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新縣開國將軍追尋紀實(二)
焦予玲
革命戰爭年代,10萬多人的新縣,竟有2萬多人參加紅軍,刀光劍影,前赴後繼,5.5萬人為中國革命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正可謂:「戶戶有紅軍,村村有烈士」, 5.5萬名烈士中產生了43位開國將軍。
新縣地處豫南邊陲,大別山腹地,轄17個鄉鎮,總面積1612平方公裡,是嵌在鄂、豫二省結合部的璀璨明珠,是典型的青山綠林的山區縣城,自古就有「三省通衢」、「中原南門」之稱,在這塊土地上曾經演繹了轟轟烈烈的紅色革命,為新中國的建立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大別山上樹起了一座豐碑!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新縣是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中心和首府所在地,先後誕生了紅四方面軍、紅二十五軍、紅二十八軍等主力紅軍;鄂豫皖蘇區第一塊根據地「柴山堡」在這裡開闢;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架飛機「列寧號」從這裡飛上藍天。董必武、徐向前、劉伯承、鄧小平、李先念等開國元勳都在這裡戰鬥過。43位新縣開國將軍就是從10多萬人的新縣烈士和紅軍中產生的。
鄭維山將軍回憶,1930年6月,紅軍擴編,他帶領70餘名赤衛隊員參加紅軍,編入中國工農紅軍第一軍第一師,和他一同參加紅軍的70餘人,建國後僅有兩人得以倖存。
1939年鄭維山(左)和朱良才
上世紀九十年代,新縣黨史工作者張桂中在調訪鄭維山將軍時問:「您怎麼不愛回家鄉呀?」將軍頗為傷感地答道:「不敢回呀,回去了,叔叔嬸嬸都找我要人哪,和我一起參加紅軍的70多個小夥伴就活了倆人!」
吳華奪將軍12歲跟隨父親當紅軍,其父吳文保是我黨早期黨員,曾任光山縣紅色補充軍第二團黨代表、紅四方面軍第十師經理處處長,在長徵途中犧牲。吳華奪的本家哥哥吳華高,曾任光山縣紅色補充軍第二團團長,1932年在光山胡山寨戰鬥中犧牲。
圖吳華奪左一與徐海東等人合影
著名的兄弟將軍範朝利和範朝福,是同祖父的堂兄弟。1928年8月,範朝利和兄長範朝元一同參加赤衛隊。1930年春天,範朝利和堂兄範朝相、堂弟範朝福、劉明普、劉明月等10餘人一同參加紅軍,被編入紅31師第6大隊,範朝相在戰鬥中犧牲。建國後,範朝利被授予中將軍銜,範朝福被授予少將軍銜,堂兄弟同為開國將軍,他倆是一起參加紅軍10餘人的倖存者。
範朝利
範氏家族也為革命做出重大犧牲。1947年8月,劉鄧大軍千裡躍進大別山,時任晉冀魯豫野戰軍第二縱隊副司令員的範朝利和時任二縱六旅17團政委的範朝福,回到闊別18年的故鄉新縣郭家河範灣村大劉灣,方知兩個家庭在他們參加紅軍後慘遭毒手。範朝利的父親被國民黨25軍抓到羅山關押半年之久,受盡折磨,強逼他去把範朝利找回來,父親始終只有一句話:「不知道兒子到什麼地方去了」。妹妹範秀榮在哥哥的影響下,參加蘇區宣傳隊,紅四方面軍撤出鄂豫皖根據地後,被國民黨保安團抓住,受盡了摧殘折磨,最後被賣到蘇何鄉當童養媳。
範朝福的哥哥範朝相犧牲後,嫂子被國民黨賣到外地,下落不明,侄子餓死,弟媳被國民黨殺害,老母親因家中5位親人先後離去,承受不了打擊,哭瞎了雙眼。
魯加漢將軍兄弟三人先後走上革命道路。1929年春,大哥魯加海、二哥魯加炎參加了紅軍,魯加漢因為年僅13歲被部隊婉拒,他沒有灰心,四處奔走,多次找到部隊,堅決要求當紅軍。1930年1月,他的願望終於實現,被分配到紅軍光山獨立團機槍連當公務員。大哥和二哥先後犧牲在不同的戰場上。
