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萬新縣人:「戶戶有紅軍,村村有烈士」

2020-12-22 晨暉紀實

——河南省新縣開國將軍追尋紀實(二)

焦予玲

革命戰爭年代,10萬多人的新縣,竟有2萬多人參加紅軍,刀光劍影,前赴後繼,5.5萬人為中國革命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正可謂:「戶戶有紅軍,村村有烈士」, 5.5萬名烈士中產生了43位開國將軍。

新縣地處豫南邊陲,大別山腹地,轄17個鄉鎮,總面積1612平方公裡,是嵌在鄂、豫二省結合部的璀璨明珠,是典型的青山綠林的山區縣城,自古就有「三省通衢」、「中原南門」之稱,在這塊土地上曾經演繹了轟轟烈烈的紅色革命,為新中國的建立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大別山上樹起了一座豐碑!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新縣是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中心和首府所在地,先後誕生了紅四方面軍、紅二十五軍、紅二十八軍等主力紅軍;鄂豫皖蘇區第一塊根據地「柴山堡」在這裡開闢;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架飛機「列寧號」從這裡飛上藍天。董必武、徐向前、劉伯承、鄧小平、李先念等開國元勳都在這裡戰鬥過。43位新縣開國將軍就是從10多萬人的新縣烈士和紅軍中產生的。

鄭維山將軍回憶,1930年6月,紅軍擴編,他帶領70餘名赤衛隊員參加紅軍,編入中國工農紅軍第一軍第一師,和他一同參加紅軍的70餘人,建國後僅有兩人得以倖存。

1939年鄭維山(左)和朱良才

上世紀九十年代,新縣黨史工作者張桂中在調訪鄭維山將軍時問:「您怎麼不愛回家鄉呀?」將軍頗為傷感地答道:「不敢回呀,回去了,叔叔嬸嬸都找我要人哪,和我一起參加紅軍的70多個小夥伴就活了倆人!」

吳華奪將軍12歲跟隨父親當紅軍,其父吳文保是我黨早期黨員,曾任光山縣紅色補充軍第二團黨代表、紅四方面軍第十師經理處處長,在長徵途中犧牲。吳華奪的本家哥哥吳華高,曾任光山縣紅色補充軍第二團團長,1932年在光山胡山寨戰鬥中犧牲。

圖吳華奪左一與徐海東等人合影

著名的兄弟將軍範朝利和範朝福,是同祖父的堂兄弟。1928年8月,範朝利和兄長範朝元一同參加赤衛隊。1930年春天,範朝利和堂兄範朝相、堂弟範朝福、劉明普、劉明月等10餘人一同參加紅軍,被編入紅31師第6大隊,範朝相在戰鬥中犧牲。建國後,範朝利被授予中將軍銜,範朝福被授予少將軍銜,堂兄弟同為開國將軍,他倆是一起參加紅軍10餘人的倖存者。

範朝利

範氏家族也為革命做出重大犧牲。1947年8月,劉鄧大軍千裡躍進大別山,時任晉冀魯豫野戰軍第二縱隊副司令員的範朝利和時任二縱六旅17團政委的範朝福,回到闊別18年的故鄉新縣郭家河範灣村大劉灣,方知兩個家庭在他們參加紅軍後慘遭毒手。範朝利的父親被國民黨25軍抓到羅山關押半年之久,受盡折磨,強逼他去把範朝利找回來,父親始終只有一句話:「不知道兒子到什麼地方去了」。妹妹範秀榮在哥哥的影響下,參加蘇區宣傳隊,紅四方面軍撤出鄂豫皖根據地後,被國民黨保安團抓住,受盡了摧殘折磨,最後被賣到蘇何鄉當童養媳。

範朝福的哥哥範朝相犧牲後,嫂子被國民黨賣到外地,下落不明,侄子餓死,弟媳被國民黨殺害,老母親因家中5位親人先後離去,承受不了打擊,哭瞎了雙眼。

魯加漢將軍兄弟三人先後走上革命道路。1929年春,大哥魯加海、二哥魯加炎參加了紅軍,魯加漢因為年僅13歲被部隊婉拒,他沒有灰心,四處奔走,多次找到部隊,堅決要求當紅軍。1930年1月,他的願望終於實現,被分配到紅軍光山獨立團機槍連當公務員。大哥和二哥先後犧牲在不同的戰場上。

