侘寂之美

2021-02-19 設計目錄

侘寂[chà jì](わび さび)是日本美學意識的一個組成部分,一般指的是樸素又安靜的事物。它源自小乘佛法中的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盤寂靜),尤其是無常。所以對於這個詞,我們或可以用「禪寂」來理解。

侘,這個漢字在漢語中有誇耀與失意之意,而拿去日文中以後,意思便相去甚遠。在日本,「侘」(わび)是動詞「わぶ」的名詞形,從其形容詞「わびしい/ wabishii」的角度比較容易理解,即:與良好狀態相對的惡劣狀態的意思。引申的意思還包括「品質粗糙的樣子」,或者「簡單樸實的樣子」等;更極端一點,這個詞還可能指「寒酸的樣子」、「貧窮」等意思。詞源本身如同此字在漢語中相似,不具有很好的意思,到了14世紀,可能受到禪宗等的影響,這個概念開始受到積極評價,從而融入了日本的美學意識中。現在的「侘」是對以下事物的否定:富有、富貴、華麗、巧言令色、鮮豔、豔麗、豪華、豐滿、繁瑣;相反,可以用以下詞彙來表示「侘」的概念:貧困、睏乏、樸直、謹慎、節制、冷瘦、枯萎、老朽、寂寞、幼拙、簡素、幽暗、靜溢、野趣、自然、無聖。

「侘」在日本是常用於表現茶道之美,人們稱自村田珠光興起的草庵茶開始,到千利休達到最高點為止的利休茶道全系統為「侘び茶」。「侘」成為茶道的一個理論,也就是「侘び茶」這個詞出現的時期是江戸時代。茶道當中「侘」所包含的意思不僅是粗糙,也包含雖然外表一般但追求質感,追求美感的意願的這層意思。「侘び」的意思通過「侘び數寄」這樣的熟語來表達,指的就是指清淡但高質的茶,以及喜歡喝這種茶的人。而侘茶人,如同《山上宗二記》所寫,也就是那些「不持一物,唯覺悟、工夫、技術三者齊備者也」的人,也被稱作「貧乏茶人」。到了千宗旦的時候,單獨一個「侘」字指的是「無一物」的茶人。

及大正昭和時期,隨著茶具作為美術作品獲得越來越高的評價,「侘」作為表達這種造形美的詞彙得以普及。柳宗悅、久松真一等人在讚美高麗茶碗等茶具之美時一度使用這個詞。結果就是,這個詞作為代表日本的美學意識概念的地位得以確立。

由此可以看出「侘び」是在否定了世俗普遍意義的美之後產生的「無一物」的美。「侘び」的核心是禪,是禪的主體否定精神在美學領域裡的體現。禪的「本來無一物」的思想使「侘び」否定了一切現有美的形式。與此同時,禪的「無一物中無盡藏」的思想又使「侘び」獲得創造無權自由自在的藝術形式的可能性。簡言之,「侘び」在否定的同時獲得了新的肯定。

「寂」是動詞「さぶ」的名詞形式,最初是指隨著時間流逝逐漸劣化的意思,也好比漢字中的「寂」的意思,表示沒有人聲,非常安靜的狀態。

這個字最初也不是什麼特別美的概念,《徒然草》等古書中記載這個詞有年代久遠的書冊散發出陣陣濃味的意思,這確認了那個時候已經有了鑑賞古舊之美的意識。到了室町時代,這個概念在俳句的世界中得到了相當的重視,還被納入了能樂等藝術形式中,並開始理論化。此外還成為松尾芭蕉之後所創作的俳句中佔據了美意識的中心位置,但一般認為松尾本人就這個詞並沒有留下什麼直接的評價和記錄。俳句中的「寂」尤其指舊物,或者老人等所共同持有的特徵,用寺田寅彥的話來講,像是從舊物的內在滲出來一樣,與外表沒有什麼關係的美感;舉一個形象的例子,比如生了苔的石頭。誰也無法推動的石頭在風土當中表面開始生苔,變成綠色。日本人將此看作是從石頭內部散發出來的東西,尤為注目。