高厚良將軍
高厚良將軍參加紅軍時,有50多人和他一同參加紅軍,建國後僅他一人倖存,他也是與死神擦肩而過。高厚良將軍後來回憶說:別人是和大部隊一起過草地,我是一個人過草地。過草地時,因感染傷寒,張國燾怕傳染給別的戰士,下令將他扔到草地不管。將軍一個人在草地躺了6天,竟奇蹟般的不治而愈。病癒後,將軍日夜兼程,追趕部隊,最後在丹巴找到紅軍總司令部。
譚友夫將軍
譚友夫將軍兄妹8人,有6人參加紅軍。1929年將軍剛滿12歲,他的5個哥哥先後參加紅軍,他也鬧著要到部隊去,父母憐其年幼,也希望他能識文斷字,千方百計籌措學費送他到私塾讀書。一心想要參加紅軍的他,只念了兩個月,就再也無心繼續學業,跑到部隊報名參加了紅軍。6位參加紅軍的兄弟,有4人為革命捐軀,只有他和一個哥哥倖存下來。譚知耕將軍參加紅軍後,他的家庭也遭到國民黨反動派的瘋狂報復,7位親人慘遭殺害。
新縣鄂豫皖蘇區革命烈士陵園坐落在新縣城南白馬山東麓,依山傍水,環境優雅。園內陳列和珍藏著朱德、鄧小平、李先念、徐向前、許世友、李德生、劉華清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筆題詞及珍貴烈士遺物4500餘件,安葬著近百位著名烈士和紅軍首長遺骨,紀念著13萬多名革命烈士,是全國建築時間最早、烈士數據齊全、知名度高的陵園之一。
這13萬革命烈士新縣佔5.5萬人,其中已經查明為革命犧牲的有35000多人,正式註冊的革命烈士有11057 人,僅紅四方面軍中,新縣籍團級以上英烈就達120多人,43名開國將軍正是5.5萬名新縣革命烈士中的倖存者。
新縣開國將軍的戰友為人民解放獻身,他們親屬也為革命捨身取義。
李德生將軍
李德生將軍的父親因為兒子參加紅軍,被國民黨抓進監獄,受盡毒打折磨,出獄後,被迫拖著殘破的身體外出打工,甚至挨門乞討,最後客死異鄉。與將軍一起放牛的夥伴李炳生參加了紅軍,在對敵作戰中英勇犧牲;另一個夥伴因參加革命活動,被國民黨打瞎眼睛致殘,過著牛馬不如的苦難生活。
張池明將軍
張池明將軍的父親張彥邦曾任鄉蘇維埃政府土地委員,在第四次反「圍剿」鬥爭中,與張池明的母親先後病餓而死。叔父張柱邦系我黨早期黨員,也為革命犧牲。
吳先恩將軍
吳先恩將軍參加革命後,一家7口被國民黨殺害,年邁的老母親隻身一人逃亡在外。他的革命領路人吳煥先、同族兄弟吳先籌 、吳先紅、吳先元、吳維英等人先後犧牲在不同戰場。
胡賢才將軍
胡賢才將軍的父親和叔父於1929參加紅軍,先後在戰鬥中犧牲。嬸娘和堂弟被國民黨殺害,家中房屋被付之一炬,財產被搶光。
徐明德將軍
徐明德將軍參加紅軍後,他的家庭被國民黨視為「匪屬」,財產被搶劫一空,父母和兩個弟弟慘遭殺害。
張吉厚將軍參加紅軍後,動員弟弟張吉春也參加紅軍。張吉春在對敵作戰中表現英勇,在1930年紅軍攻克新集的戰鬥中犧牲。
程世清將軍
程世清將軍兄弟兩人,哥哥因殘疾沒能參加紅軍正規部隊,他參加紅軍後,哥哥受到牽連,被國民黨殺害,其餘的親人也全部被殺。老母親東躲西藏,僥倖活到建國後。
吳世安將軍,舉家參加革命,其母方志漢是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鄂豫皖蘇區著名女戰士,中國婦女解放運動的先驅。1926年跟隨吳煥先等人開展革命活動,她頂住來自各方的壓力,主動把家作為早期革命領導同志碰頭、開會的中心地和秘密聯絡點。1929年春,紫雲區建立區蘇維埃政府,她當選為區蘇維埃政府婦女委員,並加入中國共產黨。為了支援革命,她把大女兒吳世英、大兒子吳世德先後送入紅軍部隊,這對英雄兒女在一次戰鬥中英勇犧牲。紅四方面軍主力撤出大別山後,她為了保護人民群眾,被國民黨地方民團逮捕。在獄中,她受盡酷刑,堅貞不屈,被反動民團活埋 。