高厚良將軍

高厚良將軍參加紅軍時,有50多人和他一同參加紅軍,建國後僅他一人倖存,他也是與死神擦肩而過。高厚良將軍後來回憶說:別人是和大部隊一起過草地,我是一個人過草地。過草地時,因感染傷寒,張國燾怕傳染給別的戰士,下令將他扔到草地不管。將軍一個人在草地躺了6天,竟奇蹟般的不治而愈。病癒後,將軍日夜兼程,追趕部隊,最後在丹巴找到紅軍總司令部。

譚友夫將軍

譚友夫將軍兄妹8人,有6人參加紅軍。1929年將軍剛滿12歲,他的5個哥哥先後參加紅軍,他也鬧著要到部隊去,父母憐其年幼,也希望他能識文斷字,千方百計籌措學費送他到私塾讀書。一心想要參加紅軍的他,只念了兩個月,就再也無心繼續學業,跑到部隊報名參加了紅軍。6位參加紅軍的兄弟,有4人為革命捐軀,只有他和一個哥哥倖存下來。譚知耕將軍參加紅軍後,他的家庭也遭到國民黨反動派的瘋狂報復,7位親人慘遭殺害。

新縣鄂豫皖蘇區革命烈士陵園坐落在新縣城南白馬山東麓,依山傍水,環境優雅。園內陳列和珍藏著朱德、鄧小平、李先念、徐向前、許世友、李德生、劉華清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筆題詞及珍貴烈士遺物4500餘件,安葬著近百位著名烈士和紅軍首長遺骨,紀念著13萬多名革命烈士,是全國建築時間最早、烈士數據齊全、知名度高的陵園之一。

這13萬革命烈士新縣佔5.5萬人,其中已經查明為革命犧牲的有35000多人,正式註冊的革命烈士有11057 人,僅紅四方面軍中,新縣籍團級以上英烈就達120多人,43名開國將軍正是5.5萬名新縣革命烈士中的倖存者。

新縣開國將軍的戰友為人民解放獻身,他們親屬也為革命捨身取義。

李德生將軍

李德生將軍的父親因為兒子參加紅軍,被國民黨抓進監獄,受盡毒打折磨,出獄後,被迫拖著殘破的身體外出打工,甚至挨門乞討,最後客死異鄉。與將軍一起放牛的夥伴李炳生參加了紅軍,在對敵作戰中英勇犧牲;另一個夥伴因參加革命活動,被國民黨打瞎眼睛致殘,過著牛馬不如的苦難生活。

張池明將軍

張池明將軍的父親張彥邦曾任鄉蘇維埃政府土地委員,在第四次反「圍剿」鬥爭中,與張池明的母親先後病餓而死。叔父張柱邦系我黨早期黨員,也為革命犧牲。

吳先恩將軍

吳先恩將軍參加革命後,一家7口被國民黨殺害,年邁的老母親隻身一人逃亡在外。他的革命領路人吳煥先、同族兄弟吳先籌 、吳先紅、吳先元、吳維英等人先後犧牲在不同戰場。

胡賢才將軍

胡賢才將軍的父親和叔父於1929參加紅軍,先後在戰鬥中犧牲。嬸娘和堂弟被國民黨殺害,家中房屋被付之一炬,財產被搶光。

徐明德將軍

徐明德將軍參加紅軍後,他的家庭被國民黨視為「匪屬」,財產被搶劫一空,父母和兩個弟弟慘遭殺害。

張吉厚將軍參加紅軍後,動員弟弟張吉春也參加紅軍。張吉春在對敵作戰中表現英勇,在1930年紅軍攻克新集的戰鬥中犧牲。

程世清將軍

程世清將軍兄弟兩人,哥哥因殘疾沒能參加紅軍正規部隊,他參加紅軍後,哥哥受到牽連,被國民黨殺害,其餘的親人也全部被殺。老母親東躲西藏,僥倖活到建國後。

吳世安將軍,舉家參加革命,其母方志漢是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鄂豫皖蘇區著名女戰士,中國婦女解放運動的先驅。1926年跟隨吳煥先等人開展革命活動,她頂住來自各方的壓力,主動把家作為早期革命領導同志碰頭、開會的中心地和秘密聯絡點。1929年春,紫雲區建立區蘇維埃政府,她當選為區蘇維埃政府婦女委員,並加入中國共產黨。為了支援革命,她把大女兒吳世英、大兒子吳世德先後送入紅軍部隊,這對英雄兒女在一次戰鬥中英勇犧牲。紅四方面軍主力撤出大別山後,她為了保護人民群眾,被國民黨地方民團逮捕。在獄中,她受盡酷刑,堅貞不屈,被反動民團活埋 。

