侘寂美學,了解一下

2020-12-11 櫻花美學筆記
因為不完美,所以才完美。

隨著「全球化」這一概念被賦予新的含義,每個人對美的看法也在發生著改變。今天我們來了解一下日本的侘寂美學。侘寂美學對日本文化有多重要?可以類比希臘神話在西方審美中的地位。

Nocturne Op.9, No.2

Peter Schmalfuss,蕭邦

侘寂(わび さび/wabi sabi),是一種思想,一種美學,一種世界觀。它指的是一種直觀的生活方式,強調在不完美中發現美,顯露出的一種充滿歲月感的美。它明白萬物不可避免地走向衰敗,所以它不與時間相爭。它不但不爭,它還很欣賞,很珍惜。奇怪的就是這樣子,反而贏得了超越時間的美。

簡單說就是形式簡樸,內在高貴

即使是外表斑駁,或是褪色暗淡,都無法阻擋的一種震撼的美。

一些建築大師就很痴迷於侘寂美學, 從細節中,我們能感受到那種不加修飾的原生態美感。(材料多用原色木材,天然石材,混凝土結構,搭配一些斑駁有歲月感的軟裝,返璞歸真的美感油然而生。)

看似陳舊單調,實質具有「低調、含蓄、樸素、簡潔、灑脫」 的氣質。

擺放一些簡約有質感的花草植物,可以增添室內的自然的生機和溫暖氣息。

相信每個人對設計風格的欣賞並不是單一的,無論哪種設計風格但最終吸引我們的是對自然,對本質的追求,這也許是西方傳統美學與東方傳統美學有共鳴點,就我本身來說很喜歡侘寂風和極簡風,那些自然,原始,復古,甚至帶點野性的元素總是很能吸引我。

侘寂美學將自然演繹到了極致,奢侈的侘寂之美能讓世界安靜下來。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

