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唐旭鋒
風高浪急,獨有的氣候水文條件,讓杭州灣這片海域變得詭異莫測,曾經的杭州灣跨海大橋的建設,因其建設之難,被載入史冊,譽為「世界第一跨」。
而今,通蘇嘉甬鐵路項目的啟動實施,將再次向這片神秘深藍發起挑戰,建設世界最長、設計時速最快的跨海高鐵,大大縮短滬、蘇、嘉、甬城市間的時空距離,為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注入強大活力,這又將是一項載入史冊的世界級工程。
小時記者從寧波市鐵路建設辦公室獲悉,昨天全省舉行「縣縣通高速」集中通車暨「十四五」綜合交通重大項目開工儀式,在通蘇嘉甬鐵路跨海大橋杭州灣南岸登陸點現場,記者看見陸上、海上鑽探已全部準備就緒,海上已有鑽探平臺4個、輔助船7艘到達指定工位,陸上鑽機也已全面進場作業。這標誌著通蘇嘉甬鐵路跨海大橋海上鑽探正式啟動。
杭州灣跨海大橋鳥瞰圖
除了在南岸的慈谿,同一時間,在杭州灣嘉興海鹽海域上,4艘鑽探船乘風破浪、齊聲鳴笛。在海上一號鑽探平臺,伴隨著鑽機液壓旋轉裝置轟鳴啟動,第一根取樣管開始緩緩鑽入海水以下地層進行取樣,鑽進深度最大達180米。
中鐵大橋院通蘇嘉甬鐵路杭州灣大橋勘察項目技術負責人趙永峰目不轉睛盯著下海「第一鑽」告訴記者,這一鑽下去,主要是對海底下地層的地質情況進行詳細的探明,為接下來的設計提供詳細的地質資料,確定大橋線路具體位置,這也是整個項目前期最重要的內容。
據項目相關負責人介紹,海上鑽探是通蘇嘉甬鐵路勘察設計最關鍵的技術環節,標誌著項目前期工作又向前邁出了有力的一步,為下步初步設計及開工建設打下了紮實基礎。
整個鑽探工程將為期7個月,合計在杭州灣海域鑽下約579個鑽孔,每一孔取上來的樣本,都將進行詳實的地質分析,確保在明年5月滿足項目初步設計審查要求,明年7月全面完成勘察,明年年底開展施工招標。
新建杭州灣跨海鐵路大橋在既有杭州灣公路大橋上遊,海域段全長約29.2km,大橋包括北、中、南3座航道橋,大橋建成後將是全世界最長、建設標準最高的跨海高速鐵路橋。
記者了解到,早在2019年8月,中鐵大橋院就已完成了地質勘察初測工作。面對杭州灣區域施工安全風險極大的問題,中鐵大橋院勘察院採取編制通航安全保障方案與勘察大綱、人員培訓、工藝革新等一系列措施,確保項目高質量安全推進。
據悉,通蘇嘉甬鐵路建成後,將大大縮短寧波至上海、蘇州、北京等地的時空距離,減少出行時間和出行成本,有望實現寧波至蘇州、上海「1小時交通圈」,寧波至北京5小時通達,為沿線市民出行帶來極大便利。
新聞+
通蘇嘉甬鐵路項目是國家「八縱八橫」高速鐵路網沿海鐵路客運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長三角城市群城際鐵路網的骨幹線路,是全省大灣區、大通道建設的標誌性工程,也是寧波打通北向高鐵通道、深度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重要載體。
項目起自南通市南通西站,跨越長江,經蘇州市、嘉興市後跨越杭州灣,經慈谿市引入寧波樞紐。全線正線運營長度為310km,其中新建線路長度301km,設南通西、張家港、常熟西、蘇州北、汾湖、嘉興北、嘉興南、海鹽西、慈谿、莊橋等10座車站,總投資約1070億元。其中浙江段線路運營長度為174km,新建線路長度166km(嘉興市境內93km,寧波市境內73km),浙江段總投資約621億元,設計時速每小時350公裡。其中的控制性工程——跨杭州灣鐵路大橋,全長29.2公裡,位於世界三大強潮海灣之一的杭州灣海域,建設條件惡劣。針對跨海橋的複雜情況,前期已經做了大量工作,完成34項涉海專題研究,海域使用、航評等專題通過審查,項目工可已通過國鐵集團審查。該橋建成後將是全世界最長、建設標準最高的跨海高速鐵路橋。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