潘焱將軍參加紅軍後,祖父和哥哥、弟弟先後被國民黨反動派迫害致死,將軍祖父的墳被挖開,棺材被劈開燒掉,屍骨拋撒荒野。將軍的嫂子、侄子、叔伯嬸子和叔伯姐妹們被賣到白區,另外兩個弟弟被霍亂奪取生命,將軍的母親背井離鄉,逃到蓮花堰、郭家河等地靠乞討度日,直到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時方才見到兒子。將軍的革命指路人共產黨員葉緒廣、葉志茂等人先後犧牲。

祖籍新縣、出生在江西德安的楊恬將軍,在哥哥和叔父的影響下參加革命。大哥楊超,是1925年入黨的老黨員,曾任中共江西省委委員、中共德安縣委書記;叔父楊丕顯,曾任中共德安縣委委員。南昌起義失敗後, 叔父不幸被捕犧牲。1927年10月,楊超以黨的特派員身份,回到家鄉新縣千斤鄉一帶開展地下活動,12月,奉命返回南昌參加省委會議,在九江招商碼頭被捕,面對國民黨威逼利誘和嚴刑拷打,楊超不為所動,頑強不屈,於12月27日慷慨就義。臨刑前,楊超最後向圍觀的群眾宣傳馬克思主義,高聲吟誦:「漫天風雪漫天愁,革命何須怕斷頭;留得子胥豪氣在,三年歸報楚王仇。」為了逃避國民黨的報復,楊恬隨二伯父遷往吉林,後輾轉就讀山東掖縣中學。在學校,楊恬積極與黨組織取得聯繫,參加各種革命活動,後輾轉到達延安。

新縣43位開國將軍是新縣2萬多名紅軍的佼佼者,是新縣5.5萬名烈士的倖存者,2萬多名紅軍才產生43名開國將軍,佔0.002%,相當於500多人出一位將軍;5.5萬名烈士才產生43名將軍,佔0.001%,相當於1300多名烈士出一位將軍。

俗話說「自古英雄出少年」,新縣將軍也不例外。新縣的開國將軍30人是少年時期參加革命,參加紅軍,他們從小受著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紅色薰陶,傳承著紅色基因,在人民軍隊的大學校中磨練成長,在人民戰爭的大熔爐中百鍊成將。

新縣開國將軍10歲至13歲參加革命、參加紅軍的14人:中將張池明,年僅10歲就跟隨叔父張柱邦參加農民運動,宣傳革命道理;少將程世清,11歲參加紅軍地方部隊;少將胡立聲,11歲擔任兒童團分隊長,13歲參加紅軍;少將譚友夫,12歲參加紅軍;少將葉建民,11歲擔任兒童團長;少將餘述生,12歲擔任兒童團分隊長;少將肖永銀,13歲參加紅軍;少將葉道友,13歲參加紅色赤衛隊;少將吳華奪,12歲時跟隨父兄參與戰鬥;少將張百春,13歲擔任兒童團分隊長;少將範朝福,13歲擔任兒童團團長;少將高立總,13歲參加紅軍;少將高厚良,13歲擔任兒童團大隊長;少將譚知耕,13歲參加紅軍。

新縣開國將軍14歲至16歲參加革命、參加紅軍的16人:少將王大華,14歲參加紅軍 ;少將魯加漢,14參加紅軍;少將李德生,14歲參加紅軍;少將胡賢才,14歲參加紅軍;少將朱火華,14歲參加紅色赤衛隊;少將徐明德,14歲任少年先鋒隊分隊長,15歲參加紅軍;中將鄭維山,15歲加入中國共產黨並參加紅軍;中將範朝利,15歲參加紅軍 ;少將黃光霞,15參加紅軍;少將肖志賢,15歲從事革命活動;少將肖德明,15歲參加「黃麻起義」;少將朱致平,16歲參加紅軍 ;少將吳世安,16歲參加「黃麻起義」;少將張宗勝,16歲擔任陂孝北少共區委書記兼區武裝委員;少將胡立信,16歲參加紅軍;少將潘焱,16歲參加紅軍遊擊隊。