潘焱將軍參加紅軍後,祖父和哥哥、弟弟先後被國民黨反動派迫害致死,將軍祖父的墳被挖開,棺材被劈開燒掉,屍骨拋撒荒野。將軍的嫂子、侄子、叔伯嬸子和叔伯姐妹們被賣到白區,另外兩個弟弟被霍亂奪取生命,將軍的母親背井離鄉,逃到蓮花堰、郭家河等地靠乞討度日,直到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時方才見到兒子。將軍的革命指路人共產黨員葉緒廣、葉志茂等人先後犧牲。
祖籍新縣、出生在江西德安的楊恬將軍,在哥哥和叔父的影響下參加革命。大哥楊超,是1925年入黨的老黨員,曾任中共江西省委委員、中共德安縣委書記;叔父楊丕顯,曾任中共德安縣委委員。南昌起義失敗後, 叔父不幸被捕犧牲。1927年10月,楊超以黨的特派員身份,回到家鄉新縣千斤鄉一帶開展地下活動,12月,奉命返回南昌參加省委會議,在九江招商碼頭被捕,面對國民黨威逼利誘和嚴刑拷打,楊超不為所動,頑強不屈,於12月27日慷慨就義。臨刑前,楊超最後向圍觀的群眾宣傳馬克思主義,高聲吟誦:「漫天風雪漫天愁,革命何須怕斷頭;留得子胥豪氣在,三年歸報楚王仇。」為了逃避國民黨的報復,楊恬隨二伯父遷往吉林,後輾轉就讀山東掖縣中學。在學校,楊恬積極與黨組織取得聯繫,參加各種革命活動,後輾轉到達延安。
新縣43位開國將軍是新縣2萬多名紅軍的佼佼者,是新縣5.5萬名烈士的倖存者,2萬多名紅軍才產生43名開國將軍,佔0.002%,相當於500多人出一位將軍;5.5萬名烈士才產生43名將軍,佔0.001%,相當於1300多名烈士出一位將軍。
俗話說「自古英雄出少年」,新縣將軍也不例外。新縣的開國將軍30人是少年時期參加革命,參加紅軍,他們從小受著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紅色薰陶,傳承著紅色基因,在人民軍隊的大學校中磨練成長,在人民戰爭的大熔爐中百鍊成將。
新縣開國將軍10歲至13歲參加革命、參加紅軍的14人:中將張池明,年僅10歲就跟隨叔父張柱邦參加農民運動,宣傳革命道理;少將程世清,11歲參加紅軍地方部隊;少將胡立聲,11歲擔任兒童團分隊長,13歲參加紅軍;少將譚友夫,12歲參加紅軍;少將葉建民,11歲擔任兒童團長;少將餘述生,12歲擔任兒童團分隊長;少將肖永銀,13歲參加紅軍;少將葉道友,13歲參加紅色赤衛隊;少將吳華奪,12歲時跟隨父兄參與戰鬥;少將張百春,13歲擔任兒童團分隊長;少將範朝福,13歲擔任兒童團團長;少將高立總,13歲參加紅軍;少將高厚良,13歲擔任兒童團大隊長;少將譚知耕,13歲參加紅軍。
新縣開國將軍14歲至16歲參加革命、參加紅軍的16人:少將王大華,14歲參加紅軍 ;少將魯加漢,14參加紅軍;少將李德生,14歲參加紅軍;少將胡賢才,14歲參加紅軍;少將朱火華,14歲參加紅色赤衛隊;少將徐明德,14歲任少年先鋒隊分隊長,15歲參加紅軍;中將鄭維山,15歲加入中國共產黨並參加紅軍;中將範朝利,15歲參加紅軍 ;少將黃光霞,15參加紅軍;少將肖志賢,15歲從事革命活動;少將肖德明,15歲參加「黃麻起義」;少將朱致平,16歲參加紅軍 ;少將吳世安,16歲參加「黃麻起義」;少將張宗勝,16歲擔任陂孝北少共區委書記兼區武裝委員;少將胡立信,16歲參加紅軍;少將潘焱,16歲參加紅軍遊擊隊。
我軍首批授銜,新縣將軍的平均年齡44歲,最小的37歲,年輕程度在全國將軍縣中也名列前茅。新縣30名少年出身的開國將軍,佔新縣開國將軍總數的70%。「自古英雄出少年」,在新縣開國將軍中得到了印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