痛苦的事,但最痛苦的是一朝崴腳,朝朝崴腳,崴腳就像老朋友一樣,成了所謂的「習慣性崴腳」。如何判斷崴腳了?那麼,作為患者該如何判斷呢?也有一些特殊的方法。崴腳後如果按壓有明顯的疼痛感,同時不能堅持行走一分鐘,則需要高度懷疑是足踝部骨折。在簡單的自我判斷之後,患者還須到醫院遵醫囑拍攝X線片,以排除骨折、發現增生的骨贅。MRI能清楚地顯示軟骨、韌帶和滑膜的損傷,結合病史和體檢,醫生就能作出正確的診斷,並予以相應的治療,以消除致痛因素,增強關節穩定,緩解症狀。
  • 崴腳無小事,習慣性崴腳20多次後,關節廢了
    ▲醫生認真查看患者情況  幾乎每個人都有過崴腳的經歷  大多數人都會認為  崴腳只是小傷、小事兒一樁  只要沒骨折  在家養養就好了  但其實崴腳沒那麼簡單!  嚴重會殘疾!!  高偉是令張醫生無法忘懷的患者之一。
  • 崴腳不是小傷,小心形成習慣性崴腳!
    所以,大部分人對於崴腳處理起來很簡單。只要自己感覺沒有傷到骨頭,在家休息幾天,養一養就可以走路了。但其實崴腳真的沒有那麼簡單,不注意的話,嚴重起來也是十分要命的。崴腳也就是踝關節扭傷是臨床常見的疾病。在關節及韌帶的損傷中發病率是最高的。因為踝關節是全身負重最多的關節,在我們日常生活與體育鍛鍊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 經常崴腳,說明你韌帶鬆了
    踝關節扭傷,俗稱為崴腳,在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見。很多人在一次比較嚴重的崴腳後,沒有處理好,一段時間後,崴腳又會找上門,反反覆覆,造成了習慣性崴腳。之所以會出現習慣性崴腳,主要是因為那次嚴重的崴腳,使踝關節外側韌帶發生了拉傷或者斷裂,或者拉傷。還沒等到韌帶完全康復,患者就再次讓踝關節受力,就導致了韌帶鬆弛,無法維持踝關節的穩定,所以會頻繁的崴腳(踝關節扭傷)。
  • 習慣性崴腳怎麼辦?
    踝關節的扭傷是我們生活中非常常見的一種運動損傷,同時因為它容易多次復發,形成「習慣性崴腳」,所以困擾著很多朋友,那麼今天我們就徹底帶大家認識你的「腳踝」,踝關節扭傷的正確處理思路以及穩定和強化的系列訓練動作。
  • 習慣性崴腳,揮之不去的痛?醫生:出現這幾種情況,要及時治療
    醫學指導: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運動醫學科 宋斌副教授崴腳,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可能都經歷過,在多數人看來並不是什麼大事。但「習慣性崴腳」就沒那麼簡單了,嚴重的還可能需要手術治療。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運動醫學科宋斌副教授表示,崴腳若處置處理不當,會發展為「習慣性崴腳」,出現慢性踝關節不穩,這時就需要手術治療了。因此,崴腳可千萬不能輕視。「習慣性崴腳」不是巧合,真正原因是這個!
  • 經常崴腳不當回事?變成習慣性崴腳時後悔莫及,嚴重時還需手術!
    但其實,崴腳後如不進行及時有效的矯正和護理,容易造成更大的傷痛,甚至可能導致習慣性崴腳。經常崴腳的三種原因崴腳雖然常見,但引起崴腳的原因卻各有不同。而那些經常性崴腳的患者,往往是由於距腓前韌帶鬆弛和斷裂,腳部容易形成外翻所導致。對此,建議各位患者朋友平時一定要保護好韌帶,如果想搞清楚崴腳有沒有損傷骨頭,患者可以在崴腳後儘快去醫院就診,通過拍X光片的方式來檢查是否出現了骨折。崴腳怎樣治療與護理?
  • 習慣性崴腳,揮之不去的「痛」?