我軍首批授銜,新縣將軍的平均年齡44歲,最小的37歲,年輕程度在全國將軍縣中也名列前茅。新縣30名少年出身的開國將軍,佔新縣開國將軍總數的70%。「自古英雄出少年」,在新縣開國將軍中得到了印證。

相關焦點

  • 瑞金革命遺址——葉坪紅軍烈士紀念塔
    塔身為炮彈形,塔身四周鑲嵌著無數粒小石塊,寓意紅軍烈士紀念塔是由無數先烈用鮮血凝聚而成,正面用七塊青石板刻著「紅軍烈士紀念塔」隸書銘文;塔座呈五角形,用紅條石建成,象徵「紅五星」,周邊有毛澤東、朱德、周恩來、博古、項英、張聞天、王稼祥、凱豐、鄧發等人題詞碑刻以及建塔標誌共十塊碑刻;塔的正前方草坪上用煤渣鋪寫著紅軍總司令朱德同志題寫的「踏著先烈血跡前進」八個大字。
  • 敦化市官地鎮婦聯開展「村村戶戶搞清潔、乾乾淨淨迎新春」活動
    在新春佳節即將到來之際,根據省、州、市全面打響村莊清潔活動冬春戰役相關工作要求,吉林省敦化市官地鎮婦聯在全鎮45個行政村開展了「村村戶戶搞清潔、乾乾淨淨迎新春」活動。 活動以屋內大掃除、清理院內雜物、處理生活垃圾和清理畜禽糞便為整治重點,進一步鞏固了「美麗庭院、乾淨人家」創建成果。
  • 益陽:村村有產業人人有奔頭
    戶戶興旺,貧困戶成為上班族在家門口就業增收「在這裡幹活離家近,能照顧家裡的老人小孩,還能補貼家用,工作也不難,多好呀。」10月14日,安化縣龍塘鄉肖家灣易地扶貧安置區居民劉燕飛說,「公司還指導我們種植蔬菜、水果,家裡種的茄子、豆角、洋姜都幫我們銷出去了哩!」
  • 緬懷先烈,傳承基因——紀念紅軍烈士曹官記誕辰 116 周年
    為深切緬懷革命先烈,激勵廣大群眾更好地繼承和發揚革命先輩忠誠愛國、百折不撓的優良傳統,2020 年 10 月 6 日上午,紀念紅軍烈士曹官記誕辰 116 周年活動,在白雀園鎮舉行。光山縣白雀園鎮黨委、光山縣黨史辦、烈士後裔及親屬、光山曹氏宗親會等 40 餘人參加了紀念活動。根據活動安排,曹氏直系親屬們首先前往位於白雀園西邊的小龍井墳山——曹官記烈士妻子曹孔氏墓前祭拜;然後所有人員聚集在白雀園紅軍廣場,向紅軍像敬獻花籃、默哀、三鞠躬;並參觀明清街的曹官記故居。
  • 一草一木一忠魂 一山一石一豐碑 ——新圩酒海井紅軍烈士紀念碑...
    光陰荏苒,86年過去了,但井口之外和平而幸福生活的人民並不曾忘記他們,為感懷先烈,弘揚紅軍長徵精神,灌陽縣於新圩酒海井紅軍傷員殉難處修建紅軍烈士紀念碑,碑文如下:  由於中央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為保存革命力量,紅軍被迫退出贛、閩蘇區,進行戰略轉移。1934年10月,中央紅軍8萬多人,從江西瑞金、於都和福建長汀、寧化等地出發,開始了舉世聞名的長徵。
  • 村村有產業戶戶有項目 虎林市迎春鎮貧困戶全部實現脫貧
    人民網哈爾濱3月28日電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2020年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虎林市迎春鎮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牢牢把開發建設扶貧產業項目抓在手上,同時引導鎮內貧困戶提升自主創業意識,真正實現村村有產業,戶戶有項目,2019年,全鎮建檔立卡的貧困戶共43戶84人,全部實現脫貧,進入鞏固收入階段
  • 走,帶你去祭奠犧牲在最高處的紅軍烈士