由於這種欣賞舊物之美的態度,這個詞與古董鑑賞關係很深。有這個概念的日本古董鑑賞和西方古董鑑賞就有了不同之處,比如日本的古董鑑賞由於「寂」這個概念更為重視自然在物品上留下的痕跡,而西方的古董鑑賞更注重古董本身的歷史價值。在漢語中,也有一個用於表達這種物質表面所流露出的那種安靜氛圍含義的漢字:「錆」。

可見,侘寂描繪是的殘缺之美,殘缺包括不完善的、不圓滿的、不恆久的,當然也可指樸素、寂靜、謙遜、自然……它同佛教中的智慧一樣,可意會不可言傳,所以這個詞用語言來表達時,有很廣的包容性。侘是在簡潔安靜中融入質樸的美,寂是時間的光澤。Leonard Koren在介紹侘寂的一本書「Wabi-Sabi: for Artists,Designers, Poets & Philosophers」中有一段話:削減到本質,但不要剝離它的韻,保持乾淨純潔但不要剝奪生命力。

侘寂,是一種思想,一種美學,一種世界觀。它不是直接從日語翻譯到英語的詞彙,其背後的理念也不會立即在那些以前不知道它的人們心中轉化生根。簡單來說,它指的是一種直觀的生活方式,強調在不完美中發現美,接受自然的生死循環。最好地了解侘寂的方式就是接受這一觀念,並開始在個人日常生活中注意侘寂的例子。

茶道本身就是侘寂如何顯現在日本文化中的例證。茶道由禪宗大師與僧侶們所發揚,14世紀時被富有的貴族採用,他們精心建造茶室,使用從中國進口而來的華貴茶具。然而,在16世紀,茶道大師千利休提出了一種新的茶道方式,使之可以在小的茶屋中進行,茶具也是本地的工匠所做。千利休的這種茶道儀式徵服了不富裕的民眾們,成為著名的侘茶道,(即以侘的方式進行的茶道)。

如今,這種茶道儀式可以被禪宗僧侶,富有的茶道大師以及東京主婦(甚至是她們的發音老師們)共同理解與踐行。如果主人的家無論如何都稱不上乾淨,或者並沒有正確地遵循傳統的程序來進行茶道,那麼參加茶道的客人是有正當理由震驚的。但是如果茶盛在不完美的祖傳杯子裡,或是盛在儘管很美卻不貴重的茶具裡,那麼客人就不應感到受到了冒犯。

附:

侘び的原意是簡陋,在禪宗中安於簡陋被認為是一種美德。而戰國時代的茶道家千利休,創造了侘び茶,便把這種精神與茶道追求的美學結合了起來,就是所謂:麁相。麁相的日文原意是「上をそそうに、下を律儀に(外表粗糙,內在完美)」,與中國的傳統美學「秀外慧中」相對,講究的是「陋外慧中」。這體現在茶道上的精神就是:不刻意追求飲茶的地點、環境、擺設,茶器是否華麗、圓潤、亮麗,是否由名家製作等等,僅僅追求一點,便是品茶時的「清靜之心」。由此可見,侘び追求的是一種無需繁華,不要裝飾,直指本源的精神。

至於英文對侘び的翻譯「Imperfect」,來自於19世紀的日本美學家 岡倉天心 的著書《茶之本 Book of tea》。所指的應是侘び美學中,外表的殘缺。但這種翻譯顯然是被我們再次翻譯時誤解了,Lost in Translation。

寂び的發音是Sabi,除了寫做「寂」,也可寫做「錆」,這兩個詞在古語中是共通的,意思是「舊化,生鏽」。字的原義固然是來自於中文,但在著名俳人 松尾芭蕉 (是的,日和裡面的那一位)的影響下,以及能樂(主要描寫死亡·死與生的一種傳統藝術)的推動下,寂び逐漸產生出了一層美感的含義:從老舊的物體(人)的外表下,顯露出的一種充滿歲月感的美;即使是外表斑駁,或是褪色暗淡,都無法阻擋(甚至會加強)的一種震撼的美。這種美感與侘び的相似點在於,都在強調一種「不依託於外在」的美。

既然分別解釋過了侘び和寂び的含義,那麼我試著把它們結合起來,Wabi Sabi的含義是:

一種不刻意突出裝飾和外表,強調事物質樸的內在,並且能夠經歷時間考驗的本質的美。

舉幾個例子的話,爬滿青苔的石燈,以及經歷幾百年風雨的,外表毫無塗漆保護的木柱。

落葉的庭院掃得一乾二淨之後,還要輕輕把樹搖一下,抖落幾片葉子。侘寂之境界。

相關焦點

  • 侘寂之美·致永遠的千利休
    MUJI的產品,喜歡它的平實、簡樸,繼而知道了原研哉、田中一光、深澤直人…或許你會好奇為什麼日本的設計能夠流露出很自然的美學氣息,那麼你應該了解下千利休,和他的侘寂之美(wabi-sabi)。然而,被稱為寂的事物是莊嚴而又優雅地面對老去的,寂的中心理念就是真實。侘寂(wabi-sabi)組合起來,就是一種思想,一種美學,一種世界觀。簡單來說,它指的是一種直觀的生活方式,強調在不完美中發現美,接受自然的生死循環。
  • 侘寂(Wabi-Sabi)之美
    NAME是名——懷著一顆真禪愛之心  以感恩生命去體驗感悟生活——Wabi-Sabi
  • 侘寂美學,安靜中的質樸之美
    日本傳統美學起於物哀而歸於侘寂,侘(wabi)為陋外慧中之美,寂(sabi)是時光刀刻的震撼於缺憾中領悟圓滿。卑微裡滋生倔強,沉溺這無形的和式之境,空間與靈魂得見永恆。其中殘缺之美極具代表性,詮釋出樸素、安靜的事物的素雅、自然、粗野之特性。
  • Wabi-Sabi侘寂之美
    據說他是深深的受到禪宗美學中的「侘寂」影響,也就是今天跟大家分享的奠定日本美學河山的wabi-sabi,首先給大家推薦一本書:Leonard  Koren 的《Wabi-sabi侘寂之美》。中國宋朝後這個概念就日漸冷清,傳到日本,「侘寂」,卻一改風水,從一個普普通通的貶義詞,日漸博大,直至盛為一個民族之「道」。說到侘寂的誕生,不得不說日本茶事界的一個傳奇----千利休,他帶來的一場「觀念的逆襲」。
  • 侘寂之美,無需奢華多言
    在俳句詩人松尾芭蕉、能樂推動下,逐漸產生出了一層美感的含義:從老舊的物體的外表下,顯露出的一種充滿歲月感的美;即使是外表斑駁,或是褪色暗淡,都無法阻擋(甚至會加強)的一種震撼的美。 「侘寂」泛指日本美學意識的一個組成部分,一般指的是樸素又安靜的事物。
  • 東方極簡·侘寂之美
    侘寂之美 Yana Prydalna來自美國,是一位詫寂信徒,童年時期就開始接觸日本文化,渴望擁有一個平靜舒適的空間,擁有自然的色調,創造出冥想的整體,從而創造經久不衰的設計。她通過融合東方極簡與西方美學設計元素創造了屬於自己風格的侘寂(Wabi Sabi)美學。她通過融合東方極簡主義和西方美學設計元素,創造了自己的wabi-sabi(Wabi Sabi)美學風格。01。
  • 侘寂之美,民宿的最高境界!
    侘寂之美秒殺所有奢華風格 侘寂美學民宿 Casa Cook Kos坐落於希臘科斯島的Casa
  • 苔蘚之美 侘寂(侘び寂びWabi Sabi)之美
    麁相的日文原意是「上をそそうに、下を律儀に(外表粗糙,內在完美)」,與中國的傳統美學「秀外慧中」相對,講究的是「陋外慧中」。這體現在茶道上的精神就是:不刻意追求飲茶的地點、環境、擺設,茶器是否華麗、圓潤、亮麗,是否由名家製作等等,僅僅追求一點,便是品茶時的「清靜之心」。由此可見,侘び追求的是一種無需繁華,不要裝飾,直指本源的精神。
  • 柴燒,追求它的侘寂之美
    侘寂,從老舊的物體外表下,顯露出的一種充滿歲月感的美;即使是外表斑駁,或是褪色暗淡,都無法阻擋的一種震撼的美。喜歡柴燒器物,就是因為這種古樸又安靜的器質,火與土的自然交融,變幻出獨一無二的靈性。如同汝窯的開片美,都是意外的美的產物。柴燒器物推崇極致的簡單古樸,它的魅力在於質感,一種經歷了自然風化的,非常柔和的光感和手感。這種質感不是取決於人,它是一種火與土共同作用形成的美。每一件成品的顏色、形狀和肌理都千差萬別、耐人回味。柴燒源於中國,盛於日本,最後流傳到臺灣,現在倒成為時下潮流。
