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chà
【集韻】【韻會】𠀤醜亞切,茶去聲。侘傺,失志貌。 又誇也。
【史記·韓安國傳】卽欲以侘鄙縣。
古漢語字典侘 chà
①〈動〉誇耀。《史記·韓安國傳》:「即欲以~鄙縣,驅馳國中,以誇諸侯。」
②〈形〉見「侘傺」
【侘傺】失意而精神恍惚的樣子。《涉江》:「懷信~,忽乎吾將行兮。」
日本人拿去了,給了這個字更多的內涵。看知乎的詳細解釋:
作者:李淼
連結:http://www.zhihu.com/question/19628349/answer/13355236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侘び·寂び這是兩個詞,分別表達了不同的含義。而這兩重含義結合起來,便成為了日本的獨有美學。
侘び的原意是簡陋,在禪宗中安於簡陋被認為是一種美德。而戰國時代的茶道家千利休,創造了侘び茶,便把這種精神與茶道追求的美學結合了起來,就是所謂:麁相。麁相的日文原意是「上をそそうに、下を律儀に(外表粗糙,內在完美)」,與中國的傳統美學「秀外慧中」相對,講究的是「陋外慧中」。這體現在茶道上的精神就是:不刻意追求飲茶的地點、環境、擺設,茶器是否華麗、圓潤、亮麗,是否由名家製作等等,僅僅追求一點,便是品茶時的「清靜之心」。由此可見,侘び追求的是一種無需繁華,不要裝飾,直指本源的精神。
至於英文對侘び的翻譯「Imperfect」,來自於19世紀的日本美學家 岡倉天心 的著書《茶之本 Book of tea》。所指的應是侘び美學中,外表的殘缺。但這種翻譯顯然是被我們再次翻譯時誤解了,Lost in Translation。
寂び這個詞,直接看上去,便理解了「寂靜」的意思,但這詞在日語中還有其他的含義。
寂び的發音是Sabi,除了寫做「寂」,也可寫做「錆」,這兩個詞在古語中是共通的,意思是「舊化,生鏽」。字的原義固然是來自於中文,但在著名俳人 松尾芭蕉 (是的,日和裡面的那一位)的影響下,以及能樂(主要描寫死亡·死與生的一種傳統藝術)的推動下,寂び逐漸產生出了一層美感的含義:從老舊的物體(人)的外表下,顯露出的一種充滿歲月感的美;即使是外表斑駁,或是褪色暗淡,都無法阻擋(甚至會加強)的一種震撼的美。這種美感與侘び的相似點在於,都在強調一種「不依託於外在」的美。
既然分別解釋過了侘び和寂び的含義,那麼我試著把它們結合起來,Wabi Sabi的含義是: 一種不刻意突出裝飾和外表,強調事物質樸的內在,並且能夠經歷時間考驗的本質的美。
舉幾個例子的話,我頭腦中第一個蹦出來的就是日本寺廟中很常見的,爬滿青苔的石燈,以及經歷幾百年風雨的,外表毫無塗漆保護的木柱。
以下圖片來源百度貼吧侘寂吧:
侘寂 [chà jì] (わび さび / wabi sabi)是日本美學意識的一個組成部分,一般指的是樸素又安靜的事物。它源自小乘佛法中的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盤寂靜),尤其是無常。 侘寂之美:有缺 · 惜物 · 感恩 · 寧靜……
——筆架山房主人
訂閱號:苔蘚之美MossArt
我們一直在竭力模仿自然,卻漸行漸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