    帶著叮囑,我12次踏上各條長徵路,祭奠所到之處無數座沉默的紅軍墓。今年清明剛過,上海有幾所高校就邀請我去講重走長徵路的見聞。我不禁想起長徵路上那些數不清的紅軍墓,想起犧牲在長徵路「最高處」的紅軍烈士們。於是,我又一次講述了2006年,我和隊友攀上海拔4300餘米的雪山祭奠紅軍烈士的經歷。
  • 一草一木一忠魂 一山一石一豐碑——新圩酒海井紅軍烈士紀念碑碑文...
    酒海井,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灌陽縣新圩鎮的北部,因形狀類似一種大型盛酒容器而得名,井口直徑約2米,上小下大,下有一條地下暗河相通。1934年,100多名紅軍在這裡獻出了年輕的生命,沉寂在冰冷而幽暗的酒海井裡。
  • 這座烈士紀念塔,為犧牲在中國的蘇聯紅軍而建!
    在吉林省長春市人民廣場的綠樹鮮花中,一座標誌性建築巍然矗立,這就是蘇聯紅軍烈士紀念塔。1945年秋,為紀念在反對日本法西斯戰爭中犧牲的蘇聯紅軍烈士,駐長春蘇軍在此修建了這座紀念塔。紀念塔採用傳統塔式造型,是一座花崗巖質地實心塔,由塔基、塔座、塔身三部分組成,通高27.75米。塔基為圓形,直徑30米,塔座外延有4級臺階。
  • 湘江烈士紀念碑園:記錄中央紅軍突圍壯懷激烈的史詩
    遊客在廣西興安縣紅軍長徵突破湘江戰役紀念碑園內參觀(11月3日攝)。新華社記者 陸波岸攝新華網桂林11月5日電(記者韋大甘、翁曄)因湘江戰役犧牲的紅軍眾多,在廣西興安,至今流傳著這樣一句俗語:「三年不飲湘江水,十年莫吃湘江魚。」湘江戰役是中央紅軍長徵突圍過程中最壯烈、最關鍵的一場戰役。
  • 水市田家:有座保存完好的紅軍橋
    >        1934 年農曆 10 月 15 日是嶺腳圩趕集,上午 9 時左右紅軍從田家、新屋地到我們村,這支紅軍約有 600 多人,10 月 15 日下午路過的紅軍有女兵,有很多馬。10 月 16 日、10 月 17 日都有紅軍經過,是往道縣柑子園去的。口述人:周光太(73 歲) 採訪人:鄒中清 蔣建中。1984 年 4 月 12 日      從「有女兵、有很多馬」、「約六百多人」可推知,這是中央縱隊中的首腦機關。李德、博古、周恩來、毛澤東、等中央領導人在這支部隊中。
  • 俄羅斯駐哈總領事奧謝普科夫來孫吳縣祭掃蘇聯紅軍烈士紀念碑
    7月25日,俄羅斯聯邦駐哈爾濱總領事奧謝普科夫一行來孫吳縣,祭掃蘇聯紅軍烈士紀念碑,緬懷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英勇獻身的蘇聯紅軍烈士。 奧謝普科夫一行聆聽了關於蘇聯紅軍在孫吳縣參加反法西斯戰爭,同中國軍民一道浴血奮戰的英雄事跡,瞻仰了蘇聯紅軍烈士紀念碑,在紀念碑前佇立默哀並向紀念碑敬獻了鮮花,向為世界和平和中國東北解放獻出生命的蘇聯紅軍戰士鞠躬致敬
  • 紅軍時期的10個軍團長,抗戰之前犧牲的有3位,他們都是誰?
    紅軍時期,紅軍曾先後成立過10個軍團,這10個軍團共誕生了10位軍團長,其中紅一軍團長林總、紅二軍團長賀老總,紅三軍團長彭老總,建國後都被授予元帥軍銜。紅十五軍團長徐海東,建國後被授予大將軍銜。紅六軍團長蕭克,建國後被授予上將軍銜。紅八軍團長周昆失蹤,紅九軍團長羅炳輝病逝。
  • 田東縣平馬鎮百穀村:踴躍革命「紅軍村」