  • 東方極簡 · 侘寂之美
    東方極簡
  • 北歐設計師「不完美」的侘寂之美!【環球設計2181期】
    侘寂之美  有一種關於「不完美」的態度,叫做侘寂(Wabi-sabi
  • 藝術|阿塞爾·維伍德與侘寂美學,細品塵世間的那份質樸沉靜之美
    阿塞爾·維伍德素以「西方最懂侘寂之美的人」聞名,此番卡戴珊私宅的曝光,更是讓阿塞爾·維伍德和侘寂風格出圈。Axel Vervoordt(圖片來源於網絡)與侘寂相遇侘寂(WABI-SABI)源於日本茶道,是日本美學意識的一部分。侘び之核心為禪,是否定了世間普遍意義的美之後,產生的「無一物」之美;而寂び常見於俳句之中,描寫舊物、老人那些留有時光痕跡的人或物。
  • 侘寂之美,無需奢華多言|設計師|衛浴|主臥|somkin
    在俳句詩人松尾芭蕉、能樂推動下,逐漸產生出了一層美感的含義:從老舊的物體的外表下,顯露出的一種充滿歲月感的美;即使是外表斑駁,或是褪色暗淡,都無法阻擋(甚至會加強)的一種震撼的美。「侘寂」泛指日本美學意識的一個組成部分,一般指的是樸素又安靜的事物。
  • 新中式侘寂,質樸的美,不與歲月相爭
    —[ 侘寂 ] 源於東方禪宗美學描繪的是殘缺之美殘缺包括不完善的、不圓滿的、不恆久的侘寂強調的是本質的樸素之美,絢爛至極歸於平淡,最質樸的往往是最美的,它們剝離了不必要的外在修飾去除雜質、保留本真,在不經意之中呈現了一種獨特的美。
  • 侘寂是對抗時間的一種無力之力
    作為寓意深刻的美學概念,侘寂設計有屬於自己的獨特立意,保持原汁原味,摒除一切繁雜的修飾,得以留存事物本身的樣貌,是它的靈氣所在,也是它的精髓之處。它的美,充滿了歲月的痕跡,於安靜中散發迷人的芬芳。日本美學所追求的是黯然之美,也就是非直接表現出來的文化特性,侘寂的美學意識就是黯然、枯寂,也就是無法圓滿具足,退而求其次地以粗糙、哀美之姿傳達其意識。
  • 「侘寂」之美,最返璞的設計,最本真的住宅!
    Wabi-Sabi有其自身的神秘感,它描述了一種殘缺之美,從日文直譯過來就是侘(wabi)寂(sabi)。
  • Wabi-sabi原研哉倡導的美,侘寂真正的樣子
    Wabi-sabi原研哉倡導的美,侘寂真正的樣子圖文|網絡編輯|易向wabi-sabi——侘寂它描繪的是殘缺之美,殘缺包括不完善的看侘寂wabi-sabi的發音,感覺總有些怪怪的聯想…實際上,在日本文化裡,這是一個很美的詞彙,是由侘(wabi)與寂(sabi)兩個字所結合而成的複合字,想理解侘寂,就要把兩個字拆開來看。
  • 侘寂,禪寂
    「侘」在日本是常用於表現茶道之美,人們稱自村田珠光興起的草庵茶開始,到千利休達到最高點為止的利休茶道全系統為「侘び茶」。這個字最初也不是什麼特別美的概念,《徒然草》等古書中記載這個詞有年代久遠的書冊散發出陣陣濃味的意思,這確認了那個時候已經有了鑑賞古舊之美的意識。
  • 什麼是侘寂美學?
    殘缺/圓滿「侘寂」一詞更傾向於形容不完整之物。而侘寂風,更是將這種質感發揮到極致斑駁的視覺觀感這是一種殘缺的美,斑駁的牆面,帶著人們一種非常規的視覺享受。04 侘寂之於空間侘寂之宅遠離街頭的嘈雜縮進悠然的小窩奔放又沉穩
  • 侘寂美學是什麼?
    點擊上方「開心世界」關注更多精彩侘寂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