    相信很多人尤其是女性有過這樣的經歷,那就是——崴腳,尤其是經常穿高跟鞋的女性,崴腳對她們來說更是「家常便飯」。而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很多, 跟您穿的什麼鞋有關係,但不是最直接的,最直接的是您自身踝部肌肉力量弱以及踝關節本體感覺差。
  • 習慣性崴腳到底是怎麼回事
    今天,我就告訴你,你這是習慣性崴腳。踝關節扭傷是最高發的運動損傷,約佔所有運動損傷的40%。同一個人同一隻腳經常崴傷,稱之為習慣性崴腳(踝關節反覆性扭傷)。我們正常的踝關節,是由脛骨、腓骨下端的關節面與距骨滑車構成,周圍覆蓋有肌腱、肌肉、及韌帶等組織起著固定、保護工作。當我們走過坎坷不平的地方時,一腳沒踩穩,腳掌側翻,人身體重心失衡,踝關節以側面承受人體重量的壓力,導致踝部周邊韌帶拉傷。
  • 崴了腳,這樣處理才不會習慣性崴腳
    生活中,基本上每個人都崴過腳,有些人甚至經常崴腳,變成「習慣性崴腳」,導致踝關節的長期疼痛,那麼該如何保護踝關節,避免腳踝反覆受傷呢?崴腳後,先冷後熱利於康復廣東省名中醫、廣東省第二中醫院骨科主任醫師許學猛指出,崴腳後,先冷後熱利於康復。
  • 3個動作,遠離習慣性崴腳
    生活中,幾乎人人都有過「崴腳」的經歷——「下樓梯踩空、跑步時踩到小石子、打籃球踩到別人腳上……甚至沒站穩時都可能崴到腳。」大多數人都會認為這是小問題,休息兩天就好了,卻可能在不知不覺中就留下了後遺症:經常崴到同一隻腳,成了「習慣性崴腳」。
  • 為什麼習慣性崴腳?如何預防和理療?
    腳踝一旦經常扭傷,就會形成習慣性扭傷,因為關節的本體精神受損不工作了。即使這樣,我們也不能無動於衷:第一,已經有習慣性崴腳的朋友,要知道自己如何通過瑜伽簡單有效的方式去理療,增強踝關節周圍肌肉的力量,減少崴腳的頻率,漸漸的隨著腳踝的穩定性增強,就會達到療愈?第二,目前從沒有崴腳的朋友,就需要了解如何預防崴腳?
  • 為何一朝「崴腳」,就常常「崴腳」
    崴腳了,到底要不要緊?有很多人,在運動或走路時發生了踝關節扭傷,也就是崴腳,總抱著無所謂的態度,認為「養兩天」就好了,可是後來卻隔三差五的崴腳。有統計顯示,未經正規治療的踝關節扭傷,往往會遺留踝關節不穩定等後遺症,很容易造成「習慣性崴腳」。
  • 第一次崴腳不好好處理,小心一崴再崴!
    相比較於其他人,自己崴腳的情況屬於頻發了,難道是第一次崴腳沒處理好的緣故?為什麼會出現習慣性崴腳,有這兩種原因:1、外韌帶鬆弛:如果在第一次崴腳後,就經常出現崴腳的現象,那很有可能是你在第一次崴到腳時,傷到了腳踝外側的韌帶,但是沒有治療或者治療不當。
  • 這3種原因是習慣性崴腳的罪魁禍首,醫生教你1個動作搞定
    來自網友疑問:來自網友疑問:我會經常崴腳,每次看到挺平坦的路,我走過去稍有不慎就會崴到腳。從第一次崴腳到現在已經有十次以上,每次都是毫無徵兆的突然崴到,所以我現在包裡常備膏藥和紅花油膏,這會不會成為習慣?醫生解答:你好,考慮習慣性崴腳的可能性較大。
  • 男子接連崴腳,最後竟要動手術!醫生提醒:忽視了這些,後果很嚴重!
    崴腳,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可能都經歷過,在多數人看來並不是什麼大事。但「習慣性崴腳」就沒那麼簡單了,嚴重的還可能需要手術治療。小李同學是某學校籃球隊的隊員,一個月前訓練時不小心扭傷了腳,休息幾天後有所好轉,便沒有放在心上,也沒有去醫院檢查,接著就恢復了訓練。
  • 男子一次崴腳後竟成「習慣」!崴腳後千萬別盲目靜養
    龍頭新聞訊(記者霍營)對於熱愛運動的市民來說,崴腳是十分常見的情況。然而當崴腳發生後,卻很少引起足夠的重視。殊不知,如果崴腳後沒有及時處理,時間一長,會發展成慢性踝關節不穩,即習慣性崴腳。醫生提醒,崴腳後切忌盲目靜養,只有進行科學的處理,才會讓踝關節快速康復。
  • 崴腳不治徹底會有後遺症
    大連市第三人民醫院骨科系主任、關節足踝創傷科主任王志堅提醒,崴腳如果處理不當,恢復不夠徹底,會導致踝關節的併發症,嚴重者甚至產生終身影響。習慣性崴腳有原因23歲的小張去年夏天跟朋友打羽毛球時腳崴了。當時沒在意,拿紅花油揉了揉,兩三天之後紅腫消退,不適感也消失了。不過,這之後小張經常崴腳,有時候是穿高跟鞋走太快,有時候是因為路不平,為此小張甩掉高跟鞋,改穿平底鞋和高幫鞋。即便這樣情況並沒有好轉,日前,小張下樓取快遞時又把腳給崴了,紅腫持續一周後小張來到市三院就診,經過醫生初步診斷,認定是習慣性崴腳。王志堅說,崴腳是個可大可小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