相關焦點

  • 什麼是侘寂美學?
    (wabi-sabi)以接受短暫和不完美為核心的日式美學。有人認為,侘寂是東方美學的最高境界。通俗點來講,就是說,看似破舊,卻是美學的最高境界。01 起源日本美學四大概念之一—— 侘寂理念.侘寂美學的哲學觀受到道家以及禪宗的激發,而心靈狀態則源自於唐宋時期詩詞與水墨畫裡蒼涼、極簡的氛圍。而「寂」日語音為"sabi"指的是「孤寂」,「凋零」的意思。
  • 侘寂美學是什麼?
    侘寂於日本美學,如空氣之於日本人。當你看到這個詞,你也許覺得陌生。它是什麼意思?簡單地說,侘寂美學,是一種不完美主義的美麗。它明白萬物不可避免地走向衰敗,所以它不與時間相爭。它不但不爭,它還很欣賞,很珍惜。奇怪的就是這樣子,它反而贏得了超越時間的美。
  • 現代侘寂美學空間
    在家居空間裡,「侘寂」體現為用最簡單的材料,最少的雕琢實現應用。如果僅拿物質和精神描述,侘寂是「很少的物質,很多的精神」,是「背後的東西,要比眼前的多」「感覺到的,要比實際的豐富」追求完美,是生命得以延續的動力。但生命不可能完美,殘缺是其本質。
  • 傳承古典日本美學|何謂侘寂(わびさび)?
    但其實國際上不少聲名顯赫的時尚品牌,如蘋果、宜家家居和無印良品等都與日本古老的美學「侘寂」(Wabi Sabi)所衍生出來的風格相似。那麼「侘寂」究竟是什麼呢?讓我們一起來探究了解一下:「侘寂」最早起源於中國宋代(960-1279)的道教,後傳入佛教禪宗(Zentai Buddhism)。最初,「侘寂」被視為一種簡樸、克制的欣賞方式。
  • 看似"破舊"的侘寂,居然是美學的最高境界
    在中國或東方的禪宗美學中的侘寂不是一種裝飾風格而是一種心境創造某種氛圍的狀態新事物從生到無,從無到生,我們不能貿然就認定它是在逐漸生成,還是走向衰亡,侘寂美學是接受漸漸消逝生命、接受無可避免的審美態度。
  • 超凡脫俗的「侘寂美學」是何種藝術?
    今天聊聊最近盛行起來的「侘寂美學」藝術風格,這種風格現在大多用在室內設計裝修上,那它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藝術呢?「侘寂美學」是源於日本禪學的一門藝術。它的本意是「不完美的美」,是「簡陋的美」,即外在粗糙,內心完美。
  • 侘寂風,自然禪意美學
    侘寂風格刻意規避浮誇繁雜的裝飾,而在不規則、不完美以及拙樸中展現事物本質的美。它摒棄物質而著重於精神層面,賦有智慧與深度、安穩與平和的精神氛圍。侘寂的核心是把空間儘量的簡單化,再用飾品提高空間視覺感。對於細節控朋友來說還可有一些弧線的發揮,例如拱面,會增加建築的線條感。牆體同色,即牆地選擇接近的顏色,這樣的設計尤顯質感。
  • 領先世界1000年的宋朝美學,莫非即是日本侘寂美學的祖師爺
    撰文 | 海上的以琳圖片 | 網絡日本美學裡,繞不開一個詞——侘寂。它仿佛是日式審美的總綱,亦是理解日本文化、藝術和日常的關鍵詞。侘寂,正是從茶道至俳句,從藝術理念到生命意識的獨特日本美學。在生活裡,我想亞麻是最接近「侘寂」的材質。外在質樸,內在謙和。亞麻材料本身有著非常令人舒適的功用性,吸溼、透氣、冬暖夏涼。
  • 侘寂美學,安靜中的質樸之美
    侘(chà)寂(Wabi-sabi ) ,原意是簡陋,是日本獨有的自然美學,是一種不刻意突出裝飾和外表,強調事物質樸的內在,並且能夠經歷時間考驗的本質的美。日本傳統美學起於物哀而歸於侘寂,侘(wabi)為陋外慧中之美,寂(sabi)是時光刀刻的震撼於缺憾中領悟圓滿。卑微裡滋生倔強,沉溺這無形的和式之境,空間與靈魂得見永恆。其中殘缺之美極具代表性,詮釋出樸素、安靜的事物的素雅、自然、粗野之特性。
  • 花道|川瀨敏郎的侘寂美學
    Q:提到「侘寂」你想到什麼?A:一個寂寞的宅人大叔?是 侘(chà)寂(jì),不是宅寂好嗎。「侘寂」=侘び(WABI)+寂び(SABI),是一種日本的美學思想。從日式茶道到和果子,從懷石料理到無印良品,從安藤忠雄的建築到川久保玲的服裝,都能看到侘寂之美的影子。「一件事物在時間中逐漸變得殘缺,直至消失的過程中呈現出的種種自然形態。侘寂美學是以此為美。
  • 侘寂美學設計,才是更震撼人心的力量!
    優雅迷人的侘寂美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侘寂」被視為一種簡樸、克制的欣賞方式。「侘寂」風格擅長利用天然材質來表達空間氛圍。過濾了明亮鮮豔的色調,整合原生態的不羈,利用工藝材料打造出質樸和諧的氛圍。使原本不驚豔的質樸,重新煥發出生命的張力,成為了純粹之美的一種表達方式。侘寂是一種心境、一種氛圍,更是東方美學的一種境界。它是一種以接受不完美為核心的日式美學。看似未經工修飾的破舊,卻是美學的更高境界。
  • 「侘寂」「物哀」究竟是什麼?從日本美學看日系裝修風格
    關鍵詞日式裝修,色彩搭配,美學,川端康成,侘寂,物哀人群:需要家裝,喜歡日系風格,對日本文化美學感興趣————————————————————————————————————————近些年「日系」常常被大家掛在嘴邊
  • 日本美學裡的「侘寂」到底有多美?
    很多人沒有聽說過它,日本人也很難具體描述它,但它標誌著一種日本文化特徵,其美學價值如同古希臘完美主義在歐洲的美學價值。讓我們來看看在侘寂之外,日本美學之中的另外兩個詞:幽玄和物哀。如果從出現時間來講,「物哀」是出現時間最早的(平安時代),接著才是中世的「幽玄」和近世的「侘寂」。
  • 侘寂的美學觀念丨日本的傳統審美源於茶道,現代美學設計的起源
    二、侘寂——日本美學的核心,侘茶的出現滿足了市井文化的精神需求,使茶道在全國普及「侘」,作為日本的傳統美學,是一個具有民族特色的理念。以「人在宅中」會意,表達了日本人的獨處空間存在感。而侘寂一詞描繪的是事物不恆久、樸素與自然。侘寂是去除繁華,甘於簡單清貧的審美境界,強調在不完美中發現美。千利休在對侘寂的追求中對茶道的儀式和美學進行了改變,第一就是改變茶室空間。當時的富人修建的茶室富麗堂皇美輪美奐,但千利休認為應當修建的小巧幽靜。
  • 羅永浩攻擊魅族侘寂美學 反被建議回去好好學日語 | 獵雲網
    羅永浩攻擊魅族的的UI跟「侘寂」無關,引來魅族高管李楠回應。那究竟侘寂美學是什麼,比起來羅永浩的Smartisan OS,魅族的MX手機和Flyme OS系統是不是更接近侘寂?
  • 何為「侘寂美學」 ?
    來源|名師聯室內設計智庫ID:shineishejiziyuan是美學意識的一個組成部分,
  • 回歸「侘寂風」,這個風格你了解嗎?
    ——吉田兼好《徒然草》侘寂,即日語的wabi-sabi,與「幽玄」、「物哀」、「意氣」統稱四大美學基礎,可以說日本大部分美學文化都是以此為基礎建立的。侘寂風格就和它本身一樣低調,較少出現在公眾的視野中,很多人會把它和極簡風相混淆。但比起極簡風格,侘寂風更傾向於不完整之物。於時間流逝中消耗形體、質色、光澤,物本身形成缺陷,不可逆轉。
  • 藝術|阿塞爾·維伍德與侘寂美學,細品塵世間的那份質樸沉靜之美
    阿塞爾·維伍德素以「西方最懂侘寂之美的人」聞名,此番卡戴珊私宅的曝光,更是讓阿塞爾·維伍德和侘寂風格出圈。Axel Vervoordt(圖片來源於網絡)與侘寂相遇侘寂(WABI-SABI)源於日本茶道,是日本美學意識的一部分。侘び之核心為禪,是否定了世間普遍意義的美之後,產生的「無一物」之美;而寂び常見於俳句之中,描寫舊物、老人那些留有時光痕跡的人或物。
  • 侘寂,禪寂
    侘寂[chà jì](わび さび)是日本美學意識的一個組成部分,一般指的是樸素又安靜的事物。侘寂,是一種思想,一種美學,一種世界觀。它不是直接從日語翻譯到英語的詞彙,其背後的理念也不會立即在那些以前不知道它的人們心中轉化生根。
  • 透過日本攝影名作賞析侘寂美學
    侘寂作為日本美學的組成部分,在眾多領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包括茶道,室內、園林與服裝設計,甚至啟發出一種生活哲思——「接受並順應大自然的生死循環」。而在日本攝影的發展歷程中,我們可以更為全面地窺見不同年代的創作者對於侘寂美學的不同詮釋。