    百色本報記者 凌 聰 通訊員 蘭 海「紅軍紅又紅呢,革命堅又堅呀,風吹石不動呢……」寒冬時節,紅軍歌曲合唱團嘹亮的歌聲響徹田東縣平馬鎮百穀村上空,展現「紅軍村」的新面貌、新氣象。「團裡有老中青三代,團員不僅能用壯、漢語演繹40多首經典紅歌,還創作了9首新紅歌,讓革命歌曲煥發新時代的魅力。」合唱團團長韋天朋說。位於右江河畔的百穀村有著厚重的紅色歷史。1929年,鄧小平、張雲逸領導百色起義,當時這個壯族村落86戶人家有85戶131人參加紅軍和赤衛隊,先後有16位優秀兒女為革命獻出寶貴生命。人們把這片英雄的土地稱為「紅軍村」。
  • 中朝邊界的這座城,村村立著革命烈士紀念碑,敬老院蓋得如同宮殿
    中朝邊界的這座城,村村立著革命烈士紀念碑,敬老院蓋得如同宮殿翌日,我們沿中朝邊界的圖們江上行。沿岸看到了綠茵平展的大片稻田,雖然陰雨連縮,但經過農民精耕細作,水稻長勢還是不錯。沿途依山傍水的朝鮮族村莊,雖然不算富裕,除了歇山頂瓦房,仍有不少廡殿頂草屋。但是村裡的校舍則寬敞整潔,並且都建有運動場;特別是敬老院蓋得如同宮殿一般,最為引人注目。村村幾乎都屹立著革命烈士紀念碑,悼念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以及抗美援朝中犧牲的鄉親們。
  • 【紅色】關於南陽山烈士紀念碑石刻烈士英名第三號通告
    >       南陽山烈士紀念碑石刻英名簡介近日即將動工,在前段時間已發出兩個通告,對烈士姓名及簡介進行了核實較對,現將較對更正後的情況再次向大家公布,望各有關烈士家屬、親屬認真核對,如有錯漏情況,請於本月27日前向紅促會秘書處報告。
  • 此人是圍攻紅軍西路軍的悍將,後來打了一仗犧牲,被評為革命烈士
    1936年11月10日,為打通國際交通路線,配合主力紅軍奪取寧夏,我紅四方面軍主力強渡黃河,進入甘肅河西走廊,這支紅軍名叫西路軍,這個時候,馬家軍高層將領馬元海提出,西路軍進入河西走廊,南有祁連山,北有蒙古戈壁,中間是一條狹長的通道,「圍剿」紅軍的辦法是發揮騎兵的機動特長,進行尾追截去一部,隨後攻擊長途跋涉的疲勞之師,馬元海擔任步騎全軍總指揮。
  • 陳文通,一位守望革命烈士墓的掃墓人
    而甘塘寨的一位84歲老人,幾十年如一日堅持為烈士筱貴掃墓,只為告慰英靈,讓烈士英魂得到安息。他就是新巴甘塘寨的陳文通老人。自小在寨子裡聽聞革命烈士筱貴的英雄事跡,陳文通老人對烈士愈加敬佩,經常來到墓前看望烈士。懷著深厚的感情,陳文通老人每逢過年和清明,就帶著子孫一起為烈士墓清除雜草,掃墓、獻花,祭拜紅軍筱貴。
  • 歌樂山烈士陵園烈士,究竟有多少烈士?
    從抗戰勝利前夕到重慶解放前夕,殉難在軍統重慶集中營以及其他地方且通過烈士資格審查、被正式評定為烈士並被歌樂山烈士陵園提名宣傳者,究竟有多少人?第一次是重慶剛解放不久的1950年初,剛剛組建成立的西南軍區政治部和中共川東特委(原地下黨組織)聯合組成「烈士資格審查委員會」,對犧牲在渣滓洞、白公館和松林坡的殉難者進行審查。1950年2月,公布了第一批烈士名單共236人。但是其中1人系誤定,所以1950年2月公布的烈士名單,準確地說應為235人。
  • 烈士陳啟仁長眠務川縣烈士紀念陵園,靜待親人祭拜
    1935年1月,紅軍長徵經過貴州召開的遵義會議成為中國革命歷史的重要轉折。抗戰時期,貴州成為支持全國抗日的大後方,大量機關、工廠、學校內遷,也對貴州經濟社會的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1949年11月15日,中國人民解放軍二野五兵團解放貴陽,貴州的歷史從此翻開了